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结合图文材料,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认识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活动,能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
一
1.太阳概况
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 ,表面温度约为6 000 K。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
(3)简述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氢和氦
电磁波
核聚变
答案 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热能、光能等。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拓展延伸
2.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1)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而不是出现在赤道地区。
拓展延伸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
拓展延伸
②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①空间分布
不同纬度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
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
拓展延伸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2021年1~7月太阳能发电量65亿千瓦时。如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
1.指出甘肃省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
探究核心知识
2.造成甘肃省太阳辐射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答案 分布不均;西北部太阳辐射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辐射相对匮乏。
答案 天气(降水)。
3.分析甘肃省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
答案 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较长,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2024·山东济宁期中)生物量是单位面积内生物体的总质量(干重),单位为kg/m2。下面图1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2示意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据此完成1~2题。
落实思维方法
1.影响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是
A.天气 B.海拔
C.纬度 D.大气透明度
√
读图1可知,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呈递减趋势,因此,影响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是纬度,C正确。
解析
2.图文信息说明太阳辐射
A.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B.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C.为生物繁衍生长提供能量 D.为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
由图2可知,地处低纬度的热带雨林的生物量高于地处高纬度的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生物量与太阳辐射量呈正相关,故图文信息说明太阳辐射为生物繁衍生长提供能量,C正确。
解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
二
1.太阳大气分层
字母 太阳大气层 特点
A ______层 发出的 最强,肉眼可见
B 色球层 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C _____层 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
从里向外(A-B-C),亮度越来越弱,厚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
光球
可见光
日冕
2.太阳风
太阳大气不断释放 ,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
3.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 的变化。
高速带电粒子流
大气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类型 位置 现象 意义 关联性
_______________ C 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 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太阳黑子增强的年份和区域是太阳耀斑、太阳风活动强烈的年份和区域,周期约为11年
________ B 出现大而亮的斑块 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______ 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_________ A 出现在光球层上的黑斑点 太阳活动 的标志
日冕物质
抛射
太阳耀斑
日珥
太阳黑子
强弱
5.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磁
电
暴
网
指出极光的观看条件。
答案 ①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
②高纬度地区;
③极夜时期。
思
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气候:太阳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可能发生变化→影响气候。
(2)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3)扰动地球的磁场(磁暴):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产生极光: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
核心归纳
落实思维方法
(2025·山西太原期中)据外媒2022年8月报道,随太阳活动逐渐接近最大值,在短短两周内,太阳已经发生了36次日冕物质抛射,爆发了14次太阳黑子和6次太阳耀斑。这意味着太阳目前正处于第25次太阳周期之中,在2025年年中达到顶峰。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太阳活动给地球带来的影响有
①改变地球大气层的厚度 ②可能会引发火山喷发或地震 ③扰乱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 ④无线电短波通信信号质量下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日冕物质抛射来自太阳大气最外部的日冕层,对地球大气层厚度没有影响,①错误;
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爆发与地震、火山喷发没有直接关系,②错误;
太阳活动增强会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③正确;
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④正确。故选D。
(2025·山西太原期中)据外媒2022年8月报道,随太阳活动逐渐接近最大值,在短短两周内,太阳已经发生了36次日冕物质抛射,爆发了14次太阳黑子和6次太阳耀斑。这意味着太阳目前正处于第25次太阳周期之中,在2025年年中达到顶峰。据此完成1~3题。
2.推断第26次太阳活动峰值年最可能是
A.2036年 B.2033年
C.2047年 D.2040年
√
解析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第25次太阳活动在2025年达到顶峰,由此推断第26次太阳活动达到顶峰大约在2036年,故选A。
(2025·山西太原期中)据外媒2022年8月报道,随太阳活动逐渐接近最大值,在短短两周内,太阳已经发生了36次日冕物质抛射,爆发了14次太阳黑子和6次太阳耀斑。这意味着太阳目前正处于第25次太阳周期之中,在2025年年中达到顶峰。据此完成1~3题。
3.这种现象强烈发生时,人类有效的防范措施是
A.增加户外活动
B.加强监测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通信网络建设
D.保护宇宙环境
√
解析
当太阳活动强烈发生时,应减少户外活动,A错;
日冕物质抛射可能产生磁暴,对通信网络产生干扰,扩大通信网络建设并不能有效防范,C错误;
日冕物质抛射影响宇宙环境,但这种自然现象人类难以保护,D错误;
日冕物质抛射会影响地球磁场与电离层,应加强监测做好应急准备,故选B。
课堂小结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C A B D D D B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B D B A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威宁县 原因:威宁县海拔高,空气相对稀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福州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空气湿度较大,云层厚,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
(2)威宁县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廉价;太阳能资源为清洁能源,无污染;太阳能资源为可再生资源等。
(3)夏季 理由:夏季气温较高,光照强;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等。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4·山东聊城期末)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拔、天气状况等。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年),其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青藏高原。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由南向北递增
C.乙地最高,受地形影响
D.甲地最低,受纬度影响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归结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递增,A、B错误;
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
天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高主要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C正确;
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多云雾天气,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低,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4·山东聊城期末)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拔、天气状况等。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年),其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青藏高原。读图,完成1~2题。
2.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石油和地热能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
B.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
C.太阳辐射是大气和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D.太阳辐射不仅能量大,而且分布集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能转化而来,而地热能为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A错误;
两极地区出现极光,是太阳活动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所致,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
太阳辐射是大气和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C正确;
太阳辐射能量大,但分布比较分散,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5·河北沧州阶段测试)下图为某学校学生制作的“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示意图”,其原理是让太阳光通过遮阳罩和望远镜后,再投射到投影屏上,以便于观测。据此回答3~4题。
3.用该装置可观测到的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珥 D.日冕物质抛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人们在非日食时运用简易装置观测太阳,能观测到太阳的光球层,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可以被观测到,A项正确;
太阳耀斑、日珥位于色球层,B、C项错误;
日冕物质抛射位于日冕层,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5·河北沧州阶段测试)下图为某学校学生制作的“简易太阳活动观测装置示意图”,其原理是让太阳光通过遮阳罩和望远镜后,再投射到投影屏上,以便于观测。据此回答3~4题。
4.使用该装置观测太阳活动
A.只能正午时刻观测 B.可直接用肉眼观测
C.必须戴护目镜观测 D.可在阴雨天气观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太阳光通过遮阳罩和望远镜后,其亮度被大大削弱,再投射到投影屏上,可以直接用肉眼观测,B项正确、C项错误;
该装置在太阳可见时都可以进行观测,A项错误;
阴天太阳被云层遮挡,无法进行观测,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一般认为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300兆焦/平方米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热水的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5~6题。
5.重庆月均太阳辐射总量
A.满足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可达8个月
B.超过半年时间不可利用
C.年内变化较小
D.只有不到半年能满足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太阳辐射量冬季较少,夏季较多,年内变化大,C错误;
由材料并结合图可知,满足利用时间达5个月,超过半年时间不能满足利用,而不是不可利用,D正确,A、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一般认为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300兆焦/平方米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热水的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5~6题。
6.与重庆相比,拉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阴雨天少,晴天更多,大气透明度好
③地势高,距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正确;
降水少,晴天更多,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正确;
拉萨与重庆都位于29°N左右,纬度差异小,①错误;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高差,相较日地距离来说,几乎没有影响,③错误。所以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4·江苏徐州期中)空间天气主要包含空间磁场和带电粒子强度在空间的分布及其变化。每年10月4日至10日是世界空间周。2024年世界空间周,科普中国邀请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研究员,为公众揭秘空间天气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根据材料完成7~8题。
7.影响空间天气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辐射 B.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 D.太阳活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地球附近的空间磁场与带电粒子强度主要受太阳活动中抛射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影响,因此太阳活动是影响空间天气的主要因素,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4·江苏徐州期中)空间天气主要包含空间磁场和带电粒子强度在空间的分布及其变化。每年10月4日至10日是世界空间周。2024年世界空间周,科普中国邀请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研究员,为公众揭秘空间天气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根据材料完成7~8题。
8.2024年10月10日中国气象局国家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空间天气预警,下列天气指数受此影响明显的是
①洗车指数 ②短波收听指数 ③交通指数
④信鸽飞行指数 ⑤穿衣指数 ⑥北斗导航指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空间天气预警说明太阳活动强烈,会极大地干扰地球磁场和无线电短波通信,短波收听指数、北斗导航指数会受影响,②⑥正确;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影响信鸽飞行,信鸽飞行指数会受影响,④正确。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我国首个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即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于2022年10月发射升空,在地球上方720千米高度、约99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其科学目标瞄准“一磁两暴”,即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研究其物理起源和触发机制,预报空间“天气”,为我国空间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据此完成9~10题。
