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4.繁星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繁星》是巴金1927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享受。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优美,在教学中,要从朗读着手,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读出感情。揣摩语言并交流句子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②语言运用: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思维能力: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思政元素:通过星空意象与自然哲思的交融,传递探索精神与科学梦想的价值理念,培养敬畏宇宙、守护生态的认知自觉,激发以赤子之心仰望苍穹、以创新之志赓续文明的时代担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教学难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作者的资料和有关星星的天文知识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1.学生谈每当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自己的心情。 2.找一名学生读一读作者简介。 谈话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出示) 萤(萤火虫)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 摇摇欲坠 半明半昧 密密麻麻 3.教师组织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意思。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教学环节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2.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3.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三次看星空的感受。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3.学生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 4. 生从文中找出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品读。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环节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生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进行赏析。 2.师指导学生仿写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书写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学生完成仿写。 提升作业: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八、板书设计: 4.繁星 热爱大自然 向往美好活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学生能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并且能从中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作者写景、写感想的写作手法引导得也不太到位,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改进措施: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时,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