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要言之有理》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使用议论文的规范语言,提升书面表达的严谨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能有条理地组织论证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议论文语言的逻辑美和论证的严谨美,学习通过典型案例和精准表述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经典议论文,理解中国文化中“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传统,培养理性思辨的文化精神。
责任担当: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议论文形式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论证过程中体现逻辑思维(如论据与论点的契合度、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
难点:将批判性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写作实践,避免“观点+例子”的机械拼接。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目标聚焦“语言—思维—文化—责任”的整合,通过议论文写作训练,不仅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更注重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感知“有理”
1.话题辩论:
呈现问题:“周末作业应该减少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不同观点。
2.对比分析:
示例1(无理):“我觉得应该减少,因为作业太多了,写不完。”(观点模糊,论据主观)
示例2(有理):“周末作业应该减少。根据教育部‘双减’政策要求,初中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而我校周末作业普遍需要3小时,过度占用休息时间。”(观点明确,论据客观)
3.导入课题:
提问:“为什么示例2更有说服力?” 引出本课主题——议论文如何“言之有理”。
环节二:理论讲解,拆解“有理”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的观点(如“学习需要专注”),要求:明确、简洁、不歧义。
论据:支撑观点的材料(事实论据:事例、数据、史实;道理论据:名言、公理、原理)。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等)。
2.范文引路:
以《谈骨气》片段为例,分析: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文天祥拒降(事实论据)、孟子名言“富贵不能淫”(道理论据)。
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紧扣“骨气”展开。
3.病例诊断:
呈现学生习作片段(含逻辑漏洞),小组讨论问题:
(1)论点是否清晰?
(2)论据是否能支撑论点?
(3)论证过程是否存在跳跃?
环节三:合作探究,实践“有理”
1.小组任务:论据“找茬”
材料:提供论点“挫折有利于成长”,给出三组论据,学生判断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① 小明考试失利后放弃学习(反例,需改为“小明总结错误后进步”);
② 司马迁受宫刑后著《史记》(典型事实论据);
③ “失败是成功之母”(道理论据)。
明确论据选择标准:真实、典型、与论点一致。
2.写作练笔:论证“搭积木”
任务:以“中学生应培养阅读习惯”为论点,用“观点+论据+分析”的结构写一段议论(150字左右)。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论证方法(如举例/道理论证)。
示例框架:
“中学生应培养阅读习惯。(论点)(事实/道理论据)。由此可见,阅读能(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环节四:评价反馈,深化“有理”
1.学生互评:随机抽取3-4份练笔,小组代表点评:
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恰当?分析是否到位?
2.教师总结:
强调“论证不是简单拼接”,需用过渡句(如“由此可见”“反观现实”)连接论据与论点。
板书“议论要言之有理”口诀:
“论点清,论据实,论证密,逻辑严。”
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完善课堂练笔,补充一个新论据(如“某作家因阅读改变人生”的事例),200字左右。
2.拓展作业:针对“短视频对中学生利弊”这一话题,写一篇300字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至少用两种论证方法。
板书设计
议论要言之有理
三要素:论点(观点)—论据(材料)—论证(方法)
结构:引论(提观点)—本论(摆论据)—结论(总结)
口诀:论点清,论据实,论证密,逻辑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