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学习重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搜集2024年年初湖北的雪灾,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的影像资料,请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想。
提示: 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二、新课学习
(一)自然灾害严重
观看旱灾、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旱灾:长时期降水比常年异常偏少,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形成旱灾。
(2)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江河泛滥,导致土地、房屋受淹,形成洪涝灾害。
(3)台风:夏秋季节,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伴随狂风、暴雨、海水暴涨等,侵袭我国沿海地区,形成台风灾害。
(4)寒潮:深秋至初春,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广大地区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冰冻等,形成寒潮灾害。
地质灾害:
(1)地震: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起强烈的大震动,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和通信设施损毁等,形成地震灾害。
(2)滑坡:坡地上不稳定的岩石土体整体向下滑动,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滑坡灾害。
(3)泥石流:山区暴雨引发的、挟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泥石流灾害。
1.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通过读图5.3和图5.5,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旱灾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量少,但是人口集中,工农业用水量大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容易引发旱灾。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我国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夏季风来自东南部辽阔的海洋,带来大量降水。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台风发源于低纬度海洋,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地震多发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二)除害兴利并举
思考: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面对灾害我国做了哪些防灾减灾的工作?
通过学习教材P114~115图文内容,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归纳: 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建设防灾工程、开展灾害监测、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抢救受灾人员、抢修基础设施、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秩序等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建设。这些都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三)自救互救
思考:当灾害来临时,要怎样做,才可以有效避灾?
提示: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冷静应对,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1)洪水应急措施: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和山丘等, 如果不能逃脱,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木板、树干等能漂浮的物品,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线杆上的电线击中。
(2)台风自救的重点是关注台风预警信息,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户外活动。
(3)地震自救措施:如果在室外,要远离高大建筑、电线杆等危险物,跑到空旷地带;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4)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5)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三、学习总结
灾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冷静沉着、迅速有序地撤离,自我救护时要沉着应对。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学习重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搜集2024年年初湖北的雪灾,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的影像资料,请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想。
提示: 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二、新课学习
(一)自然灾害严重
观看旱灾、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 灾害和 灾害。
气象灾害:
(1)旱灾:长时期降水比常年 ,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形成旱灾。
(2)洪涝: 的暴雨或 的大暴雨,造成江河泛滥,导致土地、房屋受淹,形成洪涝灾害。
(3)台风:夏秋季节,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伴随 、 、 ,侵袭我国 地区,形成台风灾害。
(4)寒潮:深秋至初春,来自北方 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广大地区剧烈 ,伴随 、 、 等,形成寒潮灾害。
地质灾害:
(1)地震:板块相互 引起强烈的大震动,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和通信设施损毁等,形成地震灾害。
(2)滑坡:坡地上不稳定的岩石土体 ,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滑坡灾害。
(3)泥石流:山区 引发的、挟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 ,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形成泥石流灾害。
1.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 的国家之一。
2.通过读图5.3和图5.5,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旱灾主要分布在 。华北地区降水量少,但是人口集中,工农业用水量大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容易引发旱灾。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 ,我国降水受 影响明显。夏季风来自东南部辽阔的海洋,带来大量 。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 地区。因为台风发源于低纬度海洋,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寒潮灾害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 。
地震多发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 ,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二)除害兴利并举
思考: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面对灾害我国做了哪些防灾减灾的工作?
通过学习教材P114~115图文内容,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归纳: 我国坚持“ ”,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建设防灾工程、开展灾害监测、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抢救受灾人员、抢修基础设施、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秩序等措施,开展防灾减灾建设。这些都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三)自救互救
思考:当灾害来临时,要怎样做,才可以有效避灾?
提示: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 ,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 ,并设法把消息 、 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1)洪水应急措施: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 转移,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和山丘等, 如果不能逃脱,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木板、树干等能漂浮的物品,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线杆上的电线击中。
(2)台风自救的重点是 ,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 。
(3)地震自救措施:如果在室外,要 高大建筑、电线杆等危险物,跑到 地带;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 ,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4)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 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5)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三、学习总结
灾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冷静沉着、迅速有序地撤离,自我救护时要沉着应对。虽然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但人们相互救助的温情可以减轻灾区人们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