期末评估测试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评估测试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0 23: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评估测试卷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班级举行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2024唐山模拟)下面是小冀撰写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回答问题。(12分)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作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甲 (激扬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其众多表现中,我们认为,不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发展,艰难困苦的阻遏是常态,不屈不挠,发奋图强,才可以打破(tíng zhì),创造辉煌。
  不被困难、挫折击倒,以坚定信念追光而行,这样的榜样我们很熟悉。范仲淹少时家贫无依,啖粥而读;后仕途坎坷,因苦劝仁宗不可废后被贬睦州, 乙 (倾尽 竭尽)心血的庆历新政不了了之……但,他不为困厄所缚,穷不移节,苦不改志,刻苦攻读荣登进士;五十多岁贬官从戎,又大刀改革,阔斧“防御”,终使西夏对大宋俯首称臣。
  在踽踽独行的岁月里,范仲淹迎风战雨,活成了世人敬佩的模样。他告诉我们:走出困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bù lǚ)不停,不屈攀登。他用鲜活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人若自强,一切苦难都是浮云。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tíng zhì)      ②(bù lǚ)    
(2)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踽踽(jǔ)    模样(mú)
B.踽踽(yǔ) 模样(mú)
C.踽踽(yǔ) 模样(mó)
D.踽踽(jǔ) 模样(mó)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请在文段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5)你发现加横线的观点句读起来不太顺畅,想在“不屈不挠”前加上一个关联词语,你在“只要、只有”两词中,选择了“    ”。(2分)
(6)这个演讲稿的事例有点单薄,请你补写一个不被困难、挫折击倒,自强不息的事例。(2分)


2.根据下图,推测“幽深”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2分)
第二部分
(3~20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默写(6分)
3.小冀结合所学诗歌,编写了一段表达君子自强不息的朗诵词,请你根据语境,将其中缺漏的诗文补充出来。(6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吟诵中国古典诗词,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以景物自比来抒发面对挫折后的坚定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②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心忧天下的伟大抱负;“③         ,④        ”[《行路难(其一)》],是李白勇往直前的乐观和自信;“⑤        ,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心胸豁达的美好祝愿。
(二)(2024临夏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4~6题。(6分)
【甲】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秦州杂诗(其一)
杜 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4.月亮明明普天之下都是一样的,甲诗中诗人为什么偏说“月是故乡明” 请简要分析。(2分)


5.安史之乱使杜甫兄弟分散,甲诗从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2分)
6.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0题。(13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始治官舍       
(4)引流种木       
8.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3分)
忧 者 以 喜 病 者 以 愈 而 吾 亭 适 成
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亭以雨名,志喜也。

10.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3题。(9分)
【甲】
  ①择善而从最重要。
②择善而从,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儿童时期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但是这种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做狭隘民族主义者。
③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什么样的爱才叫智慧爱呢 我认为智慧爱是有底线、讲规矩、守原则的爱,智慧爱是平等、尊重、充分自由的爱,智慧爱是重个性、扬长避短的爱,智慧爱是理性、冷静、科学进取的爱,智慧爱是身心相伴、共同成长的爱。爱,不能是盲目的,凡事总爱激动兴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儿;凡事保持理智冷静的母亲,懂得适时点醒骄横无礼的孩子,可能培养出一个明理谦逊的公民。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对待你所喜爱的人善良,对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必须善于明辨什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④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对重大原则保持忠诚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缺乏忠诚因素的爱是圆滑。圆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命运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忠诚,对家乡要忠诚,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忠诚,对祖国要忠诚。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忠诚。
(节选自利哈乔夫《择善而从最重要》)
【乙】
  ①据日本时事通讯社2021年4月13日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一时舆论大哗,15日,联合国发表声明,对日本政府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的决定“深表遗憾”。
②中国插画师在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原画基础上二次创作了《神奈氚冲浪里》:洁白的浪花被改编为日本魔爪,搏击风浪的船员成了倾倒核废水的罪人,洁白巍峨的富士山则成了一个可怕的烟囱……
(根据网络资料改编)
【丙】
  ①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共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会,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②习近平主席指出,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网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举办了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合作伙伴在铁路、港口、金融、税收、能源、绿色发展、绿色投资、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20多个领域建立了多边对话合作平台。……中国与各方合作开展了3 000多个务实项目,拉动近1万亿美元投资。
(摘自外交部网站《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
合作高峰论坛主席声明》)
11.小文认真阅读了甲文,认为甲文的观点是:(1)        。他觉得这与孔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一定的区别:(2)                             。他还梳理了甲文的论证思路:先指出什么是“择善而从”,然后论述了(3)        :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智慧结合;择善而从,就是让爱同忠诚结合。(3分)
12.乙文和丙文论证了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请加以分析。(3分)


