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商业的本质是一种交换,
而交换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
基本要素
概念解析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国家政策
贸易通道
最初的商业贸易
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流通的活动,称之为商业。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目录
壹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贰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叁
习题检测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思考】商业从哪而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是什么关系?
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1)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2)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富”“无商不活”。
基础
促进
发达的手工业
象牙白菜(清代)
商业的繁荣
清朝地摊经济
古代农业生产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
(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1.商朝时期:
出现了职业商人、商业贸易区域广泛,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
中原商业文化商业鼻祖王亥 经商图
五大财神之一——王亥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
“陶朱公”
范蠡
功成身退;
泛舟五湖;
三致千金;
三散家财。
儒商始祖
子贡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结驷连骑,
抗礼诸侯。
仲父
吕不韦
囤积居奇;
投机政治;
操持国政;
事败自杀。
女商人
巴寡妇清
寡妇持家;
经营丹砂;
始皇礼遇;
待之国宾。
治生之祖
白圭
乐观时变,
善为商贾。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①“ 工商食官” 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兴起;
②重农抑商政策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
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司马迁《史记》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材料一《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
《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本质:
变化:
阅读材料,指出“工商食官”的本质是什么?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工商食官:
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
政府对工商业垄断性经营的制度
出现富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3.秦汉:
4.隋唐至两宋:
5.元明清: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材料:史书记载,在唐朝都城长安,每日中午,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声散市;每晚击鼓八百声,鼓声过后关闭坊门。
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
唐都长安城
唐朝及以前的城市概况
城市功能: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小
商业活动:
①商业有时间的限制:定时启闭(日中为市);
②商业有区域的限制:指定的集中场所(市)进行集中交易
【严格坊市制】(县治以上的城市方能设市)
③受官府直接监控
宋朝及以后的城市概况
城市功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商业活动:
①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繁荣
②打破空间的限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于街巷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
③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知识拓展: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④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坊市制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
⑤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
⑥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繁荣
⑦海外贸易繁荣:商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1)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2)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3)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商人队伍壮大。但封建社会强调重本抑末,国家没有法律保护商人,民间对商人进行歧视。因而明清商人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商帮。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
乔家大院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3.秦汉:
4.隋唐至两宋:
5.元明清:
知识拓展:宋朝市的发展
1.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到宋朝,草市有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2.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3.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明清时期:
商业进一步繁荣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商船自其殖民地爪哇来中国澳门贩茶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记录。
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海外贸易使美洲白银大量流入;③赋役制度的变革。
原因:
表现:
商业市镇的兴起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明清的商业变化
白银广泛使用
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知识拓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拓展:商帮
拓展思考:从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商帮自身特点、近代社会性质分析其发展的困境?
材料一: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山西票号由内地向南方沿海发展的势头不仅受到严重阻挠,而且,随着晋商在国内的购销市场日益缩小,其投入商业运营的资本也大量减少。加之山西票号又与清政府结托的日益加紧,逐渐使其沦为清政府的御用财权金融机构,所以,随着清帝国国运不断衰落,晋商也衰落了下来。
——景占魁、冯素梅《晋商衰落原因的历史反思》
1.传统角度:封建专制制度和政策的阻碍+封建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3.近代社会角度: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利环境;
2.商帮自身角度:受制于商帮宗法血缘特征,缺乏法律保障,难以实现近代化转型。
原始社会后期 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商朝 出现了职业商人、商业贸易区域广泛,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
春秋战国 ①“ 工商食官” 的局面被打破,私商兴起;②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时期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归纳概括: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
贸易范围:
活动场所:
组织形式:
交易内容:
商业政策:
不断扩大,地区性——全国性。
城市到农村;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官商到私商到区域性商人。
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重农抑商持续始终。
1.古埃及:
(三)古代世界商业的发展:
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2.古希腊:
材料:希腊人经商范围东及中亚,北抵今南俄草原,南达北非,西到大西洋,规模相当惊人。希腊参与商业活动的人,包括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隶等各种人,而不仅仅是外邦人或奴隶。希罗多德说,在希腊的每一个城邦内部都有一个市场,人们在那里从事商业买卖活动。一些城邦为了便于贸易的发展,在市场上,有专门的官员检查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价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准确等
——摘编自晏绍祥《古典作家笔下的古代希腊商业》
(1)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2)海外贸易活跃
3.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四通八达
罗马帝国贸易网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4.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洛阳北魏墓地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铸造时间是491~518年。拜占庭帝国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
拜占庭帝国出现的中国丝绸
5.阿拉伯商人:
在亚非欧从事中介贸易,
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正在西非使用贝壳的阿拉伯商人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的发展:
古希腊各城邦:
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古罗马:商贸繁荣;
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特征: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的发展:
1.丝绸之路:
地位:
路线:
陆路(主):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四)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将中国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 博望侯 。”
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经历九死一生最终打开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交流的新纪元。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商品:
管理机构:
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海路:东南沿海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出发 — 南洋 —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东南沿海各港口 南洋,
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探究: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比较
