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命题角度 考题示例 考情预测
植被与土壤 2021:辽宁T8~T9 2022:湖南T11~T13、河北T1~T2、辽宁T12~T13、福建T4~T6 2023:山东T1~T2、广东T13~T14 命题特点:该命题区间试题多以典型区域代表性土壤或植被为情境,要求考生进行植被分布的分析、植被分布与土壤关系的分析等,对考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以区域图或区域地理事象形成过程示意图为背景,要求考生从整体性角度分析自然环境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要求考生综合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着重考查考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对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备考提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属于地理的核心知识,考点知识具有规律性强、并体现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与演变、考题区分度大的特点。在备考中,考生要重点掌握以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及其他要素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方法。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21:海南T1~T3、福建T14~T16、广东T8~T9 2022:湖南T18、全国甲T9~T11、全国乙T37 2023:新课标T9~T11、全国甲T9~T11
命题角度一 植被与土壤
(2023·山东,1-2)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本题组以亚寒带针叶林为命题情境,分析影响植被的因素及其生态价值。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题,亚寒带针叶林带所处纬度高,热量条件差,树种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一旦被破坏难以恢复,因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与光照、水分、土壤关系不大,B正确。第2题,亚寒带针叶林所处纬度高,气温低,生长季较短,A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利于有机物积累,B正确;亚寒带针叶林带虽降水量不充足但气温低,地下永久冻土层发育,因此土壤积水,加上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含量低,因此土壤肥力低,C错误;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单一,D错误。
[答案] 1.B 2.B
命题角度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23·全国甲,9-11)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3~5题。
3.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4.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5.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本题组以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为命题情境,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3题,该区域地貌格局由山地和谷地组成,从岩层形态看是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作用造成的褶皱,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故C正确。冰川作用、流水作用、风沙作用都属于外力作用,对区域整体地貌格局影响较小。第4题,山坡为砂砾岩且坡度大,受流水侵蚀,保水性差;而谷地沉积物厚,保水性好,且山谷地势低洼,集水条件好,地下水位较高,土壤较潮湿,不利于森林生长,适合草甸生长,故D正确。由于谷地沉积作用显著,造成山坡与谷地高差不大,因此山坡与谷地的气温、土壤温度、降水差异不大。第5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谷地持续接受沉积,谷地海拔逐渐升高,谷地与山坡的高差减小,谷地与山坡的土壤水分差异变小,导致谷地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
[答案] 3.C 4.D 5.B
2/4一、选择题
(2023·山东,1-2→姊妹题)华北某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启动“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2.9万公顷,并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数字森林。据此完成1~2题。
1.“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主要是为了( )
A.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B.提高林地利用率
C.提升苗木成活比例 D.提高植被覆盖度
2.打造数字森林对“千年秀林”的意义重在( )
A.记录林木生长信息 B.评估森林经济效益
C.降低风沙灾害程度 D.研究森林演替规律
(2023·山东,1-2→姊妹题)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3~4题。
3.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4.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2023·山东,1-2→补偿题)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
6.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
7.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
(2023·全国甲,9-11→姊妹题)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如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8~9题。
8.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9.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3·全国甲,9-11→补偿题)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10~12题。
10.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11.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12.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2023·全国甲,9-11→补偿题)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3~15题。
离河岸距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 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 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3.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5.在离河岸950~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2023·湖北,10-12→姊妹题)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据此完成16~17题。
16.据图中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17.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
