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第四部分 第十九章 学科素养进阶14 碳达峰与碳中和讲义+进阶练(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97 第四部分 第十九章 学科素养进阶14 碳达峰与碳中和讲义+进阶练(教师版+学生版)《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人教版201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1 09:04:24

文档简介

学科素养进阶练(十四) 碳达峰与碳中和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葫芦岛二模)蓝碳是指由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而产生的“蓝色”碳汇,海藻、海草床、盐沼等滨海生态系统都是重要的蓝碳资源。目前海陆双向胁迫导致滨海湿地面积不断缩小,完整性遭到破坏,蓝碳功能显著退化。据此完成1~2题。
1.由海向陆侧对滨海湿地生存空间威胁较大的是(  )
A.沿海围垦  B.潮间带的养殖
C.地壳抬升 D.全球气候变暖
2.目前从蓝碳“增汇”的角度来看,实行碳中和的可行性措施有(  )
A.深海人工固碳 B.保护红树林
C.降低生产能耗 D.开发潮汐能
(2025·湛江模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上升和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量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约占60%,畜牧业约占40%。下图示意甘肃省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及年均增长率。据此完成3~5题。
3.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  )
A.兰州略高于临夏
B.年均增长率陇南大于庆阳
C.武威远高于白银
D.年均增长率天水大于张掖
4.推测嘉峪关一直处于低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面积较小 B.自然条件恶劣
C.常住人口较多 D.生态环境较好
5.甘肃省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亟须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 B.增加农业能耗
C.降低生产成本 D.大量燃烧秸秆
碳汇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表示意2010年我国某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 t)。据此完成6~7题。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总量
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
6.2010年该地区碳源与碳汇的比值约为(  )
A.31.52   B.0.03
C.30.42   D.0.96
7.为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可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C.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D.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一个区域或行业的CO2排放在一段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达到最高峰值。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通过一定的形式抵消自身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 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 000余家。2021年7月16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 023.01万元。下图示意2014—2018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情况。
(1)指出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4分)
(2)试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可以帮助我国尽快实现碳中和的措施。(6分)
(3)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的意义。(8分)
9.(2025·常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东北三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业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粮食年产量占全国20%以上。2019年全域化肥、农膜和农药使用量分别占全国的24.93%、9.90%和11.78%,相比2000年分别增加48.39%、40.34%和93.42%,三种农用物资投入增长所导致的碳排放增量高达468.87万吨。
材料二 下表显示2001—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源碳排放增长率及占比(排放量/农业碳排放总量×100%)。
化肥 农业 机械 农膜 农药 农业 灌溉 农业 翻耕
增长率(%) 2.55 3.77 2.12 4.92 5.43 2.34
占比(%) 75.12 9.62 8.39 5.38 1.02 0.47
材料三 下图为2001—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总量环比增速和驱动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率。
(1)描述东北三省2001—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规律。(6分)
(2)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提出减少东北农业碳排放的措施。(8分)
5 / 5碳达峰与碳中和
(2024·浙江1月卷)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2)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以(  )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题导引】
(1)图示信息→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浙江2005-2019年服务业碳强度先升后降→B错误;上海2005-2012年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
(2)利用清洁能源→能够减少碳排放量→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错误
【尝试解答】 (1)D (2)C
阅读上面的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关于四省市服务业减排绩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年后,浙江持续增质提效
B.2012年后,上海减排成效显著
C.2005年后,贵州持续增质提效
D.2012年后,河南减排成效显著
(2)影响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差异 B.自然环境差异
C.机械化水平差异 D.文化水平差异
(1)B (2)A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2012年后,上海的服务业碳强度明显持续下降,说明减排成效显著,B正确;2005-2012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升高,2012-2019年浙江服务业碳强度下降,A错误;2005-2019年贵州服务业碳强度持续升高,C错误;2012年后,河南服务业碳强度下降幅度较小,减排成效不如上海显著,D错误。第(2)题,产业结构差异是影响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产业结构意味着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模式不同,一些地区可能服务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占比较大,导致碳强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以低耗能、低碳排放的服务业为主,碳强度就相对较低,A正确;自然环境差异对服务业碳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机械化水平在服务业中的影响相对较小,服务业更多地依赖于人力、知识和技术等要素,而非机械化设备,C错误;文化水平差异可能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和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导致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
1.历史背景
(1)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温室气体猛增,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
(2)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
(3)中国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
(1)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
(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3)碳交易: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谈判,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3.影响
(1)重构产业结构:①重构能源产业,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②重构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③碳交易成新能源汽车企业增收新支点,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得到收入。
(2)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①改变中国现有的经济版图,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②改变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
(3)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碳中和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4.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2)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提升工艺、更新设备等方式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现有排放。此外,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去捕集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加大碳的吸收固定:①大量植树,提升植被覆盖率,通过绿化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②通过工业固碳,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4)碳交易:把通过绿化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额度,变成一种可供转让的资源,进入市场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发展碳汇,鼓励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把“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等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
