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提优卷B
梯级创新与素养提升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10分 成绩: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六年级(2)班准备制作《研学手册》,去感受祖国山河的脉动,领略中华大地的风采。一起来参与吧!
一、亮亮起草了《研学手册》的序言,请你阅读下面的节选内容,并完成练习。(13分)
让我们背上行装,向着一个个mù dì dì( )出发吧,在山川湖海间,感受祖国的壮美。我们可以去yōu jìng( )茂密的森林,看无数huā lěi( )像星星般diǎn zhuì( )在绿色的“天幕”上,看xǐ què( )、黄鹂等可爱的小生灵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去lǜ tǎn( )似的草原,看清澈明亮如bōli( )般的河水在辽阔的大地上蜿蜒迂回,看成群的骏马在山丘下sǎ tuō( )地奔跑;去无垠的沙漠,看连绵的沙丘qià rú( )金色的波浪起伏绵延,看皎洁的明月从夜空中洒下银辉……
1.根据语境和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9分)
2.下列对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每个句子的结构相似。 B.每一组不少于三句。
C.每个句子的意义相同。 D.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3.从语段中的省略号想开去,“我们”还可以去哪里看什么呢 请你根据自己的心愿,再续写一句话吧。(2分)
二、同学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下列问题,请你帮他们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稍等(shāo) 笨拙(zhuó) B.蝉鸣(cán) 恍然(huǎng)
C.停泊(bó) 花苞(bāo) D.冠冕(guàn) 琼浆(qió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模糊”与其他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这页泛黄的纸上,字迹已经模糊了,仅依稀可辨“吾儿”两个字。
B.你怎么能故意模糊这两个概念呢 它们相差太大了!
C.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了。
D.云雾的遮挡让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景致变得有些模糊,正是这种若隐若现、
如梦如幻的感觉,赋予了江南烟雨一种别样的韵味和意境。
3.下面的导游词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这令人A.心驰神往的杭州西湖。大家看,我们旁边那对着湖面B.顾影自怜的垂柳正在微风中C.婆娑起舞。这里最适合秋天来,因为可以看到许许多多D.硕大无朋的菊花竞相开放。
4.下列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丽丽准备把自己和家人到杭州西湖的旅游见闻与感受整理好写进《研学手册》,希望大家都去体验一下。(9分)
1.在西湖边,丽丽觉得所有的烦恼都被风吹走了。请你仿照例句,用第一人称写一写风。(1分)
例: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当丽丽一家坐船游览西湖时,天空忽然飘来了大片大片的乌云,鸟云还没把远处的山遮住就下起了暴雨,雨点纷乱地跳进船舱。丽丽感叹,这可真是(2分)
( )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江南夏日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阵狂风吹过,雨过天晴。丽丽想起了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 , ”的场景,又想起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雨的词句“ ,
”,不由得说道:“这夏日的雨也有所不同呢!”(2分)
4.观赏完西湖美景,丽丽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请你在“ ”里加上标点符号。(4分)
雨水洗过的杭州西湖 就像一幅油画 质感细腻 阳光照耀下的杭州西湖 又像一幅水粉画 艳丽柔顺 微风吹拂下的杭州西湖 更像一幅国画 气韵生动。
四、华山宛如仙境,妙妙准备在《研学手册》中向同学们介绍华山,请你帮她完善相关内容。(6分)
1.妙妙在查找去往华山的路线时,看到了右图中的路牌,其中“华山路”的路牌
拼音是 。(1分)
2.妙妙查到一段有关华山美景的介绍,但语段中存在四处错误(1个错别字,1个错标点符号,2处语病),请你用修改符号帮她改正。(4分)
华山一年四季都不缺美景。春天,山花烂漫,华山瞬间霎时变成了大自然的锦绣,点辍着整个山脉;夏天,绿波荡漾,清爽宜人,为华山增强了几分生机与活力;秋天,金黄遍野,层林尽染,华山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冬天,华山被皑皑白雪覆盖,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仙境。
3.华山一直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热门景区,请你为华山拟写一则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1分)
