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习题课件(12份打包)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习题课件(12份打包)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1 13:43:16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①____________、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②____________、四川盆地;(3)三大平原:③____________、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4)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章末提升
脑图体系构建
中国的
自然
环境
中国的
地形
山脉纵横交织
主要山脉的分布
内蒙古高原
柴达木盆地
东北平原
地形复杂多样
章末提升
中国的
自然
环境
中国的
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
阶梯界线:(1)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2)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季风气候显著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多集中在夏秋季
章末提升
中国的
自然
环境
中国的
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
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章末提升
中国的
自然
环境
中国的
河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发源地和注入海洋:④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中、下游分界点:⑤_____________
外流区为主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东海
宜昌、湖口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发源地和注入海洋: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中、下游分界点: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颜喀拉山北麓、渤海
河口、桃花峪
章末提升
中国的
自然
环境
中国的自
然灾害
多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⑧______、泥石流、崩塌和地面沉降等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⑨________、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
探究与实践
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滑坡
寒潮
一、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其影响
网上的一张秦岭航拍照片(图 2)引发了网友对秦岭的大讨论。中国气象局发文对照片中的现象进行了解释,文中表示“当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则会在一侧出现暖气流抬升形成云,而另一侧气流下沉,出现晴空”。读图,完成 1~2 题。
章末提升
考点整合应用
章末提升
1. 结合中国气象局对秦岭航拍照片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有云的一侧盛行暖湿气流
B. 有云的一侧位于亚热带
C. 晴空的一侧位于半湿润区
D. 晴空的一侧位于秦岭南侧
章末提升
D
2. 强寒潮发生时,安康最低气温远高于西安的主要原因是 ( )
A. 秦岭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
B. 安康纬度略低于西安
C. 大巴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
D. 安康海拔略高于西安
章末提升
A
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读我国 5 个国家公园分布图,完成 3~4 题。
章末提升
3. 下列有关几个国家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非季风区
B. 武夷山国家公园 1 月均温低于 0℃
C.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植被以草原为主
D.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地区
章末提升
D
4. 造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人为因素 D. 海陆位置
章末提升
A
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 读我国各省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示意图,完成 5~6 题。
章末提升
5. 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 )
A. 高寒及荒漠地区多
B. 东部大致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C. 面积大的省区较多
D. 边境省区较多
章末提升
B
6. 云南成为我国入侵物种种数最多的省区之一的原因有 ( )
①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②地形复杂,环境多样
③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
④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章末提升
C
三、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滚滚河水哺育了沿岸亿万儿女,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示意图,完成 7~8 题。
章末提升
7. 下列关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山脉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B. 黄河在②河段容易形成“地上河”
C. ③支流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
D. ④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
章末提升
A
8. 长江经济带能够实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良性互动,是因为长江流域具有 ( )
A. 丰富的水资源 B. 巨大的航运价值
C. 丰富的水能资源 D. 丰富的矿产资源
章末提升
B
9. 渭河从甘肃中部发源,一路向东辐射整个陕北与关中。陕西超过 65%的人口与生产总值都受渭河惠泽。读渭河流域示意图和西安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章末提升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山脉)分隔了相邻的渭河流域和汉江流域, 汉江南入长江,而渭河在渭南市潼关县汇入 _______ 河,成为该河 ________ 河段最重要的支流。
(2)河流特征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据图 1、2 分析渭河的突出特点及其成因,完成下面框架图的填写。
章末提升
秦岭

中游
章末提升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随着经济发展,渭河流域出现了水资源不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问题。 近年来,渭河流域经过治理,基本达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3)请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当地治理渭河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针对两个方面的问题)
章末提升
疏松

自西向东


灌溉
答案:植树种草、兴修水利工程、治理水污染等。
四、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重庆市山地丘陵占市域面积的 90%,加之年平均降雨量 1 200—1 500 毫米,自然灾害多发易发频发。 2024 年 1 月至 11 月,重庆市利用数字地图,成功预警 37 起地质灾害,避免了 869 名受威胁群众可能因地质灾害伤亡。据此完成 10~11 题。
章末提升
10. 重庆市最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
A. 火山喷发 B. 沙尘暴
C. 台风 D. 滑坡
章末提升
D
11. 预警平台向所在地区发送预警信息的最佳方式是 ( )
A. 手机发送短信
B. 开车喇叭告知
C. 飞机散发传单
D. 人们奔走相告
章末提升
A
12.《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流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下图为我国部分河流分布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章末提升
综合实践与创新探究
探究一 知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节选自《水经注·三峡》
译文: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今重庆境内)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今湖北境内),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章末提升
(1)上述材料中描述的河流名称是 ______。
(2)说出“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体现的该河段的河流特点。
章末提升
长江
答案:流速快。
探究二 析问题
“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
———节选自《水经注·河水》
译文:汉代大司马张仲议说:河水浑浊,澄清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水中有六斗泥。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水量急剧减少,水量减少加上泥沙沉积河道,水深不足,导致河道通航不利。到农历三月,春季气温回升快,冰凌消融,形成春汛,流冰阻塞河道,导致河水决堤。
章末提升
(3)简述“一石水,六斗泥”描写的河流特点。
(4)说出“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会造成的自然灾害。
章末提升
答案:含沙量大。
答案:洪涝灾害。
探究三 找对策
①“一石水,六斗泥。 ”
②“至三月(农历),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因为)其噎(堵塞)不泄(排水)也。”
(5)请你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针对其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章末提升
