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课件,共3份)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课件,共3份)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31 19:05:41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植被与土壤
第五章
土壤
第二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
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
3.结合实际,认识土壤的功能和常见养护方法。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一、观察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观察土壤
>
<

1.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由    、有机质、   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   、红壤等。
肥力
植物
矿物质
水分
黑土
(2)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类型 粒径大小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质地 易耕作程度
砂土 大 强 弱 松散 易
壤土 中 良好 强 适中 最易
黏土 小 差 好 黏重 不易
(3)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     的土层所构成。
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水平展布
有机


紧实
风化碎屑
母岩
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疏松


犁底
保肥保水
自然土
土壤的物质组成
拓展延伸
(2024·山东德州期末)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土壤质地观测实验。该小组在完全相同的器皿中准备了相同量的四种土壤标本,同时注入相同水量,在充分下渗后记录了不同土壤标本的透水量差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四种土壤标本中,黏粒比例最高的是
A.1号   B.2号   C.3号   D.4号

落实思维方法
由图可知,1号土壤标本的下渗水量刻度只有0.5 cm,下渗水量最少,说明土壤的黏粒比例最高,黏性大,透水性差。故选A。
解析
(2024·山东德州期末)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土壤质地观测实验。该小组在完全相同的器皿中

准备了相同量的四种土壤标本,同时注入相同水量,在充分下渗后记录了不同土壤标本的透水量差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2.该小组成员绘制了以下四种不同的土壤剖面构造,其中最有利于保水保肥的是
A选项中黏土层位于最上层,水分难以下渗,不利于土壤吸收水分,A错误;
B选项中黏土层位于最下层,最上层是砂土层,中间层是腐殖质层,最上层有利于水分下渗,中间层可以保肥,最下层透水性差,故该土壤剖面构造保水保肥效果最好,B正确;
C、D选项中最上层为腐殖质层,容易造成养分流失,不利于保肥,C、D错误。
解析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

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①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②决定了土壤    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_
生物 ①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    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将其转化为    。
③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     富集。
④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__________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矿物质
质地
最活跃
腐殖质
土壤表层
成土母质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气候 ①气候(温度、降水量)影响岩石风化的   和速度。
②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   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机质分解快。
③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积累多。
④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①由于     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②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   、壤土和______
强度
淋溶
水热条件
砂土
黏土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  ,土层分化越______
人类活动 ①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耕作土壤

明显
水热条件越好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吗?
答案 不一定。水热条件好的地区虽然植被茂密,有机质产量高,但同时微生物活跃,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也快;加之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反而较低。


耕作土壤的形成过程
核心归纳
材料一 黑土地一般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宜农耕的土壤。图1示意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图2示意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重。
探究核心知识
1.判读图2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壤成分,其中④为空气。
答案 ①为矿物质;
②为有机质;
③为水分。
材料二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a.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b.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c.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2.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答案 a:成土母质。b:气候。c:地形。
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黑土肥力较高的原因。
答案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很低,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
(2025·广西桂林期末)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下图是“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的成土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落实思维方法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
解析
(2025·广西桂林期末)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下图是“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最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气候环境是
A.干热 B.湿热
C.冷干 D.冷湿

干热环境植物生长量少,土壤有机质积累少,A错误;
湿热环境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少,B错误;
冷干环境地上生物量少,有机质积累少,C错误;
冷湿环境地上生物量较大,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积累多,D正确。
解析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
<

1.土壤的功能
作用对象 土壤的功能
对各圈层 物质和能量交换,联系    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对生物圈 为   生长提供条件,为   提供食物来源,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对水圈 蓄水、保水,减少      ,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
对人类社会 人类发展    (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的物质基础
有机界
植物
动物
地表径流量
农业
2.土壤的养护
(1)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    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例如,   、种植绿肥、作物   、广施农家肥等。
生物炭
休耕
轮作
红壤的改良
红壤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土质黏重,肥力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开展农业生产活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对红壤进行改造,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核心归纳
(2025·江西新余期末)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气候、地形、地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特点取决于它们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和母质(即土壤的来源物质)。下图为“土壤的形成过程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落实思维方法

解析
土壤由岩石发育而成,其组成物质在生物的参与下不断细碎化。比较①②和③④,①②土壤主要由岩石的风化物组成,颗粒大,处在土壤形成之初,①与②相比,岩石更破碎,说明形成时间比②晚;③④相比,③形成了完
整的土壤剖面结构,属于成熟土壤,由此可知,图中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D正确。
(2025·江西新余期末)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气候、地形、地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特点取决于它们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和母质(即土壤的来源物质)。下图为“土壤的形成过程图”。据此完成1~3题。
2.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A.基岩 B.成土母质
C.淀积层 D.淋溶层

