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透镜及其应用(原卷版 解析版)——【好题汇编】五年(2021-2025)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透镜及其应用(原卷版 解析版)——【好题汇编】五年(2021-2025)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31 11:08:46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2025·兰州)甲、乙两图分别是正常人眼通过调节晶状体等结构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示意图。下列关于丙、丁两图模拟近、远视眼的情况以及应该佩戴何种透镜进行矫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图是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
B.丙图是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
C.丁图是近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
D.丁图是远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
2.(2025·青海)小文到青海湖旅游时,用照相机记录了青海湖的美景。以下物体与照相机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投影仪 B.近视眼镜
C.监控摄像头 D.放大镜
3.(2025·福建) 如图,修表师傅可通过“寸镜”看清手表微小结构。“寸镜”内部有一个凸透镜,使用时手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1倍焦距 B.等于1倍焦距
C.大于2倍焦距 D.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
4.(2025·成都) 机器人跳秧歌舞、跑马拉松、做家务……人形机器人用“眼睛”感知获取信息,如图。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
B.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C.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D.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
二、多选题
5.(2025·黑龙江) 如图所示,轩轩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B.物体从u=32cm处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先变大后变小
C.u=24cm时,将透镜遮挡住一部分,光屏上的像会变暗
D.8cm<u<16cm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6.(2025·宜宾)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不完整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三、填空题
7.(2025·深圳)如图所示,第九届亚洲冬奥会,擅于思考的欣航同学发现用阳光点燃火炬使用的是   (凸透镜/凹透镜),太阳是   (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凸透镜的直径是60   (填写单位)。
8.(2025·广东)放大镜属于   (选填“凸”或“凹”)透镜.如题图,邮票通过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邮票到透镜的距离   (选填“大于”或“小于”)透镜的焦距
9.(2025·眉山) 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以用   (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10.(2025·遂宁) 西晋《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冰制成透镜,利用它对太阳光的   作用来取火。现在人们还利用这种透镜来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四、作图题
11.(2025·辽宁)如图,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一个透镜。
12.(2025·广东)
(1)如题图,苹果静止在水平面上,请在0点画出苹果所受重力G和支持力F的示意图
(2)请在题图中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两条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光线
(3)小明家的智能门锁,可通过指纹识别开关S或密码识别开关S控制电动机开锁.请在题图中完成其简化电路设计
13.(2025·眉山)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下列光路图。
五、实验探究题
14.(2025·吉林)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前,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至   。
(2)如图所示,某次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3)若想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可以更换焦距更   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15.(2025·北京市)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两个凸透镜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并用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分别射向两个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在各自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的亮斑,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凸透镜   (选填“M”或“N”)对光的会聚作用更强。
(2)该同学继续利用上述器材及一个发光体、刻度尺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焦距是否有关。实验中需要选用凸透镜   (选填“M和N”或“M或N”),将发光体放在距凸透镜   (选填“相同”或“不同”)距离处,用光屏接收像,若   ,则说明像的高度与焦距有关。
16.(2025·山东) 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小丽将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1
序号 物高h/cm 物距x/cm 像高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 4.0 30.0 2.0 倒立 实像
26.0 2.5 倒立 实像
3 4.0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   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   cm和   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4.0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   。咨询老师后得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17.(2025·山西)如图为小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始终成在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举出一例即可)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来成像的。
(3)只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18.(2025·凉山)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来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同学们用平行光作为光源,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焦距为   cm(要求估读);
(2)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在   ;
(3)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可以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向右移到30cm刻度线处,把光屏向   移动,才可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5)在图乙所示情景下,在凸透镜左边适当位置放置一个透镜镜片后,须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出现倒立清晰的实像,则该镜片可用来矫正   (选填“近”或“远”)视眼。
19.(2025·烟台)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
(2)图甲是小红所在小组实验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为   cm(不要求估读)。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中大致画出图甲中小红看到的像;   
(3)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10.0cm处,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45.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像,原因是   ,要想看到此时的像,观察的方法是   。
20.(2025·自贡) 小华利用实验室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⑴实验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⑵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光屏上恰好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⑶把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的   (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实像;
⑷图乙为某次实验时火焰上的A点发出的一束光,请通过作图标出A点的像;   
⑸实验中,小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由此可判断小华佩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六、科普阅读题
21.(2025·北京市)请阅读《地月空间的精准量尺————激光测距》并回答问题。
地月空间的精准量尺———激光测距
2025年4月,在浩瀚宇宙中的地月空间,一场跨越35万公里的“光影对话”悄然上演,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全球首次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地月空间是指从地球低轨道延伸至距地球约200万公里的空间范围,是人类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人类基于现有科技水平可望而又可即的空间,是我们理解宇宙、试验新技术、驶向星辰大海的“演习场”。
如图所示为激光测距试验示意图,天都一号搭载角反射器在绕月轨道上运动,地面测控站提供轨道预报数据,地面激光站发出发射激光激光,激光经距地约3.5×108 m的角反射器反射后“原路”返回,激光站接收到反射回波信号,就可以得到此时天都一号到地面的精准距离。由于地月空间距离极大、天都一号卫星在绕月轨道上运动速度极快,对地月空间卫星进行激光测距相当于万米外瞄准一根头发丝,实施精密跟踪与信号捕获难度极大,此次测距验证了我国深空激光测距技术的成熟度。
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的成功,为中国开发利用地月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也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手段,将有力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后续重大工程任务的论证与实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全球首次   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
(2)在激光测距试验中,从激光站发出激光,经天都一号上的角反射器反射,到激光站接收到回波信号所用时间约为   s。(光速取3.0×108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成一定夹角构成角反射器,一束光线射向角反射器,经两次反射就能模拟天都一号上的角反射器效果的是____。
A. B. C.
(4)文中介绍的角反射器、激光测距等技术,都是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科学家不断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技术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请仿照表中示例,再举出一个物理知识应用于技术方面的实例,补全表格中①   ②    的内容。
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的技术应用实例
光的反射定律 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②
1.(2024·牡丹江)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15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2024·泸州)小黄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提出了下列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A.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应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B.刮大风时,能够看见工地上尘土飞扬,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保持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D.直导线周围平行放置一颗小磁针,通电后小磁针偏转,表明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3.(2018·益阳)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红旗图案放在凸透镜之前,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红旗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4.(2012·桂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
A.照相机 B.平面镜 C.幻灯机 D.放大镜
5.(2024·淄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等大的像(图中未画出光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调至10cm刻度线处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向右移动光屏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B.移动光屏能承接到烛焰缩小的像
C.像的位置在50~60cm刻度线之间
D.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6.(2024·泰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下列说法中(  )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②将蜡烛放在d点时成像规律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③将蜡烛由b点移至a点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更小的像
④将蜡烛放在c点,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7.(2024·凉山州)凉山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五一”假期,小明同学一家前往昭觉县谷克德景区游玩。下列关于他们一家在游玩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建盘山公路是利用斜面省力
B.拍摄风景使用的照相机镜头是凹透镜
C.当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0.05s后听见了回声
D.小明利用手机视频通话功能给奶奶观看美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8.(2024·聊城)关于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光导纤维用于医用内窥镜,利用了光的多次折射传输图像信息
B.乙图,街头路口安装凸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扩大视野
C.丙图,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D.丁图,物体温度升高时辐射的紫外线会增强,可以利用紫外线拍摄热谱图
9.(2024·聊城)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慧同学计划制作一个“手机投影仪”。现有器材如下:焦距分别为10cm、20cm、30cm的凸透镜各一个,手机一部,长为30cm的纸盒,胶带和剪刀等。“投影仪”模型如图所示,将手机和凸透镜分别固定在纸盒的两端,调整“投影仪”到墙面的距离,可在墙上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B.应选择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
C.将手机正立放置,在墙上看到的像是正立的
D.墙上手机画面的像是虚像
10.(2024·常州)《重庆市消防条例》规定:2023年7月1日起,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其电池进入电梯轿厢.一旦有人违规操作,会被电梯内的摄像头拍摄成像并智能识别,电梯将停止运行并发出声、光警报.如图所示,某次警报时,摄像头凸透镜成像的像距为10.1mm,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mm B.10mm C.15mm D.20mm
二、填空题
11.(2024·盐城) 五一假期,小红和同学到公园游玩。她看到的花是红色的,是因为红花反射了   光;水鸟离开水面,向空中飞去,在水中像的大小   ,像离水面的距离   ;小红用相机拍下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是因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
12.(2024·呼和浩特)(1)如图所示,左图是玉伟同学自制的一个昆虫观察罐,盖子是一个透明的光学镜头。通过盖子可以看到罐底的小昆虫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则盖子相当于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盖子到罐底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焦距,当昆虫靠近瓶盖,则看上去昆虫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右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大致画出其折射光线(画出法线)。
13.(2024·兰州) 小彤的爷爷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视网膜的   (选填“前”或“后”)方,小彤推断爷爷可能患上了   (选填“近”或“远”)视眼,需要配戴   (选填“凸”或“凹”)透镜进行矫正。
三、作图题
14.(2024·淄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有保护视力的意识。如图是李老师戴眼镜矫正视力的部分光路,请在方框内画出矫正视力的透镜,并画出两条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的光线。
15.(2024·徐州)按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凸透镜,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请画出撑开雨伞时,撑杆对伞骨作用力F的力臂。
16.(2024·巴中)作图题
(1)如图,请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图甲为人用手提物体时的情境。手臂桡骨在肱二头肌的牵引下绕肘关节转动的模型如图乙,请在图乙中作出力F的力臂L及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17.(2024·凉山州)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AB是凹透镜的一条折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之后反射光线为BC,请画出折射光线AB的人射光线及平面镜的位置。
18.(2024·辽宁) 如图,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入射光线a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折射光线b对应的入射光线。
19.(2024·大庆)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射向凹透镜,其中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光线②经过光心,画出它们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须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
20.(2024·通辽)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甲四种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2)小明测得凸透镜焦距为10cm,用图乙的装置开始实验,此时光屏上可见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像的大小将   ;
(3)基于(2)的实验探究,当手持照相机走近拍摄景物时,应将镜头适当向   (填“前调”或“后调”)。
21.(2024·日照)小明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如果在图中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平行于玻璃板放一块不透明的白色光屏,那么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选填“发散”或“会聚”),这样的透镜可用于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3)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
(4)在探究照相机原理时,小明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若保持图丁中凸透镜B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继续实验,撤掉光屏,换成凸透镜A,并移动到光具座66cm刻度处,从A的右侧向左看,在透镜A中也能看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22.(2024·淮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S为烛焰中心,凸透镜的焦距,O为光心,画出光线SP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若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3)凸透镜成像规律被广泛应用于摄像器材中,小明发现手机无需像数码相机那样“调焦”,也能获得清晰的像,他将手机拿到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像距/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最接近________。
