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过关验收卷(一)
1.C 2.D [第1题,结合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可判断甲地全年昼夜平分,应为赤道地区;乙地冬至昼最长,丁地夏至昼最长,则乙地应位于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丁地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丙地冬至出现极夜现象,夏至出现极昼现象,应位于北极圈附近;四地中丙地纬度最高,故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故C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同一日乙地昼长等于丁地夜长,说明两地纬度相同,则乙、丁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关于赤道对称,故两地只有在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两地纬度相同,昼夜长短变幅相同。故D项正确。]
3.D 4.C [第3题,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地球公转角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地球公转角速度最慢。三位宇航员驻留空间站期间,地球公转角速度先变小,后变大,且最小时接近6月5日,故选D。第4题,宇航员顺利返回的当天是2022年12月4日,该日南极某地开始了漫长极昼。在非极昼极夜地区,此日均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且纬度越高,日出方位越偏南,由于该地12月4日出现极昼,故其纬度较高,因此日出和日落都接近正南方向,故选C。]
5.B 6.C 7.A [第5题,图中9月23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可知该地的纬度为42°N。根据选项中各省级行政区的地理分布,云南省、福建省、河南省纬度较低,绝大部分地区位于35°N以南,吉林省位于40°N以北。故选B。第6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10月23日之后因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高三(2)班教室内的正午阳光消失;按照太阳直射点的对称规律,2月21日与10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大致相同。2月21日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2月21日至3月21日期间正午太阳光可透过窗户照射进本班教室。故选C。第7题,由于太阳光线为平行光线,9月23日开始正午太阳光可透过窗户同时照射进高三(2)班和高三(8)班教室,9月23日至10月23日期间正午太阳光可透过窗户同时照射进两个班的教室;由于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10月23日之后高三(2)班正午光照消失直至次年2月21日。而高三(8)班由于楼层较高,正午光照可再持续一段时间,直到阳光被南侧高楼遮挡。故选A。]
8.D 9.A [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亭”至“风”期间,即数九期间,该时段太阳直射点自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昼夜长度差值不断减小,A错误;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深圳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照射进教室内的太阳光面积不断减小,B错误;深圳气温一般在1月达到最低,因此从“一九”开始大致到“三九、四九”气温逐渐降低,“四九”之后气温开始回升,C错误;该时段北半球各地昼渐长,日出时间不断提前,D正确。第9题,数九结束时,尚未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B、D错误;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点附近仍有极昼,A正确;此时尚未到4月,华南未进入雨季,C错误。]
10.B 11.B 12.C [第10题,从表中看,从7:40到12:40,太阳高度在增加,太阳方位角在减小,根据材料中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可知,从7:40到12:40,太阳在向北移,可推测出该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北方,说明该中学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可能位于海南,B正确;重庆、福建、湖南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得太阳不可能位于正北方,A、C、D错误。第11题,从表中看,从7:40到12:40,太阳方位角在减少,可推测出北京时间12:00,太阳方位角大于2.8°,根据材料中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可知,太阳位于东北方向,杆影朝向西南,B正确,第12题,从表中看,从18:40比7:40的太阳高度小,影子应比7:40长,D错误;从表中看,18:40时太阳高度为8°,接近日落,该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杆影朝向东南,A错误;18:40比7:40太阳高度小,太阳位置西偏北的角度要大于7:40太阳东偏北的角度,故杆影与正东夹角更大,C正确,B错误。]
13.A 14.A 15.C [第13题,唐山地方时为12:00时,太阳应位于正南方位,晷针日影应位于正北时刻线上。第14题,夏至日,唐山市正午太阳高度为73.5°,所以夏至日节气线与球面顶点P之间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应为其余角,即16.5°。第15题,北京时间比唐山地方时早,当唐山市正午日影位于正北方位时,北京时间已经超过12:00,所以要将时刻线向西移动,使得日影位于正北方位时日影指向12:00之后。故选C。]