解析
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进而影响土壤质地和肥力,故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B正确。
(2025·江西新余期末)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气候、地形、地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特点取决于它们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和母质(即土壤的来源物质)。下图为“土壤的形成过程图”。据此完成1~3题。
3.下列对土壤的养护措施,正确的是
A.多施用化肥,保持土壤肥力
B.禁止耕作,减少土壤侵蚀
C.全面种植,减少土壤侵蚀
D.适当灌溉,保持土壤水分

解析
自然土壤的肥力高低取决于有机质的含量及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适当灌溉,保持土壤水分,可以保持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D正确;
多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A错误;
土壤侵蚀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因此禁止耕作不一定能减少土壤侵蚀,B错误;
全面种植会破坏地表原生植被,可能加剧土壤侵蚀,C错误。故选D。
课堂小结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B C A B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A D B B A
题号 17 18
答案 D C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土壤颜色:红色(砖红色)。土壤质地:含黏粒较多,质地较为黏重,通气透气性差,保水性好等。
(2)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高;土质较为疏松,通气、透水性较好;耕作容易等。
(3)气温(热量);降水;地形;植被(生物);成土母质等。
18
19
20
(1)① ①>③>②
(2)温带落叶阔叶林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3)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豆科植物;推行休耕、轮作。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2025·广东中山期末)图1为土壤剖面的各层特点描述,图2为某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的土壤发育阶段序列。据此完成1~3题。
1.甲层最可能为
A.淀积层 B.淋溶层
C.母质层 D.腐殖质层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解析
在阶段Ⅰ,全为甲层,阶段Ⅱ到阶段Ⅳ,甲层始终位于最底层,故甲层最可能为母质层,C正确。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5·广东中山期末)图1为土壤剖面的各层特点描述,图2为某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的土壤发育阶段序列。据此完成1~3题。
2.影响丁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①成土母质 ②气候 ③地形 ④生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解析
丁层为腐殖质层,多由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分解速度的快慢与气温等因素有关,所以影响丁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和生物,②④正确。故选D。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5·广东中山期末)图1为土壤剖面的各层特点描述,图2为某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的土壤发育阶段序列。据此完成1~3题。
3.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土壤养护的是
①休耕 ②增施有机肥 ③大水漫灌
④轮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解析
休耕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轮作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合理利用,①②④正确;
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盐碱化,③错误。故选B。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2024·河北学业水平考试)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去浙江省某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并测得土壤酸性较强。据此完成4~6题。
4.若要观察到土壤的初始状态,需挖掘到土壤的
A.有机层 B.淋溶层
C.母质层 D.淀积层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下部,是未经或者少经成土作用改变的岩石风化产物,代表了土壤形成的起始物质。该层通常未经受太多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保持了原始岩石的特征和成分,C正确。
解析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4·河北学业水平考试)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去浙江省某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并测得土壤酸性较强。据此完成4~6题。
5.该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 ③孔隙大,有机质流失快 ④植被少,腐殖质积累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①正确;
该地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②正确;
该地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④错误;
该地土壤类型为红壤,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③错误。故选A。
解析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4·河北学业水平考试)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去浙江省某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黏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并测得土壤酸性较强。据此完成4~6题。
6.针对该地土壤酸性较强的特点,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是
A.增施复合肥 B.施用熟石灰
C.增大土壤孔隙 D.降低土壤水分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熟石灰呈碱性,能改良酸性土壤,B正确;
增施复合肥、增大土壤孔隙、降低土壤水分均不能改良酸性土壤,A、C、D错误。
解析
19
20
(2024·河南开封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学校学生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个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呈砖红色。据此完成7~8题。
7.与甲地土壤相比,乙地土壤
A.肥力更低 B.缺少淋溶层
C.缺少有机层 D.温度更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甲地土壤相比,乙地土壤缺少淋溶层,但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更厚,肥力应更高,A、C错误,B正确。
甲地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薄,可能是因为土壤温度更高,有机质分解较快;乙地可
能土壤温度较低,有机质分解慢,D错误。故选B。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4·河南开封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学校学生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个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呈砖红色。据此完成7~8题。
8.甲地土壤呈砖红色主要是因为含赤铁矿多,
赤铁矿主要来自
A.大气降水 B.枯枝落叶
C.流水沉积 D.成土母质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解析
土壤中赤铁矿含量高,其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当形成土壤的岩石中赤铁矿含量高时,其风化形成的土壤赤铁矿含量往往也较高,D正确。
19
20
(2024·山东烟台开学考试)如图为“土壤组成示意图”。完成9~10题。
9.在土壤发育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通过生物活动实现了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元素在地表富集的过程,因此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生物不断改造成土母质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是土壤发育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故选C。
