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语文园地三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交流平台:教师引导学生赏读具体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将文章写得准确;不仅要细致地观察,还要长期地观察,最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才能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2.词句段运用:词语的分类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类是同义词。在“词句段运用”中,通过“连一连”的方式,找到同义词,并明确这些意思相同的词语在用法上的细微区别。如“鸟巢”属于书面语,而“鸟窝”则多用于口语。辨析这些区别,对我们认识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3.日积月累:先引导学生弄清楚列出的每一则谚语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记忆、积累。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等方式搜集更多有关气候的谚语,以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浅层观察经验,但缺乏系统性方法(如多感官观察、连续性记录),对词语的精准运用(如“逐渐”“最多”)和谚语的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具体表现为: 观察能力:能识别动物住所(如“鸟巢”“鼠洞”),但对动态变化(如爬山虎脚“逐渐变灰”)的捕捉不够细致,语言描述笼统(如“叶子黄了”)。 语言感知:易混淆词语的表意差异(如“九寸深”与“最多九寸深”),需通过对比强化逻辑思维。 文化认知:对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认知停留在字面意思,难以联系农耕文明中的自然规律总结,需结合生活实例深化理解。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②语言运用: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④审美创造: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思政元素:通过观察方法实践与民间谚语积累,引导学生感悟“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培养细致观察、严谨表达的治学态度,传承中华文化中“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态智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节气谚语。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在学习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中的生字问题。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关于观察的经验或收获? 过渡: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交流平台”,从课文中仔细寻找观察的秘密。 (板书:语文园地) 1.出示教材中的三个语段,结合旁白,总结观察要点: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调动感官。(板书: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调动感官) 2.品读语段,交流。 (1)齐读语段一,思考:这段话中哪些部分体现作者的细致观察? (板书:写得准确)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学习法布尔,注意观察细微之处。 (2)齐读语段二,思考:这段话中哪里告诉我们作者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追问:加上“逐渐”意思有什么不同?(板书:结果真实) 继续追问:我们观察哪些事物有必要进行连续观察? (3)齐读语段三,思考:这段话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 小结: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后,得到的结论才更全面。(板书:结论全面) 3.我们应如何观察事物?请举例说明。 4.总结: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有时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能写得更准确。 1.齐读语段一。法布尔观察到了蟋蟀的前足、大颚、后足、后腿,所以准确地描写了每部位的动作,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只有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2.齐读语段二。圈画词语:逐渐。 举例:植物生长过程、水滴穿石现象等。 3.齐读语段三。 视觉、听觉。 认真阅读三个片段,从重点词语中感受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表达的准确以及观察的多方面、多角度。教会学生观察,对素材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教学环节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这单元我们研读了《蟋蟀的住宅》,了解了《燕子窝》,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吗?谁来说一说鸟的家称作什么? (板书:“家”有不同的说法) 2.展示“字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动物的图片,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连一连,为动物找到家。 指名交流连线,梳理答案,相机解释个别词语。 1)狗窝。 2)鼠窝、鼠洞。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见过鼠窝、鼠洞吗? 3)猪圈。 “圈”是养家畜的栅栏,限制猪的活动范围,好让它多吃饲料、多睡觉多长肉。还有哪些动物可以住在圈里 4)马棚、马圈、马厩。 马厩:“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马棚,泛指牲口棚”。马厩内部隔开,方便维护,为马匹提供温和、干燥的环境,还可以防止疾病传染。 5)牛圈、牛棚。 6)虎穴:有句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老虎住在空间很大的洞里。 1.鸟的家是“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2.指名交流连线,梳理答案。 3.牛马羊 引导学生发现组词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词句段运用”的动物与住所连线(如“狗—窝”“鱼—塘”),并抄写“日积月累”中3条谚语,标注拼音。 巩固作业:模仿课文“蟋蟀住宅最多九寸深”的严谨表述,观察家中一件物品(如水杯、文具盒),用数据描述其特征(如“高约12厘米,最多装300毫升水”)。 提升作业:连续一周观察校园树木的秋季变化(如叶片颜色、掉落速度),用表格记录数据,并仿照“交流平台”的观察方法撰写《秋日树木观察日志》。
八、板书设计: 观察 细致 连续 眼睛看 耳朵听 心想
课题 语文园地三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积累节气谚语。 ②语言运用: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④审美创造: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节气谚语。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运用互联网等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在写文章的时候,关键的词语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意,请看教材中的两组句子,对比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第一组句子:抓住关键词“逐渐”,体会其含义,表示一步-步的,有时间推移的过程。有“逐渐”一词的句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突然、一下 子变成的,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板书:准确) 第二组句子:关键词“最多”表现出作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蟋蟀的住宅并非不多不少刚好九寸,而是不超过九寸,从准确的表达中体现出蟋蟀住宅小巧玲珑的特点。 小结:以上两组句子都体现了作者长期细致的观察,从而写得准确。 1.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理解加点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引导学生严谨地表达。
教学环节二:日积月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2.指名出示在预习中搜集到的谚语的意思,并在全班交流。 立秋后,天气转凉,扇子就用不上了。 农历二月和八月正是季节交替的时节,昼夜温差大,所以有穿棉衣的也有穿单衣的。 如果夏天雨水少,秋天的霜降就会来得早。 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下了十场秋雨后就要穿棉袄了。 指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天气的谚语?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谚语。 (1)大声朗读。 (2)指名读。 (3)分组读,并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2.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谚语和大家分享。 (1)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2)夜晚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3)清明难得明(晴天),谷雨难得雨。 (4)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在弄懂谚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同时展示收集到的谚语,加深印象,扩大知识积累。
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意思。(板书: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用“逐渐”或“最多”改写句子(如“树叶变黄了”→“树叶逐渐变黄了”) 巩固作业:选择一条“日积月累”中的谚语(如“立了秋,把扇丢”),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写一段话解释其科学依据。 提升作业:搜集与“秋霜”“大雁”相关的古诗或谚语(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制作图文手抄报,对比古今对自然现象的解读。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调动感官 写得准确 结果真实 结论全面 “家”有不同的说法 准确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交流平台”教学中,学生能联系学过的课文内容,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交流时气氛热烈。学习“词句段运用”时,学生对为动物找到家特别感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 不足之处: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时,学生对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感到很茫然,今后还得加强引导,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恰当性。 改进措施:引导学生理解“日积月累”中谚语的意思时,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先创设情境,再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适当地补充一些气象谚语,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