A. B. C. D.
23.(2024·呼伦贝尔)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5cm刻度线处不变。
(1)将蜡烛固定在40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后,其他元件不动,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放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4.(2024·潍坊)如图甲所示,镜片a可通过抽出或注人液体来改变其厚度,抽出稍许液体后得到镜片b,注人稍许液体后得到镜片c。
(1)镜片b可用于矫正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某同学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镜片c的成像情况。
①将蜡烛、镜片c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蜡烛、镜片c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实像,此时的像距v=   cm;
③保特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镜片c移动到光具座上25cm刻度处、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   、   的实像。
25.(2024·哈尔滨) 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宏星同学进行了下面的观察与思考。
(1)宏星在湖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这是光的   现象;他看到的“鱼”是   像(选填“实”或“虚”);
(2)湖中有一把水位标尺,他看到鱼恰好在标尺的45cm处,水面在标尺的75cm处,鱼到水面的实际深度应   30cm(选填“小于”或“等于”或“大于”);如果想叉鱼,他应瞄准看到的鱼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
(3)类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图甲是利用S点发出的两条特殊光线理性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光路图,请参照图甲的方法,在图乙上通过画图理性探究凹透镜成像特点(只需找到像点(Q')。   
1.(2023·德阳)下列选项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水中的倒影——光的折射 B.近视眼镜——凹透镜成像
C.幻灯机成像——平面镜成像 D.小孔成像——光的反射
2.(2023·日照)某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服务生活,科技改变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制作一款“智能”行驶玩具车。该玩具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数据,完成“自动”驾驶。作为传感器之一的摄像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镜头是凹透镜
B.遇障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
C.摄像头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D.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内
3.(2023·常德)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B.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C.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之内
D.当投影仪的镜头靠近投影片时,投影仪成的像将变大
4.(2023·深圳)新型纯电动无人驾驶小巴车,是全球首款获得德国“红点奖”的智能驾驶汽车,配备激光雷达和多个高清摄像头,根据预设站点自动停靠,最高时速可达40公里,除了随车的一名安全员亮亮,一辆车可容纳9名乘客。下列关于新型小巴车描述正确的是(  )
A.小巴车定位系统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B.小巴车的高清摄像头是凹透镜
C.小巴车的速度为114m/s
D.当小巴车开始行驶时,乘客受到惯性向前倾
5.(2023中考·常州真卷)年月日凌晨,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张嘉奇等同学用照相机拍到“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的照片,如图所示。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拍照时像距(  )
A.略小于 B.略大于 C.略小于 D.略大于
6.(2023·陕西中考) 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战斗机上的光电搜索跟踪系统。该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能为战斗机提供感知外界的“视觉”,系统内置的光电传感器,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最外层窗口和传感器之间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关于该系统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该系统在光电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
D.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7.(2023·聊城)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面镜时,镜中人的像变大
B. 鱼的实际位置在看到的“鱼”的上方
C. 把光屏拿走,像仍存在
D. 把镜片拿走,光将会聚在视网膜前
8.(2023·菏泽)图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观察到的一种成像情景,下列器械的工作原理与该成像方式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潜望镜 D.放大镜
二、填空题
9.(2023·盘锦中考)月日是全国“爱眼日”,防治青少年近视工作刻不容缓。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需用    透镜矫正。
10.(2023·达州)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某学校开展了“森林防火”主题班会活动,其中有同学提到不能将矿泉水瓶随意丢弃在森林,这是因为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   透镜(选填“凸”或“凹”),对太阳光有   作用,从而点燃枯叶引发火灾;太阳能属于   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11.(2023·牡丹江)关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说法正确的是(  )
A.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B.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C.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12.(2023·呼和浩特)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倒立、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从图示位置开始,将蜡烛沿光具座向右移动,移动过程中,不断调节光屏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直到移动光屏不成像时,这个过程像的大小   (选填“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或“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继续将蜡烛沿光具座向右移动,人在透镜的   (选填“左侧”或“右侧”)可以看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
三、作图题
13.(2023·遂宁) 请根据图中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14.(2023·邵阳)请将所示光路补充完整。
15.(2023·眉山)物理课上,罗老师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块平面镜,用一支带凸透镜的手电筒竖直向下照射在平面镜上,侧面的同学几乎不能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同学们通过作图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一条光线经过焦点F射向凸透镜。请在图中画出该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和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
16.(2023·聊城)如图所示,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请画出从小灯泡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
17.(2023·沈阳中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实验器材调节好,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烛焰成像情况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若只将凸透镜调高,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会向    移动;
(2)如图1,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像移动的距离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蜡烛移动的距离;
(3)实验中,小丽观察到图2中的物点S的虚像S',请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在图中完成物点S发出的光线a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4)毕业典礼上,小丽想拍摄教学楼的全景,但她所在的位置只能拍摄到教学楼的一部分,由于无法改变拍摄位置,她只能通过改变照相机镜头焦距使像变小,从而拍摄到全景。小丽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可变的凸透镜,为了拍摄到全景,她应该调节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使其适当    (选填“变大”或“变小”)。
18.(2023·青岛) 在第一次天宫授课中,王亚平制作了一个悬在空中的水球,透过水球看到了她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老师告诉小海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小海利用图乙所示器材进行探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
(1)当小海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图乙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的中心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此时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是   (选填“u>2f”“f(2)当小海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时,应向   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3)依据上述实验规律,小海判定:透过水球看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时,她到水球球心的距离u与水球透镜焦距f的关系满足   (选填“u>2f”“f(4)凸透镜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请列举一例:   。
19.(2023·巴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现将图乙中虚线圆圈部分当做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选填“变薄”或“变厚”),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该“眼睛”为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配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
20.(2023·广东)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继续深入探究. 选用表中某一规格的凸透镜做实验,调整好器材后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凸透镜编号 焦距/cm 直径/cm
① 5 3.5
② 5 4.5
③ 10 4.5
④ 15 4.5
(1)光屏上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
(2)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将蜡烛向   调节可以使烛焰的像移到光屏中央.
(3)小明选的凸透镜焦距为   cm.
(4)小明将蜡烛换成 F字光源,调整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则小明看到的像应是   (选填字母).
(5)小明认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可能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 若要验证其猜想,则可在题17表中选取编号为   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验证.