答案:①植树造林,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缓坡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②爆破冰面(炸冰),疏通河道,建立分洪、蓄洪区,加固加高堤防等。(任选其一回答即可)(共19张PPT)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1. 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要从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考虑。
2. 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丰水期都在夏季,但形成原因不同。 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多,形成丰水期;内流河因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形成丰水期。
3. 东北地区的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 春汛:每年 4 月—5 月,气温迅速回升,冬季积累下来的冰雪开始融化,使河流水位上涨;夏汛: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丰富。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一材拓题 教材 P51 图改编 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 1~2 题。
■考点 1 外流区和内流区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1. 区分内、外流河的主要依据是 ( )
A. 有无结冰期 B. 水量大小
C. 最终是否注入海洋 D. 流程长短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C
2. ⑧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注入 ____ 的河流( )
A. 渤海 B. 太平洋
C. 北冰洋 D. 印度洋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C
■考点 2 河流的水文特征
一材拓题 教材 P52 图改编 读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完成 3~4 题。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3. 在①②③④四幅图中,表示我国内流河年径流量变化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B
4. 关于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夏季河流水量小 B. 冬季河流水量大
C. 北方河流水量小 D. 南方河流水量小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C
5. 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河流多为外流河且全部注入太平洋
B. 我国外流区的河流冬夏季水位变化大
C.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汛期短
D. 我国西北部地区的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B
易错归纳
■易错点 混淆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丰水期都出现在夏季的原因
我国河流众多,像不能流入海洋的内流河、直接流入海洋或借道入海的外流河都很多。据此完成 6~7 题。
6. 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
A. 长江 B. 塔里木河
C. 乌苏里江 D. 黄海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B
7. 以下河流中符合“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的一组是 ( )
A. 珠江,长江
B. 渭河,雅鲁藏布江
C. 黄河黑龙江
D. 松花江额尔齐斯河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A
综合思维 读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及松花江的径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完成 8~9 题。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8. 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河流流量小,有断流现象
B. 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C. 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相比,以南地区的河流流量相对大、无结冰期
D. 外流区的河流都注入了印度洋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D
9. 结合松花江的径流量年变化曲线图,下列关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流量最大的季节与流经区域的多雨期基本一致
B. 部分河段会发生凌汛现象
C. 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D. 季节性积雪在3 月末、4 月初融化,形成春汛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C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20 万—200 万年前,青海湖形成并与黄河水系相通;13 万年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青海湖演变成今天的样态。 近年来, 青海湖的水位不断上升,有人认为 500 年后青海湖或有可能再次流入黄河,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下图为青海湖周边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 10~11 题。
10. 20 万—200 万年前,青海湖属于 ( )
A. 大洋区 B. 内流区
C. 淡水湖 D. 咸水湖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C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11. 近年来青海湖水位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跨流域调水
③地壳强烈上升 ④大气降水增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D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12. 中考新趋势 开放性探究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 年 7 月 6 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启动了第 23 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作。如今,曾经水干沙起的台特玛湖周边已出现了大片约半米高的芦苇,野鸭、白莺等水鸟也开始成群出现。 为保护生态,干流河道输水堤修建后,两岸修建生态闸(堰) 60 余座,为堤外侧自然生态区输水,维持两岸天然植被的生长。下图是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
第 1 课时 外流区为主
(1)说一说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2)分析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台特玛湖频繁干涸的原因。
答案: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夏季河水较多,其他季节水量较少,甚至断流,属于季节性河流。
答案: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且不稳定;全球变暖,流域内蒸发增强;塔里木河流经沙漠区,下渗量大;塔里木河沿岸人口多,用水量增加。(共30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从北到南,我们习惯上将我国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 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考点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自然景观差异大。结合我国东部 1 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单位:℃),完成 1~2 题。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 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相差 ( )
A. 16℃ B. 40℃
C. 32℃ D. 24℃
C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2. 我国 1 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 ( )
A. 普遍高温
B. 西高东低,气温差异大
C. 普遍低温
D. 南高北低,气温差异大
D
竹子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图为我国温度带及竹子分布示意图,甲、乙、丙、丁为不同温度带。 读图,完成 3~4 题。
■考点 2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3. 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依据是 ( )
A. 1 月与 7 月的气温差异
B. 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
C. 地势的高低
D. 昼夜温差大小
B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4. 四个温度带中,竹子数量最多且分布范围最广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A
一材拓题 教材 P42 图改编 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 5~7 题。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考点 3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5. 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的是 ______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 )
A. 200 B. 400
C. 800 D. 1 600
C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6.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A. 东南多,西北少
B. 全国分布均匀
C. 由东向西增多
D. 由南向北增多
A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7. 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大多数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 )
A. 1~4 月 B. 4~10 月
