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第四单元第6课时 《日月潭》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四单元第6课时 《日月潭》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08: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日月潭》
内容分析: 《日月潭》一课,描写了台湾省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从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名称的由来以及清晨与中午,晴与雨等不同方面着手,展现了日月潭的美。课文的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日月潭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聚焦于通过感受台湾日月潭之美,激发爱国情怀与国家认同。 语言运用 :聚焦于理解积累优美词句、学习比喻手法,提升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 :聚焦于理解内容逻辑(名字由来、不同时段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发展多种思维品质。 审美创造: 聚焦于感受自然风光之美和语言艺术之美,提升审美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日月潭美景的关键词句,感受其秀丽风光。 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朗读指导与优美语言的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日月潭“朦胧美”的意境)。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2-4自然段。
情境导入:我们已经领略了黄山奇石的神奇和壮丽。今天,我们将乘坐“海峡飞虹号”,飞往祖国的东南方,去欣赏一颗镶嵌在宝岛台湾的璀璨明珠! 揭示核心任务:今天,就让我们化身小导游,先走进日月潭,了解它,感受它的美,为将来精彩推介活动做准备!——初识宝岛明珠,感知日月潭之美。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明确台湾的位置。播放日月潭美景,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随文识字潭,三点水,潭指的是水很深的湖。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淡水湖。 识记“潭”。回忆《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朗读“日月潭很深”,理解“潭”是很深的湖,识记“潭”。 倾听与回顾: 听教师回顾单元情境和之前学过的景点(如黄山奇石)。 观察与想象: 观看中国地图(突出台湾省位置)和日月潭风光短片/图片,直观感受日月潭的位置和初步印象。 朗读课题: 齐读课题“日月潭”,识记生字“潭”
第二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②标明自然段序号。指名分段朗读,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正确、流利。 2.简单交流:读了课文,日月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 3.学习词语。 (1)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根据上面学过的生字认读词语。 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名胜古迹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 山清水秀 风光秀丽 (2)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学生带读)。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点点灯光、蒙蒙细雨、山清水秀”的意思。 (4)情境化处理: “这些词语就像描绘日月潭美景的‘密码’,我们认准了它们,待会儿就能更好地读懂、说好日月潭的美,当好代言人!”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难读部分反复练习。边读边思考日月潭的初步印象。 初步感知交流: 交流初读后日月潭留下的整体印象(美、秀丽、神奇等)以及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位置环境、名字由来、景色)。 通过图片理解词语意思,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第三节:聚焦开篇,探秘由来。
教师引导:“小导游”们:要介绍好日月潭,首先要知道它在哪里,周围环境怎样。 学习第一段: 1.教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提问探究: * 日月潭在哪里?(台湾省,一个大湖) * 它被什么环绕着?(群山)理解“群山环绕”(出示图片辅助)。 * 周围山上树木长得怎样?(茂盛)理解“树木茂盛”(出示图片)。 * 周围还有很多什么?(名胜古迹)理解“名胜古迹”。3.引导想象与感受:站在日月潭边,看着四周环绕的青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古老的名胜古迹,你会有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读出环境优美、令人向往的感觉。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2段。学生思考: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2.找出描写形状的句子:“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3.课件展示日月潭航拍图,直观感受“日潭”和“月潭”的形状。 随文识字:“湖、岛”。拓展识记“湖”与水有关的字,(“古”字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月”要窄,竖撇在竖中线右侧,和“古”字有穿插关系。) 根据课文“湖中央有个小岛”,画一画小岛的位置,通过比一比“岛”和“鸟”来识记“岛”。 4.比较句子,感受日月潭的美。 ①课件出示 湖中央有个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的叫日潭;南边的叫月潭。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②比较句子。学生自读句子,体会哪个句子好,并说说为什么。 ③感受比喻的精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精妙,两个“像”字句,形象地写出了潭的形状特点(圆、弯),多么神奇有趣啊! ④指导朗读。注意读好“圆圆的”和“弯弯的”两个词语 5.(融入核心任务) “作为代言人,我们该怎么向别人介绍日月潭名字的由来呢? 语言支架:试着用上‘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预设:因为北边的湖像圆圆的太阳,南边的湖像弯弯的月亮,所以人们把这个湖叫做日月潭。 6.尝试背诵:日月潭湖水碧绿,看到圆圆的日潭,弯弯的月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第2自然段。(教师朗读) 借助图片提示背诵第2自然段。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日月潭,知道了它的位置,了解了它名字的奇妙由来。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宝岛台湾的群山绿树之中。 (预告核心任务) “下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欣赏日月潭的迷人风光,学习如何用最美的语言来介绍它,为‘华夏美景代言人’推介会做好充分准备! 细读第1段: 听/读第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日月潭在哪里?周围环境如何?结合图片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想象在这样环境中的湖会怎样。 情感渗透: 明确日月潭在宝岛台湾省,朗读体会环境优美。 细读第2段: 听/读第2自然段。思考并找出:名字是怎么来的?具体描述形状的句子是什么? 直观感受形状: 观看日月潭地图/航拍图,直观验证“日潭”和“月潭”的形状(北边圆如日,南边弯如月)。 体会语言生动: 理解比喻句(“像圆圆的太阳”、“像弯弯的月亮”)的作用,感受其形象性和趣味性。 朗读训练: 在教师指导下朗读第2段,注意读出形状特点和发现的趣味(重读“圆圆的”、“弯弯的”)。 尝试运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介绍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达成“了解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名字由来,感受整体轮廓美”目标的核心。 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第1段的环境描写(“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第2段的形状描写(比喻句)是重点也是理解难点。利用图片、地图进行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潭的形状特点,直观感受其“轮廓美”。
第四节:书写指导:
1.指导写“就、胜、弯、岛”。 (1)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指名认读。 (2)教师范写,提示:“就、胜”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右边稍过竖中线。“胜”第一笔为竖撇,“生”首笔短撇起笔于竖中线,竖笔起笔高于“月”。 (3)“岛”:书写儿歌:小鸟不能飞太高,身下有山歇歇脚。 书写指导:上部是“鸟”(变形):这是书写的难点和重点。“鸟”字作为部首时,会写得稍窄一些,但要保证笔画清晰。 山”字要写得扁而宽,稳稳地托住上方的“鸟”,就像小鸟落脚的山岛。 “山”的中间一竖要对准上面“鸟”字的中心,这样整个字才平稳。 总结口诀:上窄下宽, “山”托住“鸟”,中心对齐才稳当。 (4)“弯”字指导:上部结构要写得紧凑、收紧,为下部的“弓”留出空间。 下部“弓”:这是整个字的主笔和精神所在,要写得舒展、有力,稳稳地托住上部。 “弓”的宽度一般要比上面部分略宽一些,这样字才显得稳当。 总结口诀:上收下放, “弓”开有力,字才漂亮。 (5)学生描红,练写。 2.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练写这4个生字,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3.作品展示,集中讲评。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这四个生字。
布置任务: 熟读课文,特别注意第3、4自然段。 思考:日月潭在清晨和雨中又有怎样不同的美?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