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目录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贰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肆
习题检测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一章
“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出现了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交流。
人口迁移
文化交流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原因:
1.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
2.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3.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4.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二)概况: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至亚洲、非洲。
产量高,生长快,耐旱耐瘠,气候环境适应性强,便于储藏、加工。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欧洲 中国
玉米 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传遍欧洲,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1)明朝时分三路传入:西北、西南、东南沿海地区;先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扩展到平原地区;(2)清朝前期,在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本草纲目》玉蜀黍
“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
——徐光启《甘薯疏》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概况:
欧洲 中国
番茄 (1)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 (2)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1)明朝万历年间引入,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2)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辣椒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材料:辣椒最早可能是传入了广州、贵州和湖南等地,再由此遍布西南。据记载,在乾隆年间贵州、湖南两地就已经开始大量食用辣椒,至嘉庆年间贵州、湖南、四川和江西已经开始普遍种植辣椒,这四个地方也是目前国内公认最能吃辣的四个省份。
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在明代广泛种植?
材料1: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①明朝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对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
③玉米、甘薯的耐旱、高产,适应不同土壤和气候环境。
④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的推广。
思考: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2:玉米、番薯的引进及推广种植,使得许多耕地及山地得到了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由于此两种作物单产亦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稻、麦粮食生产的不足,尤其在清代,对于缓解人口的压力,意义极大。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①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
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③使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④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
西班牙、葡萄牙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南瓜
西班牙
西班牙
葡萄牙
美
洲
欧 洲
亚 洲
中国
非 洲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第二章
(一)概况
类别 物种
农作物 粮食:
水果:
蔬菜:
经济:
禽畜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
鸡、猪、羊、牛、驴、马
(二)影响
1.改变了美洲的粮食结构,小麦、水稻成为美洲两大粮食作物;
2.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历史纵横 咖啡和咖啡馆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思考:咖啡在世界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在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②具有双向互补性;③内容丰富,动植物、人种和文化交流;④欧洲起主导作用;⑤具有长期性;⑥结果具有双重性。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有哪些特点?
美
洲
欧 洲
亚 洲
非 洲
大 洋 洲
欧洲移民
欧亚大陆物种:
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
畜禽:鸡、牛、驴、马、猪、羊
欧洲殖民者
咖啡
西班牙
西班牙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1: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此广种。”
——(明)徐光启
◎梵高《吃马铃薯的人》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水稻在北美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可可粉与巧克力 红茶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除供应当地消费外,大量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外来农作物增加了中国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苏湖熟天下足
清代: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2:烟草、玉米、咖啡、可可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蔗糖、大米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3: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苞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4.新物种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2)殖民者在美洲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中国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4)有害物种的引入,危及生态平衡。
北美洲南部的荒漠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1606年前后,红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由于是遥远东方来的珍品,「喝茶」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拜生产技术进步之赐,茶才真正进入一般人民的生活。
p11【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
②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很多地区面临的粮食紧缺问题得以缓解,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③以往一些奢侈品(香料、茶叶、蔗糖)变成了普通人的日常消费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知识拓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积极:
①促进了土地的开发,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
②缓解了饥荒,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③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④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⑤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消极:
①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②一些物种的引入,在新环境下泛滥成灾,导致生态失衡;
③带来疾病传播;④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掠夺。
古巴甘蔗种植园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品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禽畜(鸡、猪、羊、牛、驴、马)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经济作物(烟草、花生、可可)
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D
2.当代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北京做过一个实验,让饭店厨师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菜谱做菜。他认为:“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食材的缺席,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休憩。”然而,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他们吃的是外国菜,而不是中国菜。这表明( )
A.物种全球交流促进饮食文化变迁
B.新时代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丰富
C.经济全球化程度已进入纵深阶段
D.中外餐饮文化交流互动的频繁性
A
3.学者刘启振认为:1765年,中国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据此可知,大豆( )
A.是中国古代人民最早种植的作物
B.流通导致了国际贸易网的形成
C.传播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已经成为文明交流的主要媒介
C
4.17世纪,南美洲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还被运往西班牙。17世纪末,稻、麦已成为北美弗吉尼亚地区的重要作物,被大量贩卖到美洲的巴巴多斯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近代化
C.小麦依靠奴隶贸易获得了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
A
5.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D
6.1582年,威尼斯一位贵族家的“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601年,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市价便宜、赖以维生的资源”。这可用以说明,玉米的引进( )
A.冲击了西欧的庄园经济
B.提升了抗饥荒的能力
C.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D.缓解了通货膨胀现象
B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