C. 10~12 月 D. 12~1 月
B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考点 4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一材拓题 教材 P43 图改编 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完成 8~9 题。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8. 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 降水量的多少
B. 气温的高低
C. 蒸发量的多少
D.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9. 半湿润区的年降水量通常为 ( )
A. 800 毫米以上 B. 400~800 毫米
C. 200~400 毫米 D. 200 毫米以下
B
一材拓题 教材 P44 图改编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据此完成10~11题。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考点 5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10. 青藏高原地区终年低温,其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 高原山地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寒带气候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B
11. 在我国,总体上最适宜种植水稻的气候区为( )
A. 高原山地气候区
B.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 温带季风气候区
D.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2. 北极哨所位于漠河北极村里,是我国最北端的哨所,驻守在这里的每名官兵都有自己与风雪搏斗、同严寒抗争、向寂寞挑战的故事。按照温度带的划分,北极哨所属于 ( )
A. 寒带 B. 暖温带
C. 寒温带 D. 中温带
C
易错归纳
■易错点1 混淆我国温度带和全球五带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3. 下列有关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B. 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C. 夏季气温最低的区域在青藏高原
D. 我国干湿地区是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D
■易错点2 误以为只依靠年降水量划分干湿地区
人地协调观 塞罕坝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代造林人半个多世纪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成为京津冀地区一道强大的生态屏障。 读图,完成 14~15 题。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4. 塞罕坝位于 ( )
A.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B.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
C.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
D. 半湿润区与干旱区
B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5. 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冀地区产生的环境效益主要是 ( )
A. 增加生物多样性
B. 美化环境
C. 减轻风沙危害
D. 减缓气候变暖趋势
C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 16~18 题。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6. 图中字母代表我国的气候类型,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 )
A.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B.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 ④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D. ⑤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C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7. 下列与秦岭—淮河线基本吻合的是 ( )
①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②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④1 月 0℃等温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C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8. 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②极地气候为主
③热带气候广阔
④气候类型是按照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空间组合划分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B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9. 人地协调观 读中国温度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温度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
(2)B 与 C 两温度带之间的界线是 ________________一线。
(3)北京所处的温度带是 ___________。
热带
中温带
亚热带
暖温带
寒温带
高原气候区
秦岭—淮河
暖温带
第 1 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
(4)分布在中温带的地形区主要有 _________高原、__________ 盆地、_________ 平原,位于暖温带的地形区主要有 ________ 高原、________ 盆地、_________ 平原。
准噶尔
内蒙古
东北
黄土
塔里木
华北(共20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1. 我国主要地形区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2.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1/3,如果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2/3。
3. 与平原相比,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但在农业多种经营、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区域认知 读下面山脉示意图,完成 1~2 题。
■考点 1 地形复杂多样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1. 对上图①~④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为黄土高原
B. ②为准噶尔盆地
C. ③为塔里木盆地
D. ④为华北平原
B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2.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和纬度最低的盆地分别是 ( )
A.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B.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C.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D. 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B
一材拓题 教材 P35 图改编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各地区经济差异明显。 读我国陆地地形类型构成图,完成 3~4 题。
■考点 2 山区面积广大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3. 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形类型多样,平原面积大
B. 地形类型多样,高原面积大
C.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大
D. 地形类型多样,盆地面积大
C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4. 下列关于山地、高原和丘陵这三种地形对我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利于大规模发展种植业
②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③在林业方面具有优势
④能够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D
读中国地形分布略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5~7 题。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5. 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平原为主的地形,耕地资源十分丰富
B. 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C. 山地、高原集中在东部地区,交通不便
D. 山地为主的地形,发展种植业优势较大
B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6. 下列关于四大高原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青藏高原:沟壑纵横,地无三里平
B. 黄土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
C. 云贵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 内蒙古高原:蓝天碧草,一望无垠
D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7. 昆仑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
A. 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
B.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C.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D.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
A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综合思维 我国疆域辽阔,山河壮丽,地形多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下表为我国陆地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统计表。 据此完成 8~9 题。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8. 五种地形类型中,占我国陆地面积比例最大的是 ( )