(2023·湖北,10-12→补偿题)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情况。下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18~19题。
18.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
A.Ⅰ—Ⅱ—Ⅲ B.Ⅰ—Ⅱ—Ⅳ
C.Ⅱ—Ⅳ—Ⅴ D.Ⅳ—Ⅴ—Ⅵ
19.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湖北,10-12→补偿题)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20~21题。
20.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21.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是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2023·1月浙江,15-16→补偿题)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22~23题。
22.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23.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23·1月浙江,15-16→姊妹题)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据此完成24~25题。
24.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25.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水分 ③热量 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26.(2023·全国甲,9-11→补偿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8/8
一、选择题
(2023·保定模拟)热带云雾林是指热带地区经常被云雾覆盖的森林,它分布于一个狭窄的海拔范围,形成必须具备持续充沛的水汽和足够低的凝结温度,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与其他热带森林相比,热带云雾林树木多数矮小弯曲,叶小冠密,草本、灌木、乔木和附生植物多样性高,是多种生物的避难所。据此完成1~2题。
1.热带云雾林树木多矮小弯曲,原因是生长地( )
A.风力较小 B.昼夜温差大
C.土层较薄 D.蒸发强烈
2.全球气候变暖背影下,热带云雾林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分布下限升高,面积缩小
B.分布下限升高,整体上移
C.整体向较高纬度地区移动
D.整体向较低纬度地区移动
(2023·佛山二模)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重要指标,气候和土壤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某研究团队对我国某山脉东坡山麓至山顶的五种典型植被样地进行调查,得出其乔木、灌木、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变化情况(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山脉最有可能是( )
A.太行山脉 B.武夷山脉
C.贺兰山脉 D.长白山脉
4.高山灌丛草甸带的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山地针叶林带,主要是由于其( )
①光照更充足 ②降水更丰富 ③微生物活动更弱 ④土壤蒸发量更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肇庆一模)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其在我国的分布面积约114.23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1.9%。下表示意我国主要钙积土类型的生物气候条件比较数据。据此完成5~6题。
钙积土类型 年均温/℃ 年降水量/mm 植被类型
黑钙土 -5.0~-0.5 350~450 草原、草甸草原
栗钙土 3.3~5.5 250~400 干草原
棕钙土 2~7 150~230 荒漠草原
灰钙土 6~9 150~350 荒漠草原
5.表中四类钙积土颜色出现差异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 )
A.母质 B.植被
C.热量 D.水分
6.在我国,上述四类钙积土均有分布的地区最可能是( )
A.内蒙古 B.黑龙江
C.甘肃 D.新疆
(2023·衡阳二模)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来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监测发现,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有机碳存蓄能力,荒漠草原的有机碳存蓄能力最弱。下图示意三种草原土壤表层(0~10 cm)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及土壤质地所占比例。据此完成7~8题。
7.在三种草原中,有利于草甸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积累的自然条件是( )
A.降水量较少 B.微生物作用较弱
C.生物循环较快 D.生物量较大
8.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存蓄能力最弱是因为该草原土壤质地( )
A.砂粒占比最大,孔隙度高
B.黏粒占比最大,孔隙度高
C.砂粒占比最大,孔隙度低
D.黏粒占比最大,孔隙度低
(2023·济宁模拟)湖沼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古气候演变过程。大气中的汞主要随降水沉降到陆地生态系统,后随径流进入湖泊,被有机质吸附并沉积。某科研团队对南岭东部大湖沼泽进行钻孔取样,发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湖岸植被、湖泊水位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湖沼沉积序列中汞含量具有指示流域气候变化的作用。下图为湖泊沉积物采样点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科研团队通过对所采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某一段沉积岩层自下而上汞含量具有减少的趋势,这说明该沉积岩层形成时期( )
A.湖盆地壳下沉 B.大气降水偏少
C.湖泊面积扩大 D.河流侵蚀减弱
10.湖泊沉积物样品中某一沉积层内出现深黑色有机质层,可推测该沉积层形成时期( )
A.降水偏少 B.降水偏多
C.气温偏高 D.气温偏低
(2023·江门一模)植被是气候变化最直接、最灵敏的“指示器”,通过对植被的研究可获得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南部白水河两岸分布有多处人类文明遗址,气候变化是影响该地区人类活动及文化演化的重要原因。下图为白水河流域距今5.53~4.12千年前各类种属植被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与现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植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耐旱植物丰富度高 B.亚热带种属数量多
C.温带物种优势明显 D.耐旱植物占比更大
12.距今5.53~4.12千年白水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 )
A.暖湿→冷干 B.冷干→暖湿
C.暖湿→暖干 D.冷湿→暖湿
13.图示时期内气候变化并未导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现明显的衰退,原因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大量增长 B.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C.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D.耕地规模变大
