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 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目录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贰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叁
生产关系的变化
肆
习题检测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第一章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1万年)
——采集渔猎
1.食物来源:
采集、渔猎现成的动植物为主
2.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木器、骨器
3.生活方式:
①迁徙、群居;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4.社会关系:
女性抚育后代并采集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
上古中国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
1.食物来源:
驯化野生动植物
2.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器
3.生活方式:
定居生活
4.社会关系:
男性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从事家庭副业(父系氏族)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阅读材料,思考:农业产生的原因。
材料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ǒ)蛖(bà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淮南子 修务训》
材料2: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 号》
①早期人类逐渐掌握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②生产工具改进;③疾病困扰;④人口增长,资源压力;⑤气候变迁。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阅读课本,梳理农耕和畜牧的发展概况,概括其过程体现的特点。
原始
农业
原始
畜牧业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饲养绵羊山羊
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公元前9000-7000年前西亚“新月地带”栽培小麦、大麦
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
黄河流域栽培粟
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
◎骆马
距今约5000年前中美洲
玉米、甘薯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阅读课本,梳理农耕和畜牧的发展概况,概括其过程体现的特点。
多元中心
独立发展
具有多样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一次革命。
材料: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万年至两千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亿3千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3)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1)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材料: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1)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2)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3)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的需要而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1: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1)天文历法获得较快的发展;
(2)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埃及
太阳历
材料2:金字塔体现埃及建筑和数学(勾股定理、圆周率)较高水平。
◎古埃及
金字塔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小结:农业的诞生,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
社会关系变化
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贫富分化出现
产品有剩余,首领利用权力形成私有财产。
自由民与奴隶
战争使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战俘变成奴隶。
阶级的产生
自由民(穷人、富人)、奴隶、阶级划分产生。
国家的诞生
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强制机关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知识拓展】国家产生的标志、实质、根本属性与职能。
1.标志:
军队、政府、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赋税制度建立。
2.实质:
阶级统治暴力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
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3.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
①阶级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②社会管理: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调整其他社会关系,调控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活动。
对外职能:
①防御外来侵略,保护本国利益;②参与国际竞争,协调国家关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小结:农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一次革命。
(1)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3)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1)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2)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男女的社会分工、阶级产生与贫富分化、国家诞生)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二章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思考: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四大古代农耕文明兴起发展的条件。
1.大河沿岸,土壤肥沃,农业灌溉便利。2.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3.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发展。
【历史纵横】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1.食物生产:
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1)土地制度:
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新月沃地想象图
◎新月沃地
农业生产已经比较发达
(一)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古埃及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1.土地制度: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2.农业经济:
呵!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
——古埃及长诗
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其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2.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形成小农经济。
井田制下,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农夫集体耕作;
(1)商周:
(2)战国:
思考: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铁犁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
③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古代中国
思考: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材料:虽然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但始终未出现革命性进展……使得农民大多安于现状。
①一家一户为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稳定性)③负担沉重,抗灾能力差(脆弱性)④形成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保守性)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2.土地制度:
商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4.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
5.农业技术体系:
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三)古希腊
1.食物生产:
(1)主要粮食作物:大麦和小麦(西亚传入)
(2)土地肥沃:谷物与蔬菜轮作
(3)地力较差:葡萄和橄榄
2.土地制度:
有利于发展工商业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四)古罗马
1.食物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土地制度:
(1)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2)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五)古代美洲
1.食物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土地制度:
土地有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阿兹特克“浮动园地”:在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甚至每年从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小结: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古中国 北方粟麦、南方稻作;猪和狗等 商时期,土地国有;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农夫集体劳动;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劳动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葡萄和橄榄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 奴隶劳作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骆马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认识:中外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是同步和统一的,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和社会活动各具特色。
【知识拓展】统一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
1.地区分布:
2.政府管理:
3.目的:
4.社会阶层分化:
5.文明:
有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灌溉农业发达。
通过政府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创造成熟的文字、科技、天文历法等。
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1.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
①东亚东南亚稻米区;②美洲玉米区;③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2.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3.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4.食物结构的差异(中国:素食结构;西方:肉奶为主)
5.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知识拓展】多样性:世界古代以农耕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概念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又称母系社会、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
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是指社会组织以父系血统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中,家族和社会的重要组织单位是以父系血统为基础的氏族。父系氏族社会中,家族和社会地位的继承是通过父系血统来确定的,子女以父亲的氏族身份为准。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tian)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尚书》
传说古代希腊的著名统帅阿伽门农从特洛伊战场班师回国,被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伙同情夫谋杀。阿伽门农之子厄瑞斯忒(tè)长大成人后替父报仇,亲手杀死了生母克吕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复仇女神便以“弑(shi)母罪”对厄瑞斯忒提出了指控,认为报仇只应限于为“母系血亲”。但厄瑞斯忒的庇护神阿波罗则为他辩护说,父亲是比母亲更重要的尊亲,他的母亲谋害丈夫,就是母亲的主人。双方争执不下,案子被提交给神圣法庭进行审判,结果,雅典娜女神在最后时刻了主张厄瑞斯忒无罪的关键性一票。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原始农业及畜牧业出现(前提)
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出现社会分工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
社会阶级分化
奴隶制成为主要剥削制度
小双桥遗址Ⅸ区的H63更特殊。这座坑比较大(长10.5米,宽6.8米,深1.7米),平面近似水滴形,最底部挖了一小型圆坑,里面码放了九枚不含下颌骨的人头骨,再向上一层,则埋藏着大量头骨、零散人骨和几具基本完整的人骨架,以及大量陶器残片和兽骨。死者至少有56人。这座坑使用了较长时间,有过多次祭祀。
——《翦商》
公共机关及国家形成
文字的产生
奴隶主
奴隶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
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是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距今10万—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目前共出土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和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据此可判断山东沂水跋山古人类( )
A.从事渔猎和采集
B.种植粟和小麦
C.过着定居生活
D.贫富差距悬殊
A
2.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说明( )
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3.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会把军队开入对方最好的平原,如果对方拒不出战,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双方作战的主力是以农民为主的重装步兵,多以方阵形式开展正面决战。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城邦混战加重农民赋役负担
B.战争形式凸显农耕文明特色
C.区域战争加速古典文明发展
D.民主政治体制影响军事策略
B
4.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 )
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B.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
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B
5.瑞典考古学家发现波兰一座距今约6600年的陵墓墓葬中,有1/4的人有铜制饰物的陪葬品,其他3/4的人没有。经检测后发现,有铜饰陪葬品的人骨头中氮15同位素含量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吃了更多的牲畜,而其余的人只有植物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此地( )
A.阶级矛盾尖锐
B.形成早期城市
C.手工生产进步
D.出现贫富分化
D
6.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B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