解析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4·山东烟台开学考试)如图为“土壤组成示意图”。完成9~10题。
10.图示体现了
A.有机质因土壤而诞生
B.有机质含量受空气影响
C.水—气比例由矿物颗粒决定
D.各圈层对土壤有直接影响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图示并不能体现有机质因土壤而诞生,排除A;
土壤中有机质呈固态形式,图示并不能体现其含量受空气影响,排除B;
土壤中的水和空气均分布在土壤空隙中,水—气比例应由土壤的空隙度决定,并不由矿物颗粒决定,排除C;
解析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图中显示,土壤由矿物颗粒、有机质、生物体、水分和空气构成,它们分别对应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表明各圈层对土壤有直接影响,故选D。
解析
19
20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原因有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能力提升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冷湿环境下微
解析
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2.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积累层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积累层因水流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A正确。
解析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5·浙江宁波期末)如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完成13~15题。
13.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图示信息中能直观显示出来的成土因素:固体基岩属于成土母质、降水属于气候、坡度属于地形,故选D。
解析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5·浙江宁波期末)如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完成13~15题。
14.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了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加快矿物质的淋溶过程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营养元素土壤表层富集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在植物的作用下,生物风化比较显著,固体基岩逐渐被风化分解,①正确;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④正确;
淋溶作用与降水有关,②错误;
解析
调节土壤水分含量多与气候因素有关,③错误。故选B。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5·浙江宁波期末)如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完成13~15题。
15.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由图可知,陡坡的植被更加茂密,A错误。
缓坡较为平坦,侵蚀作用弱,有机质流失少,积累多,肥力较高,B正确。
生物残体分解快慢与气温有关系,与坡度关系小,C错误。
缓坡地表径流流速慢,矿物养分流失少,D错误。故选B。
解析
19
20
(2025·陕西西安期末)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右面两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6~18题。
16.连作8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酸化 B.土壤沙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有机质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图中连作8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H值减小(土壤酸性增强),而有机质含量增加不是土壤退化的表现,A正确。
解析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5·陕西西安期末)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右面两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6~18题。
17.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A.采用滴灌技术 B.适量掺沙改造
C.增施速效肥料 D.及时深耕土壤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的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D正确。
解析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2025·陕西西安期末)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右面两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6~18题。
18.该大棚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黄淮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图示土壤pH值总体大于7,呈弱碱性,而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多呈酸性,A、B错误;
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不可能位于塔里木盆地,可能位于黄淮海平原,C正确,D错误。
解析
19
20
19.(2024·河南开封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江南丘陵地区(甲图)和东北平原地区(乙图)两地理研学小组分别在当地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1)说出甲图所在地区研学小组观察到的土壤颜色及土壤质地状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答案 土壤颜色:红色(砖红色)。土壤质地:含黏粒较多,质地较为黏重,通气透气性差,保水性好等。
19
20
(2)简述乙图所在地区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好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答案 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力高;土质较为疏松,通气、透水性较好;耕作容易等。
19
20
(3)结合图示说出影响两地土壤发育存在差异的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答案 气温(热量);降水;地形;植被(生物);成土母质等。
19
20
20.(2024·重庆黔江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重庆一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们到野外进行土壤与植被的实地考察。下面图1是指导老师绘制的地形和植被示意图,图2是同学们绘制的不同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剖面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19
20
(1)结合图1推测,丙地的土壤剖面可能是图2中的______;据图文信息推测图2中,①②③降水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①>③>②
19
20
(2)研学小组考察过程中,在丙地发现该地植被叶片宽大,夏季常绿而秋冬季落叶,据此判断该植被类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在向乙地行进的过程中发现沿途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研学小组认为该地植被对环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温带落叶阔叶林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19
20
(3)为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请提出合理的土壤养护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18
答案 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豆科植物;推行休耕、轮作。
19
20(共66张PPT)
植被与土壤
第五章
植被
第一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根据植被景观图,说出主要植被类型,并能描述植被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2.结合实例,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一、植被与环境
二、主要植被类型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植被与环境
>
<

