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一)字音字形(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踟蹰(chí) 缄默(jiān) 褶皱(zhě) 嶙峋(lín)
B. 龟裂(jūn) 逡巡(qūn) 亘古(gèn) 纤维(xiān)
C. 伶俐(líng) 匿迹(nì) 诘责(jié) 颓圮(pǐ)
D. 讪笑(shàn) 嗤笑(chī) 狡黠(xiá) 殷红(yān)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辅相成 络绎不绝 销声匿迹 相辅相成
B. 相形见绌 义愤填膺 不容置疑 持之以恒
C. 鳞次栉比 断章取义 望尘莫及 相辅相成
D. 按部就班 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
(二)成语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山重水复的峡谷中,老船夫的号子声穿云裂石,令人动容。
B.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他泰然处之,显得不卑不亢。
C. 这篇议论文旁征博引,却失之冗长,可谓言简意赅。
D. 当真相水落石出,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谣言止于智者。
(三)语段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
山,是大地隆起的脊梁;水,是大地流淌的血脉。山与水,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山之巍峨,水之灵动,共同谱写了华夏文明________的乐章。
二、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壶口瀑布》(节选),完成5—9题(20分)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突然被挤得怒不可遏,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5. 作者连用五个“跌”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6. 结合语境,赏析“怒不可遏”一词的妙处。(4分)
7. 文中“碎成点,碎成雾”运用了哪些修辞?请简要分析。(4分)
8. 请用原文回答:壶口瀑布的“险”体现在哪些细节?(4分)
9. 作者借壶口瀑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完成10—14题(20分)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10. “巨人”喻指什么?请结合上下文作答。(3分)
11. “刀削一般”写出了山势怎样的特点?(3分)
12. 作者为何说“富有雕塑感”?(4分)
13. 文中两处省略号分别省略了什么内容?(4分)
1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格拉丹冬的所见所感。(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5—19题(15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了何种写景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17. 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8. 翻译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分)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20—24题(15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19.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3分)
20. “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中“空明”如何理解?(4分)
21.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22. 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分)
四、写作(共50分)
(一)微写作(10分)
23. 根据《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写一段描写性文字(100字左右),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二)大作文(4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领略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格拉丹冬的圣洁、承天寺的月色……自然与心灵,在文字中相遇。请以“那一次,我与山水对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 A B项“龟裂”读jūn误,应为jūn;C项“纤维”读xiān误,应为xiān;D项“殷红”读yān误,应为yān。
2. B A、C、D项均出现“相辅相成”滥用,语义重复。
3. C “言简意赅”与“冗长”矛盾。
4.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刚柔并济 动静相生 波澜壮阔(每空意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一)
5. 通过重复“跌”字,强化瀑布连续冲击的动感,突出水势之猛。
6. “怒不可遏”拟人,写出水流被峡谷骤然挤压后的狂暴,赋予黄河以生命力。
7. 比喻、排比,将水流比作“点”“雾”,形象表现瀑布碎裂的壮观。
8. “平坦如席的大水,突然被挤得怒不可遏”。
9. 对黄河雄浑力量的敬畏与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二)
10. 指格拉丹冬雪山,因其高耸陡峭如披风巨人。
11. 凸显山势陡峭凌厉,如人工切削般峻拔。
12. 山体明暗分明,线条硬朗,宛如立体雕塑。
13. 第一处省略作者对山体细节的持续观察;第二处省略阳光照射下冰川色彩的变幻。
14. 雪山巍峨冷峻、光影瞬息万变,作者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与壮美。
三、古诗文阅读
(一)
15. 总领全文,奠定“美”的抒情基调。
16. 动静结合,“高峰”静立,“清流”奔涌,相映成趣。
17. 对山水美景的极度赞叹,超脱尘世的欣悦。
18.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二)
19.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20. 形容月光澄澈透明,庭院如水般空明。
21. 旷达乐观,随缘自适。
22.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写作
23. 示例:潭水如一块冷玉,幽碧得近乎墨色。风掠过,水纹骤起,仿佛远古的叹息在青苔间游走。一缕月光跌落潭心,碎成星子,又被寒意悄悄缝合,只剩无声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像岁月在黑暗中轻轻叩门。
24.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