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学科素养进阶3 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讲义+进阶练(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学科素养进阶3 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讲义+进阶练(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1 09:04:24

文档简介

学科素养进阶练(三) 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湖南卷)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2024·汕头二模)淹水频率是指在特定时段内某个区域被水体淹没的时间和总时间的比值。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大,流域内五河入湖,长江经过湖区北部与湖相连,湖区南北淹水频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自长江上游三峡大坝修建后,鄱阳湖区淹水频率下降。如图示意鄱阳湖流域水系特征。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湖区南北淹水频率差异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降水 D.人类活动
5.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有效降低了湖区淹水频率,是因为该工程(  )
A.减少主湖区水土流失 B.降低五河洪水水位
C.减少洪泛区泥沙来源 D.降低长江顶托作用
(2024·信阳三模)长白山天池区山体多由气孔构造的浮岩组成,湖面高程2 189.7 m,面积9.82 km2,年均雨雾天气近200天,降水量达1 376.4 mm,湖面年蒸发量440万m3。天池北部缺口处湖水出流,形成长白瀑布,年排泄量为3 600万m3。下图为天池区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长白瀑布的年排泄量巨大,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  )
A.瀑布垂直高差大 B.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
C.天池的水深过大 D.水量季节变化大
7.图中断裂构造的发育对天池区的主要影响是(  )
A.减缓雨水的下渗速度
B.抬升分水岭处地下水水位
C.减少地下水汇入天池
D.增加了天池的集水范围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2025·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蒸散量是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天山南坡的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最重要的补给来源之一。流域上游山区是阿克苏河的产流区,下游平原绿洲为农业灌溉与生态耗水区。近年来,随着绿洲农业面积的扩大与全球变暖的影响,阿克苏河流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阿克苏河流域各水文站多年平均径
流量年内分配(单位:%)表
水文站 春季(3—5月) 夏季(6—8月) 秋季(9—11月)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协和拉站 8.83 68.14 18.05 4.98
沙里桂兰克站 17.70 60.12 17.17 4.92
西大桥站 9.57 56.36 19.52 10.92
阿拉尔站 5.91 64.74 19.26 12.13
(1)根据材料,归纳阿克苏河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8分)
(2)近年来,阿克苏河洪水频率增加,推测其原因。(4分)
(3)全球变暖之下,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地区蒸散量不升反降,请从大气运动角度分析原因。(6分)
9.(2024·长沙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埋藏浅的碳酸盐岩。地下水流经裂隙时,溶滤大量盐类矿物,上升溢出地表形成盐泉。宁厂盐泉位于四川盆地,历史上长期生产食盐,现已停产但仍在流动。该泉出露于河流北岸背斜构造区(岩层倾斜角度很小)的陡壁处,附近没有断层通过,泉口以下裂隙不发育。与深埋在四川盆地向斜构造区的盐泉对比,该泉出现淡化趋势。图1示意四川盆地背斜及断层构造的分布,图2示意宁厂盐泉的地层剖面和形成过程。
(1)分析宁厂盐泉的形成过程。(8分)
(2)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宁厂盐泉出现淡化趋势的原因。(6分)
4 / 4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2023·浙江1月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________。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
【解题导引】
(1)长江中下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强弱不稳定;长江流域夏季会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和位置年际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的年际变化较大
(2)图示信息→降水补给总量为25.1%+1.7%=26.8%,蒸发量为11.8%+1.7%=13.5%→入海径流占比应为26.8%-13.5%=13.3%。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应该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较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可调水量有限。库区与输水地距离远→沿途水资源的损耗较大。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无法自流灌溉。河流水量较少→海水倒灌→河流盐度上升→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尝试解答】 (1)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台风雨占比高,年际变率大。_
(2)13.3%__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
(3)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的地表径流减少。
材料显示,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湖泊因高温少雨出现干涸现象,试从水量的收支方面,分析干涸的原因。
[提示]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汛期出现了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因主汛期降水少,注入湖泊的水量大大减少,同时高温使湖泊蒸发量加大,湖泊水下渗流失以及中下游农田区引水灌溉等导致湖泊水量支出远大于收入,出现干涸现象。
