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高考快车道》2026地理高考母题必读及衍生 讲义+衍生卷+专题过关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高考快车道》2026地理高考母题必读及衍生 讲义+衍生卷+专题过关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1 09:40:25

文档简介

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高考真题衍生卷(三)
1.B 2.D [第1题,参照图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线可知,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线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选B。第2题,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故选D。]
3.D 4.B [第3题,从材料可知,该湖泊是内陆湖,湖水基本没有外流,且湖水与地下水的互补量较少,因此湖水的来源主要是地表径流注入和降水,湖水的支出主要是蒸发;从图中信息可知,该湖泊近60年来蒸发量与降水量变化并不大,故B、C错误;气温近60年变化不大,故A错误;而湖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入湖地表径流则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导致该湖泊近60年来水位显著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故D正确。第4题,湖水与地下水有互补关系,当地下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湖水;反之,则是湖水补给地下水。所以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较多的时期应是湖泊水位较低的时期,图中信息表明,1970~1979年、1980~1989年这两段时间入湖地表径流量最少,湖泊水位较低,地下水补给湖水较多,故B正确。]
5.D 6.B [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呈波动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B错误;蒸散量基本上没有变化,水源涵养量呈波动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并非相同或相反,A、C错误。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据此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也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B正确。]
7.C 8.C 9.D [第7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河流对岸裸露带高度相当,呈条带状,该区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且位于水库库尾,河流水位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会形成河岸消落带(丰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植被难以生长,岩石裸露,C正确。第8题,甲、乙地势较低,A、B错误;丁地为房屋屋顶,不可能位于河流水位涨落范围内,因此最可能的就是丙地,C正确,D错误。第9题,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雨季一般在6~9月,说明6~9月蓄水量一直在增加,水库水量最大值出现在雨季结束后,则选项中10月水位最高,淹没面积最大,故选D。]
10.D [海水的盐度取决于当地海域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此外海域的封闭状况、有无河流注入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该区域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蒸发旺盛,故纬度越高、注入的河水量越大,海域越封闭,海水盐度越低。丙地纬度最低,蒸发强且无河水注入,盐度最高;与丁地相比,甲地和乙地有河流注入,盐度较低;甲地和乙地相比,甲地纬度较高,注入河流数量多、流域面积广,水量大,且海域更封闭,因此海水盐度最低。]
11.B 12.C [第11题,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B正确;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A错误;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C错误;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D错误。第12题,读图可知,年蒸发量高值区位于东海附近海域,东海海域冬季降水较渤海、黄海海域多,A错误;太阳辐射强度比其南部的南海海域小,B错误;受冬季风影响,风力应比渤海、黄海海域弱,D错误;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C正确。]
13.C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海域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内,在盛行西南风的作用下,亚得里亚海的温暖的表层海水向东北方向运动,在其东岸形成自南往北运动的暖流;因为丙处地处亚得里亚海靠近地中海的海域,从较广阔的海域涌来较多的海水,流速大于丁处,故选C。]
14.D 15.D [第14题,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P处是寒流,Q处是暖流,寒流对沿岸的影响是降温减湿,因此P沿岸降水减少,海水温度降低,A错误,D正确;暖流对沿岸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因此Q沿岸海水温度升高,降水增多,B、C错误。第15题,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说明P、Q两地盐度相对较低,P处等盐度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无河流注入,为寒流流经海区,温度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因此盐度低,其影响因素是洋流;Q处等盐度线从河口开始向外凸出,说明位于河口附近,径流量大,对海水有稀释作用,盐度低,因此影响Q处海水盐度的因素是径流,D正确。]