9.“夸父一号”科学目标瞄准“一磁两暴”中的“两暴”是指
A.太阳黑子和日珥 B.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
C.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 D.太阳风和日冕物质抛射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是太阳大气的喷射现象,都不是“两暴”之一,A、C错误。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B正确。
太阳风虽然与太阳活动有关,但不是太阳活动剧烈的体现,D错误。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我国首个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即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于2022年10月发射升空,在地球上方720千米高度、约99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其科学目标瞄准“一磁两暴”,即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研究其物理起源和触发机制,预报空间“天气”,为我国空间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据此完成9~10题。
10.“夸父一号”的出现,可以
A.减少极光发生频次 B.减少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扰动
C.实时预报地球天气变化 D.减少太阳活动对航空航天的影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解析
由于“夸父一号”可以预报空间“天气”,即预报太阳活动的爆发时间和强度,人们据此通过采取调整航空航天器的发射时间等措施可以将太阳活动对航空航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D正确。
人们不能控制太阳活动,所以不能减少极光发生频次,也不能减少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扰动,A、B错误。
“夸父一号”是观测太阳活动的变化从而为航空事业做指导,不观测地球大气,因此无法实时预报地球的天气变化,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5·浙江杭州期中)地球大气系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是维持地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因子,但受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纬度、日照时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具有地区差异性。下图示意1971~2020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射距平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示期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
射最大值出现在
A.1974年 B.1988年
C.2010年 D.2016年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读图可知,1988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射量距平值为正值,且为正值最大,年太阳总辐射最大,故选B。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025·浙江杭州期中)地球大气系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是维持地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因子,但受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纬度、日照时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具有地区差异性。下图示意1971~2020年敦煌市年太阳总辐射距平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2.与其他年份相比,影响2010年敦
煌市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因素有
A.降水日数 B.植被状况
C.海拔高度 D.太阳活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据图推测2010年敦煌气候异常,降水较正常年份多,日照时数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年太阳总辐射减少,A正确;
解析
植被不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B错误;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海拔高度短时间内变化缓慢,不会影响短期内太阳总辐射的变化,C错误;
太阳活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3.(2024·吉林长春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平均海拔2 200米,是贵州省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阳光城”之称。近年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
治县抓住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与威宁县纬度大致相当的福建省福州市,平均海拔为84米,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如图为威宁县和福州市相对位置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在同等天气条件下,威宁县、福州市两地太阳辐射较强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答案 原因:威宁县海拔高,空气相对稀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福州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空气湿度较大,云层厚,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
威宁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2)从太阳能角度,说明威宁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原因。
答案 威宁县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廉价;太阳能资源为清洁能源,无污染;太阳能资源为可再生资源等。
(3)威宁县一年中光伏发电量较大的季节是______,并说明理由。
答案 理由:夏季气温较高,光照强;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等。
夏季(共64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并了解其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2.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
<
一
1.地球历史:约有 年。
2.认识地球历史的途径:研究 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和化石
(1)地层
①概念:具有 的层状岩石。
②特点: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 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 ,后沉积的层在 。
46亿
地层
时间顺序
层理
下
上
②特点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化石
①概念:在 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 或 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沉积
遗体
遗迹
简述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意义。
答案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思
考
4.地质年代表
(1)划分依据: 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
(2)时间单位:宙、 、纪等。
地层
代
将下面简化的地质年代表补充完整。
填
表
显生宙
前寒武纪
古生代
奥
陶
纪
志
留
纪
泥
盆
纪
二
叠
纪
三
叠
纪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新生代
新
近
纪
第
四
纪
化石与地理环境
核心归纳
化石 地理环境
三叶虫化石 寒武纪时期,海洋环境
恐龙化石 中生代时期,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大气含氧量高
珊瑚化石 温暖的浅海环境
海螺化石 温暖的海洋环境
煤炭 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
琥珀 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大量松柏类植被
读“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处于同一时代的地层是
A.①和Ⅰ B.②和Ⅱ
C.③和Ⅲ D.②和Ⅲ
√
落实思维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因此图中甲、乙两地处于同一时代的地层是①和Ⅱ、②和Ⅲ,D项正确。
解析
读“甲、乙两地地层示意图”,回答1~2题。
2.下列关于图中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层①比地层②的化石生物等级高
B.每个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C.最古老的地层是地层Ⅰ
D.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时间早
√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地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因此地层①中所含化石的生物等级更低,A项错误。
由图可知,地层③中不含化石,B项错误。
解析
最古老的地层通常是最下部的地层,地层Ⅰ位于地层Ⅱ的下部,地层①和地层Ⅱ中含有相同的生物化石,属于相同时代的地层,因此地层Ⅰ是最古老的地层,C项正确。
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时间晚,D项错误。
地球的演化历程
>
<
二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
动物 植物
前寒 武纪 冥古宙 海洋与陆地形成,大气成分变化 出现_________ 重要的成矿期,形成铁、金、镍、铬等金属矿产
太古宙 出现了 等原核生物
元古宙 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有机质
蓝细菌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
动物 植物
古 生 代 早古 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_____ _____ 海洋 繁盛 陆地上出现低等的植物
晚古 生代 脊椎动物发展:早期______大量繁衍;中期两栖类形成;后期______动物出现 _____植物繁盛;晚期, 植物开始出现 重要的成____期
无脊椎动物
联合
古陆
鱼类
爬行
蕨类
裸子
煤
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主要生物进化 矿产形成
动物 植物
中生代 _________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______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______植物极度兴盛 主要的成煤期
新生代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 出现 ______植物高度繁盛
板块运动
爬行
裸子
人类
被子
(1)时间线: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生物演化
方法技巧
演化规律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海洋向陆地扩展;伴随着生物的衰退和灭亡,出现新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动物繁盛 生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前寒武纪)→海洋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鱼类(晚古生代)→两栖动物(晚古生代)→爬行动物(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人类时代(新生代)
方法技巧
植物繁荣 海生藻类(早古生代)→蕨类植物(晚古生代)→裸子植物(中生代)
→被子植物(新生代)
生物灭绝 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动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恐龙灭绝(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
(3)构造运动:海洋和陆地形成(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古生代)→联合古陆解体(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新生代)。
(4)矿产形成:前寒武纪岩浆活动频繁,为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盛,为成煤期→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为成煤期。
方法技巧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嘴状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
1.推测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的生存环境特征。
探究核心知识
答案 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盛;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湖沼广布。
2.指出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当地的典型植被,并说明该植被大规模死亡后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答案 祼子植物。意义:中生代末期,祼子植物大规模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重要的成煤期,为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
3.简述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动物的演化特征。
答案 爬行动物盛行;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2025·四川绵阳期中)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
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甲、丙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
√
落实思维方法
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三叶虫出现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
解析
(2025·四川绵阳期中)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1~2题。
2.图中丙化石盛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
繁盛的植物是
A.孢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海生藻类 D.被子植物
√
图文信息表明,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因此图中丙化石盛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被子植物,D正确。
解析
课堂小结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C C D C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A D A B B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5
16
17
(1)古生代 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陆地面积大大增加。
(2)恐龙灭绝
(3)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动物。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5
16
17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2025·陕西西安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据此完成1~2题。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下列观测点中,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
A.① B.②
C.④ D.⑤
15
16
17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观测点③④均有被子植物(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化石,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应是③④,故选C。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2025·陕西西安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据此完成1~2题。
2.下列各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的是
A.① B.③
C.⑤ D.②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考察地点中出现了恐龙蛋、三叶虫、被子植物和祼子植物化石,其中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故选D。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15
