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
本章复习
1.(2024·连云港)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
A. 花香满园 B. 尘土飞扬 C. 雪花飘飘 D. 落叶纷纷
2.(2024·武汉)下列事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个特性无关的是
( )
B
A.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
B. 人游泳之后从水中出来,风一吹感觉更冷
C. 海边昼夜温度变化比沙漠中小,适于居住
D. 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
3.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第3题图
A. 甲图:盛夏时节,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
B. 乙图:电子显微镜下的金原子
C. 丙图:王亚平在空中课堂中将装有界面清晰的水和油的瓶子
(丙图左所示)摇晃多次后,水和油均匀地混在了一起(丙图右所示)
D. 丁图:使玻璃板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动玻璃板,弹簧测力
计示数变大
√
4.下列关于内能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C
A. 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所以 的冰没有内能
B. 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所以 的冰没有热量
C. 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D.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5.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放出了相等的热量,
则( )
D
A. 铁块的末温高 B. 铜块的末温高
C. 铁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D. 铜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6.装修房屋时,如果选用不环保的材料会闻到对人体有害的刺激性气味.材
料散发出刺激性气味是______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这种现象在夏天特别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所以我们要选用优质环保的材料进行装修.
扩散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第7题图
7.(1)如图甲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净,然后紧紧
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 的
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两
个铅柱的分子之间存在______.
引力
(2)如图乙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
脱脂棉,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筒内的脱脂棉燃烧.向下压缩活塞的目的是
通过对______(填“脱脂棉”或“空气”)______(填“做功”或“热传递”)的
方式,从而增加其内能使其温度升高.
空气
做功
8.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第8题图
(1)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底部、侧壁和__________.
电加热丝
(2)实验中必须要选取初温相同且______(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甲、
乙两种液体;选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这样
做的目的是在相同时间内使甲和乙两种液体__________相同.
质量
吸收热量
(3)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甲和乙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
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____的吸热能力更强.
(4)若甲液体的比热容为 ,则乙液体的比热容为
___________ .
乙
9.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 “某地冬季雾霾弥漫”,这是分子的运动
B. “铅块很难被压扁”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海绵容易被压扁”说明分子间存有间隙
D.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10.关于冰的熔化过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
A. 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
B. 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变
C. 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 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11.温度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甲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
关于两种液体的质量、及比热容、 ,下列关系式中可能成立的
是( )
D
A. , B. ,
C. , D. ,
12.夏日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某海边城市陆地与海面之间空气流
动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合理的是( )
A
A. B. C. D.
13.水稻是喜温植物,早春育秧时,通常傍晚向秧田灌水,早晨将水放出,以防霜
冻.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_较大,温度降低时,水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较多
的热量.如果某秧田中水的温度降低了,放出了 的热量,则该
秧田内的水的质量为________.
比热容
热传递
第14题图
14.小明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时,分别用质量均为 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
对比实验,并用图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
示,实验过程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
的热量相等,分析图像可以得出:____
(填“甲”或“乙”)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
为__________,这种液体在 内
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 .
甲
15.如图为航母上简化的蒸气弹射装置,能带动舰载机在两秒钟内达到起飞
速度.气缸内蒸气体积膨胀对外______,内能______(填“增大”“减小”或
“不变”),同时推动活塞,使舰载机获得巨大的牵引力.
做功
减小
第15题图
16.、两物体质量相等、温度均为 ,甲、乙两杯水质量相等,温度
均为,现将放入甲杯.放入乙杯、热平衡后甲杯水温降低了 ,
乙杯水温降低了,不考虑热量的损失,则、 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
为( )
