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麻雀(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麻雀(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6: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6.麻雀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麻雀》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的一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章的叙事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说说“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的写作顺序有了整体感知,再点明这种写法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这样,让学生感悟什么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②语言运用: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③思维能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④审美创造:感受老麻雀勇敢无畏的精神,体会母爱的伟大。
思政元素:通过老麻雀舍身护子的无畏精神,引导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责任的担当以及弱小者在危难中迸发的勇气,激发对生命的敬畏与保护弱小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能够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作标注。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提问:你认识图片中的小动物吗? 教师过渡:当麻雀遇到猎狗,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1.阅读麻雀资料: 麻雀,鸟类,头圆,尾短,嘴呈圆锥状,翅膀短小,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啄食谷粒和昆虫。有的地区叫家雀儿(jiā qiǎor)。 以图片导入,用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让学生在通读、读顺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提示:(课件出示3)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3.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其中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1.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2.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 课文分段。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 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环节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嗅、奈、煞、拯、嘶、哑、庞”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指导书写:“嗅”别忘记大上有一点;“口”加“木”是“呆”;“掩”字“大”下面是“电”。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学生分享识字方法 1.学生说构字方法 “煞、奈”是上下结构; “嗅、嘶、哑”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学生书写生字。 通过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书写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熟记,从而书写好字。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并默写词语,用“绝望”“庞大”造句。 巩固作业:从文中找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批注这些动作体现的心理活动。 提升作业:分析“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文中的含义,结合现实讨论“弱小者如何用勇气改变结局”。
八、板书设计: 16.麻雀 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课题 16.麻雀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作标注。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听写字词。 2.认读词语。 嘶哑 拯救 扎煞 奈何 嗅到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学生完成听写。 2.学生集体纠错。 3.学生复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通过听写词语,让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教学环节二:讲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11)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课件出示12) 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学生讨论、交流。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课件出示9)(多媒体出现下面三个问题)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学生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板书:斗) 学生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紧扣语言文字指导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环节三: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 书写小练笔: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情思,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旨在让学生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并学会关爱别人。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升华思想,从而感受到爱的伟大。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按“起因→经过→结果”顺序,用流程图概括故事。 巩固作业:写50字小短文,联系生活,描述一次你或家人为保护他人勇敢行动的经历。 提升作业:以猎狗的视角续写故事,想象它“愣住”“后退”时的心理变化,体现“敬畏生命”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能够理清课文的脉络,并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没有变换角色,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体会小麻雀的无奈、老麻雀的无畏、猎人的感动。 改进措施: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从读悟写、读写结合”。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从动作、神态、外形三方面把小麻雀描写具体的,一边读,一边感悟写法,进行仿写练习,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