1.植被的概念
自然界   生长的各种   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分类
(1)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经济林、     等。
成群
植物
人工草场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垂直结构

丰富
指出植被与植物的区别。


答案 植被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个体的植株属于植物,但不能称为植被,如一棵树、一棵草、一株花等都是植物,但不是植被。
1.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拓展延伸
2.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拓展延伸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生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物 呈细刺状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植被的生长受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为气候,植被对自然环境还具有指示作用,可反映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降水

落实思维方法
我国东北地区降水多,植被以森林为主;西北地区降水少,植被以荒漠和草原为主。
解析
植被的生长受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为气候,植被对自然环境还具有指示作用,可反映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据此回答1~2题。
2.下列植被中,能指示干旱环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读图可知,甲植被为胡杨林,可指示干旱环境;乙植被为苹果树,可指示晴暖环境;丙植被为苔藓,可指示阴冷环境;丁植被为甘蔗,可指示湿热环境。
主要植被类型
>
<

1.森林
(1)分布:主要分布在      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划分依据:     、生态特征等。
热带和温带
垂直结构
类型及图示 主要分布区 环境特征 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热带雨林 是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生物群落,包括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____ ____气候区 终年高温、 降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   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数量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   、板根等现象
(3)类型
热带
季风
垂直
茎花
类型及图示 主要分布区 环境特征 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_____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______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______,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季风
革质
简单
类型及图示 主要分布区 环境特征 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落叶阔叶林 也称夏绿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________气候区 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 乔木叶片   ,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海洋性
宽阔
类型及图示 主要分布区 环境特征 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亚寒带针叶林 也称泰加林、北方针叶林 _____大陆和北美大陆的____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发育以    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   ,以抗寒抗旱
亚欧
亚寒
松、杉
针状
热带雨林会落叶吗?


答案 热带雨林也会落叶。任何植物都有生命周期,因此树叶、果实都会凋落。温带地区树叶、果实凋落后不久就会进入冬季,冬季由于气温低,树木不会生出新树叶;而热带雨林气候区在旧的树叶和果实凋落时,新的树叶已经长出,好像树叶和果实没有凋落一样。
2.草原与荒漠
(1)环境特征与植被:在热带和温带,当   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   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水分
干旱
类型及图示 主要分布区 环境特征 生态特征
__________一带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降水稀少 ______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______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类型
热带雨林
湿季
干季
类型及图示 主要分布区 环境特征 生态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地区) 夏季   ,冬季寒冷,气候______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  ,也会见到一些矮小的灌木
温暖
干燥

类型及图示 主要分布区 环境特征 生态特征
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的地区 气候  ,降水稀少 荒漠植物以___________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    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干旱
旱生的灌木
短生命
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植被类型
(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为热带雨林。
(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为常绿阔叶林。
(3)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为落叶阔叶林。
(4)叶片呈针状,为针叶林。
(5)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为热带草原。
(6)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为温带草原。
方法技巧
材料一 新疆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暑假开展了一次“植被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发现考察地的一些植被生长于沙丘、盐碱土、荒漠等处,耐寒、耐旱、抗风沙,固沙能力较强。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荒漠景观图。
探究核心知识
2.根据其生长习性说明荒漠景观植被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
1.据图推测荒漠景观植被根、茎、叶的特征。
答案 植物根系非常发达,茎干(枝干)粗大肥厚,叶呈针状。
答案 气候干旱,气温年较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冬春季节风沙大;降水少,地表径流少;地表多沙漠,土壤贫瘠等。
3.指出本次野外研学活动时学生应该携带的生活用品。
答案 防晒物品、饮用水、指南针等。
(2025·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图为四种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完成1~2题。
落实思维方法
1.属于典型荒漠植被景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图甲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植被景观多为热带稀树草原,A错误。
图乙林木茂密,具有板状根,是热带雨林,B错误。
图丙植被稀疏,荒漠广布,属于典型荒漠植被,C正确。
图丁以高大乔木为主,植被有明显的落叶现象,是落叶阔叶林,D错误。
解析
(2025·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图为四种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完成1~2题。
2.关于图示四种植被形态与其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植被树干粗大—防大风、抗倒伏
B.乙植被板状根系—防热量散失
C.丙植被茎叶短小—防低温、抗严寒
D.丁植被秋冬落叶—减轻水分蒸腾

