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讲解+随堂练+提升练(教师版+原卷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重点知识讲解+随堂练+提升练(教师版+原卷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31 22:36:08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导航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知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1.通过分子与原子的学习,能够从分子、原子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能从原子或分子的视角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
3.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02知识思维导图——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一些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 ;
(2)分子之间都有 ;一般情况下,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隔:气态 液态 固态。温度升高,分子间隔 ;压强增大,分子间隔 。
①分子间间隔大小
, , 。
解释生活现象:气体体积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较难被压缩。
②分子间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A. , , , 。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B. , , , 。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3)分子总在 ,且温度越高,运动越 。
①特征: , , 。
②应用:用分子运动受温度的影响解释太阳下晒湿衣服比阴凉处干得快。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
【实验探究】:
实验 内容
现象 溶液呈 溶液 烧杯A中溶液 ,烧杯B中溶液
解释 水 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 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变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其 的最小粒子。
2.分子由原子构成
物质的名称和符号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氨气(NH3)
构成该物质的分子 氧分子
物质的分子模型
构成该分子的原子
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
小结 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分成 , 又可以结合成新的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如:氧气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如:空气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物理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 , 水分子不改变,不同状态下的水转化只是水分子间隔的改变
化学变化 如:过氧化氢分解 , , 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②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间都有间隔; ③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可以分成 , 可以构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易错警示】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 性质,不能保持其 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其物理性质。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1.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分析变化过程,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微观粒子中有氢分子 B.微观粒子模型均为原子
C.微观粒子结构均未改变 D.微观粒子数目均未改变
2.2025年5月,《自然》杂志发表了我国的一项重大突破,通过加压“看见”固体氢的结构。氢气加压的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
A.氢分子质量变小 B.氢分子间隔变小
C.氢分子停止运动 D.氢分子化学性质改变
3.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列事实与微观解释不符的是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乒乓球内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C.液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4.有关分子和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一定不可分
C.分子的间隔一定比原子的间隔大 D.铁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甲、乙、丙三个化学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中的现象为 ,该实验证明 ;
(2)乙实验可证明 ;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 ;
(4)由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问题一 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现象
【解题技巧】:
分子的性质:
1.分子之间都有 :气态 液态 固态。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 ;压强增大,分子间隔 。
2.分子总在 ,且温度 ,运动 。
温度越高,分子 ,运动 。
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
例: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水分子本身体积变大了
B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该物质只由一种分子构成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 两种分子结构不同
D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 受热使分子能量增大,运动加快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间隔增大,而水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体积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A错误。
B、冰水混合物是冰(固态水)和水(液态水)的混合物,但冰和水都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H2O)构成。B正确。
C、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学性质不同,例如CO可燃而CO2不支持燃烧。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CO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CO2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分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这是初中化学的基本原理。C正确。
D、品红是一种染料,其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温度升高时,分子获得更多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导致扩散速率增加。D正确。
故选A。
变式1: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观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端午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气球炸裂——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变式2: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氧气和液氧均可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变式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 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
B CO和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 久置的气球变瘪 分子体积变小
D 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易变质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问题二 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题技巧】:
物质是由 构成的;
分子是由 构成的,分子 比原子大;
分子、原子都是在 ;
同种分子性质 ,不同种分子性质 。
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 构成。
例: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D.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答案】C
【详解】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例如,水分子()在电解时可以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A正确;
B、分子的质量取决于其组成原子的质量和数量。有些原子的质量比某些分子的质量大,例如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约56)的质量大于氢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2)的质量,B正确;
C、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但不能保持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集体作用决定的,不是单个分子能体现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但水的沸点(100°C)需要大量水分子共同作用才能体现,C错误;
D、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氦气由氦原子构成),D正确。
故选C。