16.D 17.B [第16题,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该海域为北大西洋东部,①洋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②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D正确,A、B、C错误。第17题,读图可知,甲海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不存在大规模上升流,因此不存在大型渔场,A错误;乙群岛沿岸有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有降温降湿的作用,因此会出现荒漠景观,B正确;丙地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作用,冬季降温不会明显,C错误;地热资源一般位于板块交界处,丁海域位于板块内部,地热资源不丰富,D错误,故选B。]
18.B 19.C 20.B [第18题,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受盛行西风带影响,风向为西北风,而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主要由东南向西北,与盛行风向恰好相反,A项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项正确;读图中洄游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测种群规模对洄游路线的影响,D项错误。第19题,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高纬、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低纬、偏东,高纬处受西风漂流带来的冷水影响较大,低纬处受寒流影响较弱,高纬海区温度较低纬海区温度偏低,因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第20题,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
21.解析:第(1)题,设问关键词为外力作用、高含沙水流。答题时需要分析沙源、洪水的成因。由材料可知,河流两侧有沙丘,冬春季节风力较大,沙源丰富。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第(2)题,主要从径流来源和特点角度分析。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补给强度大,径流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22.解析:第(1)题,运用河流侵蚀作用知识,分析河流最终连通即可。注意此处河流弯曲,位于分水岭两侧,则侵蚀作用表现为凹岸侵蚀和溯源侵蚀;当侵蚀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河流袭夺现象。第(2)题,由两湖间分水岭及古湖岸线的高程可判断两湖曾经贯通;图示水系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则全球变暖会增加补给的水量,使湖泊水位上升;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1)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2)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 740 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 748 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
23.解析:海洋水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温度、盐度和密度;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实现了南海与爪哇海之间水体热量和盐分的交换,因此使爪哇海的表层水温、盐度(密度)发生变化。该海峡地处东南亚季风气候区,冬季南下的冬季风与东北信风吹拂南海海域使表层海水向南流;受南部岛屿与沿海大陆架阻挡,南海南部海平面升高,与爪哇海形成较大的水位差;卡里马塔海峡自北向南变窄,狭管效应进一步抬升海峡北部海平面。因此,在盛行风与地形作用下,冬季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流速达到最大。
答案:表层水温变化;盐度(密度)变化。
北半球冬季,位于卡里马塔海峡北侧的南海海域受南下冬季风和信风的作用,表层海水向南流动;受南海南部地形影响,海面升高;叠加海峡地形的狭管效应,进一步抬升海面高度,加快流速。
4/4专题过关验收卷(三)
1.C 2.B 3.D [第1题,由图可看出,西部坎儿井灌区内有大量绿洲收缩,绿洲收缩区远大于扩张区,西部坎儿井灌区明显收缩,①正确,②错误;东部联合灌区内只有西南方向出现一处绿洲收缩,而中东部有大量绿洲扩张,故东部联合灌区显著扩张,③错误,④正确。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图示区域面积跨度并不大,区域内气候相对一致。因此,绿洲收缩区和扩张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差不大,绿洲收缩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会随局部绿洲的扩大减少或增加,A、D错误;局部绿洲规模扩大,增加了水资源的使用,而水资源的来源主要是地下水,因此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出现局部绿洲收缩,B正确;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地表水主要是河流水,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绿洲扩张区主要在河流和沟渠下游,对收缩区影响不大,C错误。第3题,由图可知,西部灌区整体表现出绿洲收缩,而扩大林草面积,会增加植被的吸水量,使绿洲水源更少,加剧绿洲的收缩,A错误;高昌区为干旱区,东部灌区扩大灌溉农业,用水量会增加,加剧本区水资源短缺,B错误;该区域为干旱区,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依赖地下水,若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会影响该区域的正常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错误;由前面分析可知,东部灌区过度使用地下水会导致西部灌区绿洲收缩,东、西部应合理分配水资源,减缓西部灌区绿洲萎缩,D正确。]
