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22: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嗔怒(chēn) 恻隐(cè) 吹毛求疵(cī) 遍稽群藉(jí)
B. 荫庇(yìn) 涟漪(yī) 万恶不赦(shè) 鳞次栉比(zhì)
C. 虬须(qiú) 臆测(yì) 中流砥柱(dǐ) 猝不及防(cù)
D. 荣膺(yīng) 倒坍(tān) 周道如砥(dǐ) 引颈受戮(lù)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歹徒的威胁,他面不改色,沉着应对。
B. 这位老教授学识渊博,引经据典,讲得深入浅出。
C. 他的建议很有价值,但被领导置之度外,实在可惜。
D. 这幅画惟妙惟肖,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神态。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通过阅读名著,使我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B.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
C.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加强了巡查力度。
4.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③因此,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④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⑤从道家"道法自然"到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不体现这一思想。
A. ②⑤④③① B. ②④⑤①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②④⑤③①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C.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D.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与楚国之间的长勺之战。
(二)古诗文默写(10分)
6. 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共10分)
(1) 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
(3) 《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不羡慕同学吃穿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燕、赵、韩、魏等国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15分)
7. 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古典小说"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5分)
(1) 活动策划: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具体的活动形式。(4分)
(2) 人物评析:从《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位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并简述相关情节。(5分)
(3) 主题探究:结合《儒林外史》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6分)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8.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_
(2)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
(3) 时人莫之许也 许:____________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____________
9.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0. 甲文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与乙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请用乙文原句回答。(2分)
11. 结合两段文字,分析诸葛亮具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2. 请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表达效果。(3分)
13. 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8分)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节选自《宋史·吕蒙正传》)
14.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
(2) 蒙正遽止之 遽:____________
15. 翻译句子。(3分)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16. 这个故事表现了吕蒙正怎样的品质?(3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①中国古典小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既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②首先,中国古典小说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与西方小说常见的开放式结局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往往追求"有头有尾"的叙事结构。从《三国演义》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红楼梦》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结构满足了读者对故事完整性的期待,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始善终"的价值观。
③其次,人物塑造上强调典型性和功能性。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常被赋予某种代表性,如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具有符号化的特征,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人物往往服务于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具有明确的功能性。
④第三,叙事视角以全知视角为主。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旁观者,既能描述人物的外在行为,又能揭示其内心活动。这种视角使叙述者具有权威性,能够对人物和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引导读者的价值判断。
⑤最后,语言风格上追求雅俗共赏。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典雅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大量民间口语,形成了既富有文采又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风格使古典小说能够跨越阶层,获得广泛的读者群。
⑥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些叙事传统,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也塑造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17. 请概括中国古典小说的四个叙事特点。(4分)
18. 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9. 请结合《水浒传》中的人物,阐释第③段中"人物塑造上强调典型性和功能性"的观点。(3分)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中国古典小说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体现了"善始善终"的传统价值观。
B.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符号化特征,这不利于表现人物的复杂性。
C. 全知视角使叙述者能够全面把握故事,并对人物事件进行道德评判。
D. 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使古典小说能够获得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3分)
①书院的后院有一棵老槐树,据说是明代栽种的。树干粗壮,需三人合抱,树皮皴裂如龙鳞,枝干虬曲盘绕,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每年五月,槐花盛开,满院清香。
②林教授最喜欢在这棵槐树下讲课。他总说:"这棵树是活的史书,见证了书院的兴衰。"
③那年夏天,暴雨连下三日。一夜,惊雷炸响,老槐树被劈中,主干裂开一道深痕。书院师生都以为它活不成了,林教授却坚持要救它。他请来园林专家,用铁箍固定树干,在裂痕处涂上特制的药膏。此后每天清晨,都能看到林教授在槐树旁忙碌的身影。