1.概念: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
2.含义: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1)简单表示为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2)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那么也可以表示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3)任何一个闭合流域: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河水量。
3.各区域水量平衡的表现
海洋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内流区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外流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全球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4.水平衡原理的应用模式
(1)分析角度:一个地区的水平衡关键是把握好常见的收、支项目。
收入 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等
支出 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2)常见应用:根据收支环节,在分析参与水循环的水量变化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2025·郑州模拟)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北坡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中,属内陆咸水湖,许多河水在未汇入该湖之前就被用于灌溉等生产活动,但河流不是其唯一的补给来源。下图示意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年代变化(水量平衡余项是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之差)。据此完成1~3题。
1.1960—2009年,伊塞克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小
C.一直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2.推断1980—1999年伊塞克湖流域内(  )
①降水增多 ②耕地撂荒 ③水库增多
④气温升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0—2017年,伊塞克湖面积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  )
A.减小,蒸发耗散 B.减小,入湖径流变少
C.增加,融冰增加 D.增加,入湖径流变多
1.D 2.C 3.A [第1题,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泊的收入水量小于支出水量,面积减小,20世纪80年代到2009年湖泊水量处于盈余状态,面积增加,D正确。第2题,可以参照1980—1999年的数据变化进行推断。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数据可知,降水量未发生明显变化,①错误;入湖径流量和蒸发量变大,流域内撂荒面积增大会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从而使入湖径流量增加,②正确;气温升高可以增加融雪量,使入湖径流增加,同时也可以增加蒸发量,④正确;水库增多拦截更多入湖径流,入湖径流会减少,与情况不符,③错误。故选C。第3题,据图文材料可知,201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余项为负值,故面积呈减小趋势,C、D错误;与2010年之前相比,其蒸发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基本不变,说明湖泊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蒸发耗散,A正确。]
(2025·遂宁模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了潜在蒸散量(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下降的现象,称为“蒸发悖论”。下表示意1960—2010年黄河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数值及变化趋势(a代表年)。据此完成4~6题。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 (mm·a-1) 气温/℃ 潜在蒸散量/ (mm·a-1)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4.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1960—2010年黄河流域出现“蒸发悖论”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风力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下降
6.1960—2010年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A.春季地下水位下降 B.夏季降水总量减少
C.秋季土壤更易返盐 D.冬季积雪厚度增大
4.A 5.B 6.C [第4题,1960—2010年,黄河流域4个季节都存在普遍的升温趋势,潜在蒸散量下降的季节有春季、夏季及冬季,其中春季下降最为明显,即春季“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故选A。第5题,影响潜在蒸散量的因素有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湿度等,若风力减弱,蒸发、蒸腾减弱,潜在蒸散量会下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B正确;潜在蒸散量是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黄河流域降水减少对其潜在蒸散量影响很小,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A错误;若太阳辐射增强,蒸发、蒸腾加剧,潜在蒸散量上升,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C错误;若植被覆盖率下降,裸露地表增多,蒸发加剧,潜在蒸散量上升,不会出现“蒸发悖论”现象,D错误。第6题,依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春季潜在蒸散量减少,农田灌溉需水量减少,对地表和地下水消耗减少,地下水位较为稳定,A错误;夏季潜在蒸散量减少,说明大气环境变湿,且气温上升对流加剧,降水可能增加,B错误;秋季潜在蒸散量增大且气温升高,土壤更易返盐,C正确;积雪厚度主要受降雪量、气温等影响,黄河流域冬季潜在蒸散量减少,但气温升高,因此积雪厚度是否增大无法确定,D错误。]
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区北麓河盆地,海拔4 600~5 000 m,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约383.4 mm。受气候变化影响,该区域多年冻土升温较为明显,发育了大量热喀斯特湖,湖面水位的变化主要受制于外界补给与排泄。下图示意该区域某热喀斯特湖2024年6月水位变化。据此完成7~9题。