图甲中植被树干粗大,体内可储存大量水源,是为了适应干季缺水,不是为了防大风、抗倒伏,A错误。
图乙中植被板状根系主要是为了适应多雨环境,防洪涝,具有呼吸作用,有利于支撑高大的树干,不是为了防止热量散失,B错误。
图丙中植被茎叶短小主要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防止水分散失,C错误。
图丁中树木秋冬落叶主要是为了防止水分过度蒸腾,减少水分和热量散失,D正确。
解析
课堂小结
课时对点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A C B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C D C B B
对一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价值: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改良土壤(防治盐碱化)。
(2)适应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
(3)不赞成。理由:广东的热量、水分、土壤等条件不适合胡杨的生长。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造成图片中三种植被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光照条件不同 B.土壤性质不同
C.热量条件不同 D.水分条件差异
(2024·湖南长沙期末)下面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的典型植被。据此完成1~2题。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带季雨林分布地区年降水丰富,树木可独木成林;骆驼刺根系发达,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较深。因此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水分条件的差异,D正确。
“草原巨人”纺锤树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为减少干季水分蒸发,形成图示植被外形特点,以便于将水分储存在植物体内;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A.植被稠密 B.种类繁多
C.群落结构简单 D.叶面宽大
(2024·湖南长沙期末)下面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的典型植被。据此完成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气候干旱,所以植被稀疏,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C正确,A、B错;
骆驼刺所在地区气候干旱,为保持植被体内水分,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叶面不可能宽大,D错。
骆驼刺根系发达,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较深。根据材料可知,骆驼刺应为温带荒漠地区的典型植被。由于所在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5·广东汕尾期末)香樟属于常绿大乔木,分枝点高,根系深,是良好的城市行道树。每年春季,香樟树大量落叶,形成“树上鲜翠欲滴、树下落叶缤纷”的景观。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城市中,最适宜用香樟作为行道树的是
A.福州 B.北京
C.哈尔滨 D.乌鲁木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香樟属于常绿大乔木,适且生长于我国南方地区,福州满足条件,A正确;
北京、哈尔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乌鲁木齐位于我国西北地区,B、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5·广东汕尾期末)香樟属于常绿大乔木,分枝点高,根系深,是良好的城市行道树。每年春季,香樟树大量落叶,形成“树上鲜翠欲滴、树下落叶缤纷”的景观。据此完成3~5题。
4.香樟成为良好城市行道树的条件是
①抗风性强、不易倒伏  ②木质坚硬、良好板材
③树冠高大、树荫浓密  ④落叶缤纷、肥沃土壤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香樟属于常绿阔叶林,木质不坚硬,②错误;
土壤肥沃程度与成为良好城市行道树关系不大,④错误;
抗风性强、不易倒伏,树冠高大、树荫浓密都是香樟成为良好城市行道树的条件,①③正确。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5·广东汕尾期末)香樟属于常绿大乔木,分枝点高,根系深,是良好的城市行道树。每年春季,香樟树大量落叶,形成“树上鲜翠欲滴、树下落叶缤纷”的景观。据此完成3~5题。
5.香樟树春季大量落叶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降低,减少蒸腾
B.气温回升,新叶发芽
C.大风频袭,枯叶脱落
D.人为晃动,增加收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春季气温回升,新叶发芽,大量的旧叶落下,B正确,A错误;
大风频袭、枯叶脱落主要发生在秋季,C错误;
香樟树较高大,人为晃动掉下的树叶有限,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每到秋季,在我国东北的很多山区可以邂逅“满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是因为东北山区分布有枫树占主体的红叶树种。据此完成6~7题。
6.枫树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针叶林

解析
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枫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每到秋季,在我国东北的很多山区可以邂逅“满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是因为东北山区分布有枫树占主体的红叶树种。据此完成6~7题。
7.与热带雨林植被相比,枫树所在区域的植被特征是
A.种类丰富 B.有板状根
C.高大茂密 D.群落结构简单