13.小语选了一则链接材料,你认为适合加入甲文第④段吗 请结合甲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3分)
  【链接材料】1934年,长征路上,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为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身受重伤。不幸被俘后,他毅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13分)
松花江上
王统照①
①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 左手执经,右手执剑的办法,这还是古代人憧憬的生活,实在呢,野心家们却只知用飞机、弹炮、毒气去毁灭一切,摧残一切,为他们的人民,为自身的功勋,都似言之成理。然而是人类的凶残欲的露骨的挥发,揭开伪善的假面目,我们将看见这些东西的牙齿锐利与形象狰狞。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此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
②偶然来到这北方之上海东方之莫斯科的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三千二百尺的铁桥,水上拍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烟突人语。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破褴,无聊,仿佛到处寻觅什么似的白俄,与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急,当中有一段漩流,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末后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清丽得多,或者两岸小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③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②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其鲜艳。而且因为地带上富有国际趣味的关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旧的残灭与新的发展。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
④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我在江中的筏子上感到轻盈也感到雄壮,比起在柔丽的西子湖边荡舟的心情来迥然不同。人所可贵的是联想,而联想乃由环境的不同刺激而成,为各别的异样。是在“北国”的松花江上,这里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土室,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然而近代生活的显映在岸上的建筑物与人民的服装中可以看得出。再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的。
  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
  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
  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
  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
  包头跣足彳亍③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
  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
  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
  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
(有删改)
  注: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美”与“爱”的理想。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②迤逦:曲折连绵。③彳亍(chì chù):小步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14.阅读选文,将下面对作者观察视角的梳理补充完整。(3分)
(1)流连在               
(2)驻足在               
(3)放乎中流在               
15.阅读选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写到扬子江、黄河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当此初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17.小语要将结尾的诗歌朗诵给同学们听。请针对诗歌的1~4句,给他提朗读建议。(2分)


18.选文多处语言流露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请找一例简要分析。(3分)



三、整本书阅读(9分)
19.如果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艾青诗选》,能否模仿《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以一个吹号者形象作为封面 请结合下面两图进行探究。(3分)



