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17:0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练习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40分)
(一)字音字形(每小题2分,共8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踌躇(chóu) 褶皱(zhě) 狡黠(xiá) 龌龊(chuò)
B. 亘古(gèn) 殷红(yān) 伶俐(líng) 龟裂(jūn)
C. 纤维(qiān) 嶙峋(xún) 亵渎(dú) 踉跄(liàng)
D. 哽咽(yè) 倔强(jué) 热忱(chén) 憧憬(chōng)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断章取意 络绎不绝 相辅相成 锋芒毕露
B. 走投无路 按部就班 振耳欲聋 相辅相成
C. 迫不及待 置之不理 锲而不舍 拭目以待
D. 轻歌曼舞 相辅相成 义愤填膺 相辅相成
(二)词语与句子(每小题3分,共12分)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________地站到了一线。
2.这篇议论文________地指出了当下教育的症结。
3.对于流言,他________地选择了沉默。
A. 义无反顾 一针见血 不置可否
B. 义不容辞 入木三分 不置一词
C. 义无反顾 入木三分 不置一词
D. 义不容辞 一针见血 不置可否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研学旅行,使我们深刻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
B. 能否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否畅通。
C. 新教材不仅更新了选文,而且优化了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内容。
D.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5.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________,而后人哀之;人哀之,而后可以为政。(《孟子》)
(3)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四)综合性学习(共10分)
6. 班级准备开展“走进鲁迅”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请从《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中任选一篇,用一句话概括作品主题。(2分)
(2)【任务二】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洁,富有感染力。(2分)
(3)【任务三】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回答:藤野先生“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五)语段综合运用(共10分)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2025年7月,国产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实现算力全球领先。发布会上,一位少年提问:“如果AI能写出满分作文,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语文?”现场一片寂静。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少年的提问。(3分)
(2)根据语境补写比喻句:语文学习就像________,看似无用,实则________。(4分)
(3)用对偶句为发布会拟写一条标语。(3分)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题。
【文本】
当算法开始“思考”,人类如何自处?
①2025年的今天,AI已能模仿李白写出“举杯邀月影,对影成三人”的句子,甚至能模拟杜甫的沉郁顿挫。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指出:“AI可以复制语言,却无法复制诗人‘感时花溅泪’的生命体验。”
②在北大附中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比AI生成的《岳阳楼记》仿作与范仲淹原文。学生发现,AI能精准模仿对偶句式,却无法还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重量。这恰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是真理的显现方式,但从来不是真理本身。”
③更值得警惕的是,当AI写作成为捷径,人类可能丧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锤炼过程。语言学家王力曾统计,《红楼梦》中“笑”字出现1800余次,却无一次重复,这种“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创造性,恰是AI无法抵达的疆域。
④在杭州学军中学,语文组尝试“AI+人文”课程:先用AI生成《荷塘月色》仿写,再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原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时代隐喻。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教学,反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
8. 第①段引用汪民安的话有何作用?(4分)
9. 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分)
10. 请用“//”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6分)
11. 结合全文,谈谈中学语文教育如何应对AI挑战。(6分)
12. 为本文拟写一个副标题,不超过15字。(4分)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5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3—18题。
【文本】
《最后一节语文课》
2035年6月,最后一所保留传统教学的高中里,72岁的张老师用颤抖的手写下“氓之蚩蚩”四个字。教室的量子屏幕突然弹出提示:“根据脑机接口反馈,学生理解度仅32%,建议切换AI动画教学。”