16.C 17.C 18.A [第16题,广州塔地理坐标为(23°N,113°E),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当太阳直射时,正午日影最短,为0米,C正确。第17题,当广州塔日影朝向正北时,此时太阳位于正南,为当地时间正午12:00。北京时间为120°E所在地方时,广州塔经度为113°E,两地时间相差约28分钟,则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12:30,C正确。第18题,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因此广州塔日影移动方向为正西—正北—正东,为顺时针,A正确。]
19.D 20.A [第19题,窗户在书桌前,面向南方,若要在书桌前看到日出和日落则日出的方位应在东南方,日落的方位应在西南方。结合“每年仅有一天”可知,该日接近的节气为冬至。第20题,北京纬度较高,相同日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较杭州小,因此集热器与地面的夹角更大,支架的长度缩短;北京纬度更高,夏季昼长更长,所以集热时间更长。]
21.C 22.C [第21题,读图可知,此时30°纬线圈上昼弧一共跨147.5°E向东至17.5°W,昼弧一共跨经度195°,可计算出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15°W;再根据115°W经线上70°S以南为夜晚可知,晨昏线与极夜弧的切点纬度为70°S,此时太阳直射20°N。综合得出,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0°N,115°W),C正确。第22题,当115°W经线上夜的范围向北扩大时,表明南半球的极夜范围在扩大,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继续向北移动,A、B错误;北半球昼长继续变长、夜长继续变短,昼长与夜长的差值继续增大,C正确,D错误。]
23.A 24.A [第23题,依据图中该地日出与日落的时间可计算出该地当日的昼长为14小时42分钟18秒。根据上午与下午等长可以计算出当北京时间为13时21分54秒时,该地地方时为12时,说明该地位于120°E西侧约20°,因此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约100°E。结合四个选项可知,西宁的位置与之最接近。第24题,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20时38分11秒,接近日落时间20时43分03秒,此时西宁的太阳高度接近0°且太阳方位角为299.8 563°,即该日西宁日落方位为北偏西60°左右。再结合上题,该地当日昼长14小时42分钟18秒,说明该地昼长夜短,因此B、C错误;秋意渐浓应为秋分之后,D错误;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西宁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正午日影最短,所以A正确。]
25.B 26.C [第25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经度为121°E,因此地方时和北京时间相当。小明在4号楼南阳台恰好看到日落,说明该日日落的方位应在西南方向,可确定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地日落的时刻应在18:00之前,C、D错误;该地的纬度为32°N,其最早日落的时刻不可能为16:00,因此最可能是17:30,A错误,B正确。第26题,根据地球运动的对称规律可知,正午底楼接受不到太阳照射的时间和再一次开始有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关于冬至日对称的,由此可以推测,该楼层再一次开始有阳光照射的日期约为次年2月22日,因此该楼层一年中有4个月正午没有阳光照射,有8个月正午有阳光照射,C正确。]
4/4参考答案与解析
专题一 地球的运动
高考真题衍生卷(一)
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能发电量在正午前后最大,美国东部为西五区,当西五区为7日12时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7日12时+(5+8),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为8日1时,与C选项最接近,C正确。]
2.C [欧洲织女星发射时间为西三区区时4月28日22时50分,位于东八区的北京时间是4月29日9时50分;猎鹰9号发射时间为西五区区时4月28日22时44分,北京时间是4月29日11时44分,长征5号B发射时间为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23分,C正确。]
3.D [根据题意,北京时间为5点,新的一天零点经线应该在45°E(120°E-|5-0|×15°=45°),因此新的一天范围为180-45°=135°,而旧的一天范围为180°+45°=225°,比例135∶225=3∶5,故选D。]
4.B 5.A [第4题,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图为日期钟,日期界线是0时所在经线与180°经线。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那么长指针应该指向0时所在经线。图示长指针指向90°W,即90°W的地方时为0时,即西六区为0时,由此可计算出,伦敦时间(中时区区时)为6时。第5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旧的一天,由图可知,新的一天占270°,旧的一天占90°,新旧日期所在范围之比为3∶1。]
6.C [巴西圣保罗位于南半球,7月份时应是昼短夜长,当该地万家灯火时即入夜后,其地方时约为18时,依据经度差可判断,此时墨西哥的圣地亚哥为正午过后,地表温度处于较高时段;雷克雅未克已进入夜晚,附近海域不会晨雾弥漫;火奴鲁鲁正值正午,应是烈日当空;北极黄河站位于北极圈内,此时应是极昼时段,不会看到极光绚烂。]
7.B [据题干信息“该货轮以40 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 km到达甲地”可知,从乙地航行到甲地需要16.5小时。读图可知,此时北京时间是26日17时,甲地位于0°附近,时间是26日9时,再加上航线时间,甲地时间大约是27日1时30分,B正确。]