变式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变式2:在催化剂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氮气和氢气均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氨气具有氮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 D.氮原子和氢原子是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变式3: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锌 B.氢气 C.金刚石 D.氯化钠
问题三 分子原子的定义
【解题技巧】:
1.分子是保持其 的最小粒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 变化时,分子本身 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 发生变化;
在 变化中, 可以分成 , 又可以结合成新的 。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
4.纯净物中含有 分子,混合物中含有 分子。
5.物理变化 不改变,只是 改变;
化学变化 改变,分子 ,原子 。
例: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自然为榜样,模仿天然分子,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复杂的分子结构。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象出来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B.气体膨胀或压缩时,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答案】C
【详解】A、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想象出来的模型。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据(如布朗运动、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了分子的存在。例如,花粉在水中做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说明水分子在撞击花粉颗粒。因此,分子是客观实体,不是虚构的。结论:错误。
B、气体膨胀或压缩是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大小不变,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结论: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结论: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不能保持所有性质(如物理性质)。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如能与钠反应)由水分子保持,但水的物理性质(如沸点、颜色)需要大量分子共同作用才能体现,结论:错误。
故选C。
变式1:拉瓦锡在研究空气成分时,将氧化汞(HgO)收集后加强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氧化汞分子
C.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D.分子和原子均可构成物质
变式2: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发生改变
B.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C.两种反应物都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2:1
变式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离子一定是带电的原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和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巩固基础】:
1.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并加压到超过219个大气压,使水处于气、液相互交融的状态。超临界水减压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2.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端午粽飘香——分子不断运动
B.水沸腾把壶盖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1g水中约含有个水分子——分子质量很小
D.石蜡熔化——分子种类不变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 B.H+ C.H2 D.2H
4.某些光合作用的反应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葡萄糖(C6H12O6)+氧气。但是人类却不能直接依靠摄入二氧化碳和水获得葡萄糖和氧气。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中不含有
A.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B.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C.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 D.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
5.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A. B. C. D.
6.同学们按照课本做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同学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设计如图:玻璃管中有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连接好,并将两支试管分别放置在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玻璃管内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变红位置的先后顺序为。
(1)对比课本上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2)由图实验中滤纸条变红的先后顺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7.探究:分子不断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 蒸馏水的小烧杯B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仍为 ,说明 。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 ,说明 。
(3)另取一个小烧杯A 加入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 、B两个烧杯,观察几分钟。
现象:B烧杯中 ,A烧杯中无明显变化。说明 。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查阅资料】①酚酞溶液遇到浓氨水会变成红色。
②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氨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微观解释是 。
【实验方案二】如图2所示。
图1是按课本单元练习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实验方案三】如图3所示。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4)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提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相遇生成白烟氯化铵),说明 (填“氨分子”或“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
(5)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写出一点即可)。
【能力提升】:
1.氮气在一定条件下会变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氮气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和溶解能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临界氮气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作溶剂使用
B.超临界氮气中氮气分子不再运动
C.超临界氮气中氮气分子与空气中氮气分子大小相同
D.超临界氮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轮胎充气后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4.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出一种新型分子筛ZSM-5,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由甲烷向重要化工原料甲醇的高效转化。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B.生成物为混合物
C.化学反应分子、原子都可再分
D.甲烷中含有4个碳原子
5.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均可分 D.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6.微粒构成物质
(1)微观上,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非常小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是 。
(2)构成氧气的微粒是 ,符号为 。每个这种微粒是由 构成。
分子有特征,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下列问题:
(3)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 ;
(4)水汽化后,水蒸气的体积远大于原液态水的体积 。
(5)某同学在家做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加入一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和原来的水平线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通过这一现象你能得出分子具有哪些性质? 、 。
(6)选择其中一条性质,再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验证的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的结论
7.刚学完《分子与原子》,化学小组对微观粒子性质进行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小连做了图1对比实验,发现 更容易被压缩,证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 (填“大”或“小”)。
(2)图2实验中观察到 。小江针对该实验进行图3所示改进,改进后的优点是 (写一点)。该实验无法说明 (填序号)。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氨分子的质量很小 c.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小组同学讨论后设计了图4实验,实验中观察到 处棉花团先变红。微热v管处的浓氨水,发现棉花团变红的速率会 (填“变慢”或“加快”)。
8.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资料: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实验操作】