21.(2023·安徽)某小组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将光源和光屏分别竖直放置在水平光具座上的A、C位置,B是AC的中点,如图1所示。在AB之间朝向A观察,看到的光源形状如图2中的甲所示。
(1)在B处竖直放置一块平面镜,镜面朝向光源,小丽在AB之间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小明在BC之间观察光屏。此后,小亮将平面镜更换为一个凸透镜,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他在BC之间观察光屏上的像。上述实验过程中,小丽、小明和小亮观察到的分别是图2中的   (选填“①”“②”“③”或“④”);
①甲、丙、戊  ②乙、丙、丁  ③乙、乙、丁  ④乙、乙、戊
(2)小亮继续实验,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可保持光源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   (选填“A”或“C”)移动,并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呈现清晰的像。
1.(2022·广安)关于人们用手机扫场所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镜头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B.场所码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C.手机是利用发射与接收电磁波与外界传递信息
D.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可以用于矫正近视眼
2.(2022·梧州)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
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
C.“刷脸”时,面部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以内
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3.(2022·长沙)我国出土的文物“水晶饼”为中部鼓起的透明圆饼,古籍记载“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关于“水晶饼”利用太阳光生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B.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C.“水晶饼”对光有会聚作用 D.“水晶饼”对光有发散作用
4.(2022·南充)光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中不合理的是(  )
A.日食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近期四川多次出现日晕现象(太阳周围的彩色光环)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小张面对平面镜靠近时,镜中的虚像大小不变
D.小明用摔掉了约三分之一的老花镜片做成的投影仪镜头,不能显示物体完整的像
5.(2022·安徽)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 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30cm处, 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 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6.(2022·镇江)如图所示,凸透镜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P同侧的甲、乙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甲处的像比乙处大,则(  )
A.甲处可能成的是虚像 B.乙处像可能是放大的
C.P点位置在甲的左侧 D.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左
7.(2022·黔西)如图所示,小明妈妈用手机拍视频。下列关于手机镜头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妈妈通过手机镜头成正立的虚像
C.要拍面部特写,可以把手机靠近面部一些
D.手机镜头的成像规律与投影仪的成像规律相同
8.(2022·湘潭)如图,将印有花的透明胶片,贴在发光手电筒前端玻璃上,正对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调整位置,墙上出现一朵清晰放大的“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胶片上的花是倒立的
B.此透镜可作为近视眼镜镜片
C.胶片与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
D.白墙相当于光屏,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9.(2022·达州)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云缝中射出道道霞光,它让我们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让我们的世界拥有了无穷奥妙。下列对光的世界的探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甲图,通过注入气泡的水球,我们看到太空授课的王亚平成“一正一倒”两个像,其中正立的是虚像,倒立的是实像
B.乙图,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临水起舞画面中,舞者在舞台上的“倒影”和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
C.丙图,光源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此时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光源的像不完整
D.丁图,小薇按照图示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只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近视眼镜
10.(2022·泰安)光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  )
①近视镜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②照相时,被照者应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③放大镜能放大地图,利用了光通过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
④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①③正确
11.(2022·自贡)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所示,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2·株洲)雨过天晴,荷叶上散落着许多水珠,它们大小不一,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如图所示。
12.从物质的分类看,荷叶上的水珠属于(  )
A.晶体 B.固体 C.液体 D.气体
13.透过水珠看叶片,叶片上的纹理变粗了。此时水珠相当于一块(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玻璃板
14.两颗小水珠可以结合成较大的水珠,说明(  )
A.水分子间存在间隙 B.水分子间存在引力
C.水分子间存在斥力 D.水分子不停地运动
15.(2022·张家界)下列生活工具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的是(  )
A. 人脸识别机 B. 汽车后视镜
C. 放大镜 D. 近视眼镜
二、填空题
16.(2022·广元)生活中随处可见摄像头,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拍摄实景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人在靠近摄像头的过程中,人所成的像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2022·遂宁)小陈发现爷爷看书报时将书报拿得很远,根据所学知识想到人的眼睛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爷爷眼睛的问题是因为晶状体太薄造成的   (选填“近”或“远”)视眼。于是他建议父母带爷爷到眼镜店选配一副由   透镜制成的老花镜。
18.(2022·攀枝花)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实验。他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眼镜片,观察到了如下现象:“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楚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了发光体清晰的像”。说明这个眼镜片对光有   (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它应该是   透镜,戴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19.(2022·呼和浩特)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矫正;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亦需要矫正。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情况的是    图。对近视眼矫正,是利用了
   (选填“A”“B”)。
A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 .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0.(2022·玉林)如图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水球”做成像实验,“水球”成像的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或“照相机”)的相同,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
21.(2022·连云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等大的清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当蜡烛被移至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要想观察到像可以从凸透镜的   (选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生活中的   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2.(2022·威海)如图所示,小明透过水滴状的鱼肝油胶囊观察积木,发现上面的数字“9”变成了“6”,与该成像原理相同的光学仪器有   ;若想让“6”变大一些,可将积木与胶囊的距离   。
三、作图题
23.(2022·鞍山)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重合,F是凸透镜的焦点,水中有一平面镜。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再经过水中的平面镜反射后恰好过P点。请画出:
⑴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⑵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⑶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
24.(2022·河池)如图所示,请完成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
25.(2022·泰州)如图,请完成图中光通过透镜后的光路。
26.(2022·黔东南)如图所示,请分别画出AB的入射光线和CO的折射光线。
27.(2022·攀枝花)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凸透镜后再经平面镜反射,请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
28.(2022·贵港)小华用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当各器材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成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烛焰的成像特点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实验时,若用一张纸片遮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4)小华将一副老花镜的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位置,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仅将光屏向    端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即可重新成烛焰清晰的像。
29.(2022·锦州)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小明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惭的像,此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依据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丙所示位置,则人眼在图中   (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小明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的适当位置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30.(2022·临沂)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
(1)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当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应用了此成像特点的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3)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应将光屏移至   cm刻度线处,可再次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4)将蜡烛移至45m刻度线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承接不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应在凸透镜   (选填“左侧”或“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特点。
31.(2022·滨州)小滨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小滨让凸透镜正对平行光,调整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小滨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   ;
(3)如图乙所示,小滨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此时,若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置一远视镜片,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 )移动;
(4)小滨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突然,一只飞虫落到了凸透镜表面上,则光屏上出现____。
A.飞虫的像 B.飞虫的影子 C.仍是烛焰的像
32.(2022·盘锦)小明利用一个纸筒、凸透镜和半透明薄膜自制了如图甲所示的模型照相机。在使用时发现,被拍摄物体和照相机的距离有变化时,像会变得不清晰。老师告诉小明,当物距改变时,照相机可通过伸缩镜头或调节镜头焦距两种方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为了验证老师的说法,小明选取了蜡烛、多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1)实验前应将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至   ;
(2)当蜡烛、光屏、凸透镜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蜡烛向左调节到某一位置时,凸透镜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光屏上再次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得出:当物距改变时,伸缩镜头可以再次获得清晰的像;
(3)小明将蜡烛、光屏、凸透镜调回如图乙所示位置。将蜡烛向左调节到某一位置时,换用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得出:当物距改变时,调节镜头焦距可以再次获得清晰的像;
(4)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位置偏高,小明将光具座左侧抬高,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使像回到光屏中央;
(5)请在图丙中画出烛焰S发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2021·淄博)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视力健康是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关于近视眼成像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凸透镜矫正
B.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使用凸透镜矫正
C.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凹透镜矫正
D.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使用凹透镜矫正
2.(2021·岳阳)2021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降落在火星上,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突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火星车与地球间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
B.火星车在降落过程中相对火星是静止的
C.火星车减速着陆过程动能不变
D.火星车上的摄像头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
3.(2021·河南)图为投影式电子白板,它利用投影机将画面投影到屏幕上,投影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机的镜头与近视眼镜为同一种透镜
B.光经投影机的镜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
C.画面经投影机镜头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屏幕上的丰富色彩由红、白、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4.(2021·资阳)如图所示,是“花界”大熊猫——绿樱。绿樱学名郁金,它开花时花的颜色会随花期渐变,初期呈绿色,中晚期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成黄白色。关于绿樱花期的一些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初期呈绿色,是因为花朵吸收了绿光
B.周围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
C.雨后,湖面上方架起一道彩虹,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D.清晨,树叶上会有露珠,透过这些露珠,能清晰的看到叶子的叶脉,因为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5.(2021·东营)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
C.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
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
6.(2021·攀枝花)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成像规律中,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得到凊晰的像。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如图所示,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的位置,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以得到清晰的像,则该镜片(  )
A.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 B.是凹透镜,属远视民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 D.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7.(2021·邵阳)2021年4月30日,邵阳市天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日晕”,许多市民都目睹了这美丽的自然奇观,如图是某摄影爱好者用相机拍摄的精彩瞬间,下列对照相机成像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8.(2021·鄂州)如图所示,这款“自拍神器”可三脚架支撑可伸缩可折叠,还可手持蓝牙遥控器拍照,为人们外出旅游拍照带来极大便利。下列关于利用自拍杆拍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用蓝牙遥控器遥控拍照,是利用了电磁波传递信息
C.某同学照了半身像后,想拍全身像,他应该远离自拍杆
D.某同学照了全身像后,想拍半身像,他应该远离自拍杆
二、多选题
9.(2021·潍坊)某同学利用光具座、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物距u、像距v得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当 时,成倒立、等大的像
B.当 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C.当 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D.当 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三、填空题
10.(2021·龙东)王老师需要摘下眼镜才能看清远处来的是哪位同学,他患的是   (选填:“近视眼”、“远视眼”),需要佩戴   (选填:“凸透镜”、“凹透镜”)矫正。
11.(2021·贺州)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小明由于平时不注意用眼,造成了眼睛近视,他应通过佩戴   (选填“凸”或“凹”)透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12.(2021·自贡)每年6月6日是“爱眼日”,如图所示中的   图(选填“甲”或“乙”)是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CCTV“广而告之”栏目曾播放过一段公益广告(如右图所示),图中通过插座接入电路的用电器同时工作时,很有可能烧断保险丝,这说明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是   。
四、作图题
13.(2021·邵阳)请你将光路补充完整。
14.(2021·青海)如图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请在图中画出光源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S′.