4.D 5.B 6.C [第4题,当流入和流出趋向平衡时,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下渗属于流入,蒸发、蒸腾属于流出,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时,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D正确。第5题,地表水分快速蒸发不会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A错误;7~11月为植物生长旺季,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导致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B正确;由材料可知,山毛榉根系平均深度在1 m左右,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在2 m以下,所以不可能是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导致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C错误;地下水埋深较大,不会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D错误。第6题,如果该月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说明缺水严重,原因是地下水埋深大、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7.A 8.B [第7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和地形区可判断出该地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其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较大。中上游支流众多,来水量大,且中上游大多发源于山地或高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而下游位于平原区,流速较缓,不利于汛期及时排洪,多种因素导致干流水位上涨,干流的水向支流倒灌,A正确。下游地区为平原,地形较平缓,支流侵蚀较轻,B错误;奥里诺科河汛期时干流水量大,海水倒灌现象几乎不可能出现,而且支流大多源于山地高原地区,汛期时引水量小,C错误;奥里诺科河汛期时干流水量大,以冲刷作用为主,不会出现干流淤积严重现象,D错误。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干流下游在涨水和退水期间,均会出现含沙量的峰值。奥里诺科河干流涨水期间,由于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河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增强,干流上游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形成第一次峰值,此时的泥沙多来源于干流上游;在涨水期,干流水位高,支流的河水无法流入干流,支流流速变慢,泥沙在支流河道的河口附近先沉积下来,当干流进入退水期后,支流水会挟带泥沙进入干流,致使干流在退水期进入第二次含沙量峰值,此时泥沙多来源于支流河口,B正确。]
9.C 10.A 11.B [第9题,“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气流流动的方向是以水平方向为主,大气的流动会携带一定的水汽,所以“烟囱效应”会增强水汽输送,C正确。第10题,“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携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而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植被蒸腾的水汽向高海拔地区流动会导致本地区水汽减少,从而导致地表水分减少,出现干裂化现象,A正确;水汽向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输送,上游地区水汽的补给量会增加,且上游地区的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地下水蒸散量相对较小,对中下游地区地表干裂化影响小,B错误;流域内植被恢复会增大蒸腾量,会导致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地表不应出现干裂化,C错误;“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携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上游较下游地势高,水分不会向下游输送,D错误。第11题,降低植被覆盖率会导致气候失衡,生态恶化,A错误;解决中下游地区的缺水问题应设法增加水源补给,可以进行生态调水、补水以缓解缺水问题,B正确;人工降雨只能解决短时缺水问题,对中长期缺水问题影响很小,C错误;降低流域两端高差工程量大,且会破坏地表生态环境,D错误。]
12.B 13.A [第12题,印度半岛湿季出现在6~9月,此时印度洋剑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剑鱼洄游至此的可能性最大,故剑鱼需要在湿季来临之前,从干季栖息地游到湿季栖息地,据此推测剑鱼是在4~6月向东北方向洄游,故选B。第13题,据图可知,剑鱼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温度高;在干季时,主要分布在南回归线附近,盐度高;在湿季时,主要分布在北纬20°N以南的地区,及南回归线附近,以上地区纬度均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盐度也较高,故选A。]
14.A 15.B [第14题,乙地纬度最高,蒸发最小,且周边数条河流注入大量淡水,故乙的盐度最低;丙地和丁地,虽然丁地纬度更低,蒸发更大,但是丁地有少量河流注入淡水,因此丙地盐度高于丁地;甲地纬度较低,无河流淡水注入,且有暖流流经,盐度最高;因此甲、乙、丙、丁四地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甲丙丁乙,A正确。第15题,墨西哥湾东部表层洋流是墨西哥湾暖流,甲受到岛屿影响流速小于丙处,B正确。]
16.B 17.D 18.A [第16题,据材料可知温跃层是水温急剧下降的区域。读图可知,①处海水从上到下温度变化较小,为海洋混合层;其下的②处水温急剧下降,为温跃层;③处和④处的温度变化缓于②处,不应是温跃层,故B正确。第17题,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与海水温度和风的大小有关。冬季,东北季风风速较大,加之海洋上层的低温海水使海洋上层层结不稳定,有利于海水垂直混合,使混合层达到一年中最厚,从而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D正确。春季,南海属季风转换期,风力较弱,引起的海水垂直混合减弱;同时太阳辐射加强,上层海水温度升高,抑制了海水的垂直混合,使温跃层变浅,从而温跃层整体比冬季浅;夏季,西南季风较冬季东北季风风速小,同时上层海水温度升高,不利于垂直混合层的发展,温跃层的深度比冬季浅;秋季,太阳辐射减弱,上层海水温度降低,加之秋季风速增大,利于海水垂直混合,混合层变厚。A、B、C错误。第18题,温跃层导致海水上下层温差变大,形成密度不连续层,海水的垂直混合减弱,上下层溶解氧产生较大差距,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A正确,C错误;温跃层使海水的垂直混合减弱,为潜艇提供了很好的掩护,同时对漂浮在水面的声呐浮标造成干扰,一般不会出现海中断崖,B、D错误。]
19.C 20.C [第19题,据图推测,2022年8~12月东太平洋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为正值且超过0.5 ℃,说明海水温度增加,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秘鲁鳀是冷水鱼,水温升高,其生存环境变差,A错;顺洋流迁徙到低纬度,其生存环境水温会变高,B错;因水温变高,秘鲁鳀会游到别处,鱼捕获量严重减产,C对;中纬西风主要影响西风漂流,D错。第20题,由材料可知,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或低于0.5 ℃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读图可知,2021年全年多数月份东太平洋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为负值且低于0.5 ℃,故有拉尼娜现象发生。全球水热应该是平衡的,不会处于亏损状态,A错;中纬度海洋热量收入小于支出,低纬度收入大于支出,B错;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我国冬季气温相对偏低,C对;全球变暖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故拉尼娜现象不能延缓全球变暖,D错。]
