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下列生理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体液的杀菌作用 B.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免疫细胞产生抗体
2.有的同学到了春、夏季就很容易花粉过敏,这属于( )
A.自身免疫病 B.免疫功能失调
C.免疫监视功能失效 D.计划免疫副作用
3.被狗咬伤后,视情况可能需要及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的物质、该免疫反应的类型依次是( )
A.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4.下列关于皮肤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够阻挡体外细菌和异物侵入
B.可以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C.对体内环境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D.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5.呼吸道黏膜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下列选项中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某人接触花粉等而出现过敏现象 B.白细胞包围、吞噬病菌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D.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
6.被疯狗撕咬,清洗缝合伤口后,通常先注射抗毒血清,再注射狂犬疫苗,还需要口服抗生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血清中含有抗体 B.将狂犬病病毒灭活可制成疫苗
C.狂犬疫苗相当于抗原 D.抗生素的作用是杀死狂犬病病毒
7.华华的妈妈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就会出现皮肤红肿、打喷嚏、皮肤红肿、面部瘙痒的情况,后经医生诊断为花粉过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花粉过敏”会传染给家人
B.花粉过敏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C.这里的“花粉”其实就是抗体
D.皮肤的防御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8.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下列关于致病微生物及免疫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B.流感病毒结构简单,只有遗传物质核酸
C.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感冒
D.加强体育锻炼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9.2025年4月2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主题为“接种疫苗为全生命周期护航”的新闻发布会。提醒市民5月手足口病可能进入流行季,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疫苗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
B.患病儿童及时就医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该病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产生的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过敏原
10.支原体感染呼吸系统会引发咳嗽、发热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感染支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B.咳嗽是清除支原体的反应,为特异性免疫
C.青霉素会破坏细胞壁,可治疗支原体感染
D.从结构上分析,支原体属于真核生物
11.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身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
B.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C.观察病毒必须借助于电子显微镜,病毒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某些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某些昆虫病毒可以防治森林害虫
D.日常生活中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后容易感染破伤风,这时候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一种动物血清蛋白),从人体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抗原
12.兴趣小组同学绘制了人体免疫防线动画图,其中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B和D
13.如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D.人体内的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
14.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随地吐痰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并治愈。
资料二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其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式。
(1)资料一中,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结核病的传染源是 。
(2)资料二中,水痘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
(3)水痘病毒与结核杆菌相比,结构简单,没有 结构。
(4)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卡介苗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措施属于 。从获得途径上看,这种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
15.R0(基本传染数)在流行病学上,是指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
资料1:研究表明,建立免疫屏障(又称群体免疫屏障)可有效控制某些传染病病毒的传 播。我国按照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组织疫苗接种,期望尽早形 成国内免疫屏障。
资料2:人群中对传染病具有抵抗力的人数达到一定的百分比(群体免疫门槛)时,才能 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下表是部分传染病的相关数据。
疾病 腮腺炎 白喉 麻疹 百日咳
R0 4~7 6~7 12~18 12~17
群体免疫门槛(%) 75~86 85 83~94 92~94
(1)通过组织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来控制某些病毒的传播,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属于 。
(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疫苗相当于 。
(3)某种疫苗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 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 该物质与相关病毒的结合可以促使相关病毒被 细胞清除或使 它失去致病性。
(4)有些种类的相关疫苗需要接种两针。这是因为只接种一针产生的 较少, 不能有效预防相关病毒的入侵。
(5)季节性流感的R0为1~2。根据上面表格数据可以推测,“季节性流感”、“腮腺炎”、 “百日咳”更容易传染给其他人的是 。
(6)癌症和传染病不同,它不具有传染性,是由于细胞癌变引发的疾病,癌变后的细胞 可以不断的 产生大量新的癌细胞形成肿瘤,肿瘤免疫治疗就是利用人体的免疫 机制,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杀伤肿瘤细胞。请描述这属于免疫
功能的哪一个方面 。