7.该热喀斯特湖6月中旬水位迅速升高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
A.长江源水 B.冻土融水
C.大气降雨 D.冰川融水
8.该热喀斯特湖一旦达到最高水位后,湖水不再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在减少 B.农业生产引水灌溉
C.湖水蒸发增强 D.受限于湖岸的高程
9.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判断该热喀斯特湖水位最低季节及湖岸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A.春季,土地盐碱化 B.秋季,水土流失
C.春季,高寒石漠化 D.秋季,土壤退化
7.C 8.D 9.A [第7题,由材料可知,长江源区北麓河盆地地区夏季湿润,降水较丰富,读图可知,6月中旬湖水水位随降水而迅速升高,6月15日左右湖泊基本达到最高水位。因此该阶段大气降雨是其主要的水量来源,C正确;长江源水主要受冰川融水补给,6月中旬并非气温最高时段,冰川融水量不是很大,不会造成湖泊水位迅速上升,A、D错误;冻土融水量相对较少,不是该时段湖泊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B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6月20日的降水量较高但湖泊水位并没有上升,说明湖泊水位一旦超过湖岸的最低高程,湖水将迅速外溢,湖面高度将保持动态的平衡关系,不再上涨,D正确;材料中没有信息说明该热喀斯特湖达到最高水位后降水量在减少以及湖水蒸发增强,A、C错误;该湖所在地区是青藏高原,由于热量条件不足,种植业相对较少,农业生产引水灌溉不是湖水不再上涨的主要原因,B错误。第9题,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可知,热喀斯特湖湖水收支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汇入和排出、蒸发、下渗等。夏季青藏高原迎来雨季,湖泊水位达到一年中最高状态,进入秋季,补给和支出失衡,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春季时气温回升,蒸发加剧,且雨季没有到来,湖泊水位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状态。因此,在湖泊水位季节性的涨落和蒸发作用下,湖岸附近形成一种“盐随水来,水去盐留”的现象,所以会加剧湖岸附近土地盐碱化,A正确。]
学科素养进阶练(三) 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湖南卷)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1.D 2.B 3.D [第1题,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D符合题意。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题意。第3题,依据上面两题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水水位明显下降,而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增加,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20世纪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湖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绿洲面积有可能增加,D符合题意。]
(2024·汕头二模)淹水频率是指在特定时段内某个区域被水体淹没的时间和总时间的比值。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大,流域内五河入湖,长江经过湖区北部与湖相连,湖区南北淹水频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自长江上游三峡大坝修建后,鄱阳湖区淹水频率下降。如图示意鄱阳湖流域水系特征。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湖区南北淹水频率差异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降水 D.人类活动
5.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有效降低了湖区淹水频率,是因为该工程(  )
A.减少主湖区水土流失 B.降低五河洪水水位
C.减少洪泛区泥沙来源 D.降低长江顶托作用
4.A 5.D [第4题,淹水频率是指在特定时段内某个区域被水体淹没的时间和总时间的比值,由流域内五河入湖可知,南部地势高于北部,被水体淹没时间较短,淹水频率小,因此导致南北淹水频率差异大的主导因素是地形,A正确。第5题,修建的三峡大坝主要目的是防洪,大坝拦截洪水后,可以根据上游雨量和库区储水量调节泄流量,从而控制下游河道水量和水位,长江水位降低,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减小,促进鄱阳湖泄洪,降低湖区水位,从而降低淹水频率,D正确。三峡大坝减少主湖区水土流失、减少洪泛区泥沙来源不是主要原因,三峡大坝无法降低五河洪水水位,A、B、C错误。故选D。]
(2024·信阳三模)长白山天池区山体多由气孔构造的浮岩组成,湖面高程2 189.7 m,面积9.82 km2,年均雨雾天气近200天,降水量达1 376.4 mm,湖面年蒸发量440万m3。天池北部缺口处湖水出流,形成长白瀑布,年排泄量为3 600万m3。下图为天池区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长白瀑布的年排泄量巨大,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  )
A.瀑布垂直高差大 B.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
C.天池的水深过大 D.水量季节变化大
7.图中断裂构造的发育对天池区的主要影响是(  )
A.减缓雨水的下渗速度
B.抬升分水岭处地下水水位
C.减少地下水汇入天池
D.增加了天池的集水范围
6.B 7.D [第6题,长白瀑布的年排泄量巨大,说明其降水量大,流量大,该地纬度、海拔均较高,温度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小,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B正确;瀑布的垂直高差大说明该地区地形高差大,水深不一定排泄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大更不足以证明降水量多,A、C、D错误。第7题,读图可知,通过地下水的流向可以看出长白山天池的分水岭(山脊)外侧的地表径流下渗后形成地下径流重新补给天池水量。而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即分水岭下部出现断裂带,导致地下水更容易渗透,增加雨水的下渗速度,降低分水岭处地下水水位,A、B错误,D正确;减少地下水汇入天池不是主要影响,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2025·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蒸散量是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天山南坡的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最重要的补给来源之一。流域上游山区是阿克苏河的产流区,下游平原绿洲为农业灌溉与生态耗水区。近年来,随着绿洲农业面积的扩大与全球变暖的影响,阿克苏河流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阿克苏河流域各水文站多年平均径
