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9 10:0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法学法】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与:参与,这里指欣赏。(8)奇:指奇山异水。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作业:
1、掌握词语及句子的译文。
2、背诵默写全文。
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美
  
分------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教学反思】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法学法】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如: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详见《语文导学案》141页【预习交流】1.走近作者2.写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领读。
4、齐读。
四.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找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背诵课文。(因课前布置了该项任务,预留2—3分钟,然后检查背诵。)
五、品味写景的妙处。学生思考、讨论。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六、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进行研讨。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八、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九、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心情郁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2、作者借此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被贬的寂寞
漫步的悠闲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