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4.1.4 预防接种 (分层作业)--冀少版(2024)生物八上(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4.1.4 预防接种 (分层作业)--冀少版(2024)生物八上(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2 10:50:2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2.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方便的措施是( )
A.杀菌 B.预防接种
C.对传染病人集中治疗 D.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汉代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这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 C.计划免疫 D.保护易感人群
4.下列不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A.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B.给精神病人打针吃药
C.给婴幼儿口服糖丸
D.给出生3个月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
5.关于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都是减毒的病毒植株
B.新冠病毒在免疫学上属于病原体
C.有人得过非典,体内产生了冠状病毒的抗体,这次一定不会感染新冠病毒
D.当新冠病毒入侵人体时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一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6.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以下关于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HPV即可作为HPV疫苗
B.接种的HPV疫苗属于抗体
C.接种HPV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D.HPV疫苗能引起特异性免疫
7.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其作用机理是(  )
A.卡介苗能使人产生与结核杆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卡介苗能促进人体各项生理代谢活动,增强抵抗力
C.卡介苗能激活人体的吞噬细胞将结核杆菌吞噬
D.卡介苗注入人体能直接消灭人体中的结核杆菌
8.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自主研发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含有毒性减弱的甲型肝炎病毒),免疫效果好,接种方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肝炎患者属于传染源
B.甲肝减毒活疫苗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病原体
C.甲肝减毒活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D.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9.婴儿出生后需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由乙肝病毒引发的乙型肝炎。下列关于乙肝及疫苗接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肝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乙肝患者是乙肝的传染源
B.乙肝疫苗是一种抗原,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C.一旦感染乙型肝炎,可通过大剂量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
D.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10.目前九价HPV疫苗不再一针难求,成为许多女性的福音。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研究发现97%的宫颈癌都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九价疫苗可有效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该疫苗需要在一年内定期注射三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HPV是引发宫颈癌的传染源
B.定期注射三次疫苗是为了使机体获得更多的抗体
C.接种九价HPV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HP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不含遗传物质
11.有些疫苗通常需要接种2到3次。如图中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曲线是(①表示首次注射疫苗,②表示再次注射疫苗)( )
A. B.
C. D.
12.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口、鼻或眼结膜侵入人体。已获得麻疹免疫的母亲,在孕期会向胎儿输送抗体,但这些抗体在婴儿生长至9个月后会逐渐消失。我国计划免疫规定8月龄婴儿要接种麻疹疫苗。近年来,我国麻疹类疫苗接种比例都保持在99%以上。
(1)引起麻疹的病原体是 。
(2)给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会刺激 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产生的抗体只针对这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而叫做 免疫。
(3)如未及时接种疫苗,医生建议在带婴儿外出时最好给婴儿佩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看,给婴儿佩戴口罩属于 。
(4)我国实行计划免疫的意义是: (写出一点即可)。
1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类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当肺结核患者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飞沫漂浮在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被传染。
资料二:1921年,卡医生(Calmette)及介医生(Guerin)历时13年成功培育了第230代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为纪念两位医生的贡献,将该疫苗命名卡介苗。根据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卡介苗常作为新生儿接种的第一针疫苗,该疫苗会刺激儿童的某种白细胞产生抗体,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根据资料一,从传染病角度分析,肺结核的病原体是 ,引起的传染病类型是 。
(2)根据资料二,卡介苗刺激儿童体内的 细胞产生抗体,该细胞是一种白细胞。接种卡介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像这样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的方法叫作 。
14.下图为免疫实验探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H7N9型禽流感病毒不但能引起家禽患病,也能引起人患病;从结构看,H7N9型禽流感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2)患 H7N9 型禽流感小鸡要焚毁并深埋,这种预防措施属于 。
(3)B组小鸡在注射H7N9型禽流感病毒后能正常生活,原因是失活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进入小鸡体内,刺激体内淋巴细胞产生了抵抗该病毒的 ,使小鸡获得相应的免疫力,这种属于 免疫。
(4)人类的计划免疫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 。
A.A组小鸡处理中的“注射H7N9型病毒”
B.B组小鸡处理中的“注射失活的H7N9病毒”
图中甲、乙是人体对某种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的免疫都属于 免疫,其特点是 。
(2)图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 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的 产生相应的 。
(3)通常,图中 过程所示的免疫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就属于这种免疫。据此,你分析疫苗是由灭活的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
(4)健康人可以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获得一定免疫力。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因为第 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是( )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破伤风
【答案】A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