(2023·淄博一模)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的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东祁连山某区域海拔2 800~4 000米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当地阳坡、阴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发生较大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示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坡度 B.土壤厚度
C.土壤水分 D.成土母质
15.推测随海拔升高,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 )
A.整体升高 B.先升高后降低
C.整体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023·常德一模)年轮指数是树木年轮实际宽度值与期望值之比,其大小变化可以记录树木径向生长。某地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带,岷江冷杉是主要建群树种之一,红杉常在冷杉林上部边缘形成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降水的变化并不明显。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对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下图示意岷江冷杉、红杉的年轮指数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2011~2022年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据此完成16~18题。
16.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秋季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显著,主要是因为秋季温暖的年份( )
A.病虫害减少 B.有机质消耗减少
C.生长季延长 D.土壤含水量增加
17.推测该地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8.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下列现象当地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林线下降
B.红杉林树木密度增加
C.雪线下降
D.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
(2023·唐山一模)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宽幅通常只有数百米。我国秦岭主峰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从海拔500~600米的基带向上一直延伸到海拔2 800米左右,被称为“超级垂直带”。下图示意太白山南、北坡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9~20题。
19.秦岭“超级垂直带”所在区域的自然特征是( )
①植被种类丰富 ②地形高差不明显 ③气候过渡性强 ④各垂直带均衡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山地桦林对“超级垂直带”起重要作用,因为其具有强大的( )
A.耐寒性 B.耐热性
C.耐旱性 D.耐湿性
二、综合题
21.(2023·大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是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和气候变化,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闭塞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下图示意青海湖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断层陷落改变了区域的地貌和水文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青海湖形成的影响。
(2)青海湖形成初期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分析周围山地隆起和气候变化后青海湖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依据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推测未来青海湖湖泊面积的变化。
22.(2023·韶关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中段北坡某小流域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图甲),该流域7月平均气温为10~14 ℃,年降水量为290~467 mm,年均蒸发量超1 000 mm。青海云杉生长适应性强,是该流域森林草原带的主要森林种群,呈斑块状分布在海拔2 700~3 300 m的阴坡、半阴坡,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没有被采伐和抚育。青海云杉林在各海拔区段森林结构特征差异显著,3 100~3 300 m处树高、植株密度最小,胸径和冠幅(树木的南北和东西方向宽度的平均值)最大。图乙示意该流域内青海云杉林不同海拔处根、枝、干、叶生物量占比。
(1)分析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该流域海拔2 700~3 300 m阴坡、半阴坡的原因。
(2)比较海拔2 800~2 900 m与3 100~3 300 m处青海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若全球气候暖湿化持续,推测该流域青海云杉林分布范围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8/8命题角度 考题示例 考情预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1:广东T11 2022:海南T19(3)、6月浙江T15 命题特点:高考对本命题区间的考查常以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区域图、景观图、文字材料等为载体,考查植被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备考提议: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属于地理的核心知识,考点知识具有规律性强、体现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与演变、考题区分度大的特点。在备考中要结合自然现象,运用地理规律尝试分析实际问题,并训练从试题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将地理原理与实际相结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21:山东T5~T6、河北T12~T13、天津T14 2023:湖北,T10~T12
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1:6月浙江T2 2022:山东T8~T9、6月浙江T1 2023:1月浙江T15~T16
命题角度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2·6月浙江,15)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本题以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为载体,考查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判别,侧重考查考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①②③④自然带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属于明显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C
命题角度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23·湖北,10-12)藏色岗日位于羌塘高原(青藏高原主体)中北部。下表示意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据此完成2~4题。
冰川朝向 2006年 2015年
数量(条) 面积(km2) 数量(条) 面积(km2)
西北 18 22.3 19 21.9
北 12 13.4 12 12.9