8.D 9.D [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城市位于(36.5°N,116°E),秋分时入住到次年春分,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当地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该地昼长先变短再变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书房落地窗朝向正南,冬半年日出日落方位偏南,所以整个白天都有采光,则书房的采光时间会随着昼长的变化而变化,先减后增,在冬至日达到最小值,D正确。第9题,该城市位于(36.5°N,116°E),当地冬至日昼长接近9小时,冬至日北京时间日出应在7:00以后,A错误;9:30时,太阳位于东南方位,书房接近正方形,书桌书房对角线的东北一侧,位于落地窗的正北方位,阳光受东南侧0.5米的墙的遮挡照射不到书桌,B错误;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90°-(36.5°+23.5°)=30°,则室内光照面积应大于落地窗面积,落地窗为2.6米,且北京时间12:30,当地时间接近12:14,太阳斜射,阳光进深应该大于2.6米,C错误;15:30时,当地时间接近15:14,太阳位于西南方位,日影朝向东北方位,书柜位于落地窗的东北方位,阳光正好照射到书柜上,D正确。]
10.C 11.D [第10题,由图中时刻可知,该地6月22日(夏至日前后)6:06日出,12月23日(冬至日前后)7:57分日出,而这两天分别为该地昼长最长和昼长最短的日期,故设最长昼长和最短昼长分别为X和Y,两者关系为X+Y=24h,由夏至日日出比冬至日早7:57-6:06=1小时51分钟,可得出X-Y=2×1小时51分钟,由此计算出X=13小时51分钟,Y=10小时9分钟。C选项最接近。第11题,由上题结论可知,夏至日该地昼长大约为14小时,据此可以计算出该地日出地方时=12-1/2×14时=5时,结合该地日出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6:06,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得出该地经度大约为105°E,据此可知,四川峨眉山经度范围符合,而其他三地经度范围不符合,故D正确。]
12.B 13.C [第12题,该广场位于110°E,当北京时间12:10时,当地地方时为11:30,太阳位于南偏东,影子朝北偏西方向,因此指向标为图c中的②,B正确。第13题,根据图中石柱高度和影长可算出此时太阳高度略大于60°,大于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50°,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2月16日和11月1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A、D可排除;影长变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5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B错误;8月2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正午影子变长,C正确。]
14.D [由图可知,要观测到彩虹必须背对太阳,A、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当13:00~14:30,武夷山太阳高度角会大于42°,不能形成彩虹,C错误;当16:00~17:30,武夷山太阳高度角较小,可能会形成彩虹,D正确。]
15.D [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16.D 17.C [第16题,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时段是秋分日到冬至日,应是图中的丁至戊,D正确。第17题,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减去所在地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所以夏至日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①④错误;②图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8°,即当地纬度为58°N,而我国最北端纬度位置约为53°N,不符合题意,②错误;③图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且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为36°,即纬度位置为36°N,符合我国的纬度范围,③正确。故选C。]
18.C 19.D [第18题,6月22日是(北半球夏至日左右),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该地为北极圈以内,有极昼,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为10°,为0:00的太阳高度,此时北极圈上0:00的太阳高度为0°,从而得出该地的纬度为北极圈以北10°,即76°34′N。第19题,由材料可知,此时为6月22日(北半球夏至日左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地出现一天中最小太阳高度时,地方时应为24:00,而此时北京时间为16:00,说明其与北京所在时区相差八个时区,每时区经度相距15°,由此可得出该地经度约为120°W,选项中符合条件的只有北美北部。]
20.A [由该地的经纬度可知,当地的地方时要比北京时间晚约6小时,北京时间15:00左右,当地的地方时约为9:00。该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地方时9:00太阳在东北方向,故此时冰鼠晒太阳的地点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故选A。]
21.B [定日镜随太阳方位的变化而变化,而太阳在一天之中方位的变化是顺时针的,所以定日镜面的水平转动方向也为顺时针,C、D错误;定日镜为了获取更强的太阳辐射,镜面应始终和太阳光线垂直,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先增大,后减小,要保证镜面始终和太阳光线垂直,镜面在垂直方向上与地面的夹角先减小,后增大,所以在垂直于地面的剖面图上看,镜面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应为先顺时针,后逆时针,B正确。]
22.B [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除极昼区外均为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从重庆乘长途客车到遵义全长240 km,需用时3个多小时。从遵义乘长途客车到毕节全长205 km,需用时2个多小时。中午之前出发,左侧靠窗的位置会被阳光长时间照射,而右侧靠窗的位置可以免受阳光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排除A、C选项;若12:00出发,下午有较长的时间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右侧靠窗的位置会受到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排除D选项;8:00出发,从重庆经遵义到毕节的过程中,右侧靠窗的位置可以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故选B。]