a.向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 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II连接好,并将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D中仪器a、b名称分别为a 、b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导航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2知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01核心素养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1.通过分子与原子的学习,能够从分子、原子角度描述物质的构成。
2.能从原子或分子的视角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
3.借助微粒模型分析、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02知识思维导图——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
03课题知识梳理——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一些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之间都有间隔;一般情况下,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隔:气态>液态>固态。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压强增大,分子间隔缩小。
①分子间间隔大小
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大,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小。
解释生活现象:气体体积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较难被压缩。
②分子间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A.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3)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①特征:温度越高,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②应用:用分子运动受温度的影响解释太阳下晒湿衣服比阴凉处干得快。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实验探究】:
实验 内容
现象 溶液呈无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烧杯A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中溶液无变化
解释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变红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由原子构成
物质的名称和符号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氨气(NH3)
构成该物质的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氨分子
物质的分子模型
构成该分子的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 碳原子、氧原子 氮原子、氢原子
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 是 是 否 否
小结 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 分子不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水分子不改变,不同状态下的水转化只是水分子间隔的改变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过氧化氢分解 分子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②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间都有间隔; ③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易错警示】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其物理性质。
04知识当堂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
1.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分析变化过程,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微观粒子中有氢分子 B.微观粒子模型均为原子
C.微观粒子结构均未改变 D.微观粒子数目均未改变
【答案】A
【详解】A、如图所示,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故图示表示氢分子,选项正确;
B、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氢分子模型不是原子模型,选项错误;
C、如图所示,氢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了氧原子,选项错误;
D、如图所示,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哦改变,但反应前分子总数是3个,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个,分子数目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A。
2.2025年5月,《自然》杂志发表了我国的一项重大突破,通过加压“看见”固体氢的结构。氢气加压的过程中发生的改变是
A.氢分子质量变小 B.氢分子间隔变小
C.氢分子停止运动 D.氢分子化学性质改变
【答案】B
【详解】A、氢气加压过程中,氢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质量也不会改变。因为分子质量是分子的固有属性,不随压强变化而变化,A 选项错误;
B、加压时,气体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对于氢气来说,在加压过程中,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从而使氢气由气态逐渐转变为固态,B 选项正确;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无论是否加压,氢分子都不会停止运动,只是加压会使分子运动的速率和分子间的距离等发生变化,C 选项错误;
D、氢分子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本身的结构决定,在加压过程中,氢分子没有发生改变,其化学性质也不会改变,D 选项错误。
故选B。
3.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下列事实与微观解释不符的是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乒乓球内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C.液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答案】B
【详解】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受热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液氧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因为液氧和氧气中含有的都是氧分子,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分子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有关分子和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一定不可分
C.分子的间隔一定比原子的间隔大 D.铁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详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比较大小,如氢分子比铁原子小,A 错误;
B、原子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等),B 错误;
C、分子和原子间隔大小不能笼统比较,如液态水分子间隔小于气态氦原子间隔,C 错误;
D、铁由铁原子构成,铁原子可保持铁的化学性质,D 正确。
故选D。
5.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甲、乙、丙三个化学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中的现象为 ,该实验证明 ;
(2)乙实验可证明 ;
(3)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 ;
(4)由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证明分子不断运动。
【答案】(1) 无明显现象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4)丙
【详解】(1)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故奖酚酞试液滴入水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将氨水滴入到酚酞试液中,溶液变红,说明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观察到丙实验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
(4)丙是 “氨水” 和 “滴有酚酞的水”隔开(未直接接触 ) ,但滴有酚酞的水变红了。这说明:氨水的氨分子能运动到远处的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体现了 “分子在不断运动”。
05重难点强训练——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
问题一 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现象
【解题技巧】:
分子的性质:
1.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压强增大,分子间隔缩小。
2.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例: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水分子本身体积变大了
B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该物质只由一种分子构成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 两种分子结构不同
D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 受热使分子能量增大,运动加快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间隔增大,而水分子本身的大小和体积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A错误。
B、冰水混合物是冰(固态水)和水(液态水)的混合物,但冰和水都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H2O)构成。B正确。
