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9 10:3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授课教师 宋洁民 教案序号
12——13

课题
出师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表”这种文体的一般知识。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归纳一些古汉语现象。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了解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归纳掌握古汉语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诸葛亮提出的领会诸葛亮提出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用书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拓展提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一、 导入新课
二、温故知新 三、问题研讨 五、重点知识 四、延伸拓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国那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涌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是中华人民的智慧的化身。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哪些故事?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才韬略也令人倾倒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撰写的《出师表》早已成为杰作。因其深情厚意,忠肝义胆,感动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你都知道哪些?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当年的风云变幻。 (一)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二)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三)
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一)
范读课文。要求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二)
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三)
小组学习。a检查朗读情况。b正音。(四)
集体正音。崩
殂(cú)
 侍(shì)卫 
陟(zhì)罚臧
否(zàngpǐ)

攸(yōu)之 

(yī)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
阙(quē)漏性


均(xìng
xíng
shū
jūn)
行(háng)




颓(qīng
tuí) 苟(gǒu)全
猥(wěi)
夙(sù)



钝(shù
jié
dùn)


(zhēn
zhuó)

彰(zhāng)其
咎(jiù)咨
诹(zōu)

诏(yízhào)(五)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六)出自本文的成语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亲贤远佞、指日可待、不毛之地、三顾茅庐(七)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你知道与本文内容有关的典故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决心?你知道那些与诸葛亮(或与《出师表》)有关的诗句?(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背诵并翻译课文前四段 第二课时 由背诵课文导入 1、
背诵相关段落,点燃学生激情。(1)
说明写作背景的语句有哪些?
(2)
体现“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句子有哪些?(3)
体现“赏罚分明”
这一建议的句子有哪些?(4)
体现“亲贤远佞”
这一建议的句子有哪些?(5)
体现“三顾茅庐”的故事的句子有哪些?2、
难词难句你问我答,男生女生各显锐气。
1、表文中诸葛亮如何分析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形势?
明确: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再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2、据此诸葛亮 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明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4、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一)字的意义。1、先帝之明(以致)2、臣是以无请也(因)3、以刀劈狼首(用)4、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二)翻译句子:1、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围绕“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 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然后表表决心,直抒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背诵并整理文章的最后四段并进行翻译
上课之前可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归纳关于诸葛亮的成语及故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等等) 思考:古代的文体有哪些?(记、说、铭、书、序、传) 正音的同时,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这些字,并将其记住。 尤其要记住“卑鄙”古今意义的不同,这也是经常考试的要点。 找三到四名同学背诵课文 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这些问题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谈一下这些建议,在诸葛亮身上是如何实践的?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另一种意见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忠。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教学反思
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探究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评价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大语文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