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张PPT。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反应层反应层Zn2+eNH4+Cl-小组讨论: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案?实验方案:误差分析:测测真真有电流无电流无电流谢 谢!课 题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版本
人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引入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剖开电池让学生看到电池的内部结构,以此为基础介绍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并设计方案进行测量和误差分析。
之后设计了三个实验:一是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学生讨论后提出实验方案并选择伏安法测量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二是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池两端电压的实验方案;三是补偿法测电池的电动势。通过二、三实验结果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电表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学生对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方案中的误差来源有更深的认识,最后用等效法分析实验中的误差情况。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中的不断解决问题,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熟悉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并用等效法分析实验中的误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方案和利用图像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 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工具
电流表、电压表、电池、滑动变阻器、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线若干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引入新课:
展示电池,提出问题:
电池的作用是什么?
电池的电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剖开电池,简要介绍电池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和内阻。
新课教学:
一、如何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小组讨论: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案?
确定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方法:
进行实验
误差分析
原理:
考虑电表内阻:
整理后:
学 生 活 动
学生回答:供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确定实验的方案及数据处理。
学生进行实验,读取6组数据,绘制图像,直接获得电动势和内阻的数值
设 计 意 图
现场解剖电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回顾之前的相关知识。
使用图像分析,快速的获得结论。
教 学 过 程
此时的测量结果可等效成下面的电路
结论:
测量的结果为电压表与电池并联后的结果,故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提出方案:
直接用电压表测量电池两端的电压。
提出问题:
这样测量的电压是电池的电动势吗?
设想有一个与被测电池EX完全一样的电池与被测电池并联(如下图所示),这样有电流流过EX吗?
教师提问:这时EX两端的电压等于电动势吗?
有和EX一样的电池吗?
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读出用电压表直接测量电池两端电压的数值U1。
学生回答:不是,当通过电池的电流为0时,电池两端的电压才是电动势。
学生回答:没有电流
等于
没有
等效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容易得出结论。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补偿法测电池的电动势这一方案。
造成冲突,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 学 过 程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电池”,电路如图所示,它的输出电压可以调节,并且可以通过电压表读出输出的电压。
如果将这个“电池”与EX并联,调节“电池”的输出电压,当灵敏电流计的电流为0时,就可以确定被测电池的电动势了。
教师:对比U1和U2的数值,能发现什么?
“电池”部分已经连接好,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案连接电路图,再次进行测量,得到电压表的数值U2。
各组的实验结果均为:U1略小于U2。
电压表有内阻
补偿电路事先连接好,降低实验的难度。
应用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物理结论,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得到物理规律的喜悦
作 业
教材中其他实验方案的误差分析。
板 书 设 计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实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观察到电表带来的影响,这样对于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方案的误差分析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实际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误差分析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