C、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学性质不同,例如CO可燃而CO2不支持燃烧。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CO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CO2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分子结构决定化学性质,这是初中化学的基本原理。C正确。
D、品红是一种染料,其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温度升高时,分子获得更多能量,运动速度加快,导致扩散速率增加。D正确。
故选A。
变式1: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观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端午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气球炸裂——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详解】A、端午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香,故A正确;
B、气球炸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B不正确;
C、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C正确;
D、氧气和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B。
变式2: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氧气和液氧均可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C.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汞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答案】D
【详解】A、夏天温度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该解释正确;
B、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均可助燃,该解释正确;
C、氧化汞受热分解,氧化汞分子分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聚集成汞,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该解释正确;
D、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该解释错误。
故选D。
变式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 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
B CO和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 久置的气球变瘪 分子体积变小
D 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易变质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增减,不符合题意;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C、久置的气球变瘪,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分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D、夏天的食物比冬天易变质,是因为夏天温度高,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问题二 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题技巧】: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分子、原子都是在不停的运动;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构成。
例: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B.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D.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答案】C
【详解】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例如,水分子()在电解时可以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A正确;
B、分子的质量取决于其组成原子的质量和数量。有些原子的质量比某些分子的质量大,例如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约56)的质量大于氢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2)的质量,B正确;
C、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但不能保持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集体作用决定的,不是单个分子能体现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但水的沸点(100°C)需要大量水分子共同作用才能体现,C错误;
D、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氦气由氦原子构成),D正确。
故选C。
变式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答案】C
【详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错误;
B、分子的大小取决于其组成原子的数量和种类,原子的大小也各不相同。例如,氢分子比铁原子小,但比氢原子大。因此,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错误;
C、分子运动论指出,构成物质的粒子(包括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例如气体扩散、液体蒸发等现象均可证明,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适用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但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铁、氦气),原子也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选项表述“原子不能”过于绝对,忽略了原子构成的物质。错误;
故选C。
变式2:在催化剂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氮气和氢气均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氨气具有氮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 D.氮原子和氢原子是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C
【详解】A、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为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氨气的化学性质由氨气分子保持,该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为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则氮原子和氢原子是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变式3: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锌 B.氢气 C.金刚石 D.氯化钠
【答案】B
【详解】A、锌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锌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碳单质,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问题三 分子原子的定义
【解题技巧】:
1.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纯净物中含有一种分子,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
5.物理变化分子不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化学变化分子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例: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自然为榜样,模仿天然分子,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复杂的分子结构。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内部结构而想象出来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B.气体膨胀或压缩时,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答案】C
【详解】A、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想象出来的模型。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据(如布朗运动、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了分子的存在。例如,花粉在水中做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说明水分子在撞击花粉颗粒。因此,分子是客观实体,不是虚构的。结论:错误。
B、气体膨胀或压缩是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大小不变,改变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结论:错误。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结论: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不能保持所有性质(如物理性质)。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如能与钠反应)由水分子保持,但水的物理性质(如沸点、颜色)需要大量分子共同作用才能体现,结论:错误。
故选C。
变式1:拉瓦锡在研究空气成分时,将氧化汞(HgO)收集后加强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氧化汞分子
C.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D.分子和原子均可构成物质
【答案】B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加热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故A说法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则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氧原子和汞原子,故B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则在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C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汞是由汞原子构成,氧气和氧化汞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则分子和原子均可直接构成物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变式2: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发生改变
