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3节 探究:汽化与液化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3节 课时1 汽化
2.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沸点。
1.知道汽化和汽化吸热。
3.能用汽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思考】神奇不神奇?纸锅里的水都开了,甚至能下泡面,而纸却不燃烧,魔术还是科学?说是魔术,你我都能做;说是科学,科学依据是什么?
欣赏视频:纸锅烧水
在这两种情况下,水在物态变化上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它们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知识点一:汽化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装置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知识点二、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3.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 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
A
B
C
AB段——水吸热,温度会不断升高;
BC段——当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沸腾,虽然水还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实验数据与分析
开始沸腾
实验视频
①水沸腾前,烧杯底部有气泡产生,且温度越高,气泡越多,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渐渐变小,直至消失;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到达水面时破裂,并放出里面的水蒸气。
②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对水加热,水不再沸腾。
实验现象
水沸腾前
水沸腾时
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水沸腾后形成大量的气泡,且内部、表面都有;
维持沸腾还要继续吸热,加热停止,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一些物质(液体)的沸点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
物质 沸点t/℃ 物质 沸点t/℃ 物质 沸点t/℃
氦 -269 乙醚 35 萘 218
氢 -253 酒精 78 亚麻仁油 287
氮 -196 水 100 汞 357
氧 -183 甲苯 111 铅 1 740
氨 -33 煤油 150 铁 2 750
用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而水烧开时的温度约为100 ℃,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
思 考
物质的沸点在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水中放些盐或糖,沸点升高,如果加入酒精,则沸点降低。
又如,海拔高的地方由于气压低,水的沸点会随之变低。通常,地势每升高 1 000 m,水的沸点就降低约 3 ℃。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 000 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在这里,水的沸点常年都达不到 100 ℃,大部分地区水的沸点为 84~87℃。在 8848.86 m 高的珠穆朗玛峰上,烧开的水只有73.5℃。这样的温度,连鸡蛋也煮不熟。高压锅则可以解决该问题,高压锅密封性能好,锅内的气压比外界大气压高,水的沸点可在100℃以上,因此,食物能很快煮熟。
科学书屋
影响沸点的因素
1.定义
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较为缓慢,无气泡产生。
杯子里的水、晾在阳光下的衣服、洒了水的地面,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是由于水蒸发,变成了气体。
知识点三:蒸发
2.蒸发吸热
①探究实验
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
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
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现象:用扇子扇,涂酒精的温度计的读
数降低;不涂酒精的温度计读数不变。
结论:液体蒸发吸热。
视频演示:酒精能使温度改变吗
②蒸发吸热的实例
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爽,是利用水在蒸发时吸热来降低温度。
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是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致升的太高。
(1)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a.将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和树荫下,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b.将湿衣服分别叠起来和摊开晾晒,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c.将湿衣服分别放在通风与无风处,哪种情况下会先干呢?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气体的流动等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 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如图A、B、C、D所示。其中,B被摊开表面积变大;C与A的表面积相同,但用灯加热;D与A的表面积相同,用扇子使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加快。
b. 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別为200s、100s、50s、80s。
(3)实验结论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视频欣赏:影响蒸发的因素
比较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温度条件
剧烈程度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都是汽化现象且都要吸热
液体表面
任何温度
缓慢
降低
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
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内部及表面同时进行
达到沸点
剧烈
不变
液面上气压的大小
4.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吹头发
烘干手
晒粮食
5.蒸发的应用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若要使沸腾过程继续,必须对液体继续加热,以便更多的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来自外界的热量为分子挣脱引力提供了能量,但无多余能量使液体温度升高(如图所示)。
另外,为什么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呢?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吸引,从而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6.拓展一步——液体汽化时的分子运动模型
从分子动理论角度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例
理解 高温下,我们速度变大了,逃跑能力增强了 出口大了,我们逃跑的通道变宽了 风伯伯及时送走我们,通道不再拥挤了
分析 液体温度越高, 蒸发越快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 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汽化
汽化
沸腾
蒸发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条件:(1)达到一定的温度;(2)继续吸热。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采摘的辣椒放在阴凉处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用笤帚把地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D
2.如图所示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起到镇痛的作用。
汽化
吸收
3.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你建议小明采取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2)在实验中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图乙是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况。
减少水的质量
沸腾时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第十三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3节 课时2 液化
2.了解液化的方法。
1.知道液化及液化现象。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云归而岩穴暝
图片和视频里面包含了怎样的原理?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在透明塑料袋中加入几滴酒精后,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
甲 在塑料袋中滴入酒精
乙 把袋挤瘪,把口扎紧
丙 放到热水里面
知识点一:液化
(1)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
塑料袋变瘪了,内壁附着小液滴.