张老师固执地摇头,讲起《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时,窗外飘过三十年前他讲这首诗的AR影像: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白发,有人成了量子工程师,有人成了火星移民,却都在影像里齐声背诵“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下课铃响,智能校徽提示“本节课情感共鸣值87%,创近三年新高”。张老师却突然跪倒在地——他的心脏起搏器与教室的5G磁场产生了干扰。急救无人机飞来时,他用最后的力气在黑板上写下:“技术可以传输知识,但永远不能传输眼泪。”
13. 小说中“AR影像”的出现有何深意?(5分)
14. 分析张老师“固执摇头”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5分)
15. 小说结尾“技术可以传输知识,但永远不能传输眼泪”如何理解?(6分)
16. 从叙事视角看,小说如何体现科幻与人文的融合?(5分)
17.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题。(4分)
(三)古诗文阅读·文言文(25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9—24题。
【文本】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 “略无慕艳意”中“略”字如何理解?(3分)
20. 翻译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分)
21. 作者描写同舍生穿戴的用意是什么?(5分)
22. 结合全文,谈谈宋濂的求学精神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6分)
23. 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分析。(6分)
(四)古诗文阅读·诗歌(25分)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25—30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5. “烂柯人”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6. 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6分)
27. 全诗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分)
28. 诗中“暂凭杯酒长精神”与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何异同?(5分)
29. 结合刘禹锡生平,谈谈本诗如何体现“诗豪”风格。(5分)
三、写作(60分)
3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2025年7月,中国“天问三号”从火星传回一段录音:一个孩子在问:“地球爷爷说,他们曾经用毛笔写字,用纸张读书,这是真的吗?”地球指挥中心沉默良久,回复:“是的,孩子。那是最温柔的文明方式。”
要求:结合材料,从“技术与人文”“快与慢”“传承与创新”等角度任选其一,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 D(2分)
解析:A“龌龊”读wò chuò;B“龟裂”读jūn liè;C“纤维”读xiān。
2. C(2分)
解析:A“意”应为“义”;B“振”应为“震”;D“相辅相成”重复。
3. C(3分)
解析:1.“义无反顾”强调主动担当;2.“入木三分”形容深刻;3.“不置一词”指完全不表态。
4. B(3分)
解析:A主语残缺;C“优化了……和内容”成分赘余;D主语残缺。
5. 默写(每空1分)
(1)会当凌绝顶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尚思为国戍轮台
(4)人有悲欢离合 (5)濯清涟而不妖
6. 综合性学习
(1)示例:《故乡》通过“我”与闰土隔膜的悲剧,批判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2分)
(2)示例:读鲁迅,照见民族的灵魂!(2分)
(3)①严谨治学:纠正“我”的解剖图;②平等博爱:关心弱国学生;③超越民族偏见:尊重中国文化。(每点2分,共6分)
7. 语段综合运用
(1)示例:因为只有人类能赋予文字以生命温度,所以我们仍需学语文。(3分)
(2)示例:语文学习就像扎根地下的老根,看似无用,实则滋养着每一朵思维之花。(4分)
(3)示例:量子算天算地,语文润心润魂。(3分)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
8. 引用权威观点,增强说服力;同时提出中心论点——AI无法复制生命体验。(4分)
9. 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2分)列举《红楼梦》用字不重复的例子,对比AI机械复制,突出人类创造性。(3分)
10. ①—②:提出AI写作的局限;③:分析危害;④:提供解决方案。(每层2分)
11. ①强化经典诵读;②培养批判思维;③开展对比教学。(每点2分)
12. “当AI开始写诗,人类开始思考”。(4分)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
13. 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暗示技术更迭中人文精神的永恒。(5分)
14. 表现张老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坚守,暗示其与现代技术的冲突。(5分)
15. 技术可以传递知识,但无法复制人类情感共鸣的珍贵瞬间。(6分)
16. 用科幻设定(量子屏幕、无人机)包裹人文内核(教育、生命),体现融合。(5分)
17. 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人文坚守是对人类灵魂的救赎。(4分)
(三)文言文阅读
19. “丝毫”之意,表现作者专注求学,毫无羡慕之心。(3分)
20.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穿不如别人。(5分,“以”“若”译对各2分)
21. 通过对比反衬,突出作者以学为乐的精神境界。(5分)
22. 启示:①克服困难;②专注学习;③淡泊物欲。(每点2分)
23. 语言朴实无华,如“足肤皲裂而不知”白描困境,更显求学之艰。(6分)
(四)诗歌阅读
25. 用王质烂柯典故,表达物是人非的沧桑感。(4分)
26. 揭示新陈代谢的哲理:旧事物消亡中孕育着新事物。(6分)
27. 从辛酸到豁达,最终振奋。(5分)
28. 同:借酒抒怀;异:刘诗积极振奋,李诗消极愁苦。(5分)
29. 虽遭贬谪却豪迈乐观,体现“诗豪”的昂扬精神。(5分)
三、写作(60分)
【评分细则】
一类文(55—60分):立意深刻,构思新颖,语言有文采。
二类文(48—54分):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三类文(40—47分):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单薄。
四类文(39分以下):偏离题意或抄袭。
【补充说明】
1. 每少50字扣2分;
2. 错别字每3个扣1分;
3. 标题缺失扣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