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八上 4.1.3 《免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聚焦人体免疫的类型及功能。从教材体系来看,它承接了 “传染病” 的相关知识,是理解 “预防传染病” 的核心基础,同时为后续学习 “健康生活” 中的免疫调节、计划免疫等内容奠定理论框架。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如细胞的结构、人体的基本组织等,且对生活中的免疫现象(如伤口感染、过敏、疫苗接种)有感性认识,但对 “免疫的具体机制”“两种免疫类型的区别” 等抽象概念理解较困难。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喜欢通过直观实例和互动探究获取知识。因此,教学中需多结合生活案例,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通过讨论、实践活动激发主动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认识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区别及协同作用,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免疫过程的实例,培养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思维能力;辩证看待免疫防御与免疫失衡(如过敏)的关系。
探究实践:通过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做法,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免疫相关社会热点,学会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区别。
难点: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原理,即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及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皮肤破损后,伤口容易感染,但健康的皮肤却不易感染。出过水痘和得过腮腺炎的人,就不会再患此病。有些人对花粉或粉尘过敏。这些现象都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人体是怎么进行免疫的呢?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自由发言,提出猜想。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阅读 呈现图文资料(皮肤、黏膜、溶菌酶、吞噬细胞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结构能阻挡病原体?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相关视频后,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资料,圈画关键信息,小组讨论并记录答案。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学习非特异性免疫奠定事实基础。
任务二:学习非特异性免疫 图片展示资料:皮肤表皮细胞排列、呼吸道纤毛黏液、泪液溶菌酶、吞噬细胞,举例说明其作用,归纳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这种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微生物起作用的免疫,叫作非特异性免疫。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时,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防御作用。 观看图片,对比资料中的结构功能,归纳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完成课堂笔记。 通过图片直观化抽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非特异性免疫的核心特征。
任务三:学习特异性免疫 展示抗原 - 抗体反应示意图,讲解抗原、抗体、淋巴细胞的作用; 举例说明抗体产生的过程及作用机制。 归纳总结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后天获得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攻击性、针对性极强,能选择性地将非特异性免疫未消灭的病原微生物逐一清除,并且使人体获得对这种疾病的免疫力。 知识拓展:人体的三道防线。 观察示意图,小组合作分析 “水痘免疫” 实例,说明抗体产生的过程及作用机制。知识拓展完成表格,对比两种免疫的区别。 利用示意图和实例突破难点,通过表格梳理知识,强化对比记忆。
任务四:学习免疫力 图片展示及举例说明讲解影响免疫力的因素及提高方法: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除此之外,微量元素锌、硒、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物质都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有关。因此,全面均衡的饮食,适量多喝水,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有计划地锻炼身体、有规律地作息、保持愉悦的心情,也能提高免疫力。 讨论 “如何通过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归纳总结影响免疫力的因素及提高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培养健康意识。
任务五:学习过敏反应 图片展示过敏反应案例,分析过敏反应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有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正常的刺激,对某些人却有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这与人体的免疫有关,这就是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高的表现。如青霉素过敏反应、花粉过敏反应等。 知识拓展:免疫的功能 自我稳定:清扫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分享自身或家人的过敏经历,总结预防方法。 知识拓展,及时记录笔记。 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培养健康意识。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眼界
任务六:自主学习人类战胜天花之路 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类战胜天花之路。 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人类战胜天花之路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5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根据所学解答问题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的功能有哪些?” 集体回答,梳理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明确重点,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宫颈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多由HPV病毒引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接种HPV疫苗属计划免疫 B.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接种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D.接种HPV疫苗可阻止HPV病毒再次进入人体 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进入人体内引起过敏反应的某些食物或药物属于抗原 B.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功能持续低下,容易患癌 C.移植与身体相匹配的器官后,患者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D.HIV主要侵犯并瓦解免疫系统,患者常死于多种疾病的侵害 3.下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该图表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A是淋巴细胞,结构②是抗体 B.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均能清除抗原 C.结构①是抗原,既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以是自身组织细胞 D.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属于抗原 独立完成练习,同桌互查,纠正错误。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有人容易被病原体浸染患病,有人不易患病,说明每个人的免疫力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做法,并与家人分享。(选做)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必做)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按要求完成。 必做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选做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4.1.3 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微生物起作用的免疫
1.皮肤和黏膜:阻挡、清除病原微生物
2.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溶解细胞壁,杀死细菌;吞噬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的,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起作用
病原微生物→淋巴细胞→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可以杀死抗原
免疫力
影响免疫力的因素
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高的表现
人类战胜天花之路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视频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任务驱动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表格对比帮助清晰区分两种免疫类型,突破了重点。不足之处是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较抽象,部分学生对 “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 理解不透彻,需增加更多动画演示或模拟实验。改进方向:下次教学可设计 “抗原 - 抗体结合” 的模拟游戏(学生扮演抗原、抗体),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特异性的理解;增加课堂互动提问的频率,及时捕捉学生的困惑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