东北 13 89.6 13 87.9
东 12 64.5 13 63.6
东南 5 9.4 5 9.1
南 5 72.9 5 72.2
西南 6 8.0 6 8.2
西 11 22.0 11 21.8
2.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2006~2015年期间,该区( )
A.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大
B.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小,平均面积较小
C.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小
D.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北朝向大,平均面积较大
3.与其他朝向相比,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原因可能是( )
A.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小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山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D.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4.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该区冰川整体上( )
A.保持稳定不变 B.处于退缩状态
C.正向山麓延伸 D.处于扩张状态
本题组以2006~2015年藏色岗日不同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变化统计表为命题情境,考查冰川面积的变化及其原因,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2题,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13.4-12.9)/13.4×100%≈3.73%,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72.9-72.2)/72.9×100%≈0.96%,可见北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较南朝向大,A、D错误;表中数据显示,北朝向冰川面积较小,南朝向冰川面积较大,B错误,C正确。第3题,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面积应该减少,A错误;该地区人烟稀少,各朝向冰川都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而且藏色岗日是世界上高寒生态系统尚未遭受破坏的地区,B错误;各朝向都属于高寒地区,植被稀少,C错误;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南风,西南朝向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面积增加,D正确。第4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与2006年相比,除西南朝向冰川面积增加外,其余朝向的冰川面积都减少,冰川整体处于退缩状态,B正确。
[答案] 2.C 3.D 4.B
命题角度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3·1月浙江,15-16)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5~6题。
5.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6.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本题组以我国某内陆盆地盐土空间分布为命题情境,考查地方性分异规律等知识点,考查考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5题,图示区域范围较小,盐土分布位置、地形存在差异。该地区盐土分布受地方性地理因素影响,特别是地下水埋深影响而呈现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第6题,甲地盐土位于洪积(冲积)扇前缘,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说明地下水难以通过蒸发将盐分带至地表。但含有溶解盐的地表洪流流出山口后因流速锐减,在蒸发作用下,积
盐层形成于地表并沿土壤剖面向下盐分迅速降低,A正确。
[答案] 5.B 6.A
5/5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真题衍生卷(五)
1.A 2.D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异龄”是指选择不同树龄的苗木,“复层”是乔灌草相结合,可以增加森林的垂直空间层次性;“混交林”是增加树种类型,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千年秀林”工程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自我调节和抗干扰能力强,能够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A正确;林地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均是水平方向上森林面积的体现,与“异龄、复层、混交林”关系不大,B、D错误;提高苗木成活比例不是“千年秀林”工程的主要目的,C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可知,记录苗木生长信息是方法,而打造数字森林的目的是利用林木生长信息研究森林演替规律,以更好地促进“千年秀林”的生长发育,A错误,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千年秀林”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评估森林经济效益不是其主要意义,B错误;本题考查新的管理方式对“千年秀林”的意义,降低风沙灾害程度是森林对区域环境的生态效益,与题目要求不符,C错误。]
3.D 4.B [第3题,12月为冬季,落叶阔叶林已落叶,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有机物质,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最低,D正确。第4题,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该时期气温较多年平均气温低,而气温降低,将会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A、D错误;月平均风速减小会使蒸发量和蒸腾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提高,B正确;生长季降水减少,不利于高寒草甸植物的生长,造成植株较矮、叶片数量较少、叶片面积较小,光合作用减弱,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C错误。]
5.D 6.C 7.B [第5题,影响土壤平均冻结天数的因素为气温。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但27°N~37°N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不大,但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表明气温大幅度下降,可能是海拔升高,导致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第7题,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与光照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则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