五、为了丰富《研学手册》的内容,霖霖还搜集了有关武夷山的材料。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9分)
【材料一】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的两省交界处,北段东南麓面积999.75平方千米,主峰黄岗山海拔大约为2160.8米。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适宜游玩的时间是6月至8月。
【材料二】天游峰海拔约408.8米,相对高度215米。它是一条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高耸于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入峰底,形成落差百余米的飞泉。天游峰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从一览亭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武夷山全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赞道:“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材料三】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会狩猎,会种田,聪颖过人。他们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出的山脉叫“武夷”。
【材料四】 武 夷 山
[宋]刘学箕
十年不到武夷山,几与神仙绝往还。九曲依然青嶂里,一峰仍插画檐间。
潺湲野水溪随转,缥缈秋云意自闲。我见溪山浑似旧,溪山见我鬓毛斑。
1.由材料一可知,最适宜到武夷山游玩的季节是(2分)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武夷山位于江西西北部和福建的交界处。
B.天游峰的峰上有一涧沿崖壁流人峰底,形成落差百余米的飞泉。
C.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武和彭夷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
D.宋代诗人刘学箕的《武夷山》是一首七言绝句。
3.仔细阅读材料四,根据颔联和颈联概括武夷山景色的特点。(2分)
4.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天游峰“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的原因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说明原因。(3分)
六、楠楠准备推荐建德江作为研学景点,通过对比阅读下面的两首诗,一起领略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吧。(11分)
【甲】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乙】枫桥夜泊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阅读甲诗,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 ”字是“诗眼”。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写后两句诗呈现的画面:
。(3分)
2.阅读乙诗,诗题中的“ ”字点明了诗人停船靠岸的时间,“ ”点明了诗人停船的地点。前两句诗描绘了这样的景象:
。(4分)
3.读这两首诗,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2分)
(1)甲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 )
(2)乙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属于静态描写。 ( )
4.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诗描写的是秋江暮色,整首诗韵味悠长。
B.乙诗中的“霜满天”既能体现深秋夜里的寒冷,又能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C.这两首诗都是用动景衬静景,突出环境的寂静。
D.这两首诗都写了“客愁”,表达了诗人孤寂的羁旅之情。
七、图图一家去了青海湖,他对那里的风光印象深刻,于是找来一篇相关文章收录在《研学手册》中,一起来读一读吧。(14分)
青海湖的蓝
张劭辉
①汽车行驶在青藏高原上,像一只小而快速的爬虫。随着车速迅速铺展开来的是天鹅绒般的草地,草地上散落着黑褐色牦牛和白色羊群。
②车驶过日月山的时候,透过右侧的车窗,我看见了远处升起的一片雾霭,雾下方横向镶嵌着长长的带状的蓝,篱笆墙般站在地平线上。那蓝糅合着粉白,自然而宁静。
③“这就是青海湖了!”领队大声说。
④汽车驶近青海湖畔,刚才带状的蓝现在已经倾泼出去,成了浩浩荡荡仰卧的蓝了。
⑤眼前的蓝让我震撼。蓝得浓厚,蓝得真切,蓝得结实,蓝得透亮。和天空的蓝相比,它更加凝重;和大海的蓝相比,它更加透彻。阳光金子般高高地坠落,摔打在湖面,我几乎听见了蓝清脆的回响。它尽情地吮吸着阳光,愈加斑驳、明亮。