16.2024年12月,全国多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许多患者因为发烧、咳嗽、咳痰等症状到医院就诊,不少患者出现混合感染。专家建议大家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对室内进行消毒、及时接种疫苗,加强体育锻炼等。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普通流感病毒、腺病毒等都属于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致,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等,严重的会引发肺炎或其他脏器的衰竭。甲型流感病毒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属于 病毒。
(2)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资料中划线部分属于的预防措施为 。图1是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的药物,此药物的购买和使用,是否需要医生的处方? 。
(3)经研究发现,甲流患者早期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是由于人体呼吸道黏膜对进入体内的甲型流感病毒的防御导致的,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为避免被感染,许多同学提前接种了预防甲流的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措施之一,如要生产流感疫苗,需要进行病毒的培养,适合培养流感病毒的原料是: (“煮熟的肉汤”或“活的鸡胚细胞”),理由是: 。
(4)结合图2分析,在接种初期密切接触流感患者仍然可能患上流感,原因是 。大多数疫苗需要接种 2 到 3次,才能更好地发挥效果。由图2可知:机体第2次接受疫苗刺激后产生的抗体,在数量和作用时间上的特点是 。
(5)某同学接种过乙肝疫苗,他认为自己体内有抗体,不会患上甲型流感,他的这种想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下列生理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体液的杀菌作用 B.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免疫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分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通过后天获得的,通常只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物质具有防御作用,由第三道免疫防线(免疫细胞和抗体)完成;人体的皮肤和黏膜以及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的免疫作用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A.体液的杀菌作用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是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不针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清除病原微生物,同样是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不符合题意。
C.皮肤构成了天然的屏障,阻挡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不针对特定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C不符合题意。
D.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识别特定的抗原,并与抗原相结合,从而清除病原微生物,这样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
2.有的同学到了春、夏季就很容易花粉过敏,这属于( )
A.自身免疫病 B.免疫功能失调
C.免疫监视功能失效 D.计划免疫副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免疫的功能、过敏反应与免疫排斥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免疫异常敏感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调。
【详解】A.自身免疫在许多情况下是生理性的,除了防御自然界的损害外,还有机体内部
的监视功能,能保护正常组织细胞,清除衰老和突变的细胞,当自身免疫反应超过了生理限度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而导致疾病时,则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正常结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过敏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花粉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失调,故B符合题意。
C.免疫监视失效指无法识别癌细胞等异常细胞,与过敏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计划免疫副作用通常指疫苗引起的正常免疫反应,而非过敏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被狗咬伤后,视情况可能需要及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的物质、该免疫反应的类型依次是( )
A.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分析】抗狂犬病血清中含有针对狂犬病毒的抗体,可直接中和病毒。注射抗体属于被动免疫,而特异性免疫包括主动免疫(自身产生抗体)和被动免疫(直接输入抗体),均针对特定病原体。
【详解】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所以,被狗咬伤后,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属于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对狂犬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关于皮肤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够阻挡体外细菌和异物侵入
B.可以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C.对体内环境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D.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答案】C
【知识点】排泄的途径及意义、人体的三道防线、汗液的形成与排出
【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对维持体
内环境稳定起重要作用。
【详解】A.皮肤作为物理屏障,能阻挡细菌和异物侵入,故A正确。
B.体内部分部分代谢废物如尿素、无机盐、水以汗液形式通过皮肤排出,故B正确。
C.皮肤通过保护、排泄、调节体温等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而非产生不利影响,故C错误。
D.皮肤通汗液分泌及皮肤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起调节体温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5.呼吸道黏膜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下列选项中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某人接触花粉等而出现过敏现象 B.白细胞包围、吞噬病菌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D.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
【分析】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先天性和非专一性,能阻挡多种病原体侵入。
【详解】A.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过度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与黏膜的免疫类型相同,故B符合题意。
C.患麻疹后获得特异性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故C不符合题意。