④第二年春天,当所有人都以为老槐树不会发芽时,它却在伤痕累累的枝头绽出了嫩绿的新芽。林教授站在树下,仰头看着那些新叶,眼中闪着泪光。
⑤五年后,我重回书院。老槐树已经愈合了伤口,新生的枝干更加粗壮,树冠如云,槐花如雪。林教授已退休,却仍常在槐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
⑥"这棵树教会我们一个道理,"林教授抚摸着树干上的疤痕说,"真正的生命,不在于避免受伤,而在于受伤后依然能生长。"
⑦夕阳西下,槐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我忽然明白,林教授和这棵老槐树何其相似——他们都以伤痕为勋章,在风雨中站成了永恒的姿态。
21. 请梳理老槐树经历的变故及其新生过程。(3分)
22.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树干粗壮,需三人合抱,树皮皴裂如龙鳞,枝干虬曲盘绕,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
23. 结合全文,分析林教授的人物形象。(3分)
24. 文章结尾写道"林教授和这棵老槐树何其相似",请分析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礼记·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努力做好应做之事,不生非分之想。
而鲁迅先生却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 (3分)
【答案】C
【解析】A项"遍稽群藉"应为"遍稽群籍";B项"荫庇"的"荫"应读yīn;D项"荣膺"的"膺"应读yīng。
2. (3分)
【答案】C
【解析】"置之度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应用"置之不理"。
3. (3分)
【答案】C
【解析】A项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D项否定不当,删去"不"。
4. (3分)
【答案】B
【解析】②句总起,④句承接说明,⑤句举例论证,①句总结影响,③句具体表现。
5. (3分)
【答案】D
【解析】《曹刿论战》记载的是鲁国与齐国的长勺之战。
(二)古诗文默写(10分)
6. (每空1分,共10分)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 舍生而取义者也
(3)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综合性学习(15分)
7. (15分)
【参考答案】
(1) (4分)示例:①举办古典小说人物形象研讨会;②开展"我最喜爱的古典小说"演讲比赛;③组织古典小说课本剧表演;④制作古典小说手抄报展览。(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 (5分)示例:我选择《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他忠义双全,武艺高强。在"千里走单骑"情节中,他为寻找刘备,保护两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体现了他的忠义和勇武。(人物特点2分,情节3分)
(3) (6分)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批判态度。通过范进中举后发疯的荒诞情节,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摧残;描写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的场景,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塑造匡超人从淳朴青年蜕变为虚伪势利之徒的过程,批判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8. (4分)
(1)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 驱驰:奔走效劳
(3) 许:承认,同意
(4) 顾:拜访
9. (4分)
(1)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2) 这个人只可以前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10. (2分)
【答案】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1. (2分)
【答案】①知恩图报,忠诚勤勉;②淡泊名利;③才华出众,有政治抱负;④谨慎稳重。(答出两点即可)
(二)诗歌鉴赏(5分)
12. (3分)
【答案】这两句运用对偶,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军营生活的豪迈场景。"八百里"指牛,写将士分食烤牛肉的豪迈;"五十弦"指瑟,写军营中演奏雄壮悲凉的军乐。展现了雄壮的军容和豪迈的士气。(手法1分,内容分析2分)
13. (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与前面描绘的豪迈军营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1分,效果1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8分)
14. (2分)
(1) 佯:假装
(2) 遽:急忙,立刻
15. (3分)
【答案】一旦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关键词"一""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6. (3分)
【答案】表现了吕蒙正宽容大度、不计较他人过失的品格。他不追究背后议论者,体现出豁达的胸襟和处世智慧。(品质概括2分,分析1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17. (4分)
【答案】①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②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和功能性;③全知叙事视角;④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每点1分)
18. (3分)
【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结局特点(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古典小说追求情节完整性的观点(1分)。
19. (3分)
【答案】示例:《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侠义"的典型代表(1分)。"拳打镇关西"情节展示了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1分)。这一形象服务于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功能性和代表性(1分)。
20. (2分)
【答案】B
【解析】文章并未评价符号化特征的优劣,且"不利于表现人物的复杂性"属于过度解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21. (3分)
【答案】①老槐树遭雷击主干开裂;②林教授坚持救治槐树;③第二年春天槐树发出新芽;④五年后槐树伤口愈合,更加茂盛。(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2. (4分)
【答案】①运用比喻,将树皮比作"龙鳞",枝干比作"老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槐树的古老沧桑(2分);②通过"粗壮""皴裂""虬曲盘绕"等词语,具体描绘了老槐树的形态特征(1分);③为下文老槐树经历雷击依然顽强生存作铺垫(1分)。
23. (3分)
【答案】①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在槐树下讲课);②执着坚韧(坚持救治槐树);③富有教育智慧(通过槐树教育学生);④淡泊豁达(退休后仍给孩子们讲故事)。(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4. (3分)
【答案】①都历经沧桑:槐树古老沧桑,林教授年迈阅历丰富;②都经历磨难:槐树遭雷击,林教授可能经历人生挫折;③都顽强坚韧:槐树受伤后新生,林教授坚持救治槐树并继续教育;④都无私奉献:槐树提供荫庇花香,林教授教书育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四、写作(60分)
25. (60分)
【评分标准】
一类卷(54-60分):立意深刻,紧扣材料,观点辩证统一;内容充实,事例典型;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和思想深度。
二类卷(45-53分):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有一定文采。
三类卷(36-44分):基本符合题意,观点基本明确;内容单薄,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0-35分):偏离题意或观点不明确;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
【写作建议】
1. 题目示例:《在安守与进取间寻找平衡》《安其所安,进其所进》《不满足与安其位》
2. 立意方向:
①辩证看待"安其位"与"不满足":在坚守本分的同时保持进取心
②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态度:年轻时当不满足而进取,成熟后应安其位而精进
③不同领域的适用态度:物质生活应安其位,精神追求当不满足
3. 写作提示:
可结合历史人物(如陶渊明安守田园、鲁迅不满足而呐喊)或自身经历(如学习上不满足而进取,生活中安守学生本分),体现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