21.解析:第(1)题,四海湖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较大,有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读图可知,该地还有地表径流的补给;从图中可以看出,四海湖有河流汇入但是没有河流流出,故判断其湖水流动性较差、主要以蒸发形式排泄,湖水的盐度较高、冰点较低;图中湖水自西北流向东南,故判断湖盆大致西北高、东南低。第(2)题,雪冰晶能够在未冻结的湖面冻结与湖水的性质、大气的性质有关。由上题可知,四海湖的盐度较高,冰点较低,而雪冰晶是淡水,冰点较高,故雪冰晶掉落至湖水中会先结冰;此外,湖水的比热容大,降温速度慢,湖水结冰时自上而下,雪冰晶掉落在湖水的上层,更接近大气,更容易结冰。第(3)题,四海湖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降落在湖面上的雪冰晶易在风的吹拂下自西北向东南移动,这些雪冰晶受到东南侧湖岸或水闸的阻挡,在东南方向水面较低的凹岸聚集,形成较明显的“冰汤圆”。故判断“冰汤圆”主要分布在四海湖东南方向湖岸附近的凹岸水域。
答案:(1)湖水有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湖水流动性较差,主要以蒸发形式排泄;湖水的盐度较高,冰点较低;湖盆大致西北高,东南低,湖水总体由西北流向东南。
(2)湖泊为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雪冰晶为淡水,容易结冰;冬季湖水降温速度慢于大气,湖水不易结冰,雪冰晶更靠近大气,更易结冰。
(3)四海湖(西湖)东南方向(或东部)湖岸附近的凹岸水域。原因:冬季四海湖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湖面的雪球容易被风吹动聚集到东南方向湖岸附近的凹岸水域,受水闸的阻挡而停留下来。
22.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都属于风海流,其流向主要受所在风带的盛行风影响。南极环流是由极地东风产生的表层洋流,受偏东风的影响,洋流自东向西流,从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受南半球中纬西风影响形成的,自西向东流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如答案中图示所绘。根据材料“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极环流和西风漂流之间表层海水分别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南极辐散带”,结合所学可知,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方向向左偏移,受其影响,南极环流向南偏向高纬度,即向南极大陆一侧偏移;而西风漂流向北偏向低纬度,即向背离南极大陆的一侧偏移,因此形成南极辐散带。第(2)题,据图分析,南极辐散带的纬度较高,加上两侧有寒流流经,因此水温较低,而夏季太阳辐射增加,海水吸收热量增多,使水温升高,有利于海洋生物繁衍生长;据上题分析,南极辐散带的表层海水分别向南北两侧扩散,因此水面降低,对底部的海水压力减小,有利于形成上升流。底部冷海水上泛,将大量富含营养盐的深层海水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使饵料丰富,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
答案:(1)如图:
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造成南极环流向南极大陆一侧偏移,西风漂流则向背离南极大陆的一侧偏移,由此形成南极辐散带。
(2)南半球夏季,该海域水温较高;南极辐散带形成的上升流(或海水扰动),将大量营养盐丰富的深层水带到表层,饵料丰富,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
5/5 
一、选择题
(2023·淮北一模)干旱内陆区水资源的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直接决定了绿洲的大小和规模。高昌区绿洲位于天山南麓的洪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农业绿洲。农业生产灌溉方式有坎儿井、水渠以及机电井提取地下水等,但区内差异显著。近年来,绿洲规模和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图为2002~2022年高昌区绿洲格局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02~2022年本区绿洲格局变化表现为(  )
①西部坎儿井灌区明显收缩 ②西部坎儿井灌区显著扩张 ③东部联合灌区明显收缩 ④东部联合灌区显著扩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研究表明,本区部分绿洲规模的扩大是其他绿洲收缩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局部绿洲规模的扩大,绿洲收缩区(  )
A.年降水量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地表水量减少 D.年蒸发量增大
3.为实现绿洲区域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本区(  )
A.西部灌区扩大林草面积
B.东部灌区扩大灌溉农业
C.应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
D.东、西部合理分配水资源
(2023·大庆一模)卢森堡某低矮山坡海拔485~515 m,平均年降水量783 mm,植被以山毛榉和橡木为主,成林根系平均深度在1 m左右。图1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图2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山毛榉树干液流(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系—木质部—叶片的输送过程)强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反映出(  )
A.下渗+地下径流流出≈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
B.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地下径流流出
C.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地下径流流入
D.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
