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5.女娲补天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女娲补天》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故事,本文由袁珂先生整理,选作课文时已改动。这篇故事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篇文章不长,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除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人物情感的教学外,应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文章的情节进行具体化、生动化的阐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个神话故事,对神话的夸张想象和英雄形象有一定认知,但女娲补天的情节较复杂(拣石熔炼、斩龟撑天、除恶堵缝),需通过流程图或思维导图辅助梳理事件脉络。学生对女娲“炼石补天”的神奇过程兴趣浓厚,但可能忽略其背后的智慧与毅力(如“艰难的工作”“奋勇杀黑龙”),需通过提问(如“女娲如何一步步解决问题?”)引导理解其策略性与无私性。部分学生对女娲作为女性英雄的形象认知较模糊,可通过对比其他神话人物(如盘古、普罗米修斯)深化其“创造与守护者”的独特性。写作方面,学生能概括故事,但缺乏对“拣石过程”的细节想象(如路途艰险、寻找不同颜色石头的情节),需借助图片、关键词支架(如“翻山越岭”“火焰炙烤”)激发创造性表达。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语言运用:体会课文夸张语言的用法,感受故事的神奇。 ③思维能力:能迁移运用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④审美创造:了解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思政元素:通过女娲不惧艰险、拯救苍生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勇于担当、智慧奉献的精神,树立守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感受她为人类造福的决心。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读本课要求会认识个生字,查找资料,了解女娲这一人物形象。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看大屏幕, 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课件逐一出示 2.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板书:女娲补天) (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为什么? (3)你对女娲还有哪些了解? 1.生试着说出人物的名字:盘古、后羿、女娲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补天让人感觉到神奇。师生交流神奇在哪里? 4.传说中的女娲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人,创造了人类。女娲就是人类的母亲。 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感知课文,了解文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5.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1.学生自学: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指名读词语、课文。 3.概括课文内容 4.根据自己的文的感受进行交流。 5.学生提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怎么补天?女娲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的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环节三: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落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板书:起因: 天塌地陷 烧起大火 发洪水) (2)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2.指名读第2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经过: 求雨灭火 造船救人) 3.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板书:炼石补天) (2)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4.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1)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板书:人们又安居乐业) (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板书:爱心 吃苦 勇敢) 1.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2.讨论交流,学生从内容去想。 3.大声自由读文,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4.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5.思考并说一说: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关键词为突破口,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研讨文本。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并默写“洪、措、混、项、熄、浆”等生字词,用“惊慌失措”“奋勇”造句。 巩固作业:用表格对比女娲与其他神话英雄(如盘古、精卫)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提升作业:想象女娲在寻找五色石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火山、猛兽),添加一个细节丰富的冒险片段。
八、板书设计: 15 女娲补天 起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陷 求雨灭火 人民又安居乐业 烧起大火 发洪水 造船救人 爱心 吃苦 勇敢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学生能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读出味道,用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把各自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也听得入神。 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复述课文进行得有点匆忙。应该直接跳到补天的过程中,再让学生去感悟女娲的品质。 改进措施: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第2自然段中描写天塌地裂的情景,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大窟窿”“一道道”“黑黝黝”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