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14: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它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记住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崇尚“冰雪人格”,在诗文中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其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伤感的情绪。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矣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字词梳理
量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既更刮目相待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副词,还
副词,另、另外
副词,更加

见余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大,跟“小”相对
《孙权劝学》
《河中石兽》
字词梳理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省略句:
句首省略主语“他们”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及下船
“及”后省略主语“余”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定语后置,“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分别是“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后置定语,翻译时应提前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思考
1.诵读文章,理清课文层次,并简要概括层意。
2.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
后的更定时分
西湖湖心亭
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看雪、遇知音。
看雪的时间:
目的地:
人物:
事件:
三、感知美文
内容理解
张岱的“痴”体现在哪方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痴行
痴景
痴情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张岱“痴”在哪里?
(1)“是日更定”
(3)“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
——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一面。
——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痴行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请任选一角度,欣赏西湖雪景。
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从上到下
远近结合
视听结合
正面侧面结合
巧用量词
…… ……
痴于景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
白描本是中国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描摹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
工笔
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景物描写。
痴于景
白描。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比较下面的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好些?
痴于景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以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痕”“点”“芥”“粒”既写出了堤、亭、舟、人的渺小,又反衬出天地的辽阔,而且符合所形容之物的外形,用词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条”“座”“艘”“个”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舟子不懂张岱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别的人懂吗?
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介绍两位金陵人的时候有何特别之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
2
请联系背景和历史、地理知识,探究作者的“故国”之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
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金陵”,曾是明朝的京都,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仍称“金陵”,表达故国之思。
请通过补充的材料,联系课文,思考文中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改朝换代后,活在清朝的作者写下明朝的往事,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在其记载往日游览的作品中,也大多都会标上明朝的纪年。作为明代遗民,作者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
从本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客此”等可以读出作者精神的苦闷和无限的怅惘,及其怀念故国的感伤之情。
内容理解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
小结
1.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2.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3.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故国之思。曹雪芹写完《红楼梦》,赋诗写怀,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语,可见“痴”字不是简单的断语,往往有其深邃的内涵。
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和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合作探究
思考: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和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也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超凡脱俗,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他的“痴”是不被理解的,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的故国之思。
课堂小结
本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拓展阅读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