【分析】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详解】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卡介苗可以增强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结核病。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分别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需要接种百白破疫苗疫苗进行预防。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方便的措施是( )
A.杀菌 B.预防接种
C.对传染病人集中治疗 D.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答案】B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
【分析】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详解】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可以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全国大力推广计划免疫工作,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B正确。
【点睛】计划免疫是当今世界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措施。
3.《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汉代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这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切断传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 C.计划免疫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计划免疫及意义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2.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3.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详解】A.切断传播途径的核心是 “破坏传播链”,例如消灭蚊子(切断疟疾传播途径)、处理污水(切断肠道传染病途径)等。但题干中 “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 的重点是 “隔离患者”,而非 “处理环境或媒介”,A不符合题意。
B.控制传染源是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其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人群。因此,将患病者安置在空院子治疗,是对传染源(患病者)进行处理,属于控制传染源,B符合题意。
C.计划免疫是指根据传染病流行规律,有计划地为人群接种疫苗,通过人工免疫来预防特定疾病(如儿童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疫苗接种,属于 “保护易感人群” 的具体措施之一,C不符合题意。
D.保护易感人群是对尚未患病的健康人采取防护措施,如接种疫苗、增强体质等,是针对 “健康人群” 降低感染风险。但题干中 “将患病者安置于空院子内为其治疗” 的重点是 “隔离患者”,而非 “保护易感人群”,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不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A.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
B.给精神病人打针吃药
C.给婴幼儿口服糖丸
D.给出生3个月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
【答案】B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
【分析】计划免疫指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以预防特定传染病。
【详解】A.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属于新生儿计划免疫,故A不符合题意。
B.治疗精神疾病不属于预防传染病,属于心理方面的疾病,与计划免疫无关,故B符合题意。
C.给小孩服用小儿麻痹糖丸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属于计划免疫,故C不符合题意。
D.给初生三个月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破伤风等传染病疾病,属于计划免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关于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都是减毒的病毒植株
B.新冠病毒在免疫学上属于病原体
C.有人得过非典,体内产生了冠状病毒的抗体,这次一定不会感染新冠病毒
D.当新冠病毒入侵人体时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一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抗原和抗体、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详解】A.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而不仅是脱毒或减毒的病毒。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A错误。
B.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新冠病毒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它属于抗原;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是新冠肺炎的病原体,B错误。
C.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有人得过非典,体内产生了冠状病毒的抗体,但对新冠病毒不起作用,C错误。
D.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它能消灭和清除病毒,只针对新冠病毒这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6.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以下关于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HPV即可作为HPV疫苗
B.接种的HPV疫苗属于抗体
C.接种HPV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D.HPV疫苗能引起特异性免疫
【答案】D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抗原和抗体
【分析】疫苗是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如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详解】A.天然HPV具有感染性,需灭活或减毒处理才能作为疫苗,故A错误。
B.HPV疫苗属于抗原,而非抗体,抗体由免疫系统自行产生,故B错误。
C.接种疫苗是通过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使个体不易感染病原体,从而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是指对患病个体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二者本质不同,故C错误。
D.HPV疫苗作为抗原,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产生针对HPV的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HPV时,能快速启动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只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7.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其作用机理是(  )
A.卡介苗能使人产生与结核杆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卡介苗能促进人体各项生理代谢活动,增强抵抗力
C.卡介苗能激活人体的吞噬细胞将结核杆菌吞噬
D.卡介苗注入人体能直接消灭人体中的结核杆菌
【答案】A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抗原和抗体
【分析】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如给少年儿童接种卡介苗能有效的预防结核病。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拮抗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8.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自主研发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含有毒性减弱的甲型肝炎病毒),免疫效果好,接种方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肝炎患者属于传染源
B.甲肝减毒活疫苗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病原体
C.甲肝减毒活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D.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抗原和抗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分析】甲肝减毒活疫苗含毒性减弱的病毒,属于抗原,可引发特异性免疫。传染源是携带病原体的个体,疫苗属于抗原而非病原体。