15.(2021·宜昌)小静在玩耍时透过爷爷的老花眼镜看到了小玩偶的像,请你在下图中作光路图确定玩偶S点所成像S′的位置。图中O为老花镜的光心,F为其焦点。
16.(2021·凉山)请在下图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光学元件。
17.(2021·安顺)如图甲所示是我国首创的“吸毒人员瞳孔检测鉴定仪”,它主要对眼球经凸透镜成的像进行分析,从而为辨别吸毒人员提供了依据。如图乙所示是一束来自眼球表面的光,请画出此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五、实验探究题
18.(2021·河北)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使   在同一水平高度。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等大清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想要在光屏上得到缩小清晰的烛焰像,接下来的操作是   。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45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小明观察像的方法是   。
19.(2021·北京)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航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所示。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   、放大的虚像。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如图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A、B、C三点中的   点处,然后再从透镜的   (选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该像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20.(2021·阜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下图是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操作最合理的是   。
(2)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处,将蜡烛从下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20cm刻度处,需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   的实像(选填“正立”或“倒立”),此成像的特点与   原理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这时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   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3)下面能说明远视眼成像和它矫正方法的原理图是   。
21.(2021·宁夏)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刻度线处,移动蜡烛,调节光屏直到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适当位置,此时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取走镜片,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移至__________(选填“A”、“B”或“C”)范围内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A. B. C. 以外
(4)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适当调节光屏,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常见的   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22.(2021·岳阳)如图甲,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小明发现实验中所用的激光垂直照在光屏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直线,这样使得实验中更容易观察光路。他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拆开激光笔。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23.(2021·锦州)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恰好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烛焰的像,但像没有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
(2)把蜡烛移到光具座2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接着,小明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推断,小明的眼睛属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4)小明取走自己的眼镜,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0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中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
24.(2021·龙东)某同学在做光学实验时,如图所示,他先将焦距为 的凸透镜 固定在光具座 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 两侧,蜡烛放置在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1)上述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   像(选填“虚”、“实”),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若将蜡烛沿光具座移至 刻度线处,需将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不需估读),光屏上可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3)若在原有图示中,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放置一近视镜片,为了使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沿着光具座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
(4)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蜡烛的像将会向   移动(选填“上”、“下”),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在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条件下,应将凸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六、综合题
25.(2021·济宁)结合图中的情景,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此为简易气压计。拿着他从山脚爬到山顶,不计温度的影响,玻璃管内的液柱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乙图,此时它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像,该像的特点是   (选填“放大倒立的实像”“缩小倒立的实像”或“放大正立的虛像”),这一成像规律揭示了   (选填“幻灯机”“照相机”或“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丙图把鸡蛋放入清水中,然后逐渐加盐,直至鸡蛋上浮至液面。向水中加盐,改变了液体的   ,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而上升,鸡蛋在液面静止时,     (选填“ ”“ ”或“ ”)。
(4)丁图,此实验装置可探究   (选填“电动机”或“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1 / 1一、选择题
1.(2025·兰州)甲、乙两图分别是正常人眼通过调节晶状体等结构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示意图。下列关于丙、丁两图模拟近、远视眼的情况以及应该佩戴何种透镜进行矫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图是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
B.丙图是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
C.丁图是近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
D.丁图是远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
【答案】A
【解析】【解答】 丙图: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是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丁图: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故是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 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是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2.(2025·青海)小文到青海湖旅游时,用照相机记录了青海湖的美景。以下物体与照相机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投影仪 B.近视眼镜
C.监控摄像头 D.放大镜
【答案】C
【解析】【解答】C、照相机、眼睛、摄像头的成像规律均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C正确;
A、投影仪成像规律为物距介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A错误;
B、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成像规律,故B错误;
D、放大镜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虚像。故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3.(2025·福建) 如图,修表师傅可通过“寸镜”看清手表微小结构。“寸镜”内部有一个凸透镜,使用时手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1倍焦距 B.等于1倍焦距
C.大于2倍焦距 D.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
【答案】A
【解析】【解答】 “寸镜”内部有一个凸透镜,在修表时,做放大镜使用,所以此时手表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倍焦距,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分析判断。
4.(2025·成都) 机器人跳秧歌舞、跑马拉松、做家务……人形机器人用“眼睛”感知获取信息,如图。人形机器人“眼睛”的光学成像与人眼相似,是通过镜头使物体在图像传感器成像面上(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成像面上成放大的虚像
B.机器人“眼睛”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C.机器人“眼睛”光学成像原理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D.机器人“眼睛”只能“看见”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
【答案】C
【解析】【解答】 ABC.机器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工作的,与照相机的应用原理相同,故AB错误,C正确;
D.机器人“眼睛”既可以看到本身发光的物体,也可以看到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ABC.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和摄像头;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D.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二、多选题
5.(2025·黑龙江) 如图所示,轩轩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B.物体从u=32cm处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先变大后变小
C.u=24cm时,将透镜遮挡住一部分,光屏上的像会变暗
D.8cm<u<16cm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答案】A,C
【解析】【解答】 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u=v=2f=16cm,
即:f=8cm,
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f=8cm,故A正确;
B.物体从u=32cm处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在u>f时,物体在光屏上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在u=8cm不成像,当uC.u=24cm时,u>2f,物体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透镜遮挡住一部分,通过凸透镜的光线变少,光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光屏上的像会变暗,故C正确;
D.8cm<u<16cm时,即f<u<2f,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6.(2025·宜宾)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第一次调节好后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
B.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则在光屏上的像将不完整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答案】A,B,D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成像规律与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一致,故A正确;
B.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假设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B正确;
C.假设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挡,还有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所以在光屏上的像完整,故C错误;
D.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动态规律可知,要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在移动,故D正确。
故选:ABD。
【分析】1.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应用是照相机;
2.由光路的可逆性进行分析;
3.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
4.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动态规律进行分析。
三、填空题
7.(2025·深圳)如图所示,第九届亚洲冬奥会,擅于思考的欣航同学发现用阳光点燃火炬使用的是   (凸透镜/凹透镜),太阳是   (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凸透镜的直径是60   (填写单位)。
【答案】凸透镜;可再生能源;cm
【解析】【解答】据图可知,透镜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为凸透镜,太阳能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的获取,属于可再生资源,据图分析可知,透镜的之间和火炬的长度相似,所以透镜的直径为60cm。
【分析】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平行光入射凸透镜会聚焦在焦点,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
可再生能源:使用后短期可以恢复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不可再生能源:使用内短期不能再生的能源,如核能、化石能源。
8.(2025·广东)放大镜属于   (选填“凸”或“凹”)透镜.如题图,邮票通过透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邮票到透镜的距离   (选填“大于”或“小于”)透镜的焦距
【答案】凸;虚;小于
【解析】【解答】放大镜是一块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可知,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虚像。所以用放大镜观察邮票时(如图所示),邮票到透镜的距离是小于焦距,看到的像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凸;虚;小于。
【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9.(2025·眉山) 如图甲所示是人的眼球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类似;如图乙是近视眼看远处物体的成像示意图,可以用   (选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矫正,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答案】照相机;凹透镜
【解析】【解答】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有照相机和眼睛,看远处的物体,像呈现在视网膜前面,需要用凹透镜使得光线延后成像。
【分析】近视眼对光线汇聚作用较强,需要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进行矫正。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10.(2025·遂宁) 西晋《博物志》中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冰制成透镜,利用它对太阳光的   作用来取火。现在人们还利用这种透镜来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会聚;远视眼
【解析】【解答】 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把冰块削成凸透镜形状,把太阳光会聚在焦点上,就可以点燃物体。
远视眼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弱,看近处物体时,物体通过人眼所成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
【分析】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四、作图题
11.(2025·辽宁)如图,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一个透镜。
【答案】
【解析】【解答】 根据图片可知,虚线框内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如下图所示: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根据图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画入适当的透镜。
12.(2025·广东)
(1)如题图,苹果静止在水平面上,请在0点画出苹果所受重力G和支持力F的示意图
(2)请在题图中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两条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光线
(3)小明家的智能门锁,可通过指纹识别开关S或密码识别开关S控制电动机开锁.请在题图中完成其简化电路设计
【答案】(1)
(2)
(3)
【解析】【解答】(1)苹果静止在水平面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支持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作用点均在重心O点,如图所示: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3)由题意可知,可通过指纹识别开关S或密码识别开关S控制电动机开锁,只要其中一种方式识别成功,则相应开关闭合从而控制电动机开锁,所以两个开关应并联后再与电动机串联在电源上,如图所示:
【分析】(1)苹果在水面桌面上静止时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根据力的示意图画出重力G和支持力F;
(2)根据凸透镜三条特殊光路作图: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3)串联电路的特点是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并联电路的特点是互不影响。根据通过指纹识别开关S或密码识别开关S控制电动机开锁判断两开关的关系,并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13.(2025·眉山) 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下列光路图。
【答案】
【解析】【解答】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经过焦点的光线会平行射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入射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经过虚焦点,据此作图:
【分析】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平行光入射凸透镜会聚焦在焦点,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
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发散光线,平行光入射凸透镜会发散,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交点,反射光线平行射出,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
五、实验探究题
14.(2025·吉林)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实验前,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至   。
(2)如图所示,某次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3)若想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可以更换焦距更   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答案】(1)同一高度
(2)缩小;照相机
(3)小
【解析】【解答】(1) 实验前,需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至 同一高度,使得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物距大于像距,呈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3)近视眼是由于焦距变小,折射能力变强导致,所以可以选择焦距更小的凸透镜进行试验。
【分析】1、透镜成像试验:实验步骤: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环境越暗,物体反射光越明显,所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 点燃并蜡烛,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烛焰的像,测量此时物到透镜的距离(焦距);3)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