(5)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2024·宁波三模)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CO2“零排放”),下图示意1960-2021年全球空气CO2浓度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CO2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 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
2.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 ②发展城市绿道 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采用集中供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B 2.D [第1题,图示期间,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升高,B正确,D错误;CO2对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波段有少量吸收,但太阳电磁光谱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所以并不会导致太阳辐射被大量吸收,A错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CO2对太阳辐射影响小,C错误。第2题,火电本身就是以煤炭为原料,会排放大量CO2,①错误;发展城市绿道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碳吸收,但吸收有限,效果不显著,②错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高耗能产业比重,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有效降低碳排放,③正确;集中供暖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
(2024·安徽合肥三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37°35′N,101°20′E)站区海拔4 000米,为典型的高寒灌丛,降水集中于5-9月,每年5月牧草返青。下图为该观测站高寒灌丛甲月和乙月CO2净排放量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条曲线的月份和CO2净排放量日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
A.甲—1月,光照 B.甲—7月,气温
C.乙—1月,气温 D.乙—7月,光照
4.该地一年中碳净排放量最高的季节是4月,原因合理的是(  )
①气温回升 ②降水增加 ③植被未恢复 
④采暖排放多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D 4.A [第3题,对于甲、乙两条曲线的月份判断:该地区降水集中于 5-9 月,5 月牧草返青,而乙月在白天 CO2净排放量大多为负值(吸收二氧化碳),说明此时植被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符合 5-9 月中植被生长较好的时期,所以乙月应为 7 月,C错误;甲月白天 CO2净排放量大多为正值,说明植被光合作用较弱,可能是冬季,冬季气温低,植被未恢复,光合作用弱,A、B 错误;对于CO2净排放量日变化的主导因素,乙月(7月)白天主要受光照影响,光合作用强,进而影响CO2净排放量,气温不是日变化的主导因素,D正确。第4题,该地一年中碳净排放量最高的季节是4月,4月气温回升,微生物分解等活动增强,碳排放增加,①正确;4月降水相对较少,②错误;4月植被还未完全恢复,光合作用较弱,吸收二氧化碳少,导致碳净排放量高,③正确;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采暖排放相对较少,不是主要原因,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学科素养进阶练(十四) 碳达峰与碳中和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3分)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葫芦岛二模)蓝碳是指由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而产生的“蓝色”碳汇,海藻、海草床、盐沼等滨海生态系统都是重要的蓝碳资源。目前海陆双向胁迫导致滨海湿地面积不断缩小,完整性遭到破坏,蓝碳功能显著退化。据此完成1~2题。
1.由海向陆侧对滨海湿地生存空间威胁较大的是(  )
A.沿海围垦  B.潮间带的养殖
C.地壳抬升 D.全球气候变暖
2.目前从蓝碳“增汇”的角度来看,实行碳中和的可行性措施有(  )
A.深海人工固碳 B.保护红树林
C.降低生产能耗 D.开发潮汐能
1.D 2.B [第1题,沿海生态系统为重要固碳形式,沿海围垦、养殖属于由陆向海一侧对滨海湿地空间进行干扰,A、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壳是否抬升,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威胁滨海生态系统,D正确。第2题,开发潮汐能和降低生产能耗都属于减少碳源,不属于增加碳汇,C、D错误;深海固碳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不具备大规模实行条件,A错误;红树林属于滨海生态系统重要一环,能增加固碳量,B正确。]
(2025·湛江模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上升和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量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约占60%,畜牧业约占40%。下图示意甘肃省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及年均增长率。据此完成3~5题。
3.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  )
A.兰州略高于临夏
B.年均增长率陇南大于庆阳
C.武威远高于白银
D.年均增长率天水大于张掖
4.推测嘉峪关一直处于低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面积较小 B.自然条件恶劣
C.常住人口较多 D.生态环境较好
5.甘肃省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亟须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 B.增加农业能耗
C.降低生产成本 D.大量燃烧秸秆
3.C 4.B 5.A [第3题,读图可知,兰州农业碳排放量略低于临夏,A错误;武威为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地区,其农业碳排放量远高于白银,C正确;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年均增长率陇南小于庆阳,天水小于张掖,B、D错误。第4题,嘉峪关一直处于低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嘉峪关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进而导致该地区农业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故选B。第5题,甘肃省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亟须采取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故选A。]
碳汇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表示意2010年我国某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 t)。据此完成6~7题。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排放 总量
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
6.2010年该地区碳源与碳汇的比值约为(  )
A.31.52 B.0.03
C.30.42 D.0.96
7.为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可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C.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D.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
6.A 7.C [第6题,根据材料“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可知,表中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为碳汇,其和为39.13(104 t);“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表中耕地、建设用地是碳源,其和为1 233.51(104 t),故2010年该地区碳源与碳汇的比值约为1 233.51÷39.13≈31.52,A正确。第7题,读表可知,耕地的碳排放值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A错误;建设用地碳排放值最大,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B错误;清洁能源碳排放量小,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有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C正确;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符合区域发展实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一个区域或行业的CO2排放在一段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达到最高峰值。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通过一定的形式抵消自身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在2021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中国将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 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 000余家。2021年7月16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 023.01万元。下图示意2014—2018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情况。
(1)指出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4分)
(2)试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可以帮助我国尽快实现碳中和的措施。(6分)