16
17
某日,山东省一村民在其村北侧的山上发现了许多疑似化石的石头,能清晰地看出石头上动植物的形状。据专家介绍,该化石为阿门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当地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进化等具有科研价值。据此完成3~4题。
3.阿门角石形成的地质时期是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某日,山东省一村民在其村北侧的山上发现了许多疑似化石的石头,能清晰地看出石头上动植物的形状。据专家介绍,该化石为阿门角石(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当地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进化等具有科研价值。据此完成3~4题。
4.有关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A.蓝细菌大爆发
B.恐龙繁盛的时期
C.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
D.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质时期为古生代。蓝细菌大爆发出现在前寒武纪,恐龙繁盛时期为中生代,古生代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15
16
17
2023年10月,科学家在距今约2.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鲨鱼化石。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部分)”,完成5~6题。
5.该鲨鱼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读题干可知,科学家在距今约2.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鲨鱼化石。读图可知,距今约2.2亿年属于中生代,故选C。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3年10月,科学家在距今约2.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鲨鱼化石。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部分)”,完成5~6题。
6.该化石的发现,可以
A.判断古气候分布规律 B.重现全球海陆分布格局
C.加速生物的演化进程 D.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鲨鱼生活在海洋环境,故该化石的发现可以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D正确。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4·江西南昌期中)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
A.①—④—⑤—③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⑤
D.⑤—②—③—④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晚古生代中期,部分鱼类进化成两栖类,晚古生代晚期,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爬行动物;中生代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繁盛,中生代中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在此时期达到繁盛。故选C。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4·江西南昌期中)下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8.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繁盛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
C.①—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D.⑤—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两栖动物(①)繁盛于古生代后期,古生代末期地球上森林茂密,是重要的成煤期,而铁矿成矿期主要在前寒武纪,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于新生代,A、C错误;
被子植物(②)和哺乳动物(⑤)繁盛于新生代,新生代没有发生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新生代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脉在该时期形成,B错误,D正确。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5·山东济南期末)2023年11月,我国科研人员在福建漳浦的新近纪地层(约1 500万年前)发现了白发藓属植物化石。白发藓属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雨林中。完成9~10题。
9.白发藓属植物化石形成于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据材料可知,福建漳浦的白发藓属植物化石发现于新近纪地层(约1 500万年前),新近纪地层属于新生代。所以,白发藓属植物化石形成于新生代,故选D。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5·山东济南期末)2023年11月,我国科研人员在福建漳浦的新近纪地层(约1 500万年前)发现了白发藓属植物化石。白发藓属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雨林中。完成9~10题。
10.新近纪时期,福建漳浦的气候比现在更
A.温暖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燥 D.低温多雨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解析
结合材料,白发藓属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结合所学知识,福建现在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新近纪时期,福建漳浦的气候应比现在更温暖湿润,故选B。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4·山西太原期末)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宙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
能力提升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读图可知,甲对应的动物是恐龙(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故甲是中生代;乙对应两栖动物、鹦鹉螺(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对。
解析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4·山西太原期末)读图,完成11~12题。
12.乙的末期
A.蕨类植物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由上题分析可知,乙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开始出现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由繁盛走向衰退,A对。
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B错。
古生代没有出现被子植物,C错。
爬行动物盛行是在中生代,D错。
解析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4·山东济宁期中)2024年8月,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发现了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化石共五枚,单枚足迹长度大约1~3 cm(下左图),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该恐龙足迹地层岩面有很明显的波痕构造。下右图为简化的地质年代。据此完成13~14题。
13.根据该化石的地层特征,推测微小
型恐龙生活的环境为
A.森林 B.荒漠
C.草原 D.湿地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根据材料,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所在地层岩面有很明显的波痕构造,说明该微小型恐龙生活的环境被水淹没,可能为湿地,D正确。
解析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024·山东济宁期中)2024年8月,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发现了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的微小型恐龙足迹化石,化石共五枚,单枚足迹长度大约1~3 cm(左图),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足迹化石之一。该恐龙足迹地层岩面有很明显的波痕构造。右图为简化的地质年代。据此完成13~14题。
14.微小型恐龙生存时期
A.哺乳动物出现
B.联合古陆初现
C.被子植物繁盛
D.鱼类繁盛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根据材料,微小型恐龙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对照地质年代图可知,其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繁盛,爬行动物盛行,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联合古陆开始解体,A正确。
解析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完成15~16题。
15.鹦鹉螺
①出现在早古生代 ②出现在中生代
③属于无脊椎动物 ④属于脊椎动物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正确,④错误;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①正确,②错误。故选B。
解析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读图,完成15~16题。
16.鹦鹉螺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其
①特殊的生存环境 ②特殊的生物属性
③出现的时期早 ④外形与习性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鹦鹉螺自出现以来,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说明其出现的时间早,③正确;
其外形和生长习性变化很小,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最低等的种类,也是研究生物进化、古生物与古气候的重要材料,因此被称为“活化石”,④正确。故选B。
解析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7.如图示意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③代表的地质年代是________,说明该地质年代后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古生代
答案 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陆地面积大大增加。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2)②地质年代爬行动物盛行,后期发生的生物进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__________。
恐龙灭绝
(3)新生代时期地球上出现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飞跃,试描述新生代时期地球的生物进化特点。
答案 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动物。
15
16
17(共64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结合材料,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特征。
2.运用示意图,能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分布及特点。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
一
1.地震波
横波 纵波
速度 较____ 较____
特征 只能通过 传播 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慢
快
固体
2.圈层划分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
① 界面: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
② 界面:地下约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 。
莫霍
增加
古登堡
消失
下降
(3)内部圈层
圈层名称 特征
地壳 ①由 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②厚薄不一, 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 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地幔 上地幔 ①从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处的 界面;②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 ,温度很高,岩石部分 ,能缓慢流动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____态的金属物质,形成地球的磁场
内核 由固体金属组成,以铁、镍为主
固体岩石
海洋
大陆
古登堡
软流层
熔融
液
(4)写出岩石圈的组成范围。
答案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在下图中填写两种地震波、两个不连续面和三个内部圈层的名称。
填
图
横波
纵波
莫霍界面
地壳
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核
材料一 日本当地时间2024年11月20日凌晨3时36分,日本本州岛南部近海发生5级地震,东京等多地有震感。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骏河湾南部的近海,震源深度250千米。包括东京都千代田区、涩谷区以及神奈川县横滨市、福岛县双叶町等日本关东及东北大范围地区都观测到震度为2的明显震感,此次地震未引发海啸。
材料二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会间隔十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另外,目前多款国产手机都已接入地震预警功能,可提前几秒或几十秒接收地震警报。
探究核心知识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____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
地幔
答案 地壳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
2.地震发生后,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动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 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原因: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故轮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的影响,不能感受到横波的影响。
3.分析“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
答案 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先到达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一般不会倒塌,此时易逃生和救援;横波随后到达,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2025·广东中山期中)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该地最可能位于
A.太平洋 B.云贵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喜马拉雅山脉
√
落实思维方法
由图可知,该地地震波在地下5千米处波速明显开始增大,该地地下5千米处应为莫霍界面,故该地的地壳只有5千米,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海洋,A正确。B、C、D三地位于陆地,地壳较厚,地壳厚度均超过5千米,故选A。
解析
(2025·广东中山期中)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2题。
2.下列矿产资源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寻找的是
A.铜矿 B.石油
C.煤矿 D.铁矿
√
根据所学知识,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介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因此可以通过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变化寻找储油层,铜矿、煤矿、铁矿均是固体,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且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变化较小,难以通过波速差异找矿,故选B。
解析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
二
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 圈、B 圈、C 圈等。
大气
水
生物
2.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1)大气圈
①组成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 和氧气。
②简述大气圈的作用。
氮气
答案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2)水圈
组成 作用或影响
地表和近地表的 水体的总称,主体是 ,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 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各种形态
海洋
物质迁移
(3)生物圈
组成 作用或影响
地球表层 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 圈、水圈和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
大气
地表形态
