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6: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语文园地四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识字加油站”让学生认识一些花卉,丰富词汇量。“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词语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人物或故事;另一部分意在让学生能找出句子中描述神奇的地方,进一步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嫦娥》,了解古诗的意思。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神话人物及成语(如“腾云驾雾”“三头六臂”)有初步感知,但缺乏系统性归纳与迁移应用能力。具体表现为: 语言运用:能识记“花圃”“玫瑰”等词语,但结合生活场景(如花卉种植、自然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弱;对“词句段运用”中神话成语的象征意义理解较浅,需通过角色代入(如“如果你是孙悟空,如何‘各显神通’”)强化联想。 文学鉴赏:能背诵《嫦娥》,但对诗句中“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独意境和“偷灵药”的隐喻(追求与代价)理解困难,需结合神话背景与生活经验(如“选择与后果”)深化共情。 想象表达:仿写“女娲熔炼五色石”等神奇情节时,易重复原文内容,缺乏细节创新(如“神火颜色变化”“熔炼时的声响”),需通过感官描写支架(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创意。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②语言运用: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③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中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核,树立文化自信与科学实践意识,培养敬畏自然、传承智慧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的意思,并能和相应的神话故事或人物联系起来。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导入: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四,有关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吧。(板书:语文园地) 2.交流平台 (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读了许多神话故事,认识了许多神话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自己对神话的认识吧。请大家看着大屏幕,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三位同学的独特发现吧! (2)课件出示: 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我赞叹不已。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全班交流。 5.鼓励学生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谈话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
教学环节二:识字加油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花圃 花卉 花蕾 花蕊”。 “花圃”是种植花草的园圃,引导拓展表示种花的地方的其他词语:花盆、花棚、花园、花坛等。 “花卉”表示供欣赏的花草植物的统称,引导拓展词语:花草等。 “花蕊”是花的组成部分,引导拓展词语:花瓣、花柱、花冠等。 “花蕾”指没有开放的花,引导拓展词语:花骨朵、蓓蕾等。 2.教师领读词语。 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玫瑰、茉莉、牡丹、海棠”。 4.教师领读词语。 5.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6.课件出示生字。 7.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这些字。 1.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2.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3.学生再次认真拼读,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花”字组成的词语) 4.男女生对读,与同桌讨论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花的名称) 5.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花儿的颜色、形状、香味等。 6.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生字。 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弄清词语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正确抄写“识字加油站”花卉词语,标注拼音,并选3个词各造一句。 巩固作业:查阅“五种颜色的石头”与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的关联,用表格整理颜色对应的自然元素。 提升作业:以“花神”为主题,模仿女娲补天的神奇想象,写一段“花神拯救枯萎花园”的故事,需用“花蕾”“花蕊”等词及比喻手法
八、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神话的特点 人物特点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课题 语文园地四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②语言运用: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③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嫦娥》这首诗的大意,了解作者李商隐。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词句段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导语: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认识了一些花卉,这节课我们—起走进“词句段王国”,一起去感受词语和句子的无穷魅力吧。 2.课件出示词语:腾云驾雾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 神通广大 未卜先知 刀枪不入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特点的成语。 (1)师导言:你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吧! (2)导言:谁能说说你从这些词语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大家能不能选一两个成语说一句话呢? 3.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 (1)这三个句子都是神话故事中的语句,是作者想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 (2)想一想:你在其他神话故事中,读到过让你感到神奇的情节吗?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说一说,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指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选词说话。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 些词语大多表现的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的机智灵活、高超本领等。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和相应的人或故事联系起来。
教学环节二:日积月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自由朗读古诗《嫦娥》。 正音:“烛”是翘舌音,“应悔”的“应”读一声“yīng”。 2.播放范读,指导读好停顿。 3.理解词语。 “云母、屏风、烛影、长河、晓星”是五种事物,“云母屏风”指的是用云母制作的屏风,“云母”是一种矿物,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长河”指的是银河。“晓星”是晨星。“应悔”的“应”表示猜测。 4.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怎样的人物心情? 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室内、室外空寂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孤清凄冷的情怀。诗的后两句借揣测嫦娥后悔偷吃灵药,奔向月亮后,只能与碧海青天为伴,抒发了诗人的孤寂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情绪。 6.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尝试背诵。 1.学生读读背背。学生可采用各种形式读一读,背一背。 2.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指名,进行作者简介。 3.小组合作完成诗意理解,请一位发言人进行交流汇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大意: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意: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强调了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强化诵读,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从“词句段运用”中选2个成语(如“神机妙算”“刀枪不入”),写出对应的神话人物及故事(如诸葛亮、葫芦娃)。 巩固作业:结合《嫦娥》诗句“碧海青天夜夜心”,用3句话描述嫦娥在月宫的生活场景。 提升作业:联系《嫦娥》中“应悔偷灵药”,讨论“追求永生是否值得”,结合神话与现实(如科技伦理)发表观点。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神话的特点 人物特点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交流平台”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简单地说出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并且交流得比较热烈。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读的书还不太多,知识面较狭窄,因此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说说由词语想到的人物或故事比较费力。今后还得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改进措施:“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嫦娥》,不仅要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还要引导他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