5.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其直接原因是(  )
A.地表水分快速蒸发
B.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
C.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
D.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
6.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其原因是该月(  )
①地下水埋深小 ②地下水埋深大 ③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 ④山毛榉生长缓慢,需水量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鞍山一模)奥里诺科河发源于圭亚那高原,下游流经奥里诺科平原,每年汛期,下游会有干流倒灌支流的现象。干流下游在涨水和退水期间,均会出现含沙量的峰值,下图为奥里诺科河流域示意图和奥里诺科平原上的甲城气候资料。据此完成7~8题。
7.奥里诺科河下游出现干流向支流倒灌的主要原因是(  )
A.干流来水量大,地势平缓
B.支流侵蚀严重,河床降低
C.支流引水量大,海水倒灌
D.干流淤积严重,水位抬升
8.奥里诺科河干流涨水和退水期间形成两次含沙量峰值,两次含沙量峰值泥沙来源分别是(  )
A.干流河口、支流上游
B.干流上游、支流河口
C.支流上游、干流河口
D.干流上游、支流上游
(2023·济南一模)在大尺度流域易形成复杂的水汽自循环。若流域两端高程差比较大,在温差和气压差作用下,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实际效果与“烟囱效应”类似,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下图为干旱半干旱区大高程差流域水循环模型。据此完成9~11题。
9.“烟囱效应”直接加强了(  )
A.地表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10.随着流域地表植被的增加,中下游地区地表反而呈现干裂化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下游地区水分因蒸腾迁移而失衡
B.上游地区地下水蒸散量大于补水量
C.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
D.“烟囱效应”将上游水分输送至下游
11.要缓解局部干裂缺水状况,中下游地区适宜(  )
A.降低植被覆盖率 B.进行生态调水补水
C.增加人工降雨量 D.降低流域两端高差
(2023·韶关二模)剑鱼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受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2022年印度半岛干季和湿季时印度洋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推测剑鱼洄游的时间和方向大致是(  )
A.1~3月 向西南
B.4~6月 向东北
C.7~9月 向东南
D.10~12月 向西北
13.与周边海区相比,剑鱼适宜栖息地的海水性质是(  )
A.温度高,盐度高 B.温度低,盐度低
C.温度高,盐度低 D.温度低,盐度高
(2023·顺德一模)“船只正沿着这支海洋河流行驶……速度是每秒2.25米。它的水流与周围海水差别很大……含有丰富的盐。”这是《海底两万里》对墨西哥湾的部分描述,海湾内部的海水环流运动等造成了海区差异。下图示意墨西哥湾及附近水域。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甲丙丁乙 B.甲丁丙乙
C.丙甲丁乙 D.乙丁丙甲
15.墨西哥湾东部表层洋流(  )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甲处
B.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甲处
C.为寒流,且甲处流速大于丙处
D.为暖流,且甲处流速大于丙处
(2023·重庆一模)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如图为2022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图中温跃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结合相关知识判断,图中海域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图中温跃层会导致(  )
A.底层海水出现严重贫氧现象
B.海面舰艇更易发现水中潜艇
C.海洋下层冷海水更容易上泛
D.出现海中断崖导致潜艇沉毁
(2023·张家界一模)秘鲁鳀是生存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千米)、50米水深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研究表明,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或低于0.5 ℃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环境变化会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下图示意东太平洋2018~2022年表层海水距平温度变化。据此完成19~20题。
19.据图推测,2022年8~12月秘鲁鳀(  )
A.生存环境达最佳状态
B.顺洋流进行迁徙
C.鱼捕获量严重减产
D.受中纬西风影响大
20.据图推测,2021年(  )
A.全球水热处于亏损状态
B.中纬度海洋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C.我国冬季气温相对偏低
D.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球变暖
二、综合题
21.(2023·岳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雪冰晶落到湖面,被湖水浸润、冻结,并受风力吹拂滚动形成团状雪球在湖侧漂浮堆积后,雪球被封冻于湖面冰层之下,呈现出独特的“冰汤圆”景观。2022年2月,在吉林省洮南市的四海湖(西湖)的湖冰之下出现了“冰汤圆”景观,专家推测“冰汤圆”的形成主要受气象条件、湖泊地貌和湖水性质等影响。下图为“冰汤圆”景观图与四海湖分布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四海湖的水文特征。
(2)试分析雪冰晶能够在未冻结的湖面冻结的原因。
(3)结合图文材料,推测四海湖“冰汤圆”景观最可能出现的位置并分析原因。
22.(2023·泉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环流是由极地东风产生的表层洋流,围绕南极大陆边缘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极环流和西风漂流之间表层海水分别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南极辐散带。下图示意南极表层洋流及南极辐散带分布。
(1)在图中标出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的流动方向。分析南极辐散带的形成过程。
(2)分析夏季南极辐散带海洋生物较丰富的原因。