D.接种疫苗通过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被疯狗撕咬,清洗缝合伤口后,通常先注射抗毒血清,再注射狂犬疫苗,还需要口服抗生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血清中含有抗体 B.将狂犬病病毒灭活可制成疫苗
C.狂犬疫苗相当于抗原 D.抗生素的作用是杀死狂犬病病毒
【答案】D
【知识点】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抗原和抗体
【分析】(1)抗体与抗毒血清:抗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毒血清是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可直接与相应的病原体结合并将其清除,属于被动免疫。
抗原与疫苗:抗原是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疫苗通常是用
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属于主动免疫。
(3)抗生素的作用: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它能抑制或杀灭细菌,对病毒感染通常无效。
【详解】A.抗毒血清是从经过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提取的,其中含有能与狂犬病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迅速与进入人体的狂犬病病毒结合,起到中和病毒、防止病毒扩散的作用,A正确。
B.将狂犬病病毒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使其失去活性,但仍保留其抗原特性,这样制成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后,不会引发严重的疾病,却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狂犬病病毒的抗体,B正确。
C.狂犬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针对狂犬病病毒的抗体,符合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特点,所以狂犬疫苗相当于抗原,C正确。
D.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等方式来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狂犬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抗生素对其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7.华华的妈妈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就会出现皮肤红肿、打喷嚏、皮肤红肿、面部瘙痒的情况,后经医生诊断为花粉过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花粉过敏”会传染给家人
B.花粉过敏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C.这里的“花粉”其实就是抗体
D.皮肤的防御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B
【知识点】抗原和抗体、免疫的功能、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1.抗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花粉、病毒、细菌等。
2.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无害物质过度敏感而引起的免疫反应。
3.免疫类型: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机体与外来微生物的接触后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详解】A.过敏反应由免疫异常引起,不具有传染性,因此“花粉过敏”不会传染给家人,故A错误。
B.花粉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花粉这种无害物质过度敏感而引起的,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故B正确。
C.这里的“花粉”能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属于抗原,而不是抗体,故C错误。
D.皮肤的防御作用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不是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B。
8.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下列关于致病微生物及免疫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B.流感病毒结构简单,只有遗传物质核酸
C.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感冒
D.加强体育锻炼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特征、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病毒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形态;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详解】A.流感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故A正确。
B.流感病毒由遗传物质(RNA)和蛋白质外壳构成,故B错误。
C.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细菌性感冒可用抗生素治疗,故C正确。
D.加强锻炼可提高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故D正确。
故选B。
9.2025年4月2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主题为“接种疫苗为全生命周期护航”的新闻发布会。提醒市民5月手足口病可能进入流行季,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疫苗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
B.患病儿童及时就医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该病病原体再次侵入人体时产生的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过敏原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详解】A.灭活疫苗虽无活性,但其抗原成分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B.患病儿童属于传染源,及时就医属于控制传染源,而非保护易感人群,故B错误。
C.病原体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会启动二次免疫应答,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EV71病毒是病原体,过敏原则是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二者概念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0.支原体感染呼吸系统会引发咳嗽、发热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感染支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B.咳嗽是清除支原体的反应,为特异性免疫
C.青霉素会破坏细胞壁,可治疗支原体感染
D.从结构上分析,支原体属于真核生物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分析】(1)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无细胞壁,感染后引发免疫反应。咳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青霉素对无细胞壁的支原体无效。
(2)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详解】A.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当人体感染支原体后,免疫系统会识别支原体为外来病
原体,支原体作为抗原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故A正确.
