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学科素养进阶2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讲义+进阶练(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26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学科素养进阶2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讲义+进阶练(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1 09:04:24

文档简介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023·全国乙卷节选)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下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1)~(2)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1)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2)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解题导引】
(1)与辽源相比→珲春临近日本海→海洋比热容大,升温较慢;辽源地处内陆→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
(2)辽源冬季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偏离天数较少→冬季天气变化幅度小→此时段大气较稳定,多晴天
【尝试解答】 (1)________ (2)________
结合材料分析,试判断珲春与辽源哪里更适合盛夏避暑,判断理由是什么?
1.气温
(1)影响气温的因素
因素 表现
纬度位置 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射能少(多)
海陆位置 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气温季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气温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
地形 地势高(低),气温低(高);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形封闭不易散热)冬季气温偏高;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夏季气温明显偏低;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洋流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冬季风 距离冬季风源地越近,气温越低
(2)分析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造成年均温高低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造成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
③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某地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④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高低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高低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降水
(1)影响降水的因素
因素 表现
大气环流 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风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形成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而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易形成降水,如夏季风
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以进入;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洋流 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
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大气水汽含量少
(2)分析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受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的影响。
③如果是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
(2024·茂名二模)2024年2月18日,因西北风抵达时间的差异,我国多地出现了极端气温,新疆富蕴县吐尔洪乡气温降至-52.3 ℃,打破了新疆最低气温记录。贵州省册亨县八渡镇最高气温达34.7 ℃,高于同期的海南三亚。下图分别为两地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吐尔洪乡打破新疆最低气温记录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       B.冷空气受阻集聚
C.纬度高 D.接近冬季风源地
2.该日八渡镇最高气温高于三亚,主要是因为(  )
A.河流流经,降温慢
B.吹偏南风,暖空气势力强
C.纬度较低,气温高
D.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
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是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下图示意1971—2020年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东北地区成为稳定积雪区主要是因为(  )
A.纬度高 B.降水季节变化小
C.风力小 D.海拔高
4.影响甲地最长积雪日数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地形
C.大气环流、纬度位置
D.纬度位置、地形
5.呼伦贝尔市的积雪特征可能导致当地(  )
A.春季旱情严重
B.春季土壤侵蚀严重
C.冬季气候变暖
D.冬季风风力减弱
5 / 5学科素养进阶练(二)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7分)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湛江一模)南亚岛国斯里兰卡受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较为独特的是,斯里兰卡季风背风坡常在白天出现更强的降水(下图),且降水强度在地方时17—18时达到峰值。据此完成1~2题。
1.斯里兰卡季风背风坡的白天常出现更强的降水,主要是因为(  )
①受海洋调节作用强 ②盛行风挟带水汽少 ③山体相对高度有限 ④对流牵引海风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斯里兰卡季风背风坡降水强度经常在傍晚达到峰值,主要取决于(  )
A.对流强度 B.水汽的累积量
C.风向转换 D.地面受热过程
(2024·石家庄一模)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下雨时自动打开承水口,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进入承水器,经漏斗口流入翻斗,当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比如0.01 mm)时,翻斗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斗倾倒,都使开关接通电路,记录器控制自动将雨量记录下来,并可及时传递给数据中心。而普通雨量器需要人工定时去测量。如图示意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内部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普通雨量器相比,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的主要优势有(  )
①采购成本低 ②实时性强 ③全天候 ④准确度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在雨量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更精准地了解降水的区域分布状况,应该(  )
A.平原和山区均衡布局
B.平原比山区布局密度大
C.山区比平原布局密度大
D.降低城区布局密度
5.在华北地区,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使用时间段主要是(  )
A.1—6月 B.4—10月
C.11月至次年3月 D.7—12月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6.(2024·淄博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地处过渡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冬季易发火灾,冬季局地环流是该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冬季局地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可为当地保护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受局地环流影响,该区域冬季气温较高,出现了一条向北显著凸出的暖脊(如图所示)。如图示意东北地区西部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海平面气温是由实测近地面气温按标准的垂直递减率换算而成,可以更好地体现局地环流对气温的影响。