4/4选择题
1.(2023·全国乙,9→子母题)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2.(2023·全国乙,9→姊妹题)据报道,北京时间2021年4月29日,包括我国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5号B等三枚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升空。三个发射场均位于海岸线附近。下表为三枚运载火箭发射的相关信息。三枚火箭发射离开地球表面的先后顺序为( )
运载火箭名称 发射场 发射时间
中国长征5号B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北京时间4月29日11时23分
欧洲织女星 库鲁(5°14′N,52°47′W) 西三区区时4月28日22时50分
美国猎鹰9号 卡纳维拉尔角(28°29′N,80°35′W) 西五区区时4月28日22时44分
A.长征5号B、织女星、猎鹰9号
B.长征5号B、猎鹰9号、织女星
C.织女星、长征5号B、猎鹰9号
D.织女星、猎鹰9号、长征5号B
3.(2023·全国乙,9→补偿题)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1为合成后的照片,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A.1∶1 B.1∶5 C.2∶5 D.3∶5
(2023·全国乙,9→补偿题)为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划定了日界线。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日期钟,其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长指针随时刻同步转动。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时刻,伦敦时间为( )
A.3时 B.6时
C.9时 D.18时
5.此时,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与旧的一天所占范围之比为( )
A.3∶1 B.1∶3
C.3∶4 D.4∶3
6.(2023·全国乙,9→补偿题)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第一颗在晨昏轨道运行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D星形成“晨昏、上午、下午”三星组网格局,可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E星装载最先进的微光成像仪,可大幅提高弱光条件下的监测精度。下图示意晨昏轨道、上午轨道和下午轨道。2021年7月某日,当E星观测到巴西圣保罗(23°S,47°W)的万家灯火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墨西哥圣地亚哥(23°N,110°W)此时地表温度最低
B.冰岛雷克雅未克(64°N,22°W)附近海域晨雾弥漫
C.夏威夷火奴鲁鲁(21°N,158°W)烈日当空
D.中国北极黄河站(79°N,12°E)极光绚烂
7.(2023·全国乙,9→补偿题)北京时间2022年4月25~26日,欧洲西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天气变化过程,如图示意这两日该区域的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期间,一艘驶向甲地的货轮正途经乙地(图b)。该货轮以40 km/h的速度由乙地航行约660 km到达甲地,届时甲地正值( )
A.夕阳西下 B.深夜时分
C.太阳初升 D.日近正午
(2023·海南,14-15→补偿题)家住某城(36.5°N,116°E)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了新楼房,站在书房2.6米高的落地窗前,远处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下图示意书房平面布局。据此完成8~9题。
8.从入住到次年春分,书房的日采光时间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增加 B.先增后减
C.一直减少 D.先减后增
9.冬至日天气晴朗,小明在书房于北京时间( )
A.6:30看到当日第一缕阳光
B.9:30沐浴着阳光伏案读书
C.12:30估算阳光进深2.6米
D.15:30看到阳光照到书柜上
(2023·海南,14-15→子母题)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我国某山拍摄日出照片,下图是他在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照片。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地这两天的昼长大约是( )
A.12小时和8小时
B.13小时和11小时
C.14小时和10小时
D.16小时和8小时
11.推测该山可能是( )
A.山东泰山 B.海南五指山
C.安徽黄山 D.四川峨眉山
(2023·海南,14-15→补偿题)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图a)。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b),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广场平面图的指向标应该是图c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柱的影长变长,则第二次观测日期可能在( )
A.2月16日前后
B.5月8日前后
C.8月20日前后
D.11月10日前后
(2023·海南,14-15→补偿题)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结合下图,完成第14题。
14.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的时间与朝向是( )
A.7:00~8:30 面朝太阳
B.10:00~11:30 面朝太阳
C.13:00~14:30 背对太阳