A. 山地 B. 丘陵 C. 高原 D. 平原
A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9. 下列关于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所占比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 我国平原面积所占比例少,主要是由大江大河冲积而成
B. 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C.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D. 山区的水能、森林、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B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描述了长征的路线与路途艰难。 如图为长征路线简要示意图。 读图,完成 10~11 题。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10. 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的景观位于( )
A. 淮河 B. 横断山脉
C. 华北平原 D. 江南丘陵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B
11. 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该地 ( )
A. 地形崎岖,森林茂密
B. 辽阔坦荡,草场广布
C. 地势高峻,雪山连绵
D.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12. 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应的图中山脉序号是 ________。“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应的图中山脉序号是__________。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往往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图中山脉⑨是 ________,该山脉的南侧是我国的 ____________ 盆地,其被誉为“紫色盆地”。
(3)⑤山脉西侧的地形区是 ______________。
第 2 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秦岭
四川
内蒙古高原(共11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1.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洲的中心,因此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并向海洋倾斜。
2. 呈三级阶梯状的地势特征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体现在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一材拓题 教材 P36 图改编 下图为我国沿 36°N 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考点 1 我国的地势特征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1. 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 ( )
A.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 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C. 北高南低,呈斜坡状分布
D. 东高西低,呈斜坡状分布
A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2. 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
A. 山地和高原 B. 高原和盆地
C. 平原和丘陵 D. 高原和丘陵
C
读我国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完成 3~4 题。
■考点 2 我国地势特征的影响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3. 我国大型水电站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 )
A. 东南部 B. 西北部
C. 东北部 D. 西南部
D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4. 假如你是水电专家,你认为我国修建水电站最理想的位置是 ( )
A. 两级阶梯的交界处 B. 地势第一级阶梯上
C.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D. 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A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5.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的地势特征使我国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B. 我国所有河流都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C. 我国的地势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D. 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易错归纳
■易错点 误认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全都自西向东注入海洋
B
6. 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京张高铁首次在世界上全线采用智能技术建造;首次采用“品”字形施工法,开挖世界上最大、最深、最难的地下高铁车站……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第 3 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判断该铁路的主体走向,并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角度分析其修建难度高的原因。
答案:西北—东南走向。 沿线经过地区多为山地和高原,地形崎岖,地面坡度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施工量大,施工难度大。(共10张PPT)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齐备。
2. 我国山脉的主要类型:东西走向———天山山脉和阴山山脉、昆仑山脉和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3.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我国与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一材拓题 教材 P27 图改编 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 1~2 题。
■考点 山脉纵横交织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1. 我国山脉众多,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图中①表示的山脉是 ( )
A. 秦岭 B. 阴山山脉
C. 天山山脉 D. 南岭
C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2. 下列山脉走向与②一致的是 ( )
A. 贺兰山 B. 昆仑山脉
C. 祁连山脉 D. 武夷山脉
D
古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是指中岳嵩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五岳各具自然与文化特色。 据此完成 3~4 题。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3. 下列山脉与所属省区的简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衡山———湘 B. 嵩山———赣
C. 华山———冀 D. 泰山———皖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A
4. 暑假到了,小明想去某山旅游,查到此山如图所示,它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 西峰绝壁,东峰日出,南峰奇松,北峰云雾。猜一猜,此山是中华五岳之一的 ( )
A. 泰山 B. 华山
C. 嵩山 D. 衡山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B
5. 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使各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1)图中数码代表的山脉①是 _______,③是_______,其中③山脉的走向是 ___________。
(2)图中②山脉为 ____________,其北部的省级行政区是我国 _____ 族(少数民族)聚居区。
第 1 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太行山脉
大兴安岭
东北—西南
喜马拉雅山脉
藏(共20张PPT)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1.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的大河。 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2. 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可简记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入渤海。
3. 河流发生凌汛的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
4. 黄河的治理方法:上修水库调水量,中保水土是关键,下游固堤分河流。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一材拓题 教材 P59 图改编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 1~2 题。
■考点 1 黄河概况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蕴含的地理知识,与事实最相符的是( )
A.“天上”指黄河发源地唐古拉山脉
B.“奔流到海”说明黄河是外流河
C.“天上来”指河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D.“到海”中的海是指东海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B
2. 某地人用“一碗水,半碗泥”来形容浑浊的黄河水,“某地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
A. 甘肃以上河段 B. 甘肃至河口河段
C. 河口至桃花峪河段 D. 桃花峪以下河段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C