解析
植被种类丰富、树林高大茂密、有板状根都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枫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4·江苏徐州期中)邳州,银杏之乡,位于江苏省。邳州铁富镇姚庄村有一条乡村公路,因两边银杏相互交织自然形成了“隧道”奇观而被冠名为“时光隧道”(下图)。“时光隧道”全长3 000余米,一年四季皆可观赏,每年秋冬季为观赏高峰期。据此完成8~9题。
8.银杏林属于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解析
据图推测,银杏树在秋冬季会落叶,因此银杏树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4·江苏徐州期中)邳州,银杏之乡,位于江苏省。邳州铁富镇姚庄村有一条乡村公路,因两边银杏相互交织自然形成了“隧道”奇观而被冠名为“时光隧道”(下图)。“时光隧道”全长3 000余米,一年四季皆可观赏,每年秋冬季为观赏高峰期。据此完成8~9题。
9.邳州的银杏树叶比北京的要晚一点变黄,影响
银杏树叶变黄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 B.降水
C.地形 D.热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邳州位于江苏省,与北京相比,纬度较低,夏季之后气温降低较慢,进入秋季较晚,因此邳州的银杏树叶比北京的要晚一点变黄,这表明银杏树叶的颜色变化、生长和脱落,与气温(热量)密切相关,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4·江苏南通学情检测)浙江省推广未来社区建设,其建筑亮点之一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有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下图为“‘垂直森林’效果图”。完成10~11题。
10.“垂直森林”营造乔木、灌木和草本组成的立体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提升住宅环境的舒适性
B.增加建筑物对雨水的收集
C.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D.提高植被对光照的利用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美观性增强,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能力增强,可以提升住宅环境的舒适性,A正确。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4·江苏南通学情检测)浙江省推广未来社区建设,其建筑亮点之一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有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下图为“‘垂直森林’效果图”。完成10~11题。
11.“垂直森林”中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乔木,其特征是
A.树干高大,常有板状根
B.耐寒耐旱,叶片呈针叶状
C.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
D.夏绿冬枯,季相变化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乔木属于多革质叶片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冬季气候温和,终年常绿,C正确;
板状根是热带雨林的特征,A错误;
解析
耐寒耐旱,叶片呈针叶状是亚寒带针叶林的特征,B错误;
夏绿冬枯,季相变化显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征,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4·山东德州期末)白桦是拓荒的先锋树种,可在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迹地(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上生长组成极纯群落,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下图为“东北地区冬季白桦林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东北白桦林的植被群落特点为
A.群落结构复杂,群落季相变化小
B.群落结构复杂,群落季相变化大
C.群落结构简单,群落季相变化小
D.群落结构简单,群落季相变化大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寒冷期较长,林下植被少,群落结构简单,A、B错误;
东北地区夏季白昼长,气温较高,白桦春季发
解析
叶,夏季葱绿,冬季漫长且寒冷,秋季树叶变色并开始脱落,故群落季相变化明显,D正确,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4·山东德州期末)白桦是拓荒的先锋树种,可在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迹地(森林中经火灾烧毁后尚未长起新林的土地)上生长组成极纯群落,在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下图为“东北地区冬季白桦林景观图”。完成12~13题。
13.作为先锋树种,白桦树的习性
A.喜阴、生长慢
B.喜阴、生长快
C.喜光、生长快
D.喜光、生长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先锋树种是指那些常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采伐后的荒山或火烧迹地光照条件好,故推断出白桦树喜光。先锋树种一般为更新能力强、竞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的树种,故其生长速度快,C正确。
解析
(2025·湖北武汉期中)云南省曲靖市的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天坑群,坑内分布着大面积的地下原始森林景观。下图为“天坑景观图”。完成14~15题。
14.关于该地的主要植被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内卷 B.四季常绿
C.树种单一 D.肉质茎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当地水热条件好,生物种类丰富,树种并不单
一,也不具有叶片内卷、肉质茎叶的特征,A、C、D错误。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该地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四季常绿的特征,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2025·湖北武汉期中)云南省曲靖市的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天坑群,坑内分布着大面积的地下原始森林景观。下图为“天坑景观图”。完成14~15题。
15.与坑外相比,坑内的植被多表现为叶面更大、
叶片更薄,主要是为了
A.对抗灼热环境 B.增大受光面积
C.抑制蒸腾作用 D.增强储水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解析
与坑外相比,坑内由于地形阻挡导致植被获得的太阳光照较少,而坑内植被主要依靠叶片中的叶绿素利用太阳光能合成有机物而生长,因此为了在较短光照时间内尽量多地获取太阳光,其叶面更大、叶片更薄,B正确。
16.(2024·江苏南京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是生长在沙漠地区的唯一乔木树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能生长在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中,原因是胡杨的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叶片都能吸纳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盐分自动排泄出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俗称“胡杨碱”。一棵成年胡杨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额济纳旗(位置见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拥有38万亩胡杨林,是全球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每年入秋后,该地胡杨叶色金黄,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1)指出胡杨林所属的植被类型及其具有的生态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答案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价值: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改良土壤(防治盐碱化)。
(2)胡杨从根部萌生幼苗,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的叶片像心形,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出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答案 适应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
(3)来自广东省的游客在游览额济纳旗美丽秋色后,想在自己家乡引种胡杨。对他的想法,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答案 不赞成。理由:广东的热量、水分、土壤等条件不适合胡杨的生长。(共32张PPT)
章末总结提升
第五章 
网络构建
问题研究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探究思路
一、阅读教材资料1“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见教材第96页),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探究核心知识
答案 从整个水循环过程来看,城市大面积硬化地面会影响到水循环的多个环节,如热岛效应中的蒸发,雨岛效应中的降水等,特别是与自然地表相比,硬化地面对下渗的影响非常显著。
2.以北京为例,说明土壤对蓄积雨水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意义。
答案 北京市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北京地势低平,部分低洼地容易积水,但北京总体位于华北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蓄水能力强,可以削减洪峰,减轻洪涝灾害。
二、阅读教材资料2“雨水花园”(见教材第97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对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说明雨水花园的作用。
答案 雨水花园通过滞留雨水和地表径流来增加下渗,通过植物吸收、土壤和其他填充物过滤与吸附、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净化雨水,通过植物吸收、土壤蓄积作用实现涵养水源,通过浇灌植被、弥补公共用水等实现雨水资源化。
2.雨水花园还有哪些作用?
答案 (1)雨水花园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如对空气可以起到增加湿度、调节气温的作用,为鸟类、昆虫、微生物等提供栖息地等;
(2)雨水花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提供休闲观赏景观,保护排水管道,降解污染等;
(3)雨水花园的区域生态功能:如在山城,雨水花园可缓解水土流失,在干旱区,雨水花园可抑制沙尘等。
三、阅读教材资料3“海绵城市”(见教材第97~98页),回答下列问题。
1.推想海绵城市地面材料的特点。
答案 海绵城市要实现滞水、渗水、蓄水、净水等功能,关键是渗水。所以地面材料在结构上要具备类似土壤多孔隙的特点;满足交通、建筑等对地面的要求,如抗压、耐磨、不易腐蚀、环保美观等。
2.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洪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
答案 (1)海绵城市控制雨洪具有跨尺度、综合性、全时段、全要素的特点;
(2)海绵城市侧重于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求通过生态建设使城市自然水循环能够保持原有的特征;
(3)海绵城市实现了城市防洪防涝、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能够减缓或降低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可恢复性。
3.在什么自然条件下的城市宜建海绵城市?
答案 (1)多暴雨、地势低平的城市;
(2)降水季节变化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的城市。
(2024·广东广州开学考试)以第十九届亚运会筹办为契机,杭州加快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据此完成1~2题。
1.“水弹性城市”的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落实思维方法