材料: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的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异同点。
不同:
相同点:
陆上丝绸之路以政治交往为主,文化与经济交流为辅;
①都是国家主导的;
②都充满政治性;
③都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
海上丝绸之路政治交往与商贸活动并重,规模更大,民间参与度更高。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习近平提出。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要内容:政策的沟通、设施的联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以及民心的相通。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习近平(2015年10月21日)
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朝贡贸易”
含义:
目的:
特点:
影响:
瓦解: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
②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郑和下西洋
3.“朝贡贸易”:
材料: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朝贡贸易有严格规定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管理机构:
◆地点:
◆机构:
◆实质:
1757年广州“十三行”代理
闭关锁国,有限度开放。
公行贸易
明清两朝反复“海禁”,市舶贸易渐趋衰弱。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看见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
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公行,垄断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后的贸易中心。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3.“朝贡贸易”:
明朝:海禁政策:
严禁中国人到国外经商贸易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经商贸易的政策
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政策是在海禁政策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
对外贸易只准在“公行”(广州十三行)中进行,
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限制国人出海贸易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知识拓展】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
教材P37:“南海1号”沉船上的瓷碗;《群神宴》青花瓷
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博物馆首场大量中国元明瓷器。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
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五)商业贸易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对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新品种
3.对世界:中国的茶叶、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第二章
1.产生原因:
(1)生产力发展;
(2)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
2.表现:
(1)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物物交换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商朝铜铸贝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古埃及货币
(一)货币: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1)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2)成为财富的象征。
(3)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学思之窗】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3.意义:
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二)信贷
广义的信贷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
狭义则仅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
——《金融大辞典》
信贷
1.含义:
2.特点:
3.原则:
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1)以流动性为基础;
(2)以安全性为条件;
(3)以收益性为目标。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地区 时间 信贷史实
两河 流域 前22—前21世纪
古埃及 前16—前11世纪
古希腊 前4世纪
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从事放贷业务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38-39,填写下面表格
①借贷合约完备;②借贷程序化,受到法律保护。
①货币经营行业兴起;②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4. 世界古代信贷的发展
(二)信贷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地区 时间 信贷史实
中国 西周
春秋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38-39,填写下面表格
《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作用:
飞钱(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飞钱有两种形式:
“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等,携劵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历史纵横p39
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
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地区 时间 信贷史实
中国 西周
春秋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38-39,填写下面表格
《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开始使用交子、会子,并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北宋:“交子”——货币代用券,类似活期存款单,具备流通职能,我国古代最早纸币。
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四川——“钱引”;两淮——“交子”
湖广——“会子”;东南——“会子”
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挈。故以交子为便。当时设法者措置得宜,常预桩留本钱百万贯,以权三百万贯交子,公私物一,流通无阻,故蜀人便之。
——《宋朝事实》
交子便于民众携带,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客观上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业务:兑换银钱、经营存款、汇兑款项、发放贷款。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庄票是由民间金融业的商户、当铺、地方商会等机构发行的信用纸币,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据相关史料考证,庄票萌芽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形成于清初,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清朝的庄票
【知识拓展】关于“飞钱”和“庄票”
思考:结合本节内容,分析信贷出现的作用。
①缓解铜钱不足和大量钱币携带不便,便利商业流通;
②改善经营者营业状况,推动商业金融的发展。
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1.含义:
2.特点:
3.产生与发展:
古代 世界
古代 中国
(三)商业契约:
①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
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有何作用?
材料1: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材料2: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契约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商业)秩序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三)商业契约:
古代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
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商朝—明清;丝绸之路、朝贡贸易、通商贸易
世界:古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商人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商朝的贝币、古埃及、铜币、银币
古代中国、埃及
古代商朝出现,唐宋应用广泛;埃及广泛应用
本课小结
习题检测
第三章
1.从史前时期起,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 )
A.民众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B.对外贸易联系较为广泛
C.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促进了全球性经济联系
B
2.有学者研究表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人们把金、银、铜块按照不同的重量储存起来,如果一方想买卖牛,另一方想买卖谷物,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他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双方的商业价值,但是不会用黄金、白银进行直接交换。甚至可以直接进行物物交换,且这一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D
3.988年,阿拉伯的一本书中专门为调味料列出了参考书目。13世纪,一位巴格达人写出了164篇菜谱,包括用胡椒、丁香、肉桂等炖肉,还有甜品的制作等。这表明( )
A.阿拉伯地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B.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交流
C.大量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亚洲
D.商业贸易推动了饮食文化发展
D
4.秦朝时,已有针对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门法律。如针对抵押借贷的问题,秦简《法律问答》中即规定:“百姓有责(债),勿敢擅强质(以人身为抵押),擅强质及受质者,皆费二甲(处以价值相当于两副战甲的罚款)。”这一规定( )
A.侵犯了债权人利益
B.利于保护小农经济
C.阻碍了货币的流通
D.带有奴隶制的残余
B
5.飞钱产生于唐宪宗时期,是一种在异地间转移现金的方式。交易者不必携带大量沉重的金属货币,而可在甲地缴纳并取得票据,凭票据在乙地支领到钱。据此可知,唐代( )
A.商贸往来突破了空间限制
B.信贷业务出现了较大发展
C.纸钞滥发引发了通货膨胀
D.商业契约得到了广泛应用
B
6.明代,合伙经营的契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活动中,以至于在应用文书中也提供这类合同范本,如崇祯年间刊行的熊寅几编的《尺牍双鱼》,便载有《同本合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B.经济纠纷导致矛盾激化
C.经济发展推动商业行为的规范
D.促使契约精神由此萌发
C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