说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
思
考
答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生物圈的特殊性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如图)。
核心归纳
(2024·海南三亚月考)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层。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
落实思维方法
解析
读图可知,植物蒸腾产生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会下渗到地下,故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海南三亚月考)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层。读图,完成1~2题。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
D.图中地球圈层均为外部圈层
√
解析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A错误;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错误;
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即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C正确;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C。
课堂小结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D B B B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C C A C D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A
(2)地震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且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体传播(或横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地幔 古登堡界面 液态
(4)软流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5·江苏徐州期末)2024年12月23日,日本鹿儿岛县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喷发,火山灰柱最大高度达3 400米。下面左图为“火山喷发景观图”,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圈层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地幔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因此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5·江苏徐州期末)2024年12月23日,日本鹿儿岛县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喷发,火山灰柱最大高度达3 400米。下面左图为“火山喷发景观图”,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此次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火山喷发后天空中蔓延的火山灰物质位于大气圈中,这些物质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伴随降水降落至地表进入水圈,被生物吸收其营养物质进入生物圈,最终火山灰沉积至岩石圈,因此火山喷发后天空中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选B。
(2024·四川成都阶段练习)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读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波为横波
B.乙波无法通过软流层
C.甲波在地幔的传播速度低于地壳
D.乙波无法通过外核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图中甲波波速快,为纵波,A错。
从图中看,乙波通过了软流层,B错。
从图中看,甲波在地幔的传播速度高于地壳,C错。
从图中看,乙波在通过外核时波速为0,说明乙波无法通过外核,D正确。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4·四川成都阶段练习)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读图,回答3~5题。
4.图中X为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分界面
D.内核与外核的分界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图中X处甲波波速减慢,乙波完全消失,由所学知识可知,X为古登堡界面,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4·四川成都阶段练习)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读图,回答3~5题。
5.关于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的关系,
表述正确的是
A.地壳中不含生物圈
B.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联系
C.水圈与岩石圈有明确的分界面
D.地幔物质不会影响大气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层圈的上部,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与地壳组成,A错。
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联系,B正确。
水圈和岩石圈没有明确的分界面,C错。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会影响大气圈,D错。故选B。
(2024·山东济南期中)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描绘出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观。庐山瀑布周边地区山地陡峭,云雾弥漫,森林树木相映,景观美不胜收。下图为“庐山瀑布及其周边实景图”。
完成6~7题。
6.图中“瀑布”所属的圈层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瀑布所属的圈层为水圈,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4·山东济南期中)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唐代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描绘出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观。庐山瀑布周边地区山地陡峭,云雾弥漫,森林树木相映,景观美不胜收。下图为“庐山瀑布及其周边实景图”。
完成6~7题。
7.“瀑布”所属的圈层
A.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B.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
C.促使地球表面物质迁移
D.在陆地表面仅以液态形式存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瀑布所属的圈层为水圈,由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的水体组成,A错误;
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B错误;
水圈可以促进地球表面物质的迁移,C正确;
水圈在陆地表面可以以液态、固态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5·河南郑州期中)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据此完成8~10题。
8.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5·河南郑州期中)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据此完成8~10题。
9.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B.地幔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
C.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固态
D.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A正确;
地幔厚度约2 900千米,地核是核心部分,厚度约为3 400千米,B错误;
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但外核为液态,
内核为固态,C错误;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D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5·河南郑州期中)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以固体的地球表面为界,整个地球主要划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据此完成8~10题。
10.地球外部圈层中最复杂和最活跃的圈层是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解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它们所处的环境和相互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圈层。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4·山东青岛统考)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软流层
A.纵波不能完全通过
B.由坚硬岩石组成
C.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流动产生地磁场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A错误、C正确。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B错误。
解析
一般认为,地磁场的产生与外核物质的运动有关,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4·山东青岛统考)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11~12题。
12.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
A.地核的结构划分
B.古登堡界面位置标注
C.岩石圈范围标注
D.全球地壳平均厚度
√
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故选C。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5·北京东城区期中)下面左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层。右图示意地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图中甲示意岩石圈,乙、丙、丁示意地球的各外部圈层。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圈层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丙 B.②—甲
C.③—丁 D.④—乙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读图可知,①圈层向其他圈层提供水、无机盐和水蒸气等,是水圈;②圈层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圈层产生有机物、氧气等,是生物圈;
解析
④圈层产生矿物质、无机盐,是岩石圈。甲圈层位于最底层,表示岩石圈;丙圈层分布最高,表示大气圈;丁圈层联系了其他几个圈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圈(丙圈)的底部、水圈(乙圈)的全部、岩石圈(甲圈)的上部,故代表生物圈;乙圈层介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代表水圈。综上所述,①—乙、②—丙、③—丁、④—甲,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5·北京东城区期中)下面左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层。右图示意地球四大圈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图中甲示意岩石圈,乙、丙、丁示意地球的各外部圈层。读图,完成13~14题。
14.关于四大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陆地水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总和,是各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D.岩石圈的上部(包括土壤层),都是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部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A正确;
水圈的主体是海洋,B错误;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四大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C错误;
岩石圈上部的地壳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A。
图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2示意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读图,完成15~16题。
15.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
B.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月壳厚度较地壳厚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读图可知,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都有突然加速的过程,A、B说法正确;
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C说法错误;
解析
月壳厚度即月球地震波波速突然加速的位置,由图可知,月壳厚度较地壳厚,D说法正确。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图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2示意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读图,完成15~16题。
16.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A.月球发生地震时,月球表面只能探测
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没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2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由图可知,地震波在月壳的传播过程中,波速首先不断增大,在深度约50 km处地震波速度突然不再增加,说明此处存在一个不连续界面,D正确;
月球表面为岩石,发生地震时可探测到P
解析
波和S波,A错误;
由图示信息无法确定月球内部结构中有没有“软流层”,B错误;
由所学知识可知,月球的半径约为1 738 km,图2仅示意1 000 km厚度月壳与月幔部分,因此不能由此判断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C错误。故选D。
17.(2024·甘肃兰州期中)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及地球内部圈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解地壳厚度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
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地壳厚度最大
的是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
(2)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图中A为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答案 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且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体传播(或横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震波
横波(S波)
纵波(P波)
(3)图中E代表______,F代表___________,推测G层的物质状态为_______。
(4)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_______,岩石圈是地球重要的圈层,其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地幔
古登堡界面
液态
软流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67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运用图文资料,认识宇宙中常见的天体,能绘制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的关系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行星地球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
一
1.天体
(1)概念:宇宙中 存在的形式连同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2)常见天体
物质
天体 特点
星云 ①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 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 ;
②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 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行星 本身不发光,靠反射 而发亮
云雾
氢
自己发光
太阳
恒星的光
天体 特点
卫星 ①环绕 运转、本身不发光;
②卫星大小不一,但是质量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
流星体 本身不发光,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一闪即逝
彗星 ①不能自己发光;
②绕恒星运行,如哈雷彗星
行星
宇宙飞船属于天体吗?