B.咳嗽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主要是为了清除呼吸道中的异物和病原体,包括支原体。特异性免疫是指免疫系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如抗体的产生,故B错误。
C.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来发挥作用。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微生物,因此青霉素对支原体无效,故C错误。
D.支原体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是一种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细胞核等。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复杂,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因此,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而不是真核生物,故D错误。
故选A。
11.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身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
B.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C.观察病毒必须借助于电子显微镜,病毒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某些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某些昆虫病毒可以防治森林害虫
D.日常生活中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后容易感染破伤风,这时候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一种动物血清蛋白),从人体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抗原
【答案】D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特征、免疫的功能、抗原和抗体
【分析】免疫是人体生理功能,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功能异常会致生理紊乱。疫苗由失活或减毒病原体制成,可引发免疫反应。病毒微小需电子显微镜观察,部分可作基因工程载体或防治害虫。抗原能引发抗体生成,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保护蛋白,被铁钉扎伤后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抗体,并非抗原。
【详解】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免疫功能过强会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免疫功能过弱会引起免疫缺陷病,所以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故A正确。
B.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故B正确。
C.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某些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某些昆虫病毒可以防治森林害虫,故C正确。
D.抗原是指能引起抗体生成的物质,是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是指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当人体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一种动物血清蛋白),破伤风抗毒素能直接中和破伤风毒素,属于抗体,而不是抗原,故D错误。
故选D。
12.兴趣小组同学绘制了人体免疫防线动画图,其中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B和D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详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图中B、D属于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并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作用。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图中A、C属于第二道防线,它具有溶解和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如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D.人体内的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使抗原失活,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消灭病毒,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殖要比第一次大的多,故A正确。
B.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故B错误。
C.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故C正确。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故D正确。
故选B。
14.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随地吐痰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并治愈。
资料二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其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式。
(1)资料一中,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结核病的传染源是 。
(2)资料二中,水痘传染病的病原体是 。
(3)水痘病毒与结核杆菌相比,结构简单,没有 结构。
(4)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卡介苗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措施属于 。从获得途径上看,这种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
【答案】(1)结核病患者(或结核病人)
(2)水痘病毒
(3)细胞
(4) 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或后天性)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特征、传染病的概念及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根据资料一中,传染源是患者和动物,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结核病的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水痘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水痘
病毒。
(3)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而细菌有细胞结构。水痘病毒属于病毒,结核杆菌属于细菌,水痘病毒与结核杆菌相比,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4)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接种卡介苗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注射疫苗所获得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有的,这种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15.R0(基本传染数)在流行病学上,是指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
资料1:研究表明,建立免疫屏障(又称群体免疫屏障)可有效控制某些传染病病毒的传 播。我国按照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组织疫苗接种,期望尽早形 成国内免疫屏障。
资料2:人群中对传染病具有抵抗力的人数达到一定的百分比(群体免疫门槛)时,才能 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下表是部分传染病的相关数据。