8.A 9.C [第8题,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颗粒物较细,可以保留在草毡层中,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粉尘物质在给草毡层带来大量矿物质及养分的同时也增强了草毡层的吸水能力,提升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基岩风化破碎主要受气温和生物的影响,粉尘物质增加不会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该地区属于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耕作,且外源粉尘只是草毡层的物质组成部分,粉尘与根系交缠而形成草毡层,不能形成耕作土壤。故选A。第9题,青藏高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草毡层生产能力下降,草地面积减少,牲畜承载量减少,①正确;草毡层遭破坏,热隔绝效应丧失,会加速下部冻土融化,②错误;会导致草毡层中的有机碳分解,加速温室气体排放,③错误;会导致草毡层保护功能丧失,加剧土壤侵蚀,④正确。故选C。]
10.B 11.D 12.C [第10题,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候寒冷,易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不利于牧民越冬,而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B正确。第11题,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缓丘下渗的水分较多,坡面径流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因此牧草生长也更好;杭盖草原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牧草生长旺盛,而坡度较大的丘陵、山地,因其水分条件较缓丘和河谷差,故牧草长势较差,D正确。第12题,与周边地区相比,河谷地势较低,为径流汇集区,地下水位高,不利于鼠类打洞和生存,因此河谷中鼠害很轻,C正确。]
13.B 14.A 15.B [第13题,根据表格数据可判断,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先由30.33%增长到74.33%,后又下降到34.33%,即先上升后降低。对比表格数据可判断,海拔总体上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①错误;土壤含水量总体上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②正确;土壤容重从200~650米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从650~1 250米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上升,结合文字信息“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可推知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③正确;土壤电导率与离河岸的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第14题,观察表格中的“群落结构”可以发现,该地草本植物的分布与乔木密切相关,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的草本植物能在林下较好地生长,主要得益于根系深的胡杨将深层地下水或土壤中的水分带到浅层土壤,A正确;草本植物根系浅,水分竞争力不强,B错误;该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深,浅根系的草本植物难以直接从深层土壤获取水源,C错误;该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第15题,由表格信息可知,离河岸950~1 250米的地段土壤容重增加,则土壤有机质减少,但在离河岸200~350米处土壤容重高达1.50 g/cm3时,仍然有灌木生长,A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950~1 250米的地段土壤含水量由7.78%骤降至2.32%,又由于距离河岸较远,地下水埋藏较深,乔木和灌木植物根系主要吸收较深层的水,草本植物根系浅,因此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与乔木之间的水分竞争,D错误,B正确;根据表格信息可判断,在离河岸50~800米的地段,土壤电导率(土壤含盐量)无论在较高或较低时都有灌木的存在,因此灌木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含盐量关系不大,C错误。]
16.B 17.C [第1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铁路沿线经过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A错误;川藏铁路沿线地势高差大,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B正确;川藏铁路穿过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C错误;川藏铁路东部河流注入太平洋,D错误。第17题,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所以雪线较低,林线较高,由此可知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坡较小,A、B、D错误,C正确。]
18.A 19.C [第18题,我国东部热带山地呈现的垂直带谱应是季雨林、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与草甸;对比图中信息可知,季风常绿落叶林带分布在常绿阔叶林带之下,不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第19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山地垂直带谱为Ⅰ-Ⅱ-Ⅲ,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热带地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雨水冲刷量大,土层薄,加上山地坡度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难以满足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的植被生长需求。]
20.B 21.A [第20题,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错误。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2 200~2 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错误。第21题,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热等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正确,B、D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错误。]
22.C 23.C [第22题,由图可知,山谷、山坡植被类型明显不同,是因为受地形影响;小型山间盆地,局地范围小,海拔差异小,热量、降水及岩性差异不大,故选C。第23题,②示意的土壤剖面腐殖质层较厚,无淋溶层,说明该地土壤有机质累积多,淋溶少,可判断该地地势较低,坡度较小,排除甲处;一般情况下,森林土壤比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丙处植被为塔头薹草,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故选C。]
24.B 25.A [第24题,由材料可知,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说明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是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第25题,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