■考点 2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下图为黄河流域简图。读图,完成 3~5 题。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3. 黄河“凌汛”主要发生的河段是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C
4. 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附近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水流平稳,森林茂密
B. ②附近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C. ③附近河段,建有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说明黄河汛期长
D. ④附近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D
5. 下列治理黄河的做法,最恰当的是 ( )
A. 下游开挖新河道使黄河改道入海
B. 中游植树种草,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C. 中游河段加固堤坝,兴修各支流水库
D. 上游城市增加用水量,使河水减少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B
6. 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B. 黄河自西向东注入渤海
C.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
D. 河口、桃花峪是其上中下游分界点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易错归纳
■易错点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我国第二大河
A
综合思维 黄河养育华夏子孙,孕育中华文明。据此完成 7~8 题。
7. 黄河 ( )
A. 位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B. 流经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C. 水患根源在下游
D. 塑造了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A
8.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数量巨大的泥沙对下游产生了影响。 分析以下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
A. ①—洪水泛滥 B. ②—枯水时期,河床暴露
C. ③—泥沙入海,积沙成陆 D. ④—水质浑浊,引水灌溉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A
地理实践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某地理杂志社于某年 5 月组建考察组,踏上寻访黄河之旅。下图为黄河流域简图,据此完成 9~10 题。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9. 考察组在宁夏平原发现这里农作物长势喜人。宁夏平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地处干旱地区,却成为我国著名粮食产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土壤肥沃 B. 灌溉水源丰富
C. 热量充足 D. 地势平坦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B
10. 这次黄河之行, 考察组了解到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专家们分析了成因并给出对症“药方”,其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段“脱发”—土地荒漠化—修建水电站
B. ②段“动脉阻塞”—凌汛阻塞河道—建立自然保护区
C. ③段“腹泻”—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在陡坡进行开垦种植
D. ④段“脚肿”—河道泥沙沉积—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D
11. 跨学科 历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养育芸芸众生的同时, 也曾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从大禹治水开始,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黄河的安澜,治水患、兴水利、护生态、谋发展。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黄河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 1 示意黄河流域,图 2 示意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1)黄河流域沐浴了最早的农耕文明,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分析黄河流域沐浴最早农耕文明的原因。
答案:在古代,黄土高原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黄河流经,提供了灌溉水源,利于早期农耕文明的形成。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2)历史上黄河下游水灾泛滥和频繁改道,成为“中国的忧患”。 分析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答案: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土质疏松,黄河流经于此,挟带大量泥沙冲入河道,到了下游华北平原形成“地上河”。 黄河下游河道不断被抬升, 助长了黄河改道。 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洪水。
(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请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第 3 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答案:上游修建水库,调蓄水量;中游完善水土流失的治理;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共20张PPT)
我国的地理分界线众多,其中秦岭—淮河线、黑河—腾冲线、地形区的分界线、年等降水量线以及内外流区分界线等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学会比较分析分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是本部分的重难点。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区域认知 秦岭位于陕西省南部, 是中国中部呈东西走向的最大山脉。 读陕西省境内秦岭位置示意图,完成 1~2 题。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类型一 秦岭—淮河线
1. 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位于我国的 ( )
A. 亚热带 B. 暖温带
C. 中温带 D. 寒温带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B
2. 下列关于秦岭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与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②与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③在我国 1 月 0℃等温线上
④在我国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D
“胡焕庸线”是指黑河—腾冲两地间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有学者把该连线划分了四个地段。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 3~4 题。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类型二 黑河—腾冲线
3.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的人口分布特点是( )
A. 东南多,西北少
B. 内陆多,沿海少
C. 西南多,东北少
D. 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
4. 图示四个地段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最能体现民族多样性的地段是 ( )
A. 东北段 B. 山西段
C. 陕西段 D. 西南段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D
生活情境 智慧出行也称智能交通,是指借助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 将传统交通运输业和互联网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的一种出行方式,比如:网约车、代驾等。下面是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读图,完成 5~6 题。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5. 每年选择智能出行人数在 5 000 万~1 亿人次的省区是 ( )
A. 云南省 B. 河北省
C. 四川省 D. 福建省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D
6. 与我国智能出行 500 万人次/年分界线接近的是 ( )
A. 黑河—腾冲线
B. 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C. 秦岭—淮河线
D.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
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读图,完成 7~8 题。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类型三 重要地形区的分界线
7. 下列关于图中地形区,匹配正确的是( )
A. ①准噶尔盆地 B. ②华北平原
C. ③黄土高原 D. ④四川盆地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C
8. 位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是 ( )
A. ①区域 B. ②区域
C. ③区域 D. ④区域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B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非简单的气候分界线,它的两侧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明体系。读图,完成 9~10 题。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类型四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9. 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
A.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 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C. 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D. 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
