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16:0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成因,分析其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2.深入把握小说主旨,了解沙皇专制下的黑暗现实。
3.理解“套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
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方法和教具:
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以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封尘封百年的委托信
亲爱的侦探:
你好,我是你本次案件的委托人——契诃夫。请允许我向您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现在是19世纪末的俄国,我作为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良心的思考者,很荣幸地得到一些不足挂齿的虚名,他们称我为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著名剧作家,短篇小说的巨匠,将我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我有一些不成气候的代表作,比如《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我听说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附件内容: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
(据悉:死者五月初突然病倒,郁郁寡欢,闭门不出,大约一个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打算结婚,但不知什么原因,婚事突然告吹。)
一个世纪以后,芜湖市京师学校高一全体同学组成调查小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活动探究
活动一:建立死者档案
小组成员对死者的生前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取证(包括姓名、性别、职务、住所、婚姻状况、口头禅、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人际关系)
死者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职务:某中学的希腊文老师
住所:某中学一所男性职工宿舍
婚姻状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外貌特征:晴朗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性格特征: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制度。
人际关系:无朋友,但却管辖着全城,且曾与女友华连卡和她的弟弟柯瓦连科以及学校同事布尔金有过交往。
活动二:案情综述
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片段朗读或表演,以此分析人物形象。
1.死者生前发生了哪些主要事件?
①漫画事件
②骑车事件
③正面交锋
2.选择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片段情景再现,以此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从神态、语言、心理与动作等入手分析)
(1)别里科夫:
孤僻胆怯、封闭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沙皇政府卫道士。
(2)柯瓦连科: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3)华连卡:
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但是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活动三:走访相关人士
调查走访与别里科夫接触过的人,如华连卡、科瓦连科、布尔金等,找出造成别里科夫死亡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华连卡的哈哈大笑
活动四:结案报告
根据所调查到的内容完成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原因何在?
结案报告: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
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因此,思想的顽固保守,是促使别里科夫忧郁死去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他是死于沙皇统治者的专制制度。
活动五:案件反思
1.别里科夫死后,城里人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结合“套子”的象征义来思考)
原文结尾删减片段:
我们从墓地回来,感到心情愉快。可是,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依旧那样严酷,令人厌倦,毫无理性。这是一种虽没有明令禁止、但也没有充分开戒的生活。情况不见好转。实在,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问题就在这儿,”伊凡·伊凡内奇说着,点起了烟斗。
“将来还会有多少套中人啊!”布尔金重复道。
……
“问题就在这儿,”伊凡·伊凡内奇重复道,“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难道这不是套子?至于我们在游手好闲的懒汉、图谋私利的讼棍和愚蠢无聊的女人们中间消磨了我们的一生,说着并听着各种各样的废话──难道这不是套子?哦,如果您愿意的话,我现在就给您讲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
“不用了,该睡觉了,”布尔金说,“明天再讲吧。”
……
“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伊凡·伊凡内奇翻了一个身说,“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声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们一边,你只好说谎,陪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个温暖的小窝,捞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哦,您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伊凡·伊凡内奇,”教员说,“我们睡觉吧。”十分钟后,布尔金已经睡着了。伊凡·伊凡内奇却还在不断地翻身叹气。后来他索性爬起来,走到外面,在门口坐下,点起了烟斗。
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五日
套子:象征旧制度、旧秩序、沙皇政府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令和专制统治、保守落后的思想。
概括主旨
先明确“概括小说的主旨”包括四个要点:
1、小说叙述了什么样的事件?
2、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3、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重点)
4、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明确:小说通过叙述了……的事件(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一种……的社会现象,弘扬赞颂/揭露抨击了一种……的风气,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旨:本文通过叙述“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塑造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逃避现实、极力维护专制制度的小人物形象),深刻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委婉表达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愿望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
拓展延伸
别里科夫害怕新事物,反对社会变革,把自已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
在你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提示:“套子”可理解为行为规则)
课堂总结: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满足于眼下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 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让自己深受共害,而且还会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 也是一种套子,“嫉妒” 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遵守合理的规章制度,摒弃落后的“套子”。
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解放思想,才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