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8.蝴蝶的家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言辞优美得散文,以问题为线索,思考蝴蝶的家在哪里,以“雨天蝴蝶躲藏在哪里”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持续观察和科学探究的习惯。他们容易被文中对蝴蝶的担忧和寻找“家”的情感所感染,但对作者反复追问的意图(如引发思考、传递生命关怀)理解较浅,可能仅停留在“蝴蝶到底躲在哪里”的答案层面。部分学生能提取文中对蝴蝶脆弱性的描写(如“载不动水点”),但难以联系实际(如保护昆虫栖息地)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教学中需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还原雨天蝴蝶的真实避雨方式(如蜷缩树叶下),并通过角色代入(如“如果你是蝴蝶,希望人类怎么做?”)深化对生命共情的体验。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深入思考和感悟,体会中华文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②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③思维能力: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类,并尝试解决。 ④审美创造: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思政元素:通过追寻蝴蝶避雨的“家”,传递对弱小生命的关怀与敬畏,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命的生态意识,培养细致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读课文,自学生字。记忆字形,并组词。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家的照片,然后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课文中寻找蝴蝶的家。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学生:蝴蝶的家在花丛里、在树林里、在草坪里…… 美丽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视觉。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打好基础。
教学环节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读一读: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身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2)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小组检查交流: 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自读课文。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全班交流反馈; 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通过提问来设计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环节三:研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2.学生谈完感受后 (板书:下雨 着急)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二、理解课文。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 “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3.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板书:猜想) 4.你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我”? (板书:文中的“我”是一个关爱生命的人。) 1.学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2.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3.通过阅读课文,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问题一: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问题二:(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4.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5.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6.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读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难以言说的意境,培养学生主动表达与耐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说……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并组词:避、撼、喧、檐、盈、弱,选择3个词描写蝴蝶的特点(如“轻盈的翅膀”)。 巩固作业: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问句(如“它们的家在哪里呢?”),思考其表达效果。 提升作业:雨天或雨后观察昆虫(如蚂蚁、蜗牛)的避雨行为,记录其躲藏地点并撰写《小昆虫的避雨日记》。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好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致较高。 不足之处: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老师还应该多加关注。 改进措施:理解课文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蝴蝶的家在哪里,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有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