流量年内分配(单位:%)表
水文站 春季(3—5月) 夏季(6—8月) 秋季(9—11月)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协和拉站 8.83 68.14 18.05 4.98
沙里桂兰克站 17.70 60.12 17.17 4.92
西大桥站 9.57 56.36 19.52 10.92
阿拉尔站 5.91 64.74 19.26 12.13
(1)根据材料,归纳阿克苏河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8分)
(2)近年来,阿克苏河洪水频率增加,推测其原因。(4分)
(3)全球变暖之下,塔里木河下游绿洲地区蒸散量不升反降,请从大气运动角度分析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阿克苏河大体自西向东流;读图表可知,西大桥站和阿拉尔站位于河流下游;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阿克苏河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径流量最大,春季径流量最小。原因是阿克苏河为内流河,主要受高山冰雪融水与山地降水补给,夏季补给量较大;春季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但补给量小,再结合材料“下游平原绿洲为农业灌溉与生态耗水区”可知,春季农业用水量大,引水灌溉等导致河流径流量进一步减小,故春季径流量最小。第(2)题,由材料“随着绿洲农业面积的扩大与全球变暖的影响,阿克苏河流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可知,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融冰融雪量增大,导致短时间内河流水位上涨更高,融雪型洪灾增多;全球变暖还导致极端天气多发,阿克苏河流域受全球变暖影响,多暴雨,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第(3)题,蒸散量是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绿洲地区地表的水源和植被较多,因此比热容大,升温慢,全球变暖之下气温较周边沙漠地区低,绿洲和周围沙漠间温差增大,绿洲区空气下沉;周边沙漠快速升温,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被输送至绿洲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逆温层大气稳定,导致绿洲区域风速减小,气温降低,空气湿度增大,因此抑制了地表蒸发和植被蒸腾作用,导致蒸散量下降。
[答案] (1)阿克苏河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径流量最大,春季径流量最小。
原因:阿克苏河为内流河,主要受高山冰雪融水与山地降水补给,夏季补给量较大;春季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但补给量小;春季农业用水量大,故春季径流量最小。
(2)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增多,融雪型洪灾增多;还导致极端天气多发,暴雨频率增大。
(3)绿洲地区地表的水源和植被较多,因此比热容大,升温慢,全球变暖之下气温较周边沙漠地区低,空气下沉;周边沙漠快速升温,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被输送至绿洲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逆温层大气稳定,导致绿洲区域风速减小,气温降低,空气湿度增大,因此抑制了地表蒸发和植被蒸腾作用,导致蒸散量下降。
9.(2024·长沙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埋藏浅的碳酸盐岩。地下水流经裂隙时,溶滤大量盐类矿物,上升溢出地表形成盐泉。宁厂盐泉位于四川盆地,历史上长期生产食盐,现已停产但仍在流动。该泉出露于河流北岸背斜构造区(岩层倾斜角度很小)的陡壁处,附近没有断层通过,泉口以下裂隙不发育。与深埋在四川盆地向斜构造区的盐泉对比,该泉出现淡化趋势。图1示意四川盆地背斜及断层构造的分布,图2示意宁厂盐泉的地层剖面和形成过程。
(1)分析宁厂盐泉的形成过程。(8分)
(2)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宁厂盐泉出现淡化趋势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埋藏浅的碳酸盐岩”可知,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埋藏较浅,易被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溶蚀而产生大量裂隙;河流北岸山区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流经裂隙,溶滤岩层中大量盐类矿物;由地势高差而产生的水压使地下水逐渐向河谷汇集,并在陡壁较低处上升溢出地表形成盐泉。第(2)题,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据材料“宁厂盐泉位于四川盆地,历史上长期生产食盐,现已停产但仍在流动”可知,宁厂盐泉生产食盐历史悠久,长期的大气降水下渗,使盐类矿物被大量溶滤;河流北岸背斜构造区岩层倾斜度很小,碳酸盐岩埋藏浅,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溶蚀作用强,岩石裂隙多,地表水更易下渗;与深埋在向斜构造区的盐泉相比,这里的地下径流流程较短,地下水循环深度浅,背斜构造,附近无断层,泉口以下裂隙不发育,该泉的地下水难以与深层的地下水进行水盐交换,缺乏深层地下水中盐分的补充,导致该泉出现淡化趋势。
[答案] (1)碳酸盐岩埋藏浅,易被溶蚀而产生大量裂隙;北岸山区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下渗;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溶滤岩层中的盐类矿物;由地势高差而产生的水压使地下水逐渐向河谷汇集,并在陡壁较低处流出地表。
(2)长期大气降水,盐类矿物被大量溶滤;背斜区碳酸盐岩埋藏浅,岩石裂隙多,更易下渗;与向斜区相比,地下径流流程短,地下水循环深度浅,背斜构造,附近无断层,泉口以下裂隙不发育,难以参与深层地下水盐交换,缺乏深层地下水盐分补充。
13 / 13水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2023·浙江1月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________。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
【解题导引】
(1)长江中下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强弱不稳定;长江流域夏季会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和位置年际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的年际变化较大