经过透镜光心的光心不会发生偏折,所以蜡烛变短通过光心的光线会折射到光屏上方,导致像向上移动。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15.(2025·北京市)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两个凸透镜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并用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分别射向两个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至在各自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的亮斑,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凸透镜   (选填“M”或“N”)对光的会聚作用更强。
(2)该同学继续利用上述器材及一个发光体、刻度尺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焦距是否有关。实验中需要选用凸透镜   (选填“M和N”或“M或N”),将发光体放在距凸透镜   (选填“相同”或“不同”)距离处,用光屏接收像,若   ,则说明像的高度与焦距有关。
【答案】(1)M
(2)M和N;相同;光屏上所成像的高度不同
【解析】【解答】 (1)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由图可知,M透镜的焦距小于N透镜的焦距,故M透镜对光的折光能力更强;
(2)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焦距是否有关,需要控制距离不变,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故需要M和N透镜;
发光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保持不变,先后换用M与N透镜,观察光屏上像的高度,如果高度不同,说明像的高度与焦距有关。
【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据此分析;
(2)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焦距是否有关,需要控制距离不变,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据此分析。
16.(2025·山东) 雨过初晴,小丽发现透过附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叶片脉络”;而透过在叶片上的水珠能看到远处倒立缩小的“花朵”。针对这一现象,她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1)小丽将F形光源(如图甲)、凸透镜和带有刻度的光屏按图乙所示安装在水平光具座上,接下来她应将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
(2)调整好后,小丽多次改变物距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如表1所示。小丽分析归纳后,得到初步结论:随着物距不断减小,物体所成实像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且像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表1
序号 物高h/cm 物距x/cm 像高h/cm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 4.0 30.0 2.0 倒立 实像
26.0 2.5 倒立 实像
3 4.0 23.0 3.0 倒立 实像
4 15.0 8.0 倒立 实像
5 13.0 135 倒立 实像
6 7.0 找不到像
(3)实验过程中,小丽发现在光屏上始终没有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回想透过水珠观察叶脉的情景,她采用下图   的方式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F”。
(4)组间交流时,小丽发现小红的实验记录(如表2所示)中有与物体等大的像,而自己却没有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尽快在自己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在   cm和   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表2
序号 物高/cm 物距…… 像高/cm 像的正面 像的虚实
1 4.0 25.0 1.0 倒立 实像
2 18.0 13 倒立 实像
3 15.0 2.0 倒立 实像
4 10.0 4.0 倒立 实像
5 8.0 6.5 倒立 实像
6 4.0 找不到像
(5)小丽进一步对比后发现,凸透镜成像特点不只与物距有关。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   。咨询老师后得知,两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不同。小丽认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和焦距均有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老师给的焦距数值,她总结出凸透镜或像规律。
【答案】(1)同一高度
(2)变大;倒立
(3)丁
(4)15.0;23.0
(5)表一、二中,物高相同,物距都为15cm时,表一中像高是物高的2倍,表二中由像距:物距=20cm:15:cm=4:3,可知像高:物高=4:3,物距相同时,成像的大小不同。
【解析】【解答】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发光体“F”、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从表一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小于13cm时,物距减小,像变大,成倒立的实像;
(3)从表一可知,物距为7cm时找不到像,说明凸透镜的焦距为7cm,要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物像同侧,在光屏侧能观察到像,故选择丁:
(4)物像等大时,物距在二倍焦距处,此时像距等于物距,物距大于2f时,像小于物,当物距小于2f大于f时,像大于物,表一中物距23cm像小于物,物距为15cm时,像时物的两倍,所以实验中找到等大的像,她应调整物距23cm和15cm之间反复多次实验;
(5)表一、二中,物高相同,物距都为15cm时,表一中像高是物高的2倍,表二中由像距:物距=20cm:15:cm=4:3,可知像高:物高=4:3,物距相同时,成像的大小不同。
【分析】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发光体“F”、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2)从表一数据可分析说明;
(3)从表一可知,凸透镜的焦距,要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物像同侧;
(4)物像等大时,物距在二倍焦距处,此时像距等于物距,由此确定调整物距的范围;
(5)表一、二中,物高相同,物距都为15cm时,表一中像高是物高的2倍,表二中由像距:物距=20cm:15:cm=4:3,可知像高于物高的关系,由此进行说明。
17.(2025·山西)如图为小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始终成在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举出一例即可)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来成像的。
(3)只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1)光屏中央
(2)缩小;照相机
(3)靠近
【解析】【解答】(1)为了使得像呈现在光屏中央,需要 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
(2)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3)蜡烛远离透镜,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距减小,所以应该减小光屏和透镜的距离,即靠近透镜。
【分析】1、透镜成像试验:实验步骤: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环境越暗,物体反射光越明显,所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 点燃并蜡烛,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烛焰的像,测量此时物到透镜的距离(焦距);3)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
经过透镜光心的光心不会发生偏折,所以蜡烛变短通过光心的光线会折射到光屏上方,导致像向上移动。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18.(2025·凉山)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来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同学们用平行光作为光源,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焦距为   cm(要求估读);
(2)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在   ;
(3)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可以呈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向右移到30cm刻度线处,把光屏向   移动,才可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5)在图乙所示情景下,在凸透镜左边适当位置放置一个透镜镜片后,须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出现倒立清晰的实像,则该镜片可用来矫正   (选填“近”或“远”)视眼。
【答案】(1)10.0
(2)同一高度
(3)缩小
(4)右
(5)远
【解析】【解答】(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30.0cm﹣20.0cm=10.0cm;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由图乙可知,物距为50.0cm﹣20.0cm=30.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从图乙所示位置向右移到30cm刻度线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把光屏向右移动,才可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5)在图乙所示情景下,在凸透镜左边适当位置放置一个透镜镜片后,须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出现倒立清晰的实像,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远视眼配戴凸透镜。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及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分析;
(5)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可看出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据此分析透镜的类型;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前方,为近视眼,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后方,为远视眼,据此分析此镜片所能矫正的视力缺陷类型。
19.(2025·烟台)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
(2)图甲是小红所在小组实验时的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为   cm(不要求估读)。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中大致画出图甲中小红看到的像;   
(3)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10.0cm处,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45.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像,原因是   ,要想看到此时的像,观察的方法是   。
【答案】(1)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
(2)30;
(3)靠近;变小
(4)物距小于焦距;要在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进行观察
【解析】【解答】 (1)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由图甲可知,物距为50.0cm-20.0cm=30.0cm;
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后看到的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在图乙的方格纸中小红看到的像上下颠倒,如图所示:
(3)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10.0cm处,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且像变小;
(4)保持图甲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光源移动到光具座45.0cm处,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光屏始终得不到像;
眼睛在光屏一侧看向凸透镜,可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 (1)实验前为了使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
(2)由图甲可知物距大小;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后看到的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在图乙的方格纸中小红看到的像上下颠倒;
(3)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
(4)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据此分析;眼睛在光屏一侧看向凸透镜,可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20.(2025·自贡) 小华利用实验室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⑴实验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⑵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光屏上恰好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⑶把蜡烛移至30cm刻度线处,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的   (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实像;
⑷图乙为某次实验时火焰上的A点发出的一束光,请通过作图标出A点的像;   
⑸实验中,小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后,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由此可判断小华佩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15.0;放大;;近视
【解析】【解答】 (2)由图甲可知,u=v=2f=30cm,故f=15cm;
(3)将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2f>u=50cm-30cm=20cm>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该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4)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两条光线的交点就是A点的像A',光路图如图所示:

(5)小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后,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使用凹透镜,所以小华佩戴的是近视眼镜。
【分析】 (2)根据u=v=2f,得出焦距;
(3)根据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5)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六、科普阅读题
21.(2025·北京市)请阅读《地月空间的精准量尺————激光测距》并回答问题。
地月空间的精准量尺———激光测距
2025年4月,在浩瀚宇宙中的地月空间,一场跨越35万公里的“光影对话”悄然上演,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全球首次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地月空间是指从地球低轨道延伸至距地球约200万公里的空间范围,是人类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人类基于现有科技水平可望而又可即的空间,是我们理解宇宙、试验新技术、驶向星辰大海的“演习场”。
如图所示为激光测距试验示意图,天都一号搭载角反射器在绕月轨道上运动,地面测控站提供轨道预报数据,地面激光站发出发射激光激光,激光经距地约3.5×108 m的角反射器反射后“原路”返回,激光站接收到反射回波信号,就可以得到此时天都一号到地面的精准距离。由于地月空间距离极大、天都一号卫星在绕月轨道上运动速度极快,对地月空间卫星进行激光测距相当于万米外瞄准一根头发丝,实施精密跟踪与信号捕获难度极大,此次测距验证了我国深空激光测距技术的成熟度。
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的成功,为中国开发利用地月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也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手段,将有力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后续重大工程任务的论证与实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全球首次   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
(2)在激光测距试验中,从激光站发出激光,经天都一号上的角反射器反射,到激光站接收到回波信号所用时间约为   s。(光速取3.0×108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成一定夹角构成角反射器,一束光线射向角反射器,经两次反射就能模拟天都一号上的角反射器效果的是____。
A. B. C.
(4)文中介绍的角反射器、激光测距等技术,都是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科学家不断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技术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请仿照表中示例,再举出一个物理知识应用于技术方面的实例,补全表格中①   ②    的内容。
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的技术应用实例
光的反射定律 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②
【答案】(1)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
(2)2.3
(3)B
(4)角反射器;照相机
【解析】【解答】 (1)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全球首次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
(2)根据速度公式有:。
(3)角反射器本质上是两块互相垂直的平面镜,可以将任意方向射向角反射器的光平行反射回去。
故选B。
(4)①角反射器原理为光的反射定律;
②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分析】 (1)根据题目的材料选择合适的答案。
(2)根据光速和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角反射器本质上是两块或三块(立体的)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
(4)根据示例描述一种光学规律及其应用即可。
一、选择题
1.(2024·牡丹江)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15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解析】【解答】 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距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说明焦距为10cm,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15cm处, 物距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的特点为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
2.(2024·泸州)小黄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提出了下列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A.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应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B.刮大风时,能够看见工地上尘土飞扬,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保持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D.直导线周围平行放置一颗小磁针,通电后小磁针偏转,表明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答案】D
【解析】【解答】A.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远处,是晶状体过厚,应配戴凹透镜矫正,A不符合题意;
B.刮大风时,能够看见工地上尘土飞扬,是固体颗粒的运动,B不符合题意;
C.保持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利用了控制变量法,C不符合题意;
D.直导线周围平行放置一颗小磁针,通电后小磁针偏转,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可知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近视眼的晶状体厚,利用凹透镜矫正;尘土飞扬不是分子运动;改变被研究的物理量,保持其他不变,利用了控制变量法;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3.(2018·益阳)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红旗图案放在凸透镜之前,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红旗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红旗图案放在凸透镜之前,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物体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大小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u>2f f< v <2f 像、物异侧 缩小 倒立实像 照相机
u=2f v =2f 像、物异侧 等大 倒立实像 测焦距
f2f 像、物异侧 放大 倒立实像 幻灯机
投影仪
4.(2012·桂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
A.照相机 B.平面镜 C.幻灯机 D.放大镜
【答案】A
【解析】【解答】解:如图,光屏上呈现像,是实像,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故选A.