答案 发射之前的宇宙飞船不属于天体,发射到宇宙空间的宇宙飞船属于天体(人造天体)。
思
考
“三看法”判断天体
方法技巧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 、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写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相互吸引
答案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
月球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3)主要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主要组成 中心天体 其他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______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_____系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太阳 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地球
太阳
天体系统 主要组成 中心天体 其他
银河系 太阳和众多恒星 无中心天体,只有共同引力中心 太阳距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______星系 银河系外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目前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河外
“三看法”判断天体系统
方法技巧
(1)天体系统至少由两个天体组成,单个天体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2)构成天体系统的天体位置比较靠近时,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足够大,才能通过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
(3)天体之间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天体系统,缺一不可。
我国有首童谣唱道:“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据此回答1~3题。
1.童谣中描述的天体,按照先后顺序分类正确的是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星际物质
√
落实思维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童谣中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故选A。
解析
我国有首童谣唱道:“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据此回答1~3题。
2.童谣中所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共有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
根据上题可知,地球和月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与其他行星系统和太阳构成太阳系,因此,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层次共二级。故选B。
解析
我国有首童谣唱道:“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据此回答1~3题。
3.下列各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关系的是
√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以外的宇宙,不包含太阳系,A、C错误;
地月系是太阳系中的行星系,属于太阳系,B正确,D错误。
解析
行星地球
>
<
二
1.地球的普通性
(1)八颗行星
类地行星:A水星、B 、C 、D______
巨行星:E木星、F_____
远日行星:G 星、H海王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土星
天王
(3)普通性表现: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动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的方向__________
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自西向东
共面
近圆
2.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的特殊性:目前,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 的星球。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地球具有 的宇宙环境。
②自身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适中,自身的 和质量适中,导致地球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 、水、大气等条件。
高级智慧生命
安全
体积
温度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
核心归纳
(2)自身条件
核心归纳
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下表为地球与火星物理性质对比表。
探究核心知识
地球 火星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 km) 1.496 2.279
大气成分 N2、O2 CO2
公转周期 1年 1.88年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 24时37分
质量(地球为1) 1 0.11
体积(地球为1) 1 0.15
大气密度 1 0.01
表面温度 15 ℃ -65 ℃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火星在宇宙中的位置。
答案 火星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或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
2.说明火星大气密度较地球低的主要原因。
答案 火星的质量和体积小,引力小。
3.分析与地球相比,生物难以在火星生存的原因。
答案 火星距太阳更远,表面温度过低;温度低,液态水难以存在;大气密度低,且大气成分缺少O2,故生物难以在火星生存。
(2025·湖北武汉期末)2023年6月,中国天文学会公布 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采纳的杜鹃座恒星L 168-9与它的行星L 168-9b的中国团队命名提案——“丹凤”和“青鸾”。恒星“丹凤”,0.6倍太阳半径,0.6倍太阳质量,有效温度3 800 K(太阳表面温度约6 000 K),是一颗颜色很红的恒星。行星“青鸾”,1.4倍地球大小,4.6倍地球质量,公转周期1.4天,轨道半长径(指轨道椭圆长轴的一半)约为0.02天文单位(天文单位即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个很热的“超级地球”。据此完成1~2题。
落实思维方法
1.与行星“青鸾”相比,地球更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A.地表平均温度更高
B.与绕转恒星距离更远
C.大气层更厚
D.公转周期更短
√
解析
由材料可知,“青鸾”的轨道半长径约为0.02天文单位,是个很热的“超级地球”,说明其距离绕转恒星较近,地表温度较高,而地球距离绕转恒星(太阳)更远,使得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A项错误、B项正确;
“青鸾”的质量为4.6倍地球质量,推测其引力更强,能够吸附更多的大气,该行星大气层可能比地球更厚,C项错误;
“青鸾”公转周期仅为1.4天,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的公转周期更长,D项错误。
2.假设将恒星“丹凤”代替太阳,则地球上
A.紫外线增多 B.冰川面积减小
C.液态水体增多 D.平均温度降低
√
解析
恒星“丹凤”半径为0.6倍太阳半径,有效温度3 800 K,而太阳表面温度约6 000 K,说明恒星“丹凤”发出的光热比太阳更弱,假设将恒星“丹凤”代替太阳,地球上能够接收的紫外线可能减少,A项错误;
恒星“丹凤”比太阳发出的光热弱,会使地球得到的光热更少,导致地球上平均温度降低,冰川面积增加,液态水体减少,B、C项错误,D项正确。
课堂小结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D D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C C D B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6
(1)行星。位于银河系中的恒星TYC 8998-760-1星系;距地球约300光年。
(2)质量和体积巨大;能自身发热、发光;吸引力巨大。
(3)与恒星距离远,表面温度低,不利于形成生命物质;温度低,液态水难以存在,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演化;为气态行星,无岩质地表;主恒星形成年代晚,演化历程短。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6
(2025·安徽合肥期中)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借助“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此次登月,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了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五星红旗,并成功采样月球背面的土壤,这也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土壤采样。读“嫦娥六号登月位置示意图”,完成1~3题。
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天体的是
A.月球
B.“鹊桥二号”中继卫星
C.地球
D.着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六号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月球为地球的卫星,排除A;
“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属于人造天体,
排除B;
地球属于行星,排除C;
着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六号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不属于天体,符合题意。故选D。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5·安徽合肥期中)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借助“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此次登月,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了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五星红旗,并成功采样月球背面的土壤,这也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土壤采样。读“嫦娥六号登月位置示意图”,完成1~3题。
2.下列天体系统中,嫦娥六号所处
级别最高的是