【详解】A.甲型肝炎患者携带病毒并能传播,属于传染源,故A正确。
B.疫苗作为抗原,刺激免疫反应,而病原体是引发疾病的微生物(如原病毒),故B错误。
C.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接种疫苗增强易感人群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
故选B。
9.婴儿出生后需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由乙肝病毒引发的乙型肝炎。下列关于乙肝及疫苗接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肝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乙肝患者是乙肝的传染源
B.乙肝疫苗是一种抗原,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C.一旦感染乙型肝炎,可通过大剂量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
D.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抗原和抗体、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分析】(1)传染病的概念及传染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乙肝患者能散播乙肝病毒,所以是乙肝的传染源。
(2)抗原与抗体: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乙肝疫苗通常是灭活或减毒的乙肝病毒,接种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
(3)抗生素的作用: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对病毒感染通常无效。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青霉素等抗生素不能消灭乙肝病毒。
(4)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获得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乙肝作为传染病,具备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乙肝患者体内有乙肝病毒并能传播病毒,属于传染源,A正确。
B.乙肝疫苗本质是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会产生专门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B正确。
C.青霉素等抗生素针对细菌起作用,乙肝由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无法治疗乙肝,C错误。
D.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定抗体,这种免疫是后天获得且针对特定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10.目前九价HPV疫苗不再一针难求,成为许多女性的福音。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研究发现97%的宫颈癌都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九价疫苗可有效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该疫苗需要在一年内定期注射三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HPV是引发宫颈癌的传染源
B.定期注射三次疫苗是为了使机体获得更多的抗体
C.接种九价HPV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HP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不含遗传物质
【答案】B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概念及常见的传染病、病毒的结构特征
【分析】(1)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传染源
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详解】A.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引发宫颈癌的病原体而不是传染源,A错误。
B.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抗体,也会产生记忆细胞,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定期注射三次疫苗是为了使机体获得更多的抗体,B正确。
C.接种HPV疫苗获得免疫,是人体经后天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HPV病毒属于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B。
11.有些疫苗通常需要接种2到3次。如图中能正确解释此现象的曲线是(①表示首次注射疫苗,②表示再次注射疫苗)(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
【分析】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抗体是指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而且一种抗体只能受相应的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详解】疫苗相当于抗原,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人体产生的免疫力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免疫力也将逐渐降低,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人体免疫再次产生的抗体会大量增加,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口、鼻或眼结膜侵入人体。已获得麻疹免疫的母亲,在孕期会向胎儿输送抗体,但这些抗体在婴儿生长至9个月后会逐渐消失。我国计划免疫规定8月龄婴儿要接种麻疹疫苗。近年来,我国麻疹类疫苗接种比例都保持在99%以上。
(1)引起麻疹的病原体是 。
(2)给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会刺激 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产生的抗体只针对这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而叫做 免疫。
(3)如未及时接种疫苗,医生建议在带婴儿外出时最好给婴儿佩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看,给婴儿佩戴口罩属于 。
(4)我国实行计划免疫的意义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麻疹病毒
(2) 淋巴 特异性/后天性
(3)切断传播途径
(4)预防传染病流行,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由题干表述可知,引起麻
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
(2)接种疫苗会刺激体内的B淋巴细胞(也称B细胞)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形式被称为特异性免疫。
(3)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阻止病原体通过特定方式(如飞沫、接触等)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因此,给婴儿佩戴口罩属于确定传播途径。
(4)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通过给人群有计划地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获得对某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源的目的 。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传染病的蔓延,还能极大地减轻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特别是对于儿童这一易感人群,计划免疫更是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能够显著降低因传染病导致的病残和死亡,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
1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类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当肺结核患者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飞沫漂浮在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被传染。
资料二:1921年,卡医生(Calmette)及介医生(Guerin)历时13年成功培育了第230代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为纪念两位医生的贡献,将该疫苗命名卡介苗。根据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卡介苗常作为新生儿接种的第一针疫苗,该疫苗会刺激儿童的某种白细胞产生抗体,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根据资料一,从传染病角度分析,肺结核的病原体是 ,引起的传染病类型是 。