(2)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液体去哪了?
袋中的酒精受热变成了气体,所以塑料袋膨胀.
(3)最后塑料袋里的小液滴是什么?为什么?
是酒精,因为水没有进去。是酒精蒸气变成了液态酒精。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液化现象——“白气”
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室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雾状小水滴。
注意:水蒸气是气态,人眼看不到,看到的“白气”是液体。
烧水时,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
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雾状小水滴。
液化现象——雾、露的形成
雾、露都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液态水(小水滴)。
傍晚或夜间,地面附近或地物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草木上,就形成了露,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1. 液化的方法一:降低气体的温度
实验一: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瓶内和平口的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①实验现象
烧瓶内的水未沸腾时,在瓶口上方可见少量“白雾”;水沸腾以后,瓶口上方的“白雾”增多,但在靠近瓶口的地方却看不见“白雾” 。
②分析现象
对水加热,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瓶壁、瓶口变为小水珠“白雾”(液态)。水沸腾以后,靠近瓶口的地方温度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所以却看不见“白雾”。
知识点二:液化的方法
实验二:如图所示,在瓶口上方倾斜放置一个金属盘,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室温较高时,可以在金属盘上放一些冰块)
①现象:
有许多水滴附着在金属盘的底面,并不断往下滴。
②分析现象:
在实验中水蒸气后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表面,又变为小水滴。
③实验结论:液化需要降低气体温度。
视频演示:水蒸气的液化
实验:如图,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先向外拉动活塞时,然后再推活塞(压缩乙醚),观察两种情况下乙醚状态的变化。
①现象: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
②实验结论:
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2. 液化的方法二:压缩气体的体积
上述实验中,用手试摸金属盘,感觉温度有什么变化?
(1)现象:用手试摸金属盘时,感觉金属盘温度升高。
(2)实验结论:
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金属盘烫手
知识点三:液化放热
1.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有些家庭利用石油加工时产生的可燃气体做饭,这些气体也是液化后储存在钢罐里的,叫液化石油气。
火箭中用做燃料和助燃剂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装在火箭里的。
知识点四:液化的实例
2.为什么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
100℃ 的水蒸气
100℃的开水
100℃ 的水蒸气
100℃的开水
液化
放出热量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放了这些热之后才变成100 C的水,其还能继续对人造成烫伤。
3.你有注意过这些雾是在里面还是外面吗?
实验:取一块玻璃,对着玻璃哈气(呼出水蒸气),用手摸一摸玻璃,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呢?
雾总是出现在热的水蒸气同侧
液化的分析
视频演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汽化 液化
状态变化
方式
吸、放热
相同之处
不同点
物态变化
由液态变为气态
由气态变为液态
蒸发和沸腾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吸热
放热
都是物态变化的过程,都伴随着热量变化。
汽化与液化的异同点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方式
降低温度
液化放热
压缩体积
生活现象
1.用塑料袋套在绿叶上并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的内表面就会出现一层水珠。水珠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A
2.在高速公路上常常会看到“前方有雾小心驾驶”的警示语,雾是空气中的哪种气体遇冷液化形成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C
3.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A.水蒸气比开水的温度高
B.水蒸气蒸发时吸热
C.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D.水蒸气液化时吸热
C
4.医生为病人检查口腔时,拿着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
上烤一烤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小镜子升温,防止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
D.使小镜子升温,放入口腔中病人不觉得凉
B
5.遵义是中国名茶之乡,这里生产的茶深受人们喜爱。泡茶(如图所示)时,会看到水冒“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放热
液化
6.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对气态乙醚加压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选填“降低”或“升高”)温度。
液化
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