10.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地区,所属主要干湿区是 ( )
A. 湿润、半湿润区 B. 半湿润、半干旱区
C. 半干旱、干旱区 D. 干旱、湿润区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
类型五 内外流区分界线
下图示意中国主要河流分布, 图中阴影部分为内流区,①~④为我国重要河流。读图,完成 11~13 题。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1. 下列关于图中 4 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B. 夏季气温回暖,因此②河流形成夏汛
C. ③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小
D. 4 条河流中,④河流的汛期最长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D
12. 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 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 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C.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D
13. 下列关于我国内、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年径流量大
B. 内流河春季受气温影响,形成汛期
C. 外流河由南向北含沙量逐渐变小
D. 外流河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专项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D(共18张PPT)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1.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为诱因;②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①位于地质活动带上,地震多发;②地形多山且高差悬殊,地质灾害多发;③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频发。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一材拓题 教材 P64 图改编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下面两幅图为我国两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景观图。 据此完成 1~2 题。
■考点 1 多地质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1. 图示的地质灾害依次是 ( )
A. 泥石流、崩塌
B. 滑坡、泥石流
C. 地面塌陷、地震
D. 地面塌陷、泥石流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B
2. 图示的地质灾害多发育于 ( )
A. 山区 B. 平原
C. 板块内部 D. 干旱地区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A
■考点 2 多气象灾害
寒潮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读 2025 年1 月的某次寒潮路径图,完成 3~4 题。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3. 青藏高原地区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
A. 纬度较低,远离冬季风发源地
B. 地势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C. 森林覆盖率高,降低风速
D. 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B
4.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 同学甲:通过灾害预报,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B. 同学乙: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避灾
C. 同学丙:地震发生时,迅速从门或窗跳出逃到户外躲避
D. 同学丁:泥石流发生时,应该顺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跑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B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5. 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 寒潮不会影响南方地区
B. 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
C. 旱涝只发生在南方地区
D. 干旱只发生在西北地区
易错归纳
■易错点 认为旱灾只出现在降水少的北方地区
B
读我国部分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次图,完成 6~7 题。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6. 台风来临时,常伴随的天气是 ( )
A. 地震和泥石流
B. 狂风和特大暴雨
C. 寒潮和霜冻
D. 滑坡和特大暴雪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B
7. 西北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气象灾害是( )
A. 洪涝 B. 干旱
C. 台风 D. 寒潮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D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读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8~9 题。
8. 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潮影响大
B. ②地区夏秋季多受台风侵扰
C. ③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灾害
D. ④地区春季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D
9.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
A. 夏季风不稳定
B. 我国幅员辽阔
C. 地形类型多样
D. 冬季风势力强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A
1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之一。常见的气象灾害种类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冻雨、道路结冰等。
(1)列举三个我国冬季易发生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答案:寒潮、霜冻、冻雨。(合理即可)
探究二 灾害预警
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
(2)2025 年 3 月 3 日 06 时,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暴雪黄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这说明灾害达到了什么程度?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答案:较重。
探究三 灾害防范
(3)为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政府部门正确的做法有 __________(多选)。
①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②加强交通路况及电力巡查,及时除冰除雪。
③全力做好能源保障和保暖保供,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④为防止道路结冰引发交通事故,全面封锁道路,禁止一切车辆与人员通行。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①②③(共19张PPT)
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影响气候的因素等是考试中考查的重点。此类考题多以图表题的形式呈现,因此应加强对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多以相关材料为背景,结合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进行分析判断。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综合思维 在北方,“一树繁花是春,枝头绿叶亦是春”。 下图是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树叶变绿进程预估图。读图,完成 1~2 题。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类型一 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 常绿林木对应的气候类型为 (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
C. 苔原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A
2. 树叶“变绿”进程反映出我国东部春季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 )
A. 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B. 由南向北逐渐升高
C. 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D. 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D
区域认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下图为我国四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 3~4 题。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3. 天津的气候类型是 ( )
A. 温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A
4. 下列关于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广州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少
B. 拉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C. 天津的气温年较差比广州小
D. 拉萨 1 月平均气温比天津低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B