疾病 腮腺炎 白喉 麻疹 百日咳
R0 4~7 6~7 12~18 12~17
群体免疫门槛(%) 75~86 85 83~94 92~94
(1)通过组织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来控制某些病毒的传播,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属于 。
(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疫苗相当于 。
(3)某种疫苗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 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 该物质与相关病毒的结合可以促使相关病毒被 细胞清除或使 它失去致病性。
(4)有些种类的相关疫苗需要接种两针。这是因为只接种一针产生的 较少, 不能有效预防相关病毒的入侵。
(5)季节性流感的R0为1~2。根据上面表格数据可以推测,“季节性流感”、“腮腺炎”、 “百日咳”更容易传染给其他人的是 。
(6)癌症和传染病不同,它不具有传染性,是由于细胞癌变引发的疾病,癌变后的细胞 可以不断的 产生大量新的癌细胞形成肿瘤,肿瘤免疫治疗就是利用人体的免疫 机制,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杀伤肿瘤细胞。请描述这属于免疫功能的哪一个方面 。
【答案】(1)保护易感人群
(2) 病原体 抗原
(3) 淋巴 抗体 吞噬
(4)抗体
(5)百日咳
(6) 分裂 免疫监视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抗原和抗体
【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详解】(1)接种疫苗使健康人获得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苗针对未感染人群,故为保护易感人群。
(2)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3)疫苗相当于抗原,疫苗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抗体,该物质与病毒的结合可以促使病毒被吞噬细胞清除或使它失去致病性。
(4)有些种类的新冠疫苗需要接种两针。这是因为只接种一针产生的抗体较少,不能有效预防病毒的入侵,接种两针,可以使接种人群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5)R0越高,传染性越强。表中百日咳R0为12-17,高于腮腺炎(4-7)和季节性流感(1-2),故百日咳更易传染给其他人。
(6)癌细胞因基因突变无限分裂,形成肿瘤。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癌变细胞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属于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另为防御、自身稳定)。
16.2024年12月,全国多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许多患者因为发烧、咳嗽、咳痰等症状到医院就诊,不少患者出现混合感染。专家建议大家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对室内进行消毒、及时接种疫苗,加强体育锻炼等。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普通流感病毒、腺病毒等都属于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所致,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等,严重的会引发肺炎或其他脏器的衰竭。甲型流感病毒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属于 病毒。
(2)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资料中划线部分属于的预防措施为 。图1是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的药物,此药物的购买和使用,是否需要医生的处方? 。
(3)经研究发现,甲流患者早期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是由于人体呼吸道黏膜对进入体内的甲型流感病毒的防御导致的,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为避免被感染,许多同学提前接种了预防甲流的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措施之一,如要生产流感疫苗,需要进行病毒的培养,适合培养流感病毒的原料是: (“煮熟的肉汤”或“活的鸡胚细胞”),理由是: 。
(4)结合图2分析,在接种初期密切接触流感患者仍然可能患上流感,原因是 。大多数疫苗需要接种 2 到 3次,才能更好地发挥效果。由图2可知:机体第2次接受疫苗刺激后产生的抗体,在数量和作用时间上的特点是 。
(5)某同学接种过乙肝疫苗,他认为自己体内有抗体,不会患上甲型流感,他的这种想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
【答案】(1) 病原体 动物
(2) 保护易感人群 需要
(3) 非特异性 活的鸡胚细胞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煮熟的肉汤中细胞已
死亡,不能用于培养流感病毒
(4) 在接种疫苗初期体内还未产生抗体 数量多,作用时间长
(5)不对,抗体具有特异性,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对甲型流感病毒不起作用
【知识点】病毒的形态和种类、传染病的概念及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防线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可见,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普通流感病毒、腺病毒等都属于病原体。
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病毒是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是细菌病毒(噬菌体),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甲型流感病毒寄生在人体细胞中,故属于动物病毒。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一般来说,凡是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均为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等;凡是对病人或怀疑是病人的采取的措施均为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等;其余的“环境消毒、消灭媒介蚊虫、讲究个人卫生、戴口罩”等措施可判断为切断传播途径。可见,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看,资料中划线部分属于的预防措施为保护易感人群。
该药物没有OTC标识,属于处方药,所以此药物的购买和使用需要医生的处方。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可见,人体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对进入体内的甲型流感病毒进行的防御,是生来就有的,故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因此适合培养流感病毒的原料是:活
的鸡胚细胞,理由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煮熟的肉汤中细胞已死亡,不能用于培养流感病毒。
(4)结合图2发现,在接种疫苗初期体内还未产生抗体,因此在接种初期密切接触流感患者仍然可能患上流感。
由图2可知:机体第一次接种产生的抗体数量少,作用时间短;机体第2次接受疫苗刺激后产生的抗体,在数量和作用时间上的特点是数量多,作用时间长。
(5)抗体与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而不能与其它种类的抗原结合。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可见,某同学接种过乙肝疫苗,他体内产生的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只对乙肝病毒起作用,而对甲型流感病毒不起作用。所以,该同学认为自己体内有抗体,不会患上甲型流感,他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理由是抗体具有特异性,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对甲型流感病毒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