解析
“水弹性城市”是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有利于增加下渗,起到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①④正确;
对水汽输送、大气降水环节影响不大,②③错误。故选D。
(2024·广东广州开学考试)以第十九届亚运会筹办为契机,杭州加快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据此完成1~2题。
2.杭州推进“水弹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A.缓解城中“雨天看海”景象 B.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C.削减城市各季节河流的流量 D.减少城市雾霾发生

解析
“水弹性城市”的建设,旨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所以有利于缓解城中“雨天看海”景象,A正确;
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不能增加城市土地面积,还可能会占用部分城市土地,不能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B错误;
“水弹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增加下渗,可以调节河流径流,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但不会削减城市各季节河流的流量,C错误;
雾霾与大气污染有关,“水弹性城市”的建设不能减少城市雾霾发生,D错误。故选A。
(2025·河南新乡期末)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设施之一。为评估绿色屋顶的生态效益,我国某科研工作者设计了绿色屋顶实验槽来研究植被对屋顶径流的调控效益。实验槽底边长100 cm,高30 cm(其中土壤层的厚度为20 cm)。下图示意该绿色屋顶实验垂直结构。据此完成3~4题。
3.该实验设计中经排水孔与溢流口汇集到
大塑料壶的水量
A.大于降水量 B.小于降水量
C.等于降水量 D.无法确定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植被对屋顶径流的调控效益,故土壤表面有植被覆盖。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植被会截留一部分降水,所以该实验设计中经排水孔与溢流口汇集到大塑料壶的水量小于降水量,B正确。
(2025·河南新乡期末)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设施之一。为评估绿色屋顶的生态效益,我国某科研工作者设计了绿色屋顶实验槽来研究植被对屋顶径流的调控效益。实验槽底边长100 cm,高30 cm(其中土壤层的厚度为20 cm)。下图示意该绿色屋顶实验垂直结构。据此完成3~4题。
4.实验中若减少植被覆盖率,则
A.大塑料壶收集的雨水变少
B.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变慢
C.溢流口排出的水量变少
D.导流槽径流峰值时刻提前