生活情境 如图为我国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阿以旺”式住宅。 这种住宅分前后两室,前室又称“夏室”,较通透,带天窗;后室称“冬室”,相对封闭,通常不开窗。 读图,完成 5~6 题。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类型二 我国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 该传统民居反映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 常年温暖湿润
B. 大陆性特征显著
C. 终年炎热干燥
D. 季风气候显著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B
6. 该传统民居最可能出现在 ( )
A. 青藏高原山顶
B. 秦岭山麓
C. 塔里木盆地边缘
D. 横断山区河谷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C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最初中国人把用来治病的植物称为本草,现在某些本草已经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符号。下图为我国部分中草药分布图,据此完成 7~8 题。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7. 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记载了我国 1 892 种中草药,我国本草种类丰富,这得益于我国气候 ( )
A. 寒、温、热三带齐全
B. 类型复杂多样
C.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D. 季风气候显著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B
8. 云南三七以优良的品质享誉中国,云南三七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资料图为 ( )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B
区域认知 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从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 5 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 10℃ 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完成 9~10 题。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类型三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9. 下列关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接近
B. 从北向南入春时间逐渐提前
C. 华北平原地区等值线向北凸出
D.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最早入春的地区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D
10. 影响全年皆冬区与全年无冬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A. 地形地势、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C.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D. 地形地势、海陆位置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A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复杂多样。结合我国气候分布图及吐鲁番、北京气候资料图,完成 11~12 题。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11. 吐鲁番盆地干旱少雨,a 省多雨、多洪涝。两地降水差异很大,主要受 ( )
A. 海陆位置的影响 B. 纬度位置的影响
C. 地形的影响 D. 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A
12. 冬季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气温差异大,除纬度位置外,还有 ______ 的影响。 ( )
A. 夏季风 B. 冬季风
C. 经济发展程度 D. 植被状况
专项一 我国的气候
B(共27张PPT)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1. 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②主要流经湿润区,降水丰富,水量大。
2. 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当 6 月份雨季到来时,干支流同时进入汛期;②主要流经湿润区,降水丰沛,雨季长,且夏季多暴雨;③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洪水能力下降;④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重。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一材拓题 教材 P55 图改编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完成 1~2 题。
■考点 1 长江概况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 下列关于长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海洋,为内流河
B. 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湖口
C. 流经黄土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D. 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水能多集中在中游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B
2. 下列关于长江各河段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河段水流平缓,航运发达
B. ②河段流经太行山,水能丰富
C. ③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
D. ④河段水流平稳,水能丰富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C
■考点 2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任务。 下图为长江流域图,读图,完成 3~4 题。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3. 长江的水能资源丰富,因此上游主要的开发方向为 ( )
A. 航运 B. 发电
C. 灌溉 D. 供水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B
4. 三峡工程的首要作用是 ( )
A. 调控中下游的水量
B. 发展渔业养殖
C. 发展内河航运
D. 退耕还湖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A
5. 在武汉市汇入长江的支流是 ( )
A. 金沙江 B. 荆江
C. 汉江 D. 扬子江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易错归纳
■易错点 混淆长江干流在不同河段的名称
C
读长江各河段五种生态保护功能所占比重图,完成 6~7 题。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6. 综合来看,长江生态保护功能最强的河段是( )
A. 上游 B. 中游
C. 下游 D. 河口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A
7. 湖泊是调节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库。 长江中游湖泊众多,如果中游湖泊调蓄功能减弱,可能引发 ( )
A. 水质污染 B. 水土流失
C. 洪涝灾害 D. 物种锐减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C
跨学科 语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有关于长江沿岸地理风貌的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下图示意三峡位置及上游某城市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 8~9 题。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8. 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现象形成有关的有( )
①夏季恰逢长江流域雨季,三峡河段水位上涨
②夏季,三峡两岸高山大量冰雪融化,河流水位上涨
③三峡河段地处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④三峡河段地处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9.“素”“绿”“清”写出了冬春时的三峡河水( )
A. 水量很大
B. 冰层较薄
C. 含沙量大
D. 水位较浅
D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综合思维 长江的航运价值主要体现在中下游河段。 经过多年的航道治理及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长江上游的通航条件得到显著提升。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完成 10~11 题。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0. 长江中下游航运价值高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①支流众多 ②无结冰期
③汛期较长 ④水位季节变化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1. 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对三峡段通航条件的改善体现在 ( )
①降低流速 ②增加水深
③缩短汛期 ④拓宽航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2. 探究式学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 长江概况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长江干流全长 6 300 多千米,流域面积180 多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 1/3 以上。
(1)从图文材料所给信息中概括长江的特点。
答案:流程长、流域广、流量大。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探究二 生态问题
长江干流上游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支流众多,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们的长期不合理采伐,导致上、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都比较严重。