(1)说明东北地区西部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6分)
(2)①根据上图在下图中补充高程和(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及其图例。(4分)
②指出AB、BC两段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4分)
(3)从局地环流的角度说明东北地区西部冬季易发火灾的原因。(2分)
7.(2024·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贝加尔湖地处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湖泊周边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材料二 图1为贝加尔湖周边主要气象站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2为乙站点气候资料统计图。
(1)简述该区域所属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8分)
(2)简析该区域冬季降水量特征的成因。(4分)
(3)甲站点地处湖泊中部,但较湖泊周边气象站年降水量少,请说明其主要原因。(4分)
5 / 5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023·全国乙卷节选)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下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1)~(2)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 最高气 温时刻 均值  1月偏离 天数/天 7月各日 最高气 温时刻 均值  7月偏离 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 时00分 20.8 约14 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 时20分 14.4 约13 时50分 17.2
(1)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2)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解题导引】
(1)与辽源相比→珲春临近日本海→海洋比热容大,升温较慢;辽源地处内陆→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
(2)辽源冬季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偏离天数较少→冬季天气变化幅度小→此时段大气较稳定,多晴天
【尝试解答】 (1)B (2)C
结合材料分析,试判断珲春与辽源哪里更适合盛夏避暑,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示] 珲春更适合盛夏避暑。理由:珲春临近日本海,受海洋的影响大,盛夏时气温不会太高,相对来说比较凉爽。
1.气温
(1)影响气温的因素
因素 表现
纬度位置 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射能少(多)
海陆位置 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气温季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气温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
地形 地势高(低),气温低(高);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形封闭不易散热)冬季气温偏高;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夏季气温明显偏低;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洋流 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冬季风 距离冬季风源地越近,气温越低
(2)分析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造成年均温高低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造成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
③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某地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④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高低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高低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降水
(1)影响降水的因素
因素 表现
大气环流 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风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形成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而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易形成降水,如夏季风
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以进入;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洋流 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
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水汽充足;裸地大气水汽含量少
(2)分析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
①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受地形(迎风坡、背风坡)的影响。
③如果是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
(2024·茂名二模)2024年2月18日,因西北风抵达时间的差异,我国多地出现了极端气温,新疆富蕴县吐尔洪乡气温降至-52.3 ℃,打破了新疆最低气温记录。贵州省册亨县八渡镇最高气温达34.7 ℃,高于同期的海南三亚。下图分别为两地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吐尔洪乡打破新疆最低气温记录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   B.冷空气受阻集聚
C.纬度高 D.接近冬季风源地
2.该日八渡镇最高气温高于三亚,主要是因为(  )
A.河流流经,降温慢
B.吹偏南风,暖空气势力强
C.纬度较低,气温高
D.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
1.B 2.D [第1题,据材料“2024年2月18日,因西北风抵达时间的差异,我国多地出现了极端气温,新疆富蕴县吐尔洪乡气温降至-52.3 ℃,打破了新疆最低气温记录”并结合吐尔洪乡位于河谷的地形可知,冷空气遇地形阻挡,在河谷地区集聚,造成大幅度的降温,B正确;海拔高、纬度高、接近冬季风源地这些因素相对稳定,不是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A、C、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八渡镇位于25°N附近的河谷地区,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气温上升,遇地形阻挡,在山地背风坡下沉,因山高谷深,气流下沉增温幅度较大,加上地形封闭,散热不畅,导致该日八渡镇最高气温高于三亚,D正确;河流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河流流经,气温应该降低,A错误;据材料可知,该日吹西北风,B错误;纬度高于三亚,气温一般应该低于三亚,C错误。]
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是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下图示意1971—2020年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最长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东北地区成为稳定积雪区主要是因为(  )
A.纬度高 B.降水季节变化小
C.风力小 D.海拔高
4.影响甲地最长积雪日数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地形
C.大气环流、纬度位置 D.纬度位置、地形
5.呼伦贝尔市的积雪特征可能导致当地(  )
A.春季旱情严重
B.春季土壤侵蚀严重
C.冬季气候变暖
D.冬季风风力减弱
3.A 4.D 5.B [第3题,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气温低,导致积雪难以融化,从而形成稳定积雪区,A正确;降水季节变化和风力大小对积雪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B、C错误;东北地区海拔普遍不高,不是形成稳定积雪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4题,积雪日数主要与气温有关,甲地位于大兴安岭,海拔较高,加上纬度位置较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因此积雪时间长,D正确;甲地相对于东部地区离海更远,因此海陆位置不是影响甲地最长积雪日数特征的主导因素,A错误。冬季风会影响降雪量的多少,进而影响积雪的深度,对积雪的日数影响不大,因此大气环流不是影响甲地最长积雪日数特征的主导因素,B、C错误。第5题,呼伦贝尔市的积雪特征表现为积雪时间长、积雪深度大。在春季,积雪融化会产生大量积雪融水,增加土壤湿度,A错误;积雪融化,土壤表层失去覆盖,地表裸露,冬、春季风大的情况下,会使土壤侵蚀严重,B正确;积雪特征并不会使冬季气候变暖或冬季风风力减弱,C、D错误。]