A.太阳系 B.地月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嫦娥六号位于地月系,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相比,银河系的级别最高,排除A、B;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嫦娥六号不在河外星系中,排除D。故选C。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5·安徽合肥期中)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借助“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此次登月,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了一面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五星红旗,并成功采样月球背面的土壤,这也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土壤采样。读“嫦娥六号登月位置示意图”,完成1~3题。
3.与月球相比,地球上适宜生命生存的自身条件是
①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适宜的温度 ④液态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安全的宇宙环境属于地球适宜生命生存的外部条件,不属于自身条件,排除①;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
液态水都属于地球适宜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②③④正确。故选B。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4·河北张家口开学考试)某小说中的“三体文明”距离我们地球文明四光年。“三体人”所在的星球同时围绕着三颗“太阳”运动。在引力拉扯中,三颗“太阳”的轨道以及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三体”星球上的环境十分恶劣。经历了百余次的文明毁灭与重生,“三体人”迫不得已要逃离母星,寻找新家园。完成4~5题。
4.和小说中的“三体”星系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A.可观测宇宙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小说中的“三体”星所在的星球同时围绕着三颗“太阳”运动,因此与其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同为以恒星为中心的太阳系。故选D。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4·河北张家口开学考试)某小说中的“三体文明”距离我们地球文明四光年。“三体人”所在的星球同时围绕着三颗“太阳”运动。在引力拉扯中,三颗“太阳”的轨道以及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三体”星球上的环境十分恶劣。经历了百余次的文明毁灭与重生,“三体人”迫不得已要逃离母星,寻找新家园。完成4~5题。
5.“三体人”的母星最有可能是
A.恒星 B.卫星
C.彗星 D.行星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围绕恒星运动的是行星,因此“三体人”的母星最有可能是行星。故选D。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4·江苏扬州期中)2024年9月17日中秋节的夜晚,月球公转至近地点附近,人们可以欣赏到又大又圆的“超级月亮”和“土星合月”现象。下图为某网友中秋当天19:30拍摄的“土星合月”照片。据此完成6~7题。
6.“超级月亮”“土星合月”所属于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分别是
A.太阳系、地月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
D.地月系、河外星系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因此月球属于地月系;土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因此“土星合月”属于太阳系。故选C。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4·江苏扬州期中)2024年9月17日中秋节的夜晚,月球公转至近地点附近,人们可以欣赏到又大又圆的“超级月亮”和“土星合月”现象。下图为某网友中秋当天19:30拍摄的“土星合月”照片。据此完成6~7题。
7.月球上至今未发现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体积、质量太小
B.距离太阳较远
C.公转速度过快
D.陨石撞击较多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由于月球的体积和质量太小,其引力太小,难以吸附足够多的大气形成大气层,导致其昼夜温差巨大,难以保证生命存活。故选A。
16
(2024·四川成都期末)土卫六泰坦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其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是太阳系第一颗被发现拥有浓厚大气(98.44%是氮气)的卫星,而且表面遍布液态烃湖泊(液态烃指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的含碳原子数5~16个的烃类化合物)。长久以来,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太阳系最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之一。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包含土卫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土卫六是土星的一颗卫星,所以选项中包含土卫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故选B。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4·四川成都期末)土卫六泰坦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其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是太阳系第一颗被发现拥有浓厚大气(98.44%是氮气)的卫星,而且表面遍布液态烃湖泊(液态烃指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的含碳原子数5~16个的烃类化合物)。长久以来,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太阳系最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之一。据此完成8~9题。
9.土卫六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最相似的是
A.适宜的温度 B.液态水的存在
C.安全的宇宙环境 D.可供呼吸的氧气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土卫六距离太阳相较于地球更远,温度与地球差别较大,A错误;
土卫六表面只有液态烃湖泊,没有液态水,B错误;
土卫六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不是氧气,D错误;
其围绕土星运行,轨道与其他卫星、行星没有冲突,拥有安全的宇宙环境,C正确。
16
(2024·山西太原期中)天文学家在研究22光年外的一颗矮星时发现了一颗表面温度与地球十分相近并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超级地球”。它的质量至少4.5倍于地球,绕着矮星公转。这颗“超级地球”很有可能适宜生命生存。据此完成10~12题。
10.这颗矮星属于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彗星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根据材料可知,“超级地球”围绕矮星公转,“超级地球”属于行星,行星围绕恒星运转,所以矮星属于恒星,故选A。
解析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4·山西太原期中)天文学家在研究22光年外的一颗矮星时发现了一颗表面温度与地球十分相近并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超级地球”。它的质量至少4.5倍于地球,绕着矮星公转。这颗“超级地球”很有可能适宜生命生存。据此完成10~12题。
11.“超级地球”属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由材料可知,“超级地球”围绕距地球22光年外的一颗矮星公转,可见“超级地球”位于太阳系外,不属于太阳系、地月系,A、B错误。
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2.6万光年,说明距离地球约22光年的“超级地球”属于银河系,不位于河外星系,C正确,D错误。故选C。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024·山西太原期中)天文学家在研究22光年外的一颗矮星时发现了一颗表面温度与地球十分相近并可能存在液态水的“超级地球”。它的质量至少4.5倍于地球,绕着矮星公转。这颗“超级地球”很有可能适宜生命生存。据此完成10~12题。
12.推测“超级地球”可能存在液态水的原因是
A.与太阳距离适中 B.不存在大气层
C.与矮星距离适中 D.受矮星辐射强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解析
由材料可知,“超级地球”表面温度与地球相近,可能存在液态水,说明与恒星的距离适中,但是“超级地球”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C正确;
不存在大气层会使地表温度变化较大,可能不会存在液态水,B错误;
受矮星辐射强可能使“超级地球”表面温度过高,水无法以液态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C。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某电影讲述了因太阳“氦闪”,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向木星,借助木星引力使地球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 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图中的比邻星是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读图,回答13~15题。
13.按照计划,将地球从A推进至B需要
穿越的行星轨道是
A.金星轨道 B.水星轨道
C.火星轨道 D.土星轨道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将地球推进至木星需要穿越火星轨道。
解析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4.地球流浪2 500年,最终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关于地球进入“宜居轨道”C后的推测,可信的是
A.比邻星周围仅有地球一颗行星
B.比邻星的体积、质量和太阳相近
C.地球表面没有一定厚度的大气
D.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宜居轨道”意味着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D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比邻星的行星数量及其体积、质量,A、B错误。
解析
地球的体积、质量不变,表面仍会有一定厚度的大气,C错误。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5.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宜的温度