⑥面对青海湖的蓝,我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只想忘我地贴近它——它是含蓄沉静的,又是奔放激扬的;是从容大度的,又是温和细腻的。如果把南方水乡的小河比作温婉女子,那么青海湖则令我想起被风沙磨砺,被日光锤打的西北汉子。青海湖的蓝,是那汉子风尘仆仆后小憩时转向自己内心的眼神。这蓝是清凉的,类似夏日头顶上的浓荫,嘴里含的薄荷,手里捏的水晶。
⑦起风了。A.风隐形的手不停地揉捏着那蓝,使它拥有各种形状:细密的鳞片,一个人沧桑的皱纹,树一层层的年轮,涌动的丝绸……风更加用力,我看见细小的叶子被风举起来,簌簌地摇响,唤起了一座森林的合唱。蓝于是拥有了歌喉,敞开了自己沉寂的大门,赢得了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那些自水花中飞起的白色水鸟是它寄往人间的一封封信吗
⑧我相信青海湖的蓝是有生命的。B.两百万年光阴的分分秒秒融入其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时间的痕迹,更有青海湖内在的血脉。在青海湖畔,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⑨我们在青海湖畔的藏包里小聚。酥油茶很可口,青稞酒散发着醇香。好客的藏包主人端酒吟唱西北民歌,唱得真挚粗放,酣畅淋漓。青海湖远远地送来耳语,我们仿佛漂浮在那片蓝色的水域之上,一双母亲的手将我们轻轻摇晃。我们是青海湖摇篮里的一群孩子。 (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青海湖的特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2分)
远看湖 近看湖 听湖
2.第④自然段中“倾泼”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阅读第④、第⑤自然段,下列最能描绘青海湖的蓝的一项是(3分) ( )
A.轻盈干净的天蓝色 B.厚重深沉的藏蓝色 C.丰盈明净的湛蓝色
3.短文中画“ ”的两处句子都是作者看到青海湖后产生的联想。仔细读一读,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表达效果 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
句子 联想到的事物 表达效果
句 A 鳞片、皱纹、年轮、丝绸 ……
句 B
4.青海湖让作者想起西北汉子,又让作者想到母亲的手,前后矛盾吗 为什么 (3分)
5.“我们是青海湖摇篮里的一群孩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像“摇篮里的孩子”一样的感受 由此想开去写一写吧。(3分)
八、《研学手册》的最后一页,我们将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变身为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心动了吗 快开始你的奇幻之旅吧!(30分)
根据下面的开头,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开头须抄写下来)。题目自拟。
一天清晨,几只百灵鸟正在枝头放声歌唱,声音如同银铃般美妙。忽然,河里传来一群灰鸭“嘎嘎嘎”的怪叫。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B)参考答案
一、1.目的地 幽静 花蕾点缀 喜鹊 绿毯玻璃 酒脱恰如
2.C
3.示例;去水天一色的海边,看海浪拍打着海岸,看海鹧掠过海面。
二、1.C 2.B 3.D 4.C
三、1.示例;我是裁出二月新叶的剪刀,我是拭去额头汗水的轻纱,我是过江掀起千尺浪的无形巨手。
2.B
3.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4.,,;, ,,
四、1.HUASHAN LU
2.①副去“瞬问”或“霎时”;②把“辍”改为“缀”;③把“增强”改为“增添”;④把“画卷”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3.示例:青山绿水皆画卷,携手共护华山颜。
五、1.B 2.B
3.示例:武夷山景色的特点有山水相依,山势雄伟险峻,水清澈灵动,环境宁静优美。
4.因为天游峰削崖耸起,壁立万仞,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从一览亭向四周望去,可以看到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蜓,景色美不胜收。
六、1.愁 示例;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2.夜 枫桥
示例: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难以入眠
3.(1)√ (2)×
4.C
七、1.自然而宁静 班驳、明亮
2.青海湖蓝色弥漫、气势壮美的样子C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起风时湖面波纹变幻多姿的形态,表现了青海湖的美 青海湖的历史突出了青海湖的历史悠久,表达了对青海湖孕育生命的赞美
4.不矛盾。青海湖让作者想起西北汉子,是因为青海湖有奔放激扬、从容大度的一面;想起母亲的手,是因为青海湖送来耳语,亲切温柔。前后不矛盾,都写出了青海湖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宁静惬意,对青海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坐在西湖的乌篷船上,船夫的桨慢慢地划开水面,小船在湖水中摇晃漂荡,让人感觉就像是躺在摇篮里一样,晃啊晃,晃得我快要睡着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