8/8命题角度 考题示例 考情预测
海水的性质 2022:山东T13 2023:海南T18(1)、6月浙江T9 命题特点:结合具体的区域,并采用相关的图文材料,以分析地理原理、判断地理现象为主要考查方式。同时,注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备考提议:本命题区间在2022年山东高考中受到重视,体现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今后复习中应加强对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相关知识、规律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
海水的运动 2021:广东T17 2022:山东T14、T16(2)、广东T10、6月浙江T3~T4 2023:广东T19、1月浙江T7~T8、6月浙江T10
命题角度一 海水的性质
1.(2023·海南,18(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
 本题以极地某海区海水环流为命题情境,考查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盐度海水海区,海水盐度较大,密度较大;其他海区表层海水盐度较小,密度较小;水平方向,表层海水流向高盐度海区,下层海水从高盐度海区流出;垂直方向,高盐度海区海水密度大,做下沉运动,表层海水流出,下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闭合环流。
[答案] 高盐度海水密度大;表层海水盐度小,密度小;水平方向,表层海水流向高盐度海区,下层海水从高盐度海区流出;垂直方向,高盐度海水密度大,海水下沉,表层海水流出,下层海水上升,形成闭合环流。
命题角度二 海水的运动
2.(2023·广东,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下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本题以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为命题情境,考查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17~15千年,气候再次变冷,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洋流系统中寒暖流交汇会导致海水搅动,引起上、下层海水交换;气候变冷,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导致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第(2)题,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可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对马暖流的入侵会加强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强度,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其原因可从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分析。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夏季风显著,而海水交换受风力影响明显,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加强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强度。
[答案] (1)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强度减弱。
(2)赞同。原因:对马暖流的入侵加强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强度,而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
或不赞同。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加强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强度。
4/4一、选择题
(2023全国甲,6→补偿题)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2023全国甲,6→子母题)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4.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2023全国甲,6→补偿题)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6.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少西部多 B.东部多西部少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2023·山东,6-7→补偿题)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下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据此回答7~9题。
7.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岸坡崩塌 B.开山采石
C.水位涨落 D.崖壁贫瘠
8.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2023·海南,18(1)→补偿题)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第10题。
10.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2023·广东,19→子母题)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11~12题。
11.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12.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2023·广东,19→补偿题)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第13题。
13.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B.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C.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D.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2023·广东,19→姊妹题)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P、Q附近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P沿岸降水增多 B.Q附近海水温度降低
C.Q沿岸降水减少 D.P附近海水温度降低