(2)根据资料二,卡介苗刺激儿童体内的 细胞产生抗体,该细胞是一种白细胞。接种卡介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 。像这样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的方法叫作 。
【答案】(1) 结核杆菌 呼吸道传染病
(2) 淋巴 保护易感人群 计划免疫/免疫规划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抗原和抗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概念及常见的传染病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
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凡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都是病原体,根据资料一可知引起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根据资料一,肺结核患者大声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飞沫漂浮在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被传染,引起的传染病类型是呼吸道传染病。
(2)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在免疫学中,疫苗通常被称为“抗原”,因为它们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反应;抗原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健康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所以接种卡介苗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通过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疫苗,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故像这样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的方法叫作计划免疫(免疫规划)。
14.下图为免疫实验探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H7N9型禽流感病毒不但能引起家禽患病,也能引起人患病;从结构看,H7N9型禽流感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2)患 H7N9 型禽流感小鸡要焚毁并深埋,这种预防措施属于 。
(3)B组小鸡在注射H7N9型禽流感病毒后能正常生活,原因是失活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进入小鸡体内,刺激体内淋巴细胞产生了抵抗该病毒的 ,使小鸡获得相应的免疫力,这种属于 免疫。
(4)人类的计划免疫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相当于上述实验中 。
A.A组小鸡处理中的“注射H7N9型病毒”
B.B组小鸡处理中的“注射失活的H7N9病毒”
【答案】(1)遗传物质
(2)控制传染源
(3) 抗体 特异性
(4)B
【知识点】计划免疫及意义、抗原和抗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病毒的结构特征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和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详解】(1)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其结构相对简单。该病毒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部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为病毒提供了保护和稳定性,而遗传物质则携带着病毒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病毒的特性和复制能力。
(2)对于患H7N9型禽流感的小鸡,为了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和扩散,需要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焚毁并深埋是一种有效的控制传染源的方法,通过彻底销毁患病小鸡的尸体,可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机会,从而降低其他家禽或人类感染的风险。
(3)B组小鸡在注射失活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后能够正常生活,这是因为失活的病毒作为抗原刺激了小鸡体内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识别抗原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毒结合并使其失去活性,从而保护小鸡免受病毒的侵害。这种由特定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
(4)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是一种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有效方法。脊髓灰质炎糖丸中含有减毒或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抗原,服用后可以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免疫记忆,从而在未来遇到脊髓灰质炎病毒时能够迅速产生免疫反应并保护人体免受感染。这与上述实验中B组小鸡注射失活的H7N9病毒以产生免疫力的原理是相似的。因此,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图中甲、乙是人体对某种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的免疫都属于 免疫,其特点是 。
(2)图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 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的 产生相应的 。
(3)通常,图中 过程所示的免疫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就属于这种免疫。据此,你分析疫苗是由灭活的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
(4)健康人可以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获得一定免疫力。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这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因为第 道防线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
【答案】(1) 特异性 人体在出生以后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 抗原 淋巴细胞 抗体
(3) 乙 病原体
(4)一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抗原和抗体、计划免疫及意义
【分析】(1)免疫是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中包括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2)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由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甲图:活的病毒侵入人体后进行繁殖,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去摧毁病毒。乙图:死的病毒接种到人体里,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去摧毁病毒。
【详解】(1)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即甲自然感染和乙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出生以后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屏障,它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记忆性。
(2)在图中的免疫反应过程中,死病毒和活病毒都起到了抗原的作用。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这些抗原可以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抵御病原体的感染。
(3)通常,图中乙过程(即接种疫苗)所示的免疫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疫苗是由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它保留了病原体的抗原性,但失去了致病性。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以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免疫力。
(4)健康人可以通过注射流感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注射疫苗后一天内,针孔处尽量不沾水是因为局部注射的针孔不能马上愈合。这是因为针孔处的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被破坏,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在注射疫苗后需要注意保护针孔处,避免感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