(2)图示信息→降水补给总量为25.1%+1.7%=26.8%,蒸发量为11.8%+1.7%=13.5%→入海径流占比应为26.8%-13.5%=13.3%。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应该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降水较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可调水量有限。库区与输水地距离远→沿途水资源的损耗较大。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无法自流灌溉。河流水量较少→海水倒灌→河流盐度上升→可供灌溉地表径流减少
【尝试解答】 (1)                                    
                                 
                                 
                                 
                                 
(2)                                    
                                 
                                 
                                 
                                 
(3)                                    
                                 
                                 
材料显示,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湖泊因高温少雨出现干涸现象,试从水量的收支方面,分析干涸的原因。
1.概念: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指地球任一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量。
2.含义: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
(1)简单表示为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2)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那么也可以表示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3)任何一个闭合流域: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河水量。
3.各区域水量平衡的表现
海洋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内流区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外流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全球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4.水平衡原理的应用模式
(1)分析角度:一个地区的水平衡关键是把握好常见的收、支项目。
收入 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等
支出 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2)常见应用:根据收支环节,在分析参与水循环的水量变化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2025·郑州模拟)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北坡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中,属内陆咸水湖,许多河水在未汇入该湖之前就被用于灌溉等生产活动,但河流不是其唯一的补给来源。下图示意1960—2017年伊塞克湖水量平衡年代变化(水量平衡余项是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之差)。据此完成1~3题。
1.1960—2009年,伊塞克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小
C.一直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2.推断1980—1999年伊塞克湖流域内(  )
①降水增多 ②耕地撂荒 ③水库增多
④气温升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0—2017年,伊塞克湖面积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  )
A.减小,蒸发耗散 B.减小,入湖径流变少
C.增加,融冰增加 D.增加,入湖径流变多
(2025·遂宁模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了潜在蒸散量(地表在足够湿润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下降的现象,称为“蒸发悖论”。下表示意1960—2010年黄河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潜在蒸散量的数值及变化趋势(a代表年)。据此完成4~6题。
季节 均值 变化趋势
气温/℃ 潜在蒸散量/ (mm·a-1) 气温/℃ 潜在蒸散量/ (mm·a-1)
春季 9.00 279.47 0.288 -20.584
夏季 19.539 423.297 0.191 -5.76
秋季 7.633 250.823 0.284 13.991
冬季 -5.216 96.312 0.464 -1.197
4.1960—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悖论”现象最为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1960—2010年黄河流域出现“蒸发悖论”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风力减弱
C.太阳辐射增强 D.植被覆盖率下降
6.1960—2010年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可能导致(  )
A.春季地下水位下降 B.夏季降水总量减少
C.秋季土壤更易返盐 D.冬季积雪厚度增大
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区北麓河盆地,海拔4 600~5 000 m,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约383.4 mm。受气候变化影响,该区域多年冻土升温较为明显,发育了大量热喀斯特湖,湖面水位的变化主要受制于外界补给与排泄。下图示意该区域某热喀斯特湖2024年6月水位变化。据此完成7~9题。
7.该热喀斯特湖6月中旬水位迅速升高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
A.长江源水 B.冻土融水
C.大气降雨 D.冰川融水
8.该热喀斯特湖一旦达到最高水位后,湖水不再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在减少
B.农业生产引水灌溉
C.湖水蒸发增强
D.受限于湖岸的高程
9.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判断该热喀斯特湖水位最低季节及湖岸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A.春季,土地盐碱化
B.秋季,水土流失
C.春季,高寒石漠化
D.秋季,土壤退化
1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