【分析】(1)光屏上能成像是实像.(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性质,根据成像性质,判断凸透镜的应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用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5.(2024·淄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等大的像(图中未画出光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调至10cm刻度线处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向右移动光屏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B.移动光屏能承接到烛焰缩小的像
C.像的位置在50~60cm刻度线之间
D.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答案】B
【解析】【解答】A.当蜡烛向左移动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向左移动靠近凸透镜可再次承接到烛焰的像,故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等大的像,则此时物距,解得:。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调至10cm刻度线处时,物距,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B正确;
C.将蜡烛调至10cm刻度线处时,物距为40cm,此时u>2f,则像距,即像的位置在60cm和70cm刻度线之间,故C错误;
D.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BC.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
D.根据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判断。
6.(2024·泰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下列说法中(  )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②将蜡烛放在d点时成像规律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③将蜡烛由b点移至a点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更小的像
④将蜡烛放在c点,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答案】D
【解析】【解答】①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为u=50cm-30cm=20cm,像距v=70cm-50cm
=20cm,即u=v=2f=20cm,故f=10.0cm,故①错误;
②根据图片可知,将蜡烛放在d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故②错误;
③将蜡烛由b点移至a点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像变小,故③正确;
④将蜡烛放在c点,物距为50.0cm-35.0cm=15.0cm,则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③④。
故选D。
【分析】①根据图片确定此时的像距和物距,根据u=v=2f 计算焦距;
②④比较物距和焦距大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
③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7.(2024·凉山州)凉山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五一”假期,小明同学一家前往昭觉县谷克德景区游玩。下列关于他们一家在游玩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建盘山公路是利用斜面省力
B.拍摄风景使用的照相机镜头是凹透镜
C.当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0.05s后听见了回声
D.小明利用手机视频通话功能给奶奶观看美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答案】A
【解析】【解答】A、 修建盘山公路是利用斜面省力,原理为斜面承担了一部分人体的重力,但是会费距离,A正确
B、 拍摄风景使用的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B错误
C、人能够区分回声和原声的临界时间为0.1s,C错误
D、超声波超出人类的听觉范围,人类不能听到,D错误
综上选A
【分析】根据斜面、透镜、声波判识选项
1、斜面: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省力但是费距离。距离比和力比都取决于倾角: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越大,但费距离;
2、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3、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人能够区分回声和原声的临界时间为0.1s
8.(2024·聊城)关于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光导纤维用于医用内窥镜,利用了光的多次折射传输图像信息
B.乙图,街头路口安装凸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扩大视野
C.丙图,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D.丁图,物体温度升高时辐射的紫外线会增强,可以利用紫外线拍摄热谱图
【答案】B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光导纤维用于医用内窥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街头路口安装凸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扩大视野,故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使光线提前会聚,在视网膜前成像,因此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故C错误;
D.丁图,物体温度升高时可以利用红外线拍摄热谱图,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光的反射的知识判断;
B.凸面镜成缩小的虚像,可以扩大视野;
C.根据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判断;
D.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和应用判断。
9.(2024·聊城)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慧同学计划制作一个“手机投影仪”。现有器材如下:焦距分别为10cm、20cm、30cm的凸透镜各一个,手机一部,长为30cm的纸盒,胶带和剪刀等。“投影仪”模型如图所示,将手机和凸透镜分别固定在纸盒的两端,调整“投影仪”到墙面的距离,可在墙上看到手机画面清晰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B.应选择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
C.将手机正立放置,在墙上看到的像是正立的
D.墙上手机画面的像是虚像
【答案】B
【解析】【解答】AB.纸盒的长度为30cm,而手机为物体,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f<30cm<2f,即凸透镜的焦距15cmC.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则将手机正立放置,在墙上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像,故C错误;
D.墙壁为光盘,则能够在光屏上承接,说明是实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B.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fC.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D.实像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10.(2024·常州)《重庆市消防条例》规定:2023年7月1日起,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其电池进入电梯轿厢.一旦有人违规操作,会被电梯内的摄像头拍摄成像并智能识别,电梯将停止运行并发出声、光警报.如图所示,某次警报时,摄像头凸透镜成像的像距为10.1mm,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mm B.10mm C.15mm D.20mm
【答案】B
【解析】【解答】摄像头成像原理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介于一倍焦距合二倍焦距之间,所以 f<10.1mm <2f,解得5.05mm综上选B
【分析】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判识选项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
二、填空题
11.(2024·盐城) 五一假期,小红和同学到公园游玩。她看到的花是红色的,是因为红花反射了   光;水鸟离开水面,向空中飞去,在水中像的大小   ,像离水面的距离   ;小红用相机拍下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是因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
【答案】红;不变;变大;凸
【解析】【解答】(1)她看到的花是红色的,是因为红花反射了红光;
(2) 水鸟离开水面,向空中飞去,则物距增大,根据“物像等距”可知,像离水面的距离变大。它在水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水鸟的大小,因此像的大小不变;
(3) 小红用相机拍下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是因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分析】(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和“物像等距”的规律解答;
(3)根据凸透镜的特点和应用的知识解答。
12.(2024·呼和浩特)(1)如图所示,左图是玉伟同学自制的一个昆虫观察罐,盖子是一个透明的光学镜头。通过盖子可以看到罐底的小昆虫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则盖子相当于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盖子到罐底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焦距,当昆虫靠近瓶盖,则看上去昆虫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右图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大致画出其折射光线(画出法线)。
【答案】(1)凸透镜;小于;变小
(2)
【解析】【解答】(1) 通过盖子可以看到罐底的小昆虫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盖子相当于凸透镜;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盖子到罐底的距离小于焦距;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凸透镜,所成的像越小;
(2)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过入射点作法线,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凸透镜;小于;变小;(2)。
【分析】 (1)物体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1][2][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盖子相当于凸透镜,盖子到罐底的距离小于焦距;当物体越靠近凸透镜时,距离焦点越远,所成的像越小。
(2)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13.(2024·兰州) 小彤的爷爷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他视网膜的   (选填“前”或“后”)方,小彤推断爷爷可能患上了   (选填“近”或“远”)视眼,需要配戴   (选填“凸”或“凹”)透镜进行矫正。
【答案】后;远;凸
【解析】【解答】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远视眼,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变弱,来自近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分析】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物体,利用凸透镜矫正。
三、作图题
14.(2024·淄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有保护视力的意识。如图是李老师戴眼镜矫正视力的部分光路,请在方框内画出矫正视力的透镜,并画出两条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的光线。
【答案】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光线经透镜后比原来的光线发散,说明是矫正透镜为凹透镜。矫正后能够看清物态,即矫正后折射的光线在视网膜上会聚成像,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经过透镜后光线会聚还是发散确定透镜的种类,根据“看清物体说明像成在视网膜上”确定光线交点的位置。
15.(2024·徐州)按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凸透镜,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请画出撑开雨伞时,撑杆对伞骨作用力F的力臂。
【答案】(1)
(2)
【解析】【解答】(1)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图中支点为O点,由支点O向力F的作用线作垂线段,为力臂l,如下图所示: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2)力臂是从杠杆的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2)图中支点为O点,由支点向力F的作用线作垂线段,为力臂l,如图所示:
16.(2024·巴中)作图题
(1)如图,请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图甲为人用手提物体时的情境。手臂桡骨在肱二头肌的牵引下绕肘关节转动的模型如图乙,请在图乙中作出力F的力臂L及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答案】(1)
(2)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O点为杠杆的支点,过支点O做力F的作用线的垂线,该垂线段为F的力臂L,如下图所示: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力的三要素,然后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力臂是从杠杆的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1)根据凸透镜特殊光线知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改变方向
(2)过支点O做力F的作用线的垂线,该垂线段为F的力臂L;重力的方向时竖直向下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据此做出重力的示意图,如下图
17.(2024·凉山州)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AB是凹透镜的一条折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之后反射光线为BC,请画出折射光线AB的人射光线及平面镜的位置。
【答案】
【解析】【解答】平行光入射凹透镜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平面镜成像,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作图
【分析】1、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发散光线,平行光入射凸透镜会发散,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交点,反射光线平行射出,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
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成虚像
18.(2024·辽宁) 如图,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入射光线a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折射光线b对应的入射光线。
【答案】
【解析】【解答】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根据透镜成像特点作图
【分析】根据透镜的光路图作图
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平行光入射凸透镜会聚焦在焦点,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
19.(2024·大庆)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射向凹透镜,其中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光线②经过光心,画出它们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须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解答】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②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四、实验探究题
20.(2024·通辽)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如图甲四种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2)小明测得凸透镜焦距为10cm,用图乙的装置开始实验,此时光屏上可见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像的大小将   ;
(3)基于(2)的实验探究,当手持照相机走近拍摄景物时,应将镜头适当向   (填“前调”或“后调”)。
【答案】(1)C
(2)右;变大
(3)前调
【解析】【解答】(1)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需要凸透镜要正对太阳光,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把光屏向右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大。
(3)当手持照相机走近拍摄景物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增大像距。应将镜头适当向前调,以增大像距,从而得到清晰的像。
【分析】1、测量焦距的方法: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亮点,此时亮点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
2、透镜成像试验:实验步骤:1)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环境越暗,物体反射光越明显,所以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 点燃并蜡烛,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烛焰的像,测量此时物到透镜的距离(焦距);3)移动蜡烛,观察像的变化。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1)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需要确保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并且凸透镜要正对太阳光。这样,太阳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1][2]此时,物距为25cm,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减小,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应把光屏向右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大。
(3)当手持照相机走近拍摄景物时,即物距减小,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增大像距。在照相机中,镜头和感光元件(相当于光屏)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调整的。因此,应将镜头适当向前调,以增大像距,从而得到清晰的像。
21.(2024·日照)小明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如果在图中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平行于玻璃板放一块不透明的白色光屏,那么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选填“发散”或“会聚”),这样的透镜可用于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3)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
(4)在探究照相机原理时,小明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若保持图丁中凸透镜B和蜡烛的位置不变,继续实验,撤掉光屏,换成凸透镜A,并移动到光具座66cm刻度处,从A的右侧向左看,在透镜A中也能看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能
(2)发散;近视眼
(3)
(4)近视眼;靠近
(5)虚
【解析】【解答】(1)①玻璃板是半透明的,不但可以成像,还可通过它看到后面的蜡烛,则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无法在光屏上呈现,所以在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放一块白色光屏,不能看到像。
(2)①根据乙图可知,该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所以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②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则需要使光线发散才行,则需戴凹透镜矫正。
(3)投影仪工作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凸透镜的焦距,所以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4)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此时焦距变短,会聚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此现象与近视眼的成因相似。由于此时光线会聚,像距变短,则可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由题意知,对于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由于物距u=50cm-10cm=40cm>2f=16cm。
根据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分析】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用于矫正凹透镜;
(3)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工作的,此时物距2f>u>f,像距v>2f;
(4)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光的能力越强;
(5)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1]玻璃板可以透光,也可以成像,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玻璃板与蜡烛的像之间平行于玻璃板放一块不透明的白色光屏,不能看到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无法在光屏上呈现。
(2)[1]由图乙可知,该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所以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
(3)对于投影仪工作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所以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4)[1][2]小明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相当于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变强,此现象与近视眼的成因相似,因为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由于会聚能力变强,像提前会聚了,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由题意知,对于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由于物距
u=50cm-10cm=40cm>2f=16cm
根据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22.(2024·淮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S为烛焰中心,凸透镜的焦距,O为光心,画出光线SP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若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3)凸透镜成像规律被广泛应用于摄像器材中,小明发现手机无需像数码相机那样“调焦”,也能获得清晰的像,他将手机拿到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像距/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最接近________。
