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呼风唤雨的世纪(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呼风唤雨的世纪(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4:4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课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通过简洁、生动的描述,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有直观感受(如手机、互联网),但对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如从“千里眼”神话到雷达、航天技术)缺乏系统性认知,易将现代科技成就视为理所当然。部分学生能提取文中“科学创造神话”的结论,但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如坚持、合作、批判性思维)理解不足,且对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如环境代价)缺乏辩证思考。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如视频通话与“顺风耳”对比),通过时间轴梳理科技里程碑,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并辩证看待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幻小品文的表达方法及其独特价值,了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②语言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③思维能力:通过边读边批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给问题归类,形成问题清单;通过对比问题清单,认识三种提问类型,思考并判断最有价值的问题。 ④审美创造:能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奇迹,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思政元素:通过展现20世纪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革命性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树立“科技兴国”的使命感,感悟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造福人类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科学技术十分的神奇。 学生:飞机和汽车使我们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大大节约了时间。扫地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扫地、拖地,解放人类的双手。 由谈话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在谈话中自然融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在这100年间发明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2.同学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3.交流感受: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学生交流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环节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会认字: 唤 技 获 赖 潜 亿 索 奥 舶 质 哲 兰 2.出示会写字: 唤 纪 技 程 超 亿 索 奥 益 联 质 任 善 易错字: “技”是“扌”,不要写成“木”。“索”下半部分不要写成“系”。 3.词语理解。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 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腾云驾雾: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洞察:观察得非常透 彻、清楚。 1.学生简述识字方法。 形近字识字:唤—换 亿--忆 素—索 质 象形识字:获:甲骨文写作“隻”: (隹,鸟雀) (又,抓持),像猎人手持 一只鸟 ,表示猎获鸟雀。 兰:隶书 将篆文“艸” 简化成“艹” 。俗体楷书 组词识字:赖皮 质量 哲学 2.学生描红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3.学生结合词语解释造句。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然后读通课文并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并解释关键词呼风唤雨、洞察、程控电话,用“奇迹般”“出乎意料”造句。 巩固作业:对比文中“千里眼”“顺风耳”神话与对应的现代科技(如卫星、电话),分析科学如何将幻想变为现实。 提升作业:设计一项你认为能“呼风唤雨”的未来科技,图文结合说明其原理和对社会的意义(如环保能源、医疗技术)。
八、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唤 改 程 超 核 奥 联 质 哲 善
课题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②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搜集科学飞速发展的资料,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1.学生完成听写。 2.学生集体纠错。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题。 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教学环节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用了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师:这首诗原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意是指清早,看到雪花纷飞,如同所有的树上都盛开了梨花。怎么可以运用在科学大发展上呢? 师:通过古代“农耕社会”与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进行比较,有力地说明了20世纪是一个辉煌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世纪。让我们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2.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3.适时完成板书: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科学发明特别多。 学生:“忽如一夜春风来”是说明变化很快。 学生朗读通过古代“农耕社会”与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进行比较,有力地说明了20世纪是一个辉煌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世纪。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环节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 4.分小组讨论整理问题清单,然后给问题分类。 学生分小组讨论整理问题清单,然后给问题分类。 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 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不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讨论后回答。 生:我发现问题一不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影响。 生:问题二可愿意帮助我理解课文。 生:问题三可以引发我深入思考。 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感受,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环节四:拓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根据课文填写表格:20世纪的重要发明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示例:雷达→安全飞行)。 巩固作业:选择一种20世纪的发明(如互联网),结合家庭生活实例,写一段说明文解释其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 提升作业:采访家中长辈,记录他们童年时没有的科技产品,撰写小报告《科技如何重塑三代人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课堂教学中,能围绕中心句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阅读,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心句,充分展开想象,把想象的内容大胆说出来。 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用,导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是很好。 改进措施: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20世纪人类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有利于围绕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