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地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地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4:4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语文园地一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重点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分为四大部分: 1.交流平台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本单元文章中描写的场面想象画面。然后出示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想象,学会让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2.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首先了解成语的意思,并想象成语所描绘的画面。其次,找出两组成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题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加点词语,发现加点词语的相同点,并选择一件事物,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描述。 3.书写提示: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字的布局、字距等,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4.日积月累:教学时,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当堂背诵。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教学本课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二、学情分析: 在读文章时,很多同学都是泛泛地读,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文章边想象画面,掌握读书的好方法,会读书,好读书。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词语写句子。 ②语言运用:能根据四字词语想象画面,积累词语。 ③思维能力: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想象画面; ④审美创造:通过学习,让学生欣赏并体会好词佳句在描写中带来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学会运用美、感受美。
思政元素:通过汉字溯源与语言实践的启蒙融合,传递母语根基意识与文化传承使命,培养规范书写的严谨态度与协作共享的学习热忱,激发以汉字守护者身份传承文化基因的文化自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围绕根据文章中描写想象画面这个内容思考交流。 教学难点: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要表达的事物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园地内容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板书:写想象画面) 2.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出示课件) 书:看到) 3.课文《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出示课件5)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 (板书: 听到) 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 (板书:闻到)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构思巧妙、大胆合理,感情真实。 c.介绍时,要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想。 d.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学生思考如何介绍自己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并举手汇报说。 2.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如何写想象画面。 3.在小组内汇报并互相评议。(从多方面感官去展开想象) 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增强都想象画面的理解,加深印象。
教学环节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词语。(出示课件)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理解词语含义: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理解含义。 (2)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3)说一说:先小组内各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出示词语。(课件 出示)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4)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5)拓展运用 ①请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你的想法。 冲过去跑过来奔过来走过来 ②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课件 出示)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画面。 (板书:根据意思写画面) 1.学生自读词语,并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在组内交流自己读完这个词语,想到的画面,再选出小组代表汇报说。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学生小组交流出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通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时间词语的意思,感受时间词语运用的准备恰当。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单元表示声音的词语,并想像画面。 巩固作业: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提升作业:抄写本单元1-3句让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闻”到味道的句子,认真朗读,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八、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写想象画面 看到 听到 闻到 根据意思写画面
课题 语文园地一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积累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积累古诗。 ②语言运用:养成认真对待每次写字的好习惯,树立提笔就练字的意识。 ③思维能力: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想象画面; ④审美创造:欣赏在横线本上书写字迹规范的汉字,书写楷体字,养成提笔练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古诗《鹿柴》 教学难点:能遵守书写规则,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园地内容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书写提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课件 出示) (板书:书写提示:保持平衡保持距离) 2.写一写 (1)请生先照着字帖写,教师巡视指导。 (2)请生对照,修改写字。 1.学生观察图中小孩书写汉字姿势,汇报说书写汉字时的注意事项。 2.学着小孩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说和写的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有助于学生注意汉字在横格中的书写特点;养成写前先观察、后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环节二:学习日积月累:《鹿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课件)(板书:鹿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朗读这首诗。 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4.学生读读背背。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怎样描写想象画面,学会了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学会了怎样在横格中书写规范规则,同学们都表现得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古诗《鹿柴》。 2.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学生结合书中插图,展开想象,跟同桌说说这首诗诗人感受到的的景象。 4.学生熟读成诵。 理解古诗主要靠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默写《鹿柴》 巩固作业:诗配画《鹿柴》 提升作业:认真书写一幅钢笔书法作品,同学之间互相点评。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书写提示:保持平衡保持距离 鹿柴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学生对读词语说出想到的画面特别感兴趣,交流也非常到位;选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一种事物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展开想象说话,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不足之处: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老师对词语的解释,说出诗句的意思,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用一句通顺连贯的话说出诗意,还需加强这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的训练。 改进措施:指导学生书写词句时,除了进行书写技巧的指导外,老师还应该做好示范,并关注平时书写习惯的培养、纠正,让学生的书写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