26.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冰盖消融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而根据材料所给的“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的信息可知,冰盖消融可导致消融区陆面上升。此时,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则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即发生海退;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则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即发生海侵。第(2)题,据图可知,甲站所在区域海平面总体呈下降趋势,即甲站陆面上升。结合材料,主要从纬度位置导致的冰盖消融和板块位置导致的地壳运动两方面分析甲站陆面垂直上升的原因。第(3)题,据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可判断此区域海岸线向陆地一侧推进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气温上升,进而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导致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对海岸线产生影响;水利工程较多,以及在流域内开展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会减少河口泥沙沉积,在海浪、洋流等海水运动影响下,三角洲平原被侵蚀而萎缩。第(4)题,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是向陆还是向海,主要看海平面是上升还是下降,而两地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的幅度则主要与海岸地形有关。
答案:(1)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2)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3)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引起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水利设施拦截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使河口泥沙沉积减少,海水运动侵蚀导致三角洲平原萎缩。
(4)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乙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海岸(沉积海岸),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
3/5专题过关验收卷(五)
1.C 2.A [第1题,风力较小不会导致其弯曲,A错误;热带云雾林生长于热带地区,昼夜温差不大,B错误;热带云雾林的生长地经常被云雾覆盖,蒸发较小,D错误;热带云雾林分布于一个狭窄的海拔范围,该区域降水持续且充沛,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加上生物量较小,土壤发育较差,营养差,使得树木多矮小弯曲,C正确。第2题,热带云雾林分布于一个狭窄的海拔范围,不是生长在某个纬度的地带性植被,受纬度影响小,C、D错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水汽含量降低,使形成云雾需要更低的温度,热带云雾林在山地垂直高度的分布下限升高,上限受温度影响比较稳定,故整体面积缩小,A正确,B错误。]
3.C 4.B [第3题,据图可知该山基带为荒漠草原,据此判断该山脉应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贺兰山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因此该山脉最有可能是贺兰山脉,C正确;长白山脉和太行山脉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以温带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为主,A、D错误;武夷山脉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B错误。第4题,据图可知,高山灌丛草甸带的海拔比山地针叶林带的海拔高,由于海拔较高,大气较稀薄,且高山灌丛草甸带无高大乔木遮挡阳光,因此高山灌丛草甸带光照更充足,①正确;高山灌丛草甸带的海拔比山地针叶林带的海拔更高,气温较低,土壤蒸发较弱,微生物活动较弱,③正确,④错误;与山地针叶林带相比,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在海拔更高、更寒冷的地区,因此高山灌丛草甸带的降水更少,②错误。故选B。]
5.B 6.A [第5题,表中四类钙积土的有机质含量不同,颜色则不同。土壤中有机质主要来自动植物残体,因此影响表中四类钙积土颜色差异最直接的因素是植被,故选B。第6题,由表可知,四类钙积土分布区年降水量为150~450 mm,属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又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向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最有可能有表中四类钙积土分布,故选A。]
7.D 8.A [第7题,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植被残留物和根系,相较于其他两种草原类型,草甸草原的水分条件较好,降水较多,生物量大,因此其季节性枯萎能给表层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有机质较多则有机碳含量较高,A错误,D正确。由材料可知,有机碳的形成需要微生物作用,微生物作用越弱,有机碳积累应越少,B错误。生物循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循环较快,碳元素流动更快,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C错误。第8题,据图可知三种草原土壤质地占比均为砂粒>粉砂粒>黏粒。荒漠草原土壤砂粒占比最大,则其平均土壤粒径相比于其他类型草原土壤粒径大,孔隙度更高,因此其土壤结构疏松,土壤保水性差,有机物质不易留存,土壤有机质存蓄能力最弱,A正确,C错误;荒漠草原土壤质地黏粒占比最小,B、D错误。]
9.C 10.A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湖泊沉积岩层中的汞是被有机质吸附并沉积形成,而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湖岸植被、湖泊水位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如果沉积岩层自下而上汞含量逐渐减少,说明该沉积岩层中有机质沉积也自下而上减少。对比四个选项可知,伴随着湖泊面积扩大,湖泊水位逐渐升高,湖水淹没湖岸低地,导致湖岸植被的生长空间逐渐变小,数量递减,提供的有机质逐渐减少,因此吸附并沉积的汞也相应递减,C正确。湖盆地壳下沉会导致沉积作用逐渐加强,沉积岩层中的汞含量自下而上增加;大气降水偏少有可能带来湖水水位下降,导致湖岸植被的生长空间逐渐变大,造成汞含量增多;陆地生态系统的汞随径流进入湖泊,必须被有机质吸附才能沉积,河流侵蚀变化对其影响较弱,A、B、D错误。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湖泊沉积物样品中深黑色有机质层形成于湖岸植被数量较多时期。该地位于南岭东部,纬度较低,气温变化对植被数量影响较弱;在东南季风减弱时期,降水变少,湖泊水位降低,植被生长空间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提供的有机质增加,A正确。]
11.B 12.C 13.B [第11题,现在的白水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据图可知距今5.53~4.12千年前还有热带、亚热带种属植物,因此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最突出的特征是亚热带种属数量多,B正确;耐旱植物丰富度较低,A错误;温带物种在现代也分布较多,5.53~4.12千年前该流域并不具有优势,C错误;图中信息无法体现耐旱物种占比更大,D错误。第12题,据图可知,距今5.53~4.12千年前,热带、亚热带种属数量在上升,据此推断气候变暖;不耐旱种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据此推断气候先变湿后变干,故选C。第13题,由上题可知,图示时期内气候由暖湿变为暖干,但白水河流域文化并未出现明显的衰退,原因可能是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灌溉技术水平的提高,B正确;图示时期内,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较慢,还未开始工业化,A、C错误;该时期后期气候趋于暖干,耕地规模不一定会变大,D错误。]