(3)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的意义。(8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14—2017年我国碳交易总量逐年增加,2017—2018年碳交易总量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条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第(2)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从企业的角度”。为实现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从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比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从科技入手,发展科技,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出台相关环境管理措施,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提高企业环保意识等。第(3)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碳交易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碳交易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因此能够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同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将废弃物代替碳燃料,说明碳交易的实施能够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废物循环利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1)特点:2014—2017年碳交易总量逐年增加,2017—2018年碳交易总量下降。主要制约条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环境管理措施,提高环保意识等。
(3)背景:全球变暖。意义: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9.(2025·常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东北三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业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粮食年产量占全国20%以上。2019年全域化肥、农膜和农药使用量分别占全国的24.93%、9.90%和11.78%,相比2000年分别增加48.39%、40.34%和93.42%,三种农用物资投入增长所导致的碳排放增量高达468.87万吨。
材料二 下表显示2001—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源碳排放增长率及占比(排放量/农业碳排放总量×100%)。
化肥 农业 机械 农膜 农药 农业 灌溉 农业 翻耕
增长率(%) 2.55 3.77 2.12 4.92 5.43 2.34
占比(%) 75.12 9.62 8.39 5.38 1.02 0.47
材料三 下图为2001—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总量环比增速和驱动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率。
(1)描述东北三省2001—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规律。(6分)
(2)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提出减少东北农业碳排放的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农业碳排放总量环比增速大于零为上升,小于零为下降,故东北三省2001—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规律为先上升后下降;2001—2015年波动上升,增速先快后慢,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2016—2019年逐年减少;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化肥、农业机械、农膜、农药等农业碳源碳排放增长率及占比较高,故从农业技术的角度,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发展精准农业;农业机械使用新能源;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
[答案] (1)2001—201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规律为先上升后下降;2001—2015年波动上升,增速先快后慢,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2016—2019年逐年减少;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
(2)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发展精准农业;农业机械使用新能源;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
11 / 11碳达峰与碳中和
(2024·浙江1月卷)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
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
(2)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以(  )
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题导引】
(1)图示信息→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A错误;浙江2005-2019年服务业碳强度先升后降→B错误;上海2005-2012年增幅最大→C错误;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正确
(2)利用清洁能源→能够减少碳排放量→①正确;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③正确;外迁服务业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错误
【尝试解答】 (1)________ (2)________
阅读上面的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关于四省市服务业减排绩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005年后,浙江持续增质提效
B.2012年后,上海减排成效显著
C.2005年后,贵州持续增质提效
D.2012年后,河南减排成效显著
(2)影响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差异 B.自然环境差异
C.机械化水平差异 D.文化水平差异
1.历史背景
(1)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温室气体猛增,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
(2)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
(3)中国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
(1)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
(2)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3)碳交易: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谈判,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3.影响
(1)重构产业结构:①重构能源产业,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②重构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③碳交易成新能源汽车企业增收新支点,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得到收入。
(2)重构国内外经济格局:①改变中国现有的经济版图,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②改变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
(3)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碳中和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4.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2)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提升工艺、更新设备等方式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现有排放。此外,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去捕集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加大碳的吸收固定:①大量植树,提升植被覆盖率,通过绿化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②通过工业固碳,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4)碳交易:把通过绿化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额度,变成一种可供转让的资源,进入市场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发展碳汇,鼓励CCUS(碳捕
获、利用与封存)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把“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中和促进法”等作为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
(5)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2024·宁波三模)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CO2“零排放”),下图示意1960-2021年全球空气CO2浓度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期间,CO2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 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
2.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 ②发展城市绿道 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④采用集中供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安徽合肥三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37°35′N,101°20′E)站区海拔4 000米,为典型的高寒灌丛,降水集中于5-9月,每年5月牧草返青。下图为该观测站高寒灌丛甲月和乙月CO2净排放量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条曲线的月份和CO2净排放量日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
A.甲—1月,光照 B.甲—7月,气温
C.乙—1月,气温 D.乙—7月,光照
4.该地一年中碳净排放量最高的季节是4月,原因合理的是(  )
①气温回升 ②降水增加 ③植被未恢复 ④采暖排放多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