D.16:00~17:30 背对太阳
15.(2022·福建,7—8→子母题)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 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
(2022·福建,7—8→补偿题)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如图为该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17.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福建,7—8→补偿题)科考队在北极圈内某地进行科考时,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6:00测得了当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小值为10°。据此完成18~19题。
18.该地的纬度为( )
A.83°26′N B.80°34′N
C.76°34′N D.72°34′N
19.该地位于( )
A.欧洲北部 B.亚洲西部
C.亚洲东部 D.北美北部
20.(2023·山东,14-15→子母题)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 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如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1.(2023·山东,14-15→补偿题)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 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 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 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 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22.(2023·山东,14-15→补偿题)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8/8专题一 地球的运动
命题角度 考题示例 考情预测
时间计算(含日期变更及日期范围) 2021:广东T10、上海T1 2022:1月浙江T20 2023:全国乙T9、6月浙江T20 命题特点:该命题区间高考命题背景已经由原先的虚拟情境转向真实情境,还经常涉及区域文化等知识点。对该内容的考查,往往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时间计算(含日期变更及日期范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视运动等知识,高考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较大,往往体现出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备考提议:以现实生活或自然现象为背景,考查时间计算(含日期变更及日期范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视运动等知识,将是本命题区间的主要方向。备考中,要加强对地球运动特征、时间计算方法、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视运动变化规律等核心知识与原理的掌握,同时通过典型题目的练习,强化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地球运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1:河北T7~T8、6月浙江T19~T20 2022:海南T11、6月浙江T19、江苏T4~T6、天津T14~T15 2023:海南T14~T15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021:1月浙江T19~T20、山东T12~T13 2022:广东T8、海南T10、福建T7~T8、6月浙江T20
太阳视运动 2023:6月浙江T16、福建T10、湖南T9、山东T14~T15
命题角度一 时间计算
(2023·全国乙,9)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下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第1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1.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本题以珲春与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为命题情境考查计算时间差异,考查了考生从表中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地方时、区时和日期计算是高考的常考点,命题的背景和考查内容趋向生活化,不再考查复杂的计算,但会涉及简单计算或估算,更加注重对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计算珲春和北京时间的时差。由表格信息可读出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大约出现的北京时间,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算出珲春的地方时,与当地正午12时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 D
命题角度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3·海南,14-15)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图1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图2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2~3题。