20.小语家附近的“南孔书屋”将举办暑期讲故事比赛,大家帮助小语备战本次比赛,请你把讨论内容补充完整。(6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图
小语:我梳理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你们给我提点建议吧。
小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很适合讲故事比赛。林冲历经磨难,隐忍不发,最后忍无可忍,手刃仇敌,大快人心。讲这个故事要像说书人那样,用悬念、巧合、跌宕起伏的情节,紧紧抓住听众的心。
小强:我觉得情节图里(1)     和(2)     这两个情节的顺序应该调换。
小文:情节图还要注明另一个巧合(3)                   ,突出情节的曲折离奇。
第三部分
(21题 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百多年前,十几个年轻人站在烟雨迷蒙的南湖红船上,向远方眺望;七十多年前,一群年轻人站在黄沙弥漫的戈壁滩上,向远方眺望;当年,一个年轻人站在田塍上,透过金色的稻子向远方眺望;现在,勇敢的你,背起行囊,向远方眺望……
  请以《眺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详解答案】
1.(1)①停滞 ②步履
(2)A 解析:“踽踽”中“踽”的正确读音是jǔ,“模样”中“模”的正确读音是mú。故选A。
(3)甲:激励 乙:倾尽
(4):
(5)只有
(6)示例一:湖南郴州失聪女孩江梦南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半岁时,她因为一场意外失去听力。通过学习唇语,她慢慢融入社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强地跨过了人生中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并以顽强的毅力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示例二:邓亚萍曾经因为个子矮、没有发展前途而被河南省乒乓球队退回。后来她在父亲的鼓励下,继续刻苦训练。可以说,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就了她乒坛“国手”的传奇。
2.(山水、树林、宫室等)深而幽静
3.①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但愿人长久 ⑥千里共婵娟
4.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浓厚的主观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5.视觉、听觉 鱼龙、鸟鼠
6.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参考译文:
【乙】满眼饥荒景象令人悲伤,依附他人远游异乡。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曲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寂。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7.(1)这 (2)在……之前 (3)修建
(4)水,水流
8.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9.(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10.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
  【乙】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水流,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欣,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11.(1)择善而从最重要 (2)甲文的“择善而从”指的是让所有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学习 (3)如何能做到择善而从
12.乙文中,日本政府决定将核污水排入大海,这种行为是缺乏智慧和理性的,没有考虑到对环境和人类的长远影响,违背了智慧爱的原则。丙文中,“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智慧爱,通过国际合作平台,拉动投资,促进共同发展,符合智慧爱的平等、尊重和科学进取的原则。
13.链接材料讲述了陈树湘师长被俘后壮烈牺牲的事例,与甲文第④段中关于忠诚的观点相符。
14.(1)松花江畔 (2)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 (3)木筏上
15.通过对比扬子江和黄河,突出松花江的清丽和两岸的景色特点,强调松花江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16.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初春嫩黄的柳枝和淡碧的小草,突出了北国初春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松花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7.朗读建议:诗歌的前四句应该用平稳而深沉的语调来朗读,以体现诗歌的凝重和深沉。在朗读“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时要语调柔和,表现出春阳的温暖和晴波的平静;在朗读“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时,要语调高昂,表现出筏手的豪迈和歌声的激昂;在朗读“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时,要语调急促,表现出都市的繁华和喧嚣;在朗读“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时,要语调平缓,表现出劳人的辛勤和坚韧。
18.第①段中“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这句话,通过“战血洗涤”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破坏美丽风景的愤恨之情。
19.示例:我认为可以以吹号者形象作为诗集封面。《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是一个吹响抗战之声的吹号者,艾青则以他的诗作吹响了唤醒并激励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作为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艾青是一个时代的吹号者。艾青的早期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取得了血肉联系;他投身抗日,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当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诗人在《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诗中,对光明事物的歌颂成为诗歌创作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20.(1)改守草料场 (2)林冲怒寻未果
(3)示例:草棚被大雪压塌,林冲改投山神庙
21.【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有材料的命题作文题,题目是《眺望》。“眺望”的意思是从高处往远处看,所以在写作时应该突出“高远的眼光”以及“眺望”时应持的方法、态度。题目虽然未直接指出“眺望”的对象,但从所给的材料看,“眺望”的对象是心目中象征理想和美好未来的远方。所以,在写作时要明确“远方”的指代意义,也就是说,要说出眺望时应该关注的事物、眺望中看到的事物等。“远方”既可以实指空间的距离,也可以虚指时间的悠久和遥远,还可以虚写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仰慕一种精神的伊甸园、向往一种美好的未来等。无论“远方”的含义是实是虚,文章都要高瞻远瞩,以广阔的视野见古知今,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当下。从文章的立意来说,“眺望”表达的是一种长久以来的愿望,一种执着不懈的追求,一种热切虔诚的希望。从体裁来看,可以写记叙文,抒写自己成长路上“眺望”的故事;也可以写议论文,阐述“眺望”的人生意义或感想。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
例文:
眺 望
我的勇气真的所剩无几了吗 当我眺望远方的时候,轻轻地问了一下自己。
曾经,我的勇气多得很。记得有一次去爬山,那是我第一次爬那么高的山,平时不爱运动的我,难免有些吃不消。看着我苍白的脸颊,朋友们有点儿惶恐地说:“你还行吗 ”我笑着说:“我可以的。”一个朋友打趣道:“你真坚强啊!”我自信地说:“这是必须的。”拾起疲倦继续前行,脚步越来越重,我却越来越不想停,也许是为了附和他们所说的坚强,所以我勇气大增。从那以后,不管去哪儿我都不再怕。所以我消耗了很多的勇气。
如今,眺望着远方,我却频繁地觉得自己越来越胆怯,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牵扯了心神,还是来自心灵无形的压力 我越来越不想出去,越来越懒得去争辩任何事,遇到一点儿事,就选择逃避,我总是这样。
塞上耳机,不愿去听世界的纷扰,不愿去论谁是谁非,谁得谁失。眺望远方,却红了眼眶,曾经我可以那么坚强,如今却轻而易举地被一点儿小事打败。我的勇气真的所剩无几了吗
就算红了眼眶,我也不愿弯下身子来捂脸哭泣,因为那样看起来就更加软弱了。突然,翅膀扑打着砖块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回头一看,一只小鸟在天台的地上不停地扑打着。它试着飞起来却又摔倒到另一个地方,我走过去,它也许是听到有声音,挣扎着飞起来,又摔倒。经过多次飞行尝试,承受了多次疼痛后,它终于飞起来了,我望着它远去的方向,心中不禁感叹,那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在摔倒了无数次后还能爬起来的勇气。
再次望向远方,夕阳已落下,风从耳边拂过,拂起了我的发丝,带走了我的胆怯。一缕微弱的余晖洒在脸上,带给我勇气。
突然懂得,我的勇气并未消耗殆尽,也永远不会耗尽。早上的朝阳会带给我温暖,赋予我勇气;傍晚的夕阳会温柔地呵护我的勇气,让我重新积聚力量。
我终于明白,就算红了眼眶也要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