A. B. C. D.
【答案】(1)
(2)投影仪;65
(3)D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S恰好在焦点处,而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则作图如下:
(2)①根据乙图可知,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则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
②当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时,将像距和物距对调,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肯定清晰的实像。将凸透镜移至:50cm+15cm=65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0.5m,此时像距v保持0.5cm几乎不变,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所以手机镜头的焦距最接近,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2)①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②当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凸透镜在两个位置可以成清晰的实像,此时二者的像距和物距交换数值。
(3)当物距很大时,凸透镜成像在它的焦点附近。
(1)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S恰好在焦点处,根据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画出光线SP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下:
(2)[1]如图乙所示,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
[2]根据光路可逆,若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像距和物距对调,即将凸透镜移至65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0.5m,此时像距v保持0.5cm几乎不变,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物距远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就越接近焦距,所以手机镜头的焦距最接近,故选D。
23.(2024·呼伦贝尔)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5cm刻度线处不变。
(1)将蜡烛固定在40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更大的凸透镜后,其他元件不动,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放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1)15.0
(2)投影仪
(3)凸;远视眼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当蜡烛距离(物距)透镜为:
u=55.0cm-40.0cm=15.0cm
,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说明蜡烛正好在焦点上,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5.0cm;
(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
u'=55.0cm-30.0cm=25.0cm,
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
(3)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大的凸透镜后,由于焦距变大,凸透镜的折射能力变弱,像会成在光屏的后方,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上,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可以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1)15.0;(2)投影仪;(3)凸;远视眼。
【分析】(1)焦距即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当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投影仪;
(3)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折光能力越弱;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矫正远视眼。
(1)由题意可知,当蜡烛距离透镜
55.0cm-40.0cm=15.0cm
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说明蜡烛正好在焦点上,则根据焦距的定义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5.0cm。
(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
u=55.0cm-30.0cm=25.0cm
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
(3)[1][2]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大的凸透镜后,由于焦距变大,折射能力变弱,像会成在光屏的后方,所以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可以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24.(2024·潍坊)如图甲所示,镜片a可通过抽出或注人液体来改变其厚度,抽出稍许液体后得到镜片b,注人稍许液体后得到镜片c。
(1)镜片b可用于矫正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某同学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镜片c的成像情况。
①将蜡烛、镜片c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蜡烛、镜片c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实像,此时的像距v=   cm;
③保特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镜片c移动到光具座上25cm刻度处、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   、   的实像。
【答案】(1)近视眼
(2)15.0;倒立;放大
【解析】【解答】(1) 镜片b 为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矫正近视眼
综上 第1空、 近视眼
(2)据图可知,像距为15.0cm,根据光可逆性可知, 把镜片c移动到光具座上25cm刻度处、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放大实像
综上 第1空、 15; 第2空、倒立; 第3空、放大
【分析】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填空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25.(2024·哈尔滨) 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宏星同学进行了下面的观察与思考。
(1)宏星在湖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这是光的   现象;他看到的“鱼”是   像(选填“实”或“虚”);
(2)湖中有一把水位标尺,他看到鱼恰好在标尺的45cm处,水面在标尺的75cm处,鱼到水面的实际深度应   30cm(选填“小于”或“等于”或“大于”);如果想叉鱼,他应瞄准看到的鱼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
(3)类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图甲是利用S点发出的两条特殊光线理性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光路图,请参照图甲的方法,在图乙上通过画图理性探究凹透镜成像特点(只需找到像点(Q')。   
【答案】(1)折射;虚
(2)等于;下方
(3)
【解析】【解答】1)宏星在湖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这是光的折射, 他看到的“鱼”是虚像
综上第1空、折射;第2空、虚
2) 因为鱼和尺子都是虚像,鱼实际位置就是水面下45厘米处,故应该是等于30厘米;想叉鱼,他应瞄准看到的鱼的 下方
综上第1空、等于;第2空、下方
3)凹透镜成像规律,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平行光入射凹透镜反向延长线会聚焦在焦点,据此作图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凹透镜的光路图作图
光的折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入射光线会发生偏折,如: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会发生光的色散)、海市蜃楼
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入射凹透镜反向延长线会聚焦在焦点,经过光心的光线不发生偏折。
一、选择题
1.(2023·德阳)下列选项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水中的倒影——光的折射 B.近视眼镜——凹透镜成像
C.幻灯机成像——平面镜成像 D.小孔成像——光的反射
【答案】B
【解析】【解答】A.水中的倒影——光的反射,故A错误;
B.近视眼镜——凹透镜成像,故B正确;
C.幻灯机成像——凸透镜成像,故C错误;
D.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光学原理即可。
2.(2023·日照)某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服务生活,科技改变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制作一款“智能”行驶玩具车。该玩具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数据,完成“自动”驾驶。作为传感器之一的摄像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镜头是凹透镜
B.遇障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
C.摄像头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D.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内
【答案】B
【解析】【解答】
A、摄像头的镜头是凸透镜,故A错误。
B、当物体靠近镜头时,所成的像会变大,所以镜头应该向前伸,故B正确。
C、摄像头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摄像头摄像时,物距始终大于二倍焦距,故D错误。
答案为:B
【分析】
(1)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都是凸透镜。
(2)物体越靠近镜头时,所成的像越大。
(3)照相机、摄像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摄像头摄像时,物体要在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3.(2023·常德)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B.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C.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之内
D.当投影仪的镜头靠近投影片时,投影仪成的像将变大
【答案】D
【解析】【解答】A.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故A错误;
B.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远处的物体拉到眼前,故B错误;
C.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应使二维码位于手机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当投影仪的镜头靠近投影片时,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投影仪成的像将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判断;
(2)根据望远镜的结果和功能判断;
(3)(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4.(2023·深圳)新型纯电动无人驾驶小巴车,是全球首款获得德国“红点奖”的智能驾驶汽车,配备激光雷达和多个高清摄像头,根据预设站点自动停靠,最高时速可达40公里,除了随车的一名安全员亮亮,一辆车可容纳9名乘客。下列关于新型小巴车描述正确的是(  )
A.小巴车定位系统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B.小巴车的高清摄像头是凹透镜
C.小巴车的速度为114m/s
D.当小巴车开始行驶时,乘客受到惯性向前倾
【答案】A
【解析】【解答】A.小巴车定位系统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A符合题意;
B.小巴车的高清摄像头是凸透镜,B不符合题意;
C.小巴车的速度为40km/h=11.1m/s,C不符合题意;
D.当小巴车开始行驶时,乘客具有惯性向后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导航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摄像头是凸透镜;惯性是物体继续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5.(2023中考·常州真卷)年月日凌晨,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张嘉奇等同学用照相机拍到“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的照片,如图所示。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拍照时像距(  )
A.略小于 B.略大于 C.略小于 D.略大于
【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照相机成像原理,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拍摄空间站的照片物距很远,像距稍大于焦距,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越大, 像距越小。
6.(2023·陕西中考) 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战斗机上的光电搜索跟踪系统。该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能为战斗机提供感知外界的“视觉”,系统内置的光电传感器,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最外层窗口和传感器之间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关于该系统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该系统在光电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
D.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答案】B
【解析】【解答】AD.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而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就是凸透镜,因此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D正确不合题意;
B.外界物体在人眼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判断。
7.(2023·聊城)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面镜时,镜中人的像变大
B. 鱼的实际位置在看到的“鱼”的上方
C. 把光屏拿走,像仍存在
D. 把镜片拿走,光将会聚在视网膜前
【答案】C
【解析】【解答】 A、面镜中人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鱼的实际位置在看到的下方,而不是上方,故B错误。
C、光屏是用来承接像的,把光屏拿走,像依然存在,故C正确。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把凸透镜拿走后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而不是视网膜前,故D错误。
答案为:C
【分析】(1)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2)通过折射的知识可知,鱼的实际位置应该在看到的像下方。
(3)光屏只是用来承接像的,不能决定像的有无。
(4)远视眼佩戴凸透镜,当把凸透镜拿走后,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
8.(2023·菏泽)图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观察到的一种成像情景,下列器械的工作原理与该成像方式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潜望镜 D.放大镜
【答案】A
【解析】【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A、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
B、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潜望镜是平面镜成像,正立等大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分析】题意中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根据下面的物体成像特点就可以判断出答案。
二、填空题
9.(2023·盘锦中考)月日是全国“爱眼日”,防治青少年近视工作刻不容缓。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需用    透镜矫正。
【答案】前;凹
【解析】【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因此成像在视网膜前面。要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用凹透镜矫正。
【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解答。