2.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3.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本题组以日影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为命题情境,通过日影判读和太阳高度计算,确定昼夜长短和地理位置,考查了考生从图表中获取、判读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昼夜长短状况及其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日出日落方位及昼长夜长计算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常以示意图、区域图、地理表格为载体,以社会生活场景为背景,侧重考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日出时杆影朝向正西,太阳从正东升起;日落时杆影朝向正东,太阳从正西落下。据此可知,该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夜等长。第3题,此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5: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
[答案] 2.D 3.A
命题角度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022·福建,7—8)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4~5题。
4.棚内正午地面遮阴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
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
5.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 )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本题以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为命题情境,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常以热点事件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第4题,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说明2月26日之前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支撑柱影长较长,南北屋面保温被遮阴带不在棚内。2月26日起,随着正午太阳高度增大,遮阴带在棚内面积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变小的日期大致出现在与3月29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一天,即关于夏至日对称的9月15日前后。第5题,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同样的正午太阳高度下,支撑柱影长较原来长,棚内出现地面遮阴带的日期推迟,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阴带出现日期也推迟;南北屋面保温被面积没变,遮阴带面积也仍然不变。
[答案] 4.B 5.D
命题角度四 太阳视运动
(2023·山东,14-15)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下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
7.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本题组以某文化广场圆形排列的十二生肖石像为情境,考查太阳视运动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判读,影长和影子方位变化的判读是高考的常考点,往往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命题和考查,侧重考查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至日37°N正午(地方时12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杆影朝向正北(生肖鼠位置)。由图可知,北京时间(120°E)9:20,即该地(105°E)地方时8:20时杆影指向生肖鸡。根据视运动轨迹关于正午12时是对称的原理可知,杆影指向生肖兔时为当地地方时15:40,故16:00时杆影指向生肖兔与龙之间,D正确。第7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可知,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点一直位于南半球,此地(37°N,105E)始终昼短夜长。所以在此期间,该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由此可知,日出时刻杆影朝向西北方,位于鸡以北;正午时刻杆影朝向正北,指向鼠;日落时杆影朝向东北方,位于兔以北。按杆影顺时针方向转动可知,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最多为5个,A正确。
[答案] 6.D 7.A
6/6
选择题
(2023·武汉一模)下图示意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图中节气为北半球二分二至节气,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乙、丁两地( )
A.都位于北半球
B.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互为对跖点
D.昼夜长短变幅相同
(2023·杭州一模)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00°E)成功发射,三位宇航员在太空空间站生活6个月,飞船于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顺利返回。据此完成3~4题。
3.符合航天员驻留空间站期间,地球公转角速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4.宇航员顺利返回的当天,某地开始了漫长极昼,该地前一天的日出方位是( )
A.东南 B.东北
C.接近正南 D.接近正北
(2023·福州一模)我国某学校高三(2)班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内开展日照观测活动,发现从9月23日开始,正午太阳光可透过窗户照射进本班教室(见下图),10月23日之后因南侧高楼对阳光的遮挡,本班教室内的正午光照消失。一段时间后,正午太阳光重新照进本班教室。据此完成5~7题。