B.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
C.两种反应物都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2:1
【答案】C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改变,错误。
B、因为反应后“ ” 分子还有一个,说明多了一个没有参加反应,因此反应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错误。
C、反应前有两种分子分别为“ ” 、“ ”,表示的物质都为单质,正确。
D、因为反应后“ ” 分子还有一个,说明多了一个没有参加反应,故参加反应的“ ”和“”和分子的个数比是6:2=3:1,错误。
故选C。
变式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离子一定是带电的原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和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答案】C
【详解】A、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只是带电的原子,该选项错误;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最小粒子,不可再分,但在物理层面,原子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等,该选项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该选项正确;
D、CO2和CO性质差异主要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结构决定不同化学性质,并非分子间间隔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C。
06巩固分层练习——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
【巩固基础】:
1.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并加压到超过219个大气压,使水处于气、液相互交融的状态。超临界水减压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中,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答案】A
【详解】超临界水减压转化为水蒸气,这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种类、质量和大小都不会改变。而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时,分子间的间隔会发生变化,从超临界水变为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故选A。
2.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端午粽飘香——分子不断运动
B.水沸腾把壶盖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C.1g水中约含有个水分子——分子质量很小
D.石蜡熔化——分子种类不变
【答案】B
【详解】A、端午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该解释正确;
B、水沸腾把壶盖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该解释不正确;
C、1g水中约含有3.34×1022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该解释正确;
D、石蜡熔化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该解释正确。
故选B。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 B.H+ C.H2 D.2H
【答案】C
【详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因此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
A、 H表示氢原子,A错误;
B、表示氢离子,B错误;
C、 表示氢分子,C正确;
D、 2H:表示两个独立的氢原子,D错误。
故选 C。
4.某些光合作用的反应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葡萄糖(C6H12O6)+氧气。但是人类却不能直接依靠摄入二氧化碳和水获得葡萄糖和氧气。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中不含有
A.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B.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C.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 D.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
【答案】D
【详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人类不能直接依靠摄入二氧化碳和水获得葡萄糖和氧气,因为二氧化碳和水不具有葡萄糖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葡萄糖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因此人类不能直接依靠摄入二氧化碳和水获得葡萄糖和氧气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中不含有葡萄糖分子和氧分子;
故选D。
5.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选C。
6.同学们按照课本做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同学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设计如图:玻璃管中有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连接好,并将两支试管分别放置在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玻璃管内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变红位置的先后顺序为。
(1)对比课本上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2)由图实验中滤纸条变红的先后顺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不污染环境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详解】(1)按照课本做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时,浓氨水放在小烧杯中,虽然实验中用大烧杯罩在两个小烧杯上,但整个装置没有处于密封状态,仍有氨气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改进后的装置是密封的,因此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2)该实验中,两支试管分别放置在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玻璃管内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条变红位置的先后顺序为,也就是说放在热水中的试管内挥发出来的氨分子比冷水中试管内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先扩散到滴有酚酞的滤纸条,因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7.探究:分子不断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 蒸馏水的小烧杯B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仍为 ,说明 。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 ,说明 。
(3)另取一个小烧杯A 加入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 、B两个烧杯,观察几分钟。
现象:B烧杯中 ,A烧杯中无明显变化。说明 。
【答案】(1) 无色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 由无色变为红色 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 溶液变为红色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详解】(1)向盛有约20ml 蒸馏水的小烧杯B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仍为无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填:无色;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则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填:由无色变为红色;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浓氨水就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与其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可观察到B烧杯溶液变为红色,A烧杯中无明显变化,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填:溶液变为红色;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查阅资料】①酚酞溶液遇到浓氨水会变成红色。
②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氨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微观解释是 。
【实验方案二】如图2所示。
图1是按课本单元练习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实验方案三】如图3所示。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4)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提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相遇生成白烟氯化铵),说明 (填“氨分子”或“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
(5)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 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B、C中酚酞溶液都变红,且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
(3) 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氨分子
(5)相对分子质量
【详解】(1)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图1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填: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变为氨水,氨水显碱性,酚酞溶液遇到氨水会变成红色。所以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C中酚酞溶液变红。故填:BC中酚酞溶液变红,且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