解析
减少植被覆盖率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大塑料壶中收集到的雨水会增多,A错误;
植被对降水有截留作用,植被覆盖率越低,截留作用越弱,下渗的雨水减少,会导致
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更快,且导流槽中
径流峰值出现时刻提前,B错误,D正确;
植被覆盖率越大,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若减少植被覆盖率,则下渗会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则溢流口排出的水量会增加,C错误。故选D。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下图示意两种不同路面水循环状况。据此完成5~6题。
5.与自然路面相比,图示75%~100%不透水路面
A.下渗明显增多
B.地表径流加大
C.地面蒸发增加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读图可知,与自然路面相比,75%~100%不透水路面硬化面积大,下渗量明显减少,A错误;
由于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加大,B正确,D错误;
地表水汇流快,且不降雨时,地面无水分可蒸发,蒸发减少,C错误。故选B。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下图示意两种不同路面水循环状况。据此完成5~6题。
6.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加大地下水的利用
B.改造升级排水系统
C.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D.提高透水路面比例

解析
加大地下水的利用,不能缓解城市内涝,还可能造成地面沉降,该措施不可取,A符合题意;
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表水的排放,缓解城市内涝,B不符合题意;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缓解城市内涝,C不符合题意;
提高透水路面比例,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缓解城市内涝,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24·湘豫名校联考)“海绵城市”已成为一种绿色、生态、尊重自然的建设开发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城市雨水“蓄、滞、渗、净、用、排”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雨水管理的科学决策。下面两图分别为“雨水花园排水系统示意图”(图1)和“雨水花园实景图”(图2)。完成7~9题。
7.雨水花园排水系统采用齿状路缘的生态意义是
A.增强交通的安全性
B.控制洪水渗漏速度
C.利于硬化路面漂浮物汇集
D.防止路面大量积水

解析
由于道路硬化,地表水难以下渗,雨量大、排水不畅会使道路积水严重。齿状路缘不仅可以使生物洼地和道路分隔开,也有利于道路上的积水迅速汇集到地势相对低矮的雨水花园中,
增加下渗量,防止路面大量积水,D正确;
增强交通的安全性不属于生态意义,A错误;
采用齿状路缘有利于增加下渗量,但无法直接控制洪水渗漏速度,B错误;
齿状路缘利于硬化路面积水排出,硬化路面漂浮物不易汇集,C错误。
(2024·湘豫名校联考)“海绵城市”已成为一种绿色、生态、尊重自然的建设开发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城市雨水“蓄、滞、渗、净、用、排”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雨水管理的科学决策。下面两图分别为“雨水花园排水系统示意图”(图1)和“雨水花园实景图”(图2)。完成7~9题。
8.图2中铺设碎石对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
①增加下渗 ②加快排水速度
③减少蒸发 ④增加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雨水花园中铺设碎石,能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接照射,从而减少蒸发,③正确;
雨水花园中铺设碎石,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排水速度,①正确,②④错误。选B。
(2024·湘豫名校联考)“海绵城市”已成为一种绿色、生态、尊重自然的建设开发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城市雨水“蓄、滞、渗、净、用、排”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城市发展雨水管理的科学决策。下面两图分别为“雨水花园排水系统示意图”(图1)和“雨水花园实景图”(图2)。完成7~9题。
9.雨水花园中的植被
A.以根系短小的植物为主
B.以常绿乔木为主
C.以乔灌草植被结合为主
D.以花草等草本植物为主

解析
雨水花园主要是为了促进城市雨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环境美化功能,多选用有层次性、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根
系发达的植被,因此一般以乔灌草植被结合为主,选C。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浅沟,别名生态植草沟和生物沟,是指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主要用于雨水前期处理、雨水运输,用以代替传统的沟渠排水系统,属于城市中的雨洪管理设施。植被浅沟和雨水花园均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方式。下面图1为植被浅沟示意图,图2为雨水花园示意图。
(1)指出城市修建植被浅沟后,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答案 促进地表径流的汇集;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蒸腾作用增强。
(2)与传统的排水沟渠相比,分析植被浅沟的优势。
答案 减缓流速,增加下渗量,缓解城市内涝;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壤作用,净化水质;增加绿地面积,为城市中的动物提供栖息地;丰富城市景观,美化环境。
(3)指出植被浅沟与雨水花园在雨洪管理方面作用的差异。
答案 植被浅沟侧重于排水功能;雨水花园侧重于蓄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