学科素养进阶练(二)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7分)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湛江一模)南亚岛国斯里兰卡受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交替控制。较为独特的是,斯里兰卡季风背风坡常在白天出现更强的降水(下图),且降水强度在地方时17—18时达到峰值。据此完成1~2题。
1.斯里兰卡季风背风坡的白天常出现更强的降水,主要是因为(  )
①受海洋调节作用强 ②盛行风挟带水汽少 ③山体相对高度有限 ④对流牵引海风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斯里兰卡季风背风坡降水强度经常在傍晚达到峰值,主要取决于(  )
A.对流强度 B.水汽的累积量
C.风向转换 D.地面受热过程
1.D 2.B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里兰卡山体高度有限,较强的季风能轻松越过,损失的水汽少,到达背风坡的水汽多。季风背风坡白天对流旺盛,导致近地面气压降低,吸引海风登陆,气流抬升显著,降水强度大,③④正确;一般来说,背风坡受海洋调节作用弱,排除①;盛行风挟带大量水汽,排除②。故选D。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白天以海风为主,白天海风持续将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到傍晚时积累的水汽量大,气流抬升产生的降水强度大,B正确;温度最高时对流强度最强,白天以海风为主,傍晚时风向未转换,地面受热过程没有较大影响,排除A、C、D。]
(2024·石家庄一模)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下雨时自动打开承水口,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进入承水器,经漏斗口流入翻斗,当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比如0.01 mm)时,翻斗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斗倾倒,都使开关接通电路,记录器控制自动将雨量记录下来,并可及时传递给数据中心。而普通雨量器需要人工定时去测量。如图示意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内部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普通雨量器相比,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的主要优势有(  )
①采购成本低 ②实时性强 ③全天候 ④准确度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在雨量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更精准地了解降水的区域分布状况,应该(  )
A.平原和山区均衡布局
B.平原比山区布局密度大
C.山区比平原布局密度大
D.降低城区布局密度
5.在华北地区,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使用时间段主要是(  )
A.1—6月 B.4—10月
C.11月至次年3月 D.7—12月
3.D 4.C 5.B [第3题,由图和材料可知,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更复杂、更先进,采购成本高,实时性强,准确度高;但对于冰雹、雪等特殊天气,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不能实现全天候测量降水量。D正确。第4题,山区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差别大,应该多布局雨量器,平原地形平坦,降水差别小,布局的雨量器密度较小,C正确,A、B错误;城区高楼大厦多,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强,不应降低城区雨量器的布局密度,D错误。第5题,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主要是测量降雨量,降雪量难以测量,而华北地区4—10月以降雨为主,B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6.(2024·淄博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地处过渡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冬季易发火灾,冬季局地环流是该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冬季局地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可为当地保护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受局地环流影响,该区域冬季气温较高,出现了一条向北显著凸出的暖脊(如图所示)。如图示意东北地区西部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海平面气温是由实测近地面气温按标准的垂直递减率换算而成,可以更好地体现局地环流对气温的影响。
(1)说明东北地区西部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6分)
(2)①根据上图在下图中补充高程和(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及其图例。(4分)
②指出AB、BC两段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4分)
(3)从局地环流的角度说明东北地区西部冬季易发火灾的原因。(2分)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冬季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根据图中等高线可知,东北地区西部受山脉的影响,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导致增温。第(2)题,①海平面气温是由实测近地面气温按标准的垂直递减率换算而成。AB段等高线密集,坡度大,高程下降速度快,受焚风效应影响大,气温升高;BC段地形缓和,受焚风效应影响小,气温下降,据此绘图即可。②差异:据图可知,AB段增温幅度大,BC段增温幅度小。原因:AB段等高线密集,坡面陡,下沉气流显著,焚风效应显著,BC段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形起伏和缓,下沉气流较弱,焚风效应弱。第(3)题,焚风效应,盛行下沉气流,气温较高,减小湿度,风力较大,多大风(多风)。
[答案] (1)冬季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该区域地处山地东坡(或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导致增温。
(2)①绘图如下:
②差异:AB段增温幅度大,BC段增温幅度小。
原因:AB段坡面陡(或坡度大),气流下沉运动显著(焚风效应显著/增温显著)。BC段地形起伏和缓(或坡度小),气流下沉运动弱(焚风效应弱/增温不显著)。
(3)焚风减湿,大风(多风)效应。
7.(2024·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贝加尔湖地处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湖泊周边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材料二 图1为贝加尔湖周边主要气象站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2为乙站点气候资料统计图。
(1)简述该区域所属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8分)
(2)简析该区域冬季降水量特征的成因。(4分)
(3)甲站点地处湖泊中部,但较湖泊周边气象站年降水量少,请说明其主要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1月均温接近-20 ℃,7月均温低于20 ℃,夏季凉爽,冬季严寒;年降水量较少,总量为300~400 mm;6、7、8月降水较多,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读图2可知,该区域冬季降水量少,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的角度进行分析。该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少;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亚洲高压,受亚洲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湖泊中部降水少,可从局地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夏季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为冷源,与周边地区相比,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因此年降水量少。
[答案] (1)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冬季严寒;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2)该地深居内陆,水汽少;冬季受亚洲高压控制,降水少。
(3)夏季湖泊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
1 /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