(3)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故填:氨分子。
(5)由于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4+1×3=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35.5=36.5.即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故填:相对分子质量。
【能力提升】:
1.氮气在一定条件下会变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氮气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和溶解能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临界氮气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作溶剂使用
B.超临界氮气中氮气分子不再运动
C.超临界氮气中氮气分子与空气中氮气分子大小相同
D.超临界氮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详解】A、超临界氮气溶解能力强,可能作为溶剂。题干明确其溶解能力,故正确;
B、分子始终运动,超临界流体中分子运动未停止。此说法违背分子基本性质,故错误;
C、同种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变,超临界氮气与普通氮气分子大小相同,故正确;
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超临界氮气与普通氮气化学性质一致,故正确;故选B。
2.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轮胎充气后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
【答案】A
【详解】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非分子体积变大,汞是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温度变化影响的是原子间隔而非体积,A错误;
B、“开坛十里香”是因酒精等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并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导致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C正确;
D、轮胎充气后膨胀是因气体分子数目增多,内部压力增大,导致轮胎材料(固体)的分子间隔变大,D正确;
故选A。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答案】A
【详解】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有2种分子,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说法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构成分子的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C说法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即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4.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出一种新型分子筛ZSM-5,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由甲烷向重要化工原料甲醇的高效转化。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B.生成物为混合物
C.化学反应分子、原子都可再分
D.甲烷中含有4个碳原子
【答案】B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表示一个水分子,构成宏观物质水,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可知,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表示一个水分子,表示一个乙醇分子,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中发生了破裂,而原子没有再分,因此,化学反应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甲烷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5.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均可分 D.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答案】B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微粒构成物质
(1)微观上,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非常小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是 。
(2)构成氧气的微粒是 ,符号为 。每个这种微粒是由 构成。
分子有特征,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下列问题:
(3)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 ;
(4)水汽化后,水蒸气的体积远大于原液态水的体积 。
(5)某同学在家做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加入一块糖,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和原来的水平线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通过这一现象你能得出分子具有哪些性质? 、 。
(6)选择其中一条性质,再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验证的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的结论
【答案】(1) 分子 原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氧气分子 O2 两个氧原子
(3)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4)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大
(5) 降低 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6)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滴1~2滴酒精 酒精慢慢消失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详解】(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符号为O2,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3)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干燥,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4)水汽化后,水蒸气的体积远大于原液态水的体积,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间的大;
(5)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6)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验证,可以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也可以验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故可以在洁净的玻璃片上滴1~2滴酒精,可以观察到酒精慢慢消失,得到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7.刚学完《分子与原子》,化学小组对微观粒子性质进行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小连做了图1对比实验,发现 更容易被压缩,证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 (填“大”或“小”)。
(2)图2实验中观察到 。小江针对该实验进行图3所示改进,改进后的优点是 (写一点)。该实验无法说明 (填序号)。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氨分子的质量很小 c.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小组同学讨论后设计了图4实验,实验中观察到 处棉花团先变红。微热v管处的浓氨水,发现棉花团变红的速率会 (填“变慢”或“加快”)。
【答案】(1) 气体 大
(2) 乙中液体变红色 更环保(合理即可) b
(3) a 加快
【详解】(1)小连做了图1对比实验,发现气体更容易被压缩,证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体大;
(2)图2实验中观察到乙中液体变红色(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小江针对该实验进行图3所示改进,改进后的优点是更环保。该实验无法说明氨分子的质量很小;
(3)小组同学讨论后设计了图4实验,实验中观察到a处棉花团先变红(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微热v管处的浓氨水,发现棉花团变红的速率会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8.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资料: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实验操作】
a.向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 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II连接好,并将D 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D中仪器a、b名称分别为a 、b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任写一点)。
【答案】(1) 试管 烧杯
(2)C试管中的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
(3) 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更环保(合理即可)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a是试管;仪器b是烧杯。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D试管在热水中,温度高,氨分子运动速率快 ,所以会观察到:C试管中的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 。
(3)因为B、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可知分子在不断运动;又因为D试管在热水中,C试管中的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改进前的实验装置是开放的,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是密封的, 能防止氨气逸出,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更环保(合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