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31 16: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程标准: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目录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习题检测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章
中国的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和机械化现代农业等几个重要阶段。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机械化生产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现代社会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从粗放到集约,从人工到自动,从个体到产业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材料: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产生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851年法国人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1958年,我国第一台轮式蒸汽拖拉机问世,被命名为“创造号”,开创了国产拖拉机发展篇章。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2.发展历程:
(1)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①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②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③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方式。典型设施有环境安全型温室、禽畜舍、菇房等
◎温控立体大棚
温控立体大棚
大型农场
现代化养殖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3.具体表现:
(1)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铧式犁
播种机
联合收割机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1)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也不相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结合。
美国大型农机
法国中型农机
日本小型农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3.具体表现:
人工智能在农业机器中的应用
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锌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日本等国研制的捕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采。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1)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3.具体表现: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3.具体表现:
(2)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成就 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中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3)畜牧业的现代化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②生产规模大型化。
机械化鸡蛋加工流水线
现代化养鸡场
现代化养猪场
现代化养牛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3.具体表现:
(4)渔业的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①捕捞渔具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远洋渔船
现代化渔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3.具体表现:
1.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保障食品供应;
2.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3.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
材料1: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2: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问题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
农业服务社会化 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 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农民生活现代化 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第二章
(一)粮食储备技术
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
(1)出现: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仰韶文化圪垯(gē da)川遗址窖穴
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
(2)发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
◎隋代含嘉仓遗址
◎汉代彩绘陶仓
(一)粮食储备技术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1)条件: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2)成就: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示意图
◎中储粮低温粮仓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②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一)粮食储备技术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3)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高了国家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粮食安全
◎智能粮仓示意图
(一)粮食储备技术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现代粮仓
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战国青铜冰鉴
◎腊肉
(二)食物储存技术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烘干保存的烤馕
2.现代:
(1)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2)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二)食物储存技术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问题探究】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生鲜产品的品质要求;
②有利于丰富食品种类,实现跨区和跨季节销售;
③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减少损失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
④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冷链物流
冰箱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在粮食生产和储存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1.原因:
(1)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
(3)战争冲突、自然灾害(水旱虫害)等;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材料1:据当前估计,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万。重度粮食不安全是与饥饿相近的另一项衡量指标,受此影响的人数也同样呈增加趋势。2019年,全世界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占世界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联合国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材料2:20世纪发生的所有饥荒,本来都可以通过调动充足的食物生产力量使人们不至于饥饿而死。 ——西尔维·布吕内尔《饥荒与政治》
(一)粮食安全问题
1.原因:
(1)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
(3)战争冲突、自然灾害(水旱虫害)等;
洪灾
旱灾
战争冲突
蝗灾
气候变暖
环境污染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粮食生产和储存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一)粮食安全问题
2.对策:
国际社会:
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开幕现场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徽标
世界粮食日
每年十月十六日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一)粮食安全问题
2.对策:
中国方案:
①措施:《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②成就: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材料:尽管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空前扩张、耕地流失和水资源短缺,但中国仍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近1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2019年产量最高达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新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理念已成为现实。
——田志宏《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2)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3)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
全事件频发;
“疯牛病”引发的国际动荡
“毒饺子”事件
“地沟油”事件
“三聚氰胺奶粉” 事件
“瘦肉精”事件
冷链食品中潜伏新冠病毒
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问题
2.应对措施
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立法规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严格监管: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老百姓能不能吃得安全,能不能吃得安心,已经直接关系到对执政党的信任问题,对国家的信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指示
食品安全认证标志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P17史料阅读——上述史料说明中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手段是什么?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管理?
手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并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道德教育等。
问题探究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问题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以及政策支持、制度创新等方面努力,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物育种技术的突破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以及政策支持、制度创新等方面努力,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问题探究
食物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畜牧业和渔业的现代化
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食品保存技术的进步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10期)
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18世纪,捏练机及机械压力机使通心粉逐渐降级为普通食物。19世纪,养殖业的进步让产量大增的牡蛎从贵族盘里“最精致的海味”成为无产阶级口中之食;随后小麦丰富的供应使精白面粉不再昂贵,白面包失去奢侈品的地位,进入工人的餐盘。这一现象说明( )
A.技术革新推动餐桌革命
B.物种交流加速社会转型
C.工业革命促进阶层流动
D.机器生产提高工人地位
A
2.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广泛使用中耕机、收割机、打谷机和蒸汽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普遍推广钾盐、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德国这一状况体现了( )
A.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
C.德国成为工业革命中心
D.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进程
A
3.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并组建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中储粮在全国建立起了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这一布局( )
A.强化了粮食管理的市场手段
B.保障了全国粮食进出口贸易
C.构建了粮食储存和调控网络体系
D.提升了国家粮食储备的技术水平
C
4.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D
5.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 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
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 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B
6.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的口号,宣布对苏联实行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D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