5.该校可能位于( )
A.云南省 B.吉林省
C.福建省 D.河南省
6.10月23日之后,正午太阳光重新照进高三(2)班教室时间约为( )
A.当年11月23日 B.当年12月22日
C.次年2月21日 D.次年3月21日
7.与高三(2)班相比,夏至日到冬至日期间楼上高三(8)班教室内的正午光照( )
A.同时出现,持续时间更长
B.同时出现,持续时间一样
C.更早出现,持续时间更长
D.更早出现,持续时间一样
(2023·深圳一模)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传统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九尽桃花开”,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和九九消寒图。据此完成8~9题。
8.“亭”至“风”期间( )
A.深圳昼夜长度差值不断加大
B.深圳每日正午照射进教室内太阳光的面积不断扩大
C.深圳的气温在逐渐升高
D.深圳日出时间不断提前
9.“九尽桃花开”时( )
A.南极点附近仍处于极昼
B.太阳直射点位于①②之间
C.华南地区已进入雨季
D.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023·苏州模拟)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在平面上沿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研究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的日变化。下表为该小组成员某日三个时刻的观测数据表。据此完成10~12题。
北京时间 太阳高度 太阳方位角
7:40 20.9° 71.7°
12:40 86.5° 2.8°
18:40 8.0° …
10.该中学最有可能位于( )
A.重庆 B.海南
C.福建 D.湖南
11.该日北京时间12:00同学们发现杆影朝向( )
A.正北 B.西南
C.西北 D.正南
12.下列四幅图中,与同学们绘制的当日北京时间18:40杆影相符的是( )
A B
C D
(2023·太原模拟)唐山市(40°N,118°E)某地理教师制作的球形日晷(下图),由晷面和晷针构成。日晷晷面呈凹状的半球形,由时刻线(晷面上弧线)和节气线(晷面上刻度)构成晷面刻度网;晷针与地轴平行,指向球心O。由于地球自转在一天中可以被认为是匀速的,因而将日晷晷面等分为24份,每等份为15°的弧线作为时刻线,以晷针顶点正午日影方位作为节气线。据此完成13~15题。
13.当地地方时为12:00时,晷针日影应位于( )
A.正北时刻线上 B.正南时刻线上
C.正东时刻线上 D.正西时刻线上
14.球形日晷夏至日节气线与球面顶点P之间的弧所对的圆心角角度为( )
A.16.5° B.23.5° C.30° D.66.5°
15.该地理教师想改造该球形日晷来表示北京时间,他应将( )
A.相邻时刻线距离缩短
B.相邻时刻线距离扩大
C.时刻线向西移动
D.时刻线向东移动
(2023·广州一模)广州塔(23°N,113°E)高600米,是我国第一高塔。据此完成16~18题。
16.一年中,广州塔日影最短长度及出现的次数分别是( )
A.0米 1次 B.300米 1次
C.0米 2次 D.300米 2次
17.广州塔日影朝向正北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
A.12:00 B.12:15
C.12:30 D.12:45
18.春分日,广州塔日影移动方向是( )
A.顺时针
B.上午顺时针,下午逆时针
C.逆时针
D.上午逆时针,下午顺时针
(2023·娄底模拟)下图为我国杭州(30°N)某中学生居住的一栋楼房的俯视图,房间内在A侧靠窗有一书桌,房间外阳台装有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中学生在书桌的固定点观测,发现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则该日接近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0.如将太阳能集热器移至北京使用,则“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和夏季集热器集热的时间变化分别为( )
A.缩短 变长 B.缩短 变短
C.拉长 变长 D.拉长 变短
(2023·昆明模拟)如图分别为某日30°纬线圈与115°W经线上昼、夜范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15°N,82.5°E)
B.(15°S,82.5°W)
C.(20°N,115°W)
D.(20°S,115°E)
22.当115°W经线上夜的范围逐渐向北扩大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C.北半球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增大
D.北半球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减小
(2023·济宁一模)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在平面上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度数)可以用来描述太阳的具体位置。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正在利用手机软件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实践探究活动,下图为手机截屏的部分信息。据此完成23~24题。
23.该学校可能位于( )
A.西宁 B.北京
C.哈尔滨 D.上海
24.活动当天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某节气,该日当地( )
A.日影短至 B.日短之至
C.昼夜各半 D.秋意渐浓
某楼盘(32°N,121°E)开盘销售已封顶的1~4号楼均为18层,层高3米,南北楼间距为50米。下图为该楼盘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25~26 题。
25.某日,小明在4号楼南阳台恰好看到日落,当时的北京时间最有可能是( )
A.16:00 B.17:30
C.18:30 D.19:00
26.小明发现4号楼底楼10月22日起正午就无阳光照射,一年中该楼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
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D.10个月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