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意义。
时空坐标
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目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贰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叁
习题检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章
阿尔伯特·爱因斯(1879—1955年)德国物理学家
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年)德国物理学家
材料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外历史纲要(下)》
1.理论基础:
(一)背景: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理论(相对论、量子理论等)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
现年90岁的詹姆斯·沃森,有“DNA之父”之称的美国生物学家
诺伯特·维纳,1894年11月26日诞生,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
相对论 量子论 现代遗传理论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材料2: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烧火箭,是用于空袭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3:二战后,美苏展开军备竞赛,大力发展科技……美国和西方在电子、新材料及其加工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苏联,从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苏军备竞赛给逼出来的。
——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二战的推动
2.国际形势:
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
二战后军备竞赛的要求;
古巴导弹危机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背景:
材料4: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它的黄金储备占到资本主义世界储备的74.5%(1948年),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它还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
二战后发展经济的要求;
3.物质基础:
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苏联 7.4 8.7 3.0
美国 3.5 4.0 1.9
发展中国家 5.4 6.8 2.9
1951至1980年苏联与美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背景:
1.理论基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相对论、量子理论的提出)
2.国际形势:战争及激烈国际竞争的刺激
3.物质基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4.政府支持: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个人努力: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勤付出。
0.47
17
92
265
1143
1830
1995
1940
1954
1961
1985
500
1000
1500
2000
单位:
亿美元
美国政府对科技的投入
材料5 凡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也无力投资的项目和产业,国家通过巨额财政拨款来完成。那些高风险、高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几乎都是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兴建的。这种做法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詹姆斯·沃森,美国生物学,有“DNA之父”之称
◎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背景:
1.世界: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2.中国:
3.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概况:
航天
海洋
原子能
生物
新材料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电子计算机——世界
(1)目的:
(2)标志:
(3)影响:
1954年,美国研制出使用晶体管线路的第二代计算机。
1964年,发明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
1983年,IBM推出家用电脑PC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
图灵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三)代表性成就:
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
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
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从军事向民用拓展。(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
(4)趋势: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计算机研制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
12.54京次/秒
2009年:“天河一号”千万亿次/秒,性能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一
2002年:"龙芯一号",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1992年:银河-Ⅱ号10亿次/秒
1983年:银河-Ι号1亿次/秒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代表性成就:
1.电子计算机——中国
(1)产生:
(2)发展:
(3)影响:
1969年
美国创建军用网络
1981年
NFS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设,连接全美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供100多所美国大学共享资源
1990年
美国政府退出对互联网的管理。整个互联网迅速商业化,万维网向公众开放
1976年
美国军方建立阿帕网,让大家可以远程登录使用大型计算机,共享信息
2006年
中国互联网逐渐普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开始兴起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后来计算机网络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遍布全球。
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2.电子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代表性成就:
3.人工智能技术(AI)
(1)定义:英文缩写为AI。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职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2)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3)应用:
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
(4)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代表性成就: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美苏太空竞赛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开端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在月球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登上月球
“斯普特尼克1号”
1993年国际空间站由美国等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
4.航天技术:
(1)开端:
(2)成就:
(3)影响:
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代表性成就: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2019年,月球车“玉兔二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标志着中国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21年,中国“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
中国航天事业
中国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
5.海洋技术:
(1)目的:综合高效开发海洋资源
(2)兴起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围绕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两个方面的变革兴起。
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2020年10月27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代表性成就: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
年份 国家 重大科技成果
1957 苏联 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 美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
1961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5 法国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即“试验卫星1号”(A-I)
1967 苏联 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 美国 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 中国 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 美国、苏联 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 美国、苏联 “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6 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 中国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特点:①美苏主导领先;②国家组织支持;③曲折发展,技术成就不断突破;④军事战略需要为主;⑤从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
主要因素:①国际形势的变化;②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③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④经济发展状况;⑤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6.原子能技术
(1)原子能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应用于生产生活。
(2)原子能的滥用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核武器扩散、核泄漏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小男孩”——美国在日本广岛市投掷的首枚原子弹
俄罗斯“五十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
核医学
山东石湾岛核电站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代表性成就:
7.生物技术
克隆技术
二战后DNA双螺旋结构,
微生物学
(1)医疗:20世纪初,人们初步掌握多种为医疗服务的生物技术,包括疫苗、血清。
(2)遗传:二战后,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3)分支: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等。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代表性成就:
疫苗
8.新材料技术
(1)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2)新材料不断更新,表现出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点。
(3)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高分子材料
◎纳米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
(三)代表性成就:
(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
材料 新的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又有新的变化。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不然,在核能、电子计算机和宇航技术的带动下,一批批新技术迅速出现并且汇入技术革命的洪流,进而形成宏大的技术群。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这种渗透有两种趋势:一是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二是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科技转化成生产力速度更快;科学技术二者结合更加紧密。
科技革命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学科分工更加细致研究深入;学科交叉朝综合性方向发展。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领域 成就
计算机 互联网 1946年,美国 “埃尼阿克”。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①1969年,军用网络②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③目前已遍布全球。
人工 智能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②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大量应用;出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无人工厂”。
航天 技术 ①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②21世纪,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
海洋 技术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②1997年,中国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
③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原子能 ①二战期间,美国发明第一颗原子弹;
②21世纪,应用于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生物 技术 ①20世纪初,初步掌握为医疗服务的生物技术;
②二战后,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等突飞猛进。
新材料 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广泛运用。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第二章
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创新意识和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
(一)经济层面: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经济增长模式:
2.企业管理方式:
3.产业结构:
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
社会生产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利润增长依赖技术革新。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互联网等迅速发展
人类生活文化出现新模式
衣、食、住、行、用等取得长足进步,生活质量水平提升
(二)社会层次:
1.物质生活:
2.文化生活:
①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②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③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地球成为“地球村”。
2.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地球村”: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
材料: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5年12月16日)
(三)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四)负面影响
沉迷网络
“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将人类道德伦理推向极限
1.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2.沉溺网络世界的年轻人;
3.“核泄漏”“核武器”毁天灭地;
4.“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将人类道德伦理推向极限;
5.科技进步工业发展但同时带来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等
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思考】随着人工智能日渐成熟,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被机器人占领,未来处 于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的路在哪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
面对现代科技发展,中国的应对:
(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3)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掌握核心科技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
(4)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知识拓展:面对现代科技发展,中国的应对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计算机和网络、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
海洋技术、原子能、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
对社会生活:全媒体、地球村、信息化
对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对经济发展:集约型、现代企业、第三产业
负面影响:网络犯罪、环境污染、核泄漏等
特点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技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第三章
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D
2.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 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对此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亿—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B
3.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逐梦星辰的梦想一直都是人类的追逐,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D
4.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
A.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
C.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科技革命影响认识世界的视角
C
5.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新科技革命主导技术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一项技术,而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加工(制造)、激光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一种技术综合。这主要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A.促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速度加快
B.高新技术呈现日益群体化的趋势
C.要求各国加强联系形成世界市场
D.推动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日益明确
B
6.2024年的春运,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在自驾的比例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交通运输部上线“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帮助人们查询高速公路实时状态等信息,如果遇到事故,也可通过小程序“一键呼救”。根据材料可知( )
A.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
B.信息革命成果已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C.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D.微信小程序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B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