C.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D.适中的日地距离
√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由材料可知,地球“搬家”的第一步为终止地球自转,地球停止自转以后,原有的昼夜交替停止,地球的温度将急剧变化,B正确;
解析
地球自转停止后,日地距离和宇宙环境并未改变,A、D错误;
地球的大气条件主要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有关,C错误。
16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欧洲天文台发现一颗恒星TYC 8998-760-1(如图中最大亮点),年龄只有1 700万年(太阳形成于45亿年前),距离地球大约300光年,这颗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0±0.02倍,光谱型几乎和太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一致。在这颗恒星周围还有两颗巨大的气态天体,分别为TYC 8998-760-1b和TYC 8998-760-1c(下图中箭头位置),其中TYC 8998-760-1b和TYC 8998-760-1c距离TYC 8998-760-1大约为160天文单位和32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质量分别是太阳系木星质量的14倍和6倍。
16
(1)综合所学知识,说出TYC 8998-760-1b的天体类型及在宇宙中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答案 行星。位于银河系中的恒星TYC 8998-760-1星系;距地球约300光年。
(2)与TYC 8998-760-1b和TYC 8998-760-1c相比,说明TYC 8998-760-1的主要特征。
答案 质量和体积巨大;能自身发热、发光;吸引力巨大。
16
(3)分析高级智慧生命难以在TYC 8998-760-1b和TYC 8998-760-1c存在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答案 与恒星距离远,表面温度低,不利于形成生命物质;温度低,液态水难以存在,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演化;为气态行星,无岩质地表;主恒星形成年代晚,演化历程短。
16(共17张PPT)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章 第一节
月相
微专题1
1.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而造成三者位置的变化。
3.变化规律
农历 月相 月相变化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月亮位置 月亮朝向
初一 新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月居中
初七、初八 上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西边天空 月面朝西
十五、十六 满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线,地居中
二十二、二十三 下弦月 日、地、月三者成一直角 东边天空 月面朝东
4.观测月相的方法
农历上半月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向西;农历下半月的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向东。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行星与月亮相伴出现在夜空的现象,被称为“行星伴月”。2023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五)傍晚,浙江某中学学生观测到“金星伴月”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肉眼观测“行星伴月”时,金星较其他行星明亮,是因为金星
A.离太阳近 B.离地球近
C.体积更大 D.发光更强
√
落实思维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肉眼观测到金星比其他行星明亮,是由于此时金星距离地球较近,B正确;
金星离太阳近不会使其在肉眼观测的情况下变亮,A错误;
木星、土星的体积比金星更大,C错误;
金星是行星,行星本身不发光,D错误。故选B。
解析
行星与月亮相伴出现在夜空的现象,被称为“行星伴月”。2023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初五)傍晚,浙江某中学学生观测到“金星伴月”现象。据此完成1~2题。
2.从该日起经过三天,该校学生傍晚观
测到的月相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农历四月初五,应为蛾眉月,三天后为四月初八,初八为上弦月,对应③。故选C。
解析
(2024·江苏徐州期末)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月亮的形状变化与其公转位置有关。完成3~4题。
3.当出现“玉盘高悬”现象时,月球
公转至图中
A.甲位置 B.乙位置
C.丙位置 D.丁位置
√
据图可知,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会出现不同的月相。当出现“玉盘高悬”现象时,即满月时,月球应公转至图中乙位置。故选B。
解析
(2024·江苏徐州期末)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月亮的形状变化与其公转位置有关。完成3~4题。
4.下列时间(农历)中,能观察到日、月同
时出现在东侧天空的是
A.初五 B.十二
C.十五 D.廿五
√
农历每月廿五、廿六,月相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子夜后月出,正午前月落,与太阳一同出现在东侧天空。故选D。
解析
如图是“我国某地6月7日~12日每日19时月相观测记录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6月7日的月相,推测当天可能为农历
A.廿八 B.初三
C.初八 D.十五
√
读图可知,图中月亮的亮面朝西,说明图示日期均为农历上半月。6月7日的月相与蛾眉月接近,蛾眉月出现在农历初三、初四和廿七、廿八。结合选项,推测当天可能为农历初三,B项正确。
解析
如图是“我国某地6月7日~12日每日19时月相观测记录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6.6月19日19时,该地会出现满月,推测满月出现的位置大致在
A.东边地平线附近的天空
B.南边头顶附近的天空
C.西边地平线附近的天空
D.北边头顶附近的天空
√
6月19日(农历十五左右)19时正值黄昏,满月从东边地平线附近升起,A项正确。
解析
(2025·河北沧州统考)河北农村的小明在某日夜晚拍摄到了一幅飞机从天空飞过的照片(如图),发给了同学。图中甲表示月球外围某区域,乙表示月球表面,丙表示月球附近的星星,丁表示空中飞行的飞机。据此完成7~8题。
7.该照片可能拍摄于农历
A.初一 B.初七
C.十五 D.廿九
√
图中月相为满月,大致在农历十五前后,故选C。
解析
(2025·河北沧州统考)河北农村的小明在某日夜晚拍摄到了一幅飞机从天空飞过的照片(如图),发给了同学。图中甲表示月球外围某区域,乙表示月球表面,丙表示月球附近的星星,丁表示空中飞行的飞机。据此完成7~8题。
8.照片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
满月时,月球周边亮度较大,看不到附近的星星,故选C。
解析
(2024·山东烟台月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相的变化承载了古人丰富的情感。2022年11月8日18时16分,月全食在山东滨州北镇中学上空上演,全体师生共同见证了这一过程。据此完成9~10题。
9.月全食出现时,北镇中学师生看到了“带食月升”的天文奇观,下列诗句中和这种月相一致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杨柳岸,晓风残月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月全食出现在满月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描述的是满月时的月相,C正确;
“可怜九月初三夜”描述的是蛾眉月,A错误;
“杨柳岸,晓风残月”描述的是蛾眉月,B错误;
“峨眉山月半轮秋”描述的月相呈半圆,D错误。故选C。
解析
(2024·山东烟台月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相的变化承载了古人丰富的情感。2022年11月8日18时16分,月全食在山东滨州北镇中学上空上演,全体师生共同见证了这一过程。据此完成9~10题。
10.北镇中学天文爱好者晚自习前观测月食时面朝的方向是
A.东 B.西
C.南 D.北
√
月全食是傍晚月亮在东方天空升起,所以北镇中学天文爱好者晚自习前观测月食时面朝的方向是东,故选A。
解析(共36张PPT)
章末总结提升
第一章
网络构建
问题研究 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探究思路
一、结合所学知识及教材资料1火星概况(见教材25页),探究下列问题。
1.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探究核心知识
答案 具备。火星上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应该从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两方面展开讨论。
(1)从火星所处的宇宙环境看,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火星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而且太阳光照比较稳定;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火星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2)从火星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来看,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有两项:一是火星具有固体表面,且表面遍布尘埃;二是火星的土壤中含有少量的水分子,火星中纬度地区地表之下埋藏着大量的冰。
2.若在火星上生存,需要改造哪些环境条件?
答案 如果在火星上生存,人类需要改造的环境条件主要有以下几项:
(1)减小昼夜温差。火星表面温度变化剧烈,赤道地区夏季昼夜温差达94 ℃。
(2)改造大气环境。火星大气稀薄,二氧化碳含量达95%以上。
(3)改造水环境。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只是土壤中含有少量的水分子,中纬度地区地面之下埋藏着冰。
二、阅读资料2“绿航星际”(见教材26页),探究以下问题。
“绿航星际”试验对火星基地的建设能提供哪些参考?
答案 “绿航星际”基于生态学原理实现封闭环境内的大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再生,建立适合人类长期驻留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体系,减少地面物资补给需求,为人类走向火星打开了新局面。
三、假设火星基地分为登陆区、居住区、科研区、能源区等几个站区。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站区,从形态、功能、防护等方面提出一个设计方案。最后画出示意图,把不同的站区对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火星基地。
答案 下面就火星基地几个站区设计时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1)登陆区:火星的表面,像地球表面一样,崎岖不平,有山脉、平原、峡谷,只是没有像地球一样有海洋。未来建立火星基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人员和航天器安全着陆,保证登陆人员安全。因此同学们的设计应该重点阐明以下问题:选择在哪里登陆?什么地形最好?登陆时如何保证航天器安全着陆?如何保证登陆人员安全?