15.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洋流、洋流 B.纬度、洋流
C.径流、纬度 D.洋流、径流
(2023·广东,19→姊妹题)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洋流(  )
A.①②均是暖流 B.①②均是寒流
C.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D.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17.受图示洋流影响(  )
A.甲海域存在大型渔场
B.乙群岛出现荒漠景观
C.丙沿岸冬季降温明显
D.丁海域地热资源丰富
(2023·广东,19→补偿题)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下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18~20题。
18.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
19.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20.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 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21.(2023全国甲,6→补偿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 km2(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22.(2023·全国甲,6→补偿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2)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23.(2023·海南,18(1)→补偿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卡里马塔海峡是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体交换的通道。该海峡表层流流向季节变化明显: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转向南流且流速达到最大值。下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对爪哇海水体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该海峡表层海水向南流且流速达到最大的原因。
9/9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命题角度 考题示例 考情预测
河湖的补给 2021:1月浙江T26(1)、6月浙江T28(1) 2022:湖南T14~T16、山东T18(3) 2023:海南T5~T6、全国甲T6, 命题特点:结合水循环的原理,探究河流、湖泊水的补给、更新、性质、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灾害与相关地质灾害的表现及成因等是命题的热点。多以区域图、等高线图为命题载体,以相关人类活动为命题背景,以分析地理原理、判断地理现象为主要考查方式。同时,注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分析,关注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的热点话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备考提议:河流和湖泊今后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河流、湖泊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水体变化、水文特征等实际情况的考查将受到重视,体现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考生在今后复习中应加强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联性分析,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河湖的特征 2021:1月浙江T26(3) 2022:全国乙T7~T8、山东T18(1)(2)、广东T17(2)(3)、江苏T13~T15 2023:山东T2~T3
命题角度一 河湖的补给
(2023·全国甲,T6)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第1题。
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本题以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为命题情境,判断湖泊类型并分析其成因,考查湖泊的补给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由材料可知,湖泊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说明湖泊①②③为内流湖。入湖河流持续带来盐类物质,加之该地区夏半年高温少雨,蒸发强烈,使湖水的矿化度(盐度)呈升高趋势,最终演化为咸水湖;湖泊①②③南侧为高地,湖盆较周边地区低,因此湖水的主要输出方式是蒸发。
[答案] D
命题角度二 河湖的特征
(2023·山东,6-7)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2~3题。
2.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
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较大
3.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本题组以马德雷湖图文资料为命题情境,考查湖泊特征及其对水体运动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2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德雷湖为沙洲(帕德雷岛)分隔海域形成的潟湖,其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高于东部墨西哥湾的海水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说明该湖泊与海水交换量较小,D错误。马德雷湖只有北部有时令河汇入,因此地表河流补给少,带来的盐分少,B错误。时令河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少有淡水注入,导致湖水盐度升高,A正确。因东部沙洲阻挡,马德雷湖受东部墨西哥湾暖流影响较弱,C错误。第3题,根据材料及上题分析可知,马德雷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高于墨西哥湾海水盐度。结合表层海水密度流规律可知,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由盐度较低的墨西哥湾流向盐度较高的马德雷湖,A正确。
[答案] 2.A 3.A
4/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