14.C 15.B [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的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所以土壤水分越多,则土壤容重越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整体而言,阴坡的土壤容重更小。阴坡因光照弱、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较阳坡更多,土壤容重更小。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水分的差异,C正确。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有利于水分下渗和土壤蓄水,所以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容重较低。图示信息显示,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土壤有机质先升高后降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率先升高后降低,B正确。]
16.C 17.C 18.D [第16题,秋季温暖的气候,更易滋生病虫害,A错误;温暖的气候,植物呼吸作用更强,有机质消耗会增多,B错误;温暖的气候会使冷杉生长季延长,积累的有机物较多,径向生长更快,年轮指数高,C正确;川西地区秋季降水和冰雪融水均较少,温暖的年份,蒸发量更大,土壤含水量应减少,D错误。第17题,由材料可知,红杉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带上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降水变化并不明显,则光照强度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光照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A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热量更充足,但红杉出现生长衰退,说明热量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B错误;亚高山地带上部土壤水分蒸发随温度显著升高而增多,水分条件变差,导致红杉生长衰退,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土壤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D错误。第18题,林线是山地森林连续不断分布的上限,由材料可知,红杉是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故当地林线参考的应是冷杉的分布上限,根据2011~2022年冷杉生长良好可推测,按照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林线分布海拔可能会上升,A错误;红杉随温度上升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但冷杉生长良好,因此推测红杉林树木密度会下降,冷杉林木蓄积量会增加,B错误,D正确;气候变暖,融雪高度会上升,则雪线上升,C错误。]
19.D 20.A [第19题,秦岭主峰太白山发育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垂直带,从海拔500~600米的基带向上一直延伸到海拔2 800米左右,被称为“超级垂直带”,说明植被种类丰富,地形高差明显,①正确,②错误;该山地垂直自然带种类丰富,兼具南北差异,说明气候具有过渡性,③正确;各垂直自然带发展不均衡,④错误。故选D。第20题,桦林喜光,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喜酸性土,沼泽地、干燥阳坡及湿润阴坡都能生长。随着海拔的增加,桦林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体现的是耐寒性,故选A。]
21.解析:第(1)题,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脉相接;断层陷落,导致周围地区径流汇入湖盆形成湖泊,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逐渐演变成闭塞湖。第(2)题,青海湖是一个断陷湖盆,形成初期气候温和多雨,有较多淡水补给;有来自周围山谷的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淡水;湖水的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通过倒淌河流入黄河,入湖河流带来的盐分被带出,所以青海湖形成初期为淡水湖。第(3)题,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之前的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后因周围山地隆起,阻塞了湖水流出,便形成闭塞湖,盐分无法随河流排出;由于地壳的抬升,阻挡了周边水汽的进入,使区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强烈,湖内盐度升高,形成咸水湖。第(4)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入湖水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但是随着冰川储量的减少,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所以湖泊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1)断层陷落,形成湖盆;断层陷落,导致周围地区径流汇入湖盆形成湖泊。
(2)青海湖形成初期,气候温和多雨,降水丰富;入湖河流带来淡水补给;湖水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通过倒淌河流入黄河,入湖河流带来的盐分被带出。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山地隆起,堵塞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气候变干,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先增大后减小。
22.解析:第(1)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一定的热量、降水、光照、土壤等条件,青海云杉林主要分布在该流域海拔2 700~3 300 m的阴坡、半阴坡,说明其他地区云杉林的生长条件不佳,该流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分条件差,山麓地带不能形成森林带;海拔2 700~3 300 m处较山麓地区海拔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降水增多,水分条件改善;阴坡、半阴坡太阳辐射弱,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第(2)题,据图可知,海拔2 800~2 900 m处青海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高。根系发育与土壤有直接关系,3 100~3 300 m处海拔更高,冻土影响大,根系埋藏浅,树根生物量占比低。3 100~3 300 m处树木胸径和冠幅大,干、枝生物量占比更高,导致青海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低。第(3)题,全球气候暖湿化持续会导致区域水热条件改善,云杉林分布范围在山区会有所扩大,即向高海拔和低海拔方向扩张。具体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高海拔处热量条件改善,青海云杉林向高海拔扩张;全球气候变湿,低海拔处水分条件改善,青海云杉林向低海拔扩张。
答案:(1)该流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分条件差,山麓地带不能形成森林带;随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多山地降水),且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阴坡、半阴坡太阳辐射弱,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
(2)差异:2 800~2 900 m处青海云杉林树根生物量占比高。
原因:3 100~3 300 m处海拔更高,冻土影响大,根系埋藏浅,树根生物量占比低;3 100~3 300 m处树木胸径和冠幅大,干、枝生物量占比更高。
(3)变化:向高海拔和低海拔方向扩张。
理由:全球气候变暖,高海拔处热量条件改善,青海云杉林向高海拔扩张;全球气候变湿,低海拔处水分条件改善,青海云杉林向低海拔扩张。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