(2)居住区:人类要想在火星上立足,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开发出适合人类生活的居所。这个居所需要使用火星自身拥有的资源,如冰、土壤、太阳能等来支撑生物的生存。设计居住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能为人类提供氧气、水、食物以及所需的燃料等。②要有完善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并且有宜人的居住环境。③居住区的用地布局要合理,公共建筑与住宅有便利的联系;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局恰当,方便居民使用。④居住区内要有完善的给水、排水以及供暖系统,空气新鲜洁净,无有害气体与烟尘污染,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无噪声等。⑤对预防火灾、地震、沙尘暴等灾害有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⑥居住区应赏心悦目,景观有特色,建筑空间应富有变化,色调和谐统一。
(3)科研区的建设需要满足以下要求:①科研区与生活区分开;②减小科研区的温差,以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火星表面温差太大,研究设备面临极端的考验);③有先进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科研人员以及信息的安全。
(4)能源区:火星上如何高效获得能源?如何把能源输送到居住区、科研区以及供给火星交通工具?如何保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说明。
示意图略。
(2024·河北唐山开学考试)我国已发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寻找火星生命的迹象是其任务之一。下表为“火星与地球相关数据对比表”。据此完成1~2题。
落实思维方法
行星 距太阳远近 (地球为1)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火星 1.52 0.11 0.15 -23 ℃ 24小时37分
地球 1 1 1 22 ℃ 23小时56分
1.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火星与地球相比
A.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相近 B.体积和质量相近
C.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层 D.有大量的液态水
√
行星 距太阳远近 (地球为1)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火星 1.52 0.11 0.15 -23 ℃ 24小时37分
地球 1 1 1 22 ℃ 23小时56分
解析
读表可知,火星和地球的距太阳远近、自转周期相近,从而可以维持相对适宜的温度条件,因此,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A项符合题意;
行星 距太阳远近 (地球为1)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火星 1.52 0.11 0.15 -23 ℃ 24小时37分
地球 1 1 1 22 ℃ 23小时56分
解析
读表可知,火星的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差很大,吸引的大气厚度相差很大,成分明显不同,火星目前并没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层,排除B、C两项;
目前还没发现火星有大量的液态水存在,排除D。故选A。
行星 距太阳远近 (地球为1)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火星 1.52 0.11 0.15 -23 ℃ 24小时37分
地球 1 1 1 22 ℃ 23小时56分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 ④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
行星 距太阳远近 (地球为1)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火星 1.52 0.11 0.15 -23 ℃ 24小时37分
地球 1 1 1 22 ℃ 23小时56分
解析
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不大,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度,从而适宜于“液态水存在”,①符合题意;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与地表温度直接关系不大,从而与地球“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大,②不符合题意;
行星 距太阳远近 (地球为1)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火星 1.52 0.11 0.15 -23 ℃ 24小时37分
地球 1 1 1 22 ℃ 23小时56分
解析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有利于生命形成和演化,但与地球“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大,③不符合题意;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能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从而形成适宜的温度条件,导致地球表面的水多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形成辽阔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及地下水,④符合题意。故选A。
行星 距太阳远近 (地球为1)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火星 1.52 0.11 0.15 -23 ℃ 24小时37分
地球 1 1 1 22 ℃ 23小时56分
(2025·山西太原期末)2023年4月24日,中国发布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取得的科学成果令世界关注。我国计划于2033年实现中国航天员火星登陆。下图为我国的“祝融号”火星车(左)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照片(右)。据此完成3~5题。
3.“天问一号”登陆的天体属于
A.卫星 B.恒星
C.行星 D.彗星
√
“天问一号”登陆的天体是火星,火星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故选C。
解析
(2025·山西太原期末)2023年4月24日,中国发布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取得的科学成果令世界关注。我国计划于2033年实现中国航天员火星登陆。下图为我国的“祝融号”火星车(左)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照片(右)。据此完成3~5题。
4.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向地球传送
信息容易产生干扰的是
A.太阳辐射 B.月球引力
C.地球运动 D.太阳活动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向地球传送信息主要是通过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探测器向地球传送信息,故选D。
解析
(2025·山西太原期末)2023年4月24日,中国发布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取得的科学成果令世界关注。我国计划于2033年实现中国航天员火星登陆。下图为我国的“祝融号”火星车(左)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照片(右)。据此完成3~5题。
5.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火星
A.距离太阳太远,温度低
B.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
C.附近天体运动杂乱,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
D.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
√
火星和地球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都有稳定的光照条件和安全的运行轨道,C、D错误;
火星公转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相邻,与太阳距离适中,A错误;
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是火星未发现存在生命的原因之一,故选B。
解析
(2024·河北石家庄期末)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针对火星的探测任务,主要包括探索火星的生命活动信息,包括火星过去、现在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生命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的探测。下图为“我国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和探测器的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在“揽星九天”标识中,代表火星
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由图可知:图中①为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为火星,A正确;
②为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为木星,B错误;
解析
③为距离太阳第六近的行星,为土星,C错误;
④为距离太阳第七近的行星,为天王星,D错误。故选A。
(2024·河北石家庄期末)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针对火星的探测任务,主要包括探索火星的生命活动信息,包括火星过去、现在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生命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的探测。下图为“我国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和探测器的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7.进入预定轨道的火星探测器离开的
天体系统是
A.银河系 B.可观测宇宙
C.太阳系 D.地月系
√
探测器轨道示意图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因而火星探测器没有离开太阳系,更没有离开银河系与可观测宇宙,A、B、C错误。
解析
由探测器轨道示意图可知,探测器离
开了地月系,到达了火星,故选D。
8.火星探测器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活动信息的依据可能是其
①表面温度适宜 ②公转的周期较长
③卫星数量较少 ④有液态水存在
⑤质量和体积适中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
存在生命的条件首先要有适宜的温度,①正确;
公转周期长短、是否有卫星对生命的影响较小,②③错误;
解析
液态水是生命形成的必要条件,④正确;
质量和体积适中,可以吸附大气,形成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层,⑤正确。故选B。
(2025·海南海口期末)火星探测是指人类对火星进行的科学探测活动。2023年7月13日,国际某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称,通过“毅力号”火星车在火星上发现的陨石撞击坑,探测到多种有机分子的证据。完成9~10题。
9.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有可能拥有生命的行星,主要是由于火星
A.温度比地球高 B.与太阳距离适中
C.拥有大量淡水 D.太阳光照稳定
√
根据所学知识,行星存在生命的主要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及液态水,火星公转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相邻,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其表面温度适宜生命生存,B符合题意;
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远,因而其温度比地球低,排除A;
目前还没有发现火星上拥有大量淡水,火星地表环境干燥,排除C;
稳定的太阳光照是太阳系所有行星共同具备的条件,排除D。故选B。
解析
(2025·海南海口期末)火星探测是指人类对火星进行的科学探测活动。2023年7月13日,国际某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称,通过“毅力号”火星车在火星上发现的陨石撞击坑,探测到多种有机分子的证据。完成9~10题。
10.火星表面遍布大小不等的陨石坑的主要原因是
A.侵蚀作用弱,陨击坑保存完好
B.火星地表松软,容易被撞击成坑
C.邻近小行星带,受撞击概率大
D.火星地表温度高,不断融化形成坑
√
陨石坑由天体的撞击形成,火星表面遍布大小不等的陨石坑,说明火星受小天体撞击的次数多,因而形成的陨石坑数量多。根据所学知识,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因此火星距小行星带较近,小行星易被火星吸引而撞击火星,故陨石坑数量多,故选C。
解析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将近100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顺利实施近火制动,正式踏入环绕火星轨道。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无前例的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真正“踏上”火星的国家,也是首次火星探测即实现着陆的国家。据此完成11~12题。
11.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
A.圆圆的地球挂在天空
B.水星在小行星中穿梭
C.土星遮住火星的卫星
D.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
解析
因行星之间实际距离遥远,在火星上用肉眼观测地球,只能是一个小点,A错误;
水星有自己的公转轨道,不会在小行星带中穿梭,B错误;
由所学知识可知,土星不会出现在火星与火星的卫星之间,故不会遮住火星的卫星,C错误;
火星属于银河系,夜晚可以看见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D正确。故选D。
12.火星表面平均温度远低于地球表面,主要原因是
A.太阳活动极强 B.轨道半径很大
C.距离太阳更远 D.空气密度超低
√
解析
行星地面温度主要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有关,与太阳活动关联性不大,A错误;
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与轨道半径大小无关,B错误;
相对于地球,火星距离太阳更远,接收的太阳辐射远少于地球,所以表面平均温度远低于地球表面,C正确;
空气密度超低,会影响行星地面温度的变化幅度,不是火星表面平均温度远低于地球表面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