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4.1.2 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4.1.2 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八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2 10:0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八上4.1.2《传染病的预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教材以“传染病的传播与预防”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环节及预防措施。新课标要求(概念6.1.4)强调“传染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关键”,本节课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教材结合流感、蛔虫病、艾滋病等实例,注重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对健康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免疫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传染病有初步的认识,如知道流感、艾滋病等疾病具有传染性。但他们对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传播途径及具体预防措施的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混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概念。学生对实践探究活动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收集资料、讨论分析、设计海报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传播规律,形成健康生活及预防传染病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传染病流行环节,运用逻辑思维制定预防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调查、实验等探究常见传染病预防方法,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认识到预防传染病主要是个人责任,积极传播预防知识,参与公共卫生事务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透彻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全面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难点:
1.清晰区分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灵活运用传染病预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医生提倡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依次是洗手掌、洗背侧指缝、洗掌侧指缝、洗指背、洗拇指、洗指尖、洗手腕手臂。科学洗手可以减少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是怎么发生和流行的?怎样预防传染病?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通过生活场景导入,激发兴趣,关联课件“激趣导入”环节。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收集当地主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课前作业布置:通过书籍或网络,收集当地传染病的相关资料,重点关注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整理后填入表4-1-2。 疾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流感呼吸道飞沫、接触配戴口罩、通风、洗手、消毒等
课前作业展示:鼓励小组代表积极展示其小组调查结果,并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教师适时鼓励及指导纠正。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相关视频后,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分享当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观看视频进行思考讨论及分享 通过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任务二:学习常见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PPT展示流感、蛔虫病、痢疾、艾滋病等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归纳总结:1.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2.传染病的共同特征是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结合教师展示的资料,讨论并总结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共同特征等。如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 结合视频中常见传染病实例,让学生直观了解传染病的多种传播途径。
任务三:学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图片展示传染病传播的示意图,提问:“传染病流行需要哪些条件?” 总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流感患者是传染源,飞沫是传播途径,老人小孩是易感人群)。 理解三个基本环节的概念,参与讨论,准确分析流感的流行环节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让学生清晰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任务四:学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 引导学生根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思考对应的预防措施。2. 分别讲解控制传染源(如 “五早”、建立方舱医院、处理患病动物)、切断传播途径(如常通风、消毒、注意个人卫生、消灭蚊蝇)、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结合课件中的实例进行分析。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的传染病,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1. 思考并回答预防措施与流行环节的对应关系。2. 学习具体的预防措施,结合实例理解其作用。3. 分组讨论,针对具体传染病制定预防措施,并进行展示交流。 让学生理解预防措施与流行环节的内在联系,通过实例和讨论,掌握具体的预防措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任务五:设计制作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社区海报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制作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社区海报。并举例说明以“预防艾滋病”为主题,设计社区海报,要求包含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关键信息。 播放艾滋病的科普视频,并进行归纳总结: 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S) 艾滋病的病原体:HIV(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的传染源:艾滋病患者或携带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未患该病的人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完成课后作业 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 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根据所学解答问题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 学生自主回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冬春季节是甲型流感的高发季节,医护人员建议:①做好个人防护,保护环境卫生;②出现病症应及时就医,自我隔离;③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这三种预防措施分别属于( A ) A.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B.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 D.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下列有关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甲型流感的传染源是甲型流感病毒 B.预防艾滋病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C.老人和小孩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感人群 D.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3.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极高,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社区志愿者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根据调查结果,建议中学生自带餐具就餐 B.公众聚餐时使用公筷会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 C.餐具消毒能保护健康人不被传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是传染源 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参与订正和讨论,明确解题思路。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设计制作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社区海报(选做)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必做)。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按要求完成。 必做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4.1.2 传染病的预防
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 控制传染源:“五早”、处理患病动物等
2. 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消毒、注意卫生等
3.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健康生活方式等
四、艾滋病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收集资料、讨论分析、练习巩固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结合生活实例和课件中的素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但在区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一难点上,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通过更多实例进行强化。探究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小组的展示交流不够充分,可在课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和展示。课堂练习的设计针对性较强,但题量可以适当增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