10.(2023·达州)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某学校开展了“森林防火”主题班会活动,其中有同学提到不能将矿泉水瓶随意丢弃在森林,这是因为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   透镜(选填“凸”或“凹”),对太阳光有   作用,从而点燃枯叶引发火灾;太阳能属于   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答案】凸;会聚;可再生
【解析】【解答】(1)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在水平方向上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2)太阳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
【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否则为不可再生能源。
11.(2023·牡丹江)关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说法正确的是(  )
A.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B.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C.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答案】D
【解析】【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为了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需要使光线发散,因此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12.(2023·呼和浩特)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倒立、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虚像”或“实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从图示位置开始,将蜡烛沿光具座向右移动,移动过程中,不断调节光屏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直到移动光屏不成像时,这个过程像的大小   (选填“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或“先变大后变小”或“先变小后变大”);继续将蜡烛沿光具座向右移动,人在透镜的   (选填“左侧”或“右侧”)可以看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
【答案】实像;逐渐变大;右侧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像成在光屏上,应该为实像;
(2)蜡烛向右移动,即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像逐渐变大;
(3)蜡烛火焰正立放大的虚像和蜡烛都在凸透镜的左侧,那么人在透镜右侧才能看到这个像。
【分析】(1)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2)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分析;
(3)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是正立的,放大的,且和物体在同一侧,据此确定眼睛的位置。
三、作图题
13.(2023·遂宁) 请根据图中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作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答案】
【解析】【解答】光线和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 。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平行光线画出折射光线;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4.(2023·邵阳)请将所示光路补充完整。
【答案】
【解析】【解答】如图:
【分析】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
15.(2023·眉山)物理课上,罗老师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块平面镜,用一支带凸透镜的手电筒竖直向下照射在平面镜上,侧面的同学几乎不能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同学们通过作图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一条光线经过焦点F射向凸透镜。请在图中画出该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和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
【答案】
【解析】【解答】①从凸透镜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与镜面垂直,此时入射角为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是0°,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但是方向相反,如下图所示: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16.(2023·聊城)如图所示,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请画出从小灯泡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答案】
【解析】【解答】答案如图:
【分析】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四、实验探究题
17.(2023·沈阳中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实验器材调节好,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烛焰成像情况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若只将凸透镜调高,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会向    移动;
(2)如图1,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像移动的距离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蜡烛移动的距离;
(3)实验中,小丽观察到图2中的物点S的虚像S',请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在图中完成物点S发出的光线a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4)毕业典礼上,小丽想拍摄教学楼的全景,但她所在的位置只能拍摄到教学楼的一部分,由于无法改变拍摄位置,她只能通过改变照相机镜头焦距使像变小,从而拍摄到全景。小丽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可变的凸透镜,为了拍摄到全景,她应该调节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使其适当    (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1)缩小;上
(2)小于
(3)
(4)变小
【解析】【解答】(1)①根据图1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移动方向与凸透镜的移动方向相同,即凸透镜调高时,像会向上运动。
(2)根据图1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处时,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运动的距离小于蜡烛移动的距离。
(3)当凸透镜成虚像时,虚像其实是所有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根据图2可知,这条折射光线经过入射点还经过像点S',则可将亮点连接得到对应的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4)根据题意可知,此时需要减小像的的大小,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需要增大物距,减小像距。而实际上就是增大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即使焦距变小。
【分析】(1)①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②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分析解答。
(4)凸透镜的焦距越短,则会聚能力越强,据此分析解答。
18.(2023·青岛) 在第一次天宫授课中,王亚平制作了一个悬在空中的水球,透过水球看到了她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老师告诉小海这个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小海利用图乙所示器材进行探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
(1)当小海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图乙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的中心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此时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是   (选填“u>2f”“f(2)当小海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时,应向   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
(3)依据上述实验规律,小海判定:透过水球看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时,她到水球球心的距离u与水球透镜焦距f的关系满足   (选填“u>2f”“f(4)凸透镜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请列举一例:   。
【答案】(1)实;u>2f
(2)右;放大
(3)u>2f
(4)很多光学元件的镜头都要用到凸透镜,在生活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工作的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解析】【解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1)根据图乙,烛焰恰好在光屏的中心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是实像,实像能用光屏承接,此时物体u=50.0cm-20.0cm=30.0cm,即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是u>2f;
(2)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时,物距和焦距关系为f(3)透过水球看到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外,则人和水球球心的距离u与水球透镜焦距f的关系满足u>2f;
(4)很多光学元件的镜头都要用到凸透镜,在生活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工作的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分析】(1)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二倍焦距外;
(3)根据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判断物体在二倍焦距外;
(4)生活中,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利用了凸透镜。
19.(2023·巴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如图乙所示,光屏上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现将图乙中虚线圆圈部分当做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选填“变薄”或“变厚”),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该“眼睛”为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配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
【答案】(1)10.0;同一高度;缩小
(2)变薄;近视眼;凹透镜
【解析】【解答】(1)①根据甲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f=60cm-50cm=10cm;
②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③根据乙图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①当蜡烛远离“眼睛”时,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变小。要使像回到光屏上,就必须使光线发散,即增大凸透镜的焦距,那么需要调节凸透镜的厚度变薄。
②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那么像成在光屏的前面,此时为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分析】(1)①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之间的距离为焦距;
②只有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像才能成在光屏中央;
③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2)①首先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像的位置变化,再根据像距变化确定需要光线会聚还是发散,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变化,进而确定凸透镜的厚度变化;
②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解答。
20.(2023·广东)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继续深入探究. 选用表中某一规格的凸透镜做实验,调整好器材后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凸透镜编号 焦距/cm 直径/cm
① 5 3.5
② 5 4.5
③ 10 4.5
④ 15 4.5
(1)光屏上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
(2)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将蜡烛向   调节可以使烛焰的像移到光屏中央.
(3)小明选的凸透镜焦距为   cm.
(4)小明将蜡烛换成 F字光源,调整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仍可观察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则小明看到的像应是   (选填字母).
(5)小明认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可能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 若要验证其猜想,则可在题17表中选取编号为   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验证.
【答案】(1)实像
(2)上
(3)10
(4)C
(5)①②
【解析】【解答】(1)成在光屏上的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为实像。
(2)根据乙图可知,像要回到光屏的中央需要向下移动,而蜡烛的移动方向与其相反,即蜡烛向上移动。
(3)根据甲图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那么f(4)将光屏和蜡烛互换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焦距相同,只改变直径,故选①②。
【分析】(1)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可知,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
(3)比较像距和物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进而确定焦距范围即可;
(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5)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1.(2023·安徽)某小组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将光源和光屏分别竖直放置在水平光具座上的A、C位置,B是AC的中点,如图1所示。在AB之间朝向A观察,看到的光源形状如图2中的甲所示。
(1)在B处竖直放置一块平面镜,镜面朝向光源,小丽在AB之间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小明在BC之间观察光屏。此后,小亮将平面镜更换为一个凸透镜,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他在BC之间观察光屏上的像。上述实验过程中,小丽、小明和小亮观察到的分别是图2中的   (选填“①”“②”“③”或“④”);
①甲、丙、戊  ②乙、丙、丁  ③乙、乙、丁  ④乙、乙、戊
(2)小亮继续实验,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可保持光源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   (选填“A”或“C”)移动,并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呈现清晰的像。
【答案】(1)②
(2)C
【解析】【解答】(1)在B处竖直放置一块平面镜,镜面朝向光源 ,小丽在AB之间观察平面镜中的像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左右相反,所以小丽看到的像如图乙所示;小明在BC之间观察光屏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小明看不到光源的像如图丙所示;
小亮将平面镜更换为一个凸透镜,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 ,说明此时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与像左右相反,所以小亮在BC之间观察到的像如图丁所示。
故小丽、小明和小亮观察到的分别是图2中的 ②。
(2)当凸透镜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在光源位置不变时,应将凸透镜向C移动,增大物距。
【分析】平面镜成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