(2)指出长江上游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说明该问题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答案: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探究三 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强调长江流域的发展问题,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前提下,加大绿色能源的开发,控制高耗能高排污项目,推动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3)长江上游的绿色可再生能源是 ________。指出其开发利用带来的综合效益。
水能
答案:航运、灌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等。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答案: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4)针对长江中下游的水污染问题,说明工业生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中考新情境 人地协调观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微笑天使”之称。 读图,完成 13~15 题。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3. 长江江豚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长江 ( )
A. 河源区 B. 上中游
C. 中下游 D. 入海口
C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4. 图中 400 头以上的江豚保护区所在省份是( )
A. 江西省 B. 四川省
C. 山东省 D. 贵州省
A
第 2 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5. 为保护长江江豚,应在保护区内 ( )
A. 发展航运 B. 治理水污染
C. 围湖造田 D. 建设水电站
B(共2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我国东部有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
2. 我国分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在季风区内,冬、夏风向有规律地更替。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变化,造成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3.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等,其中纬度位置和地势主要影响气温,海陆位置和地形主要影响降水。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我国东部地区雨带随夏季风推移的一般规律。 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示意图,完成 1~2 题。
■考点 1 季风气候显著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 图示反映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是 ( )
A. 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
D. 夏季南北温差大
A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2. 位于我国季风区的盆地是 ( )
A. 四川盆地
B. 塔里木盆地
C. 准噶尔盆地
D. 柴达木盆地
A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考点 2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一材拓题 教材 P46 图改编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示意图,完成 3~4题。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3. 下列关于图中季风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西北季风,来自太平洋
B. ②是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
C. ①季风与②季风相比,②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的范围更广
D. ③是冬季风,难以越过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
4. 我国南方和北方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 夏季风的进退
B. 海陆位置差异
C. 台风影响先后
D. 用水季节变化
A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5. 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 )
A. 纬度位置的影响 B. 海陆位置的影响
C. 地形的影响 D. 地势的影响
B
易错归纳
■易错点 混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生活情境 某月趣味天气预报:受强冷空气影响,本月 30 日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降温,许多地区的小伙伴需要棉裤护体。读该月 30 日棉裤预警地图,完成 6~7 题。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6. 影响成都衣着与武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较小
B. 北有高山,阻挡冷空气入侵
C.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更强烈
D. 南有高原,隔绝冷空气影响
B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7. 图中“千山万水总有情,不穿秋裤真不行”区域对应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高原山地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A
区域认知 图 1 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图 2 为中国某四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完成 8~9 题。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8. 根据四城市降水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都不均匀
②乙、丙、丁三城市降水都集中在夏季
③一般来说,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④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 10—12 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9. 判读四地降水量柱状图,甲地可能为( )
A. 乌鲁木齐 B. 北京
C. 武汉 D. 广州
A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综合思维 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 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 题。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0. 一般来说,我国东部油菜开花的日期呈由南向北推迟的规律,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纬度位置
C. 地形 D. 经度位置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B
11. 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玉门关 ( )
A. 夏季风来得迟
B. 受夏季风影响非常小
C. 年降水量稀少
D. 雨季来得迟
B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生产情境“花开人来,花落人走”。 为了充分利用外地蜜源(蜜源是指蜜蜂采蜜所需的植物花朵),蜂农需要频繁转场放蜂。 图 1 为我国某地蜂农放蜂线路示意图,图 2 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13 题。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2. 中国蜜源植物众多的最主要气候原因是( )
A. 气候复杂多样
B. 大陆性气候强
C. 以热带气候为主
D. 终年炎热干燥
A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3. 影响蜂农转场放蜂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降水
C. 气温 D. 市场
C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4.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a、b、c、d 四地夏季气温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
(2)b、c 两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其中 1 月平均气温低于 0℃的是 ______ 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 ______ 地,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
(3)b、c 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具有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4)c、d 两地纬度大致相同,其中年降水量较多的是 _____ 地,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
(5)b 地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_ 气候;c 地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 气候。
普遍高温
c
b
纬度位置
降水集中在夏季
c
海陆位置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5. 读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2 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1)图中 A、B 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______。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_________—贺兰山—______________—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2)季风的影响是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夏季风活动 ________(选填“稳定”或“不稳定”),容易导致 __________ 灾害。
(3)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冬季气温偏 ________。
B
阴山山脉
巴颜喀拉山脉
不稳定
旱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