B
A. B. C. D.
点拨:物体放入甲杯水后, ,则它们的共同温度为
,的温度由升高到 ,则
,
水放出的热量 ,
A吸收的热量 ,
根据热平衡方程: ,
即 ,
代入相关数据得: ;
物体放入乙杯水后, ,它们的共同温度为
,的温度由升高到 ,则
,
水放出的热量 ,
B吸收的热量 ,
根据热平衡方程: ,
即 ,
代入相关数据得: ;
A、两物体质量相等,即,所以 .(共15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
作业1 热量 比热容(1)——热量 认识比热容
1.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理学家的辛勤工作.为了纪念物理学家对科学的贡献,
许多物理量的单位用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
( )
B
A. 帕斯卡 B. 焦耳 C. 牛顿 D. 瓦特
2.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B
A. 一杯水倒掉一半 B. 一杯水放进冰箱凝固成冰
C. 一杯水加热变成 的水 D. 一杯水从楼上拿到楼下
3.在生产和生活中,常见到“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的应用情景,以下事
例中与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C
A. 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比内陆变化小
B.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保温
C. 发现人中暑时,常在额头上擦冷水降温
D. 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液
4.如图所示为济南和青岛两市某年全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由图可知:济南全
年的平均气温和青岛相差不大,但济南的平均高温要明显高于青岛,而平
均低温要比青岛低.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因为( )
第4题图
A. 海水的密度比沙子的密度大
B. 海水的内能比沙子的内能大
C. 海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大
D. 海水的温度比沙子的温度高
C
5.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的是( )
B
A. 质量不同的水,升高不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B. 质量不同的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C. 质量不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D. 质量不同的水和煤油,升高不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6.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 所吸收
的热量______,数值上也等于它的________.
相等
比热容
7.已知水的比热容为 ,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杯水温度由冷却到 ,比热容______(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3)把这杯水喝掉一半,比热容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质量为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不变
不变
8.炎炎夏季,县城气温往往比乡下要高 ,这就是热岛效应,人们修
建人工湖、喷水池,主要利用水的________较大来调节气温,这是由于沙
子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吸收相同热量后沙子温度变化____
(填“高”或“低”).
比热容
高
9.关于热量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 热量是表示物体含热的多少
B. 温度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多
C. 热量总是从热量多的物体传递给热量少的物体
D.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10.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如表:
物质 物质
水 铅
酒精 干泥土
煤油、冰 铁、钢
小明阅读了表后,得出了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一定相等
B. 在太阳光照射下,湿泥土比干泥土升温慢
C.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D. 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
11.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
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第11题图
A. 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 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 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
吸收的热量
D. 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升高的温度比乙液体升
高的温度多
12.质量相同的两金属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则 ( )
B
A. 升高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B. 升高温度较大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C. 温度高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大
D. 温度高的金属块比热容一定小
第13题图
13.在沿海地区炎热的天气里,由于
陆地与海水的比热容不同,易形成海
陆风;白天因为海水的__________,
海水比陆地升温____
(填“慢”或“快”),地面与海面上空的空气形成对流,形成海风,如图
____(填“甲”或“乙”)所示.
比热容大
慢
乙
14.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老师用了如图甲、乙所示的装
置,将质量相等的、 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
热器加热.
第14题图
(1)此实验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_来判断物质吸热多少.
加热时间
(2)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所示,从开始加热到末温都为时,、 两种
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___(填“ ”“ ”或“”) (两种液体都没有
沸腾).
0 1 2 3 4 5
22 26 30 34 38 42
10 18 26 34 42 50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___(填“”或“ ”)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若用这两个加热器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 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
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如果要你从、 两种液体中
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冷却液,应选择液体___(填“”或“ ”)致冷效果更好.
15.以下过程不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热量,
甲的末温比乙的低;那么,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热量( )
B
A. 甲的末温比乙的低,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 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C. 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且可以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D. 无法判断甲、乙的末温哪一个高,且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共18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
作业2 热量 比热容(2)——热量的计算
1.对公式 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 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B. 比热容与物体质量大小、温度变化大小、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无关
C. 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是吸热或放热有关
D. 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的温度变化大小成反比
2.一杯水,温度由加热到时吸收的热量为,再由加热到
时吸收的热量为(忽略水的质量变化),与 的大小关系为( )
B
A. B. C. D. 无法判断
3.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是 ,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
是 ,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 )
A
A. B. C. D.
4.质量均为的铝块、铅块、水银和水 ,将铝块和
水银的温度从加热到,铅块和水的温度从加热到 ,则吸
热最多的是( )
C
A. 铝块 B. 铅块 C. 水 D. 水银
5.表格中列出了四种物质的比热容,当它们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
温度变化最大的是( )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色拉油
D
A. 水 B. 酒精 C. 煤油 D. 色拉油
6.小明家安装了燃气热水器.已知水进入热水器前的温度是 ,洗澡时热
水器输出热水的温度设定为,小明洗一次澡用热水 .求水从热水
器中吸收的热量.[水的比热容
解:水的质量
;
水吸收的热量
.
7.质量为的金属锅中放有的水,现把它们从加热到 ,金
属锅和水一共吸收了的热量.求:
(1)水吸收的热量.
解:水吸收的热量
.
(2)金属锅的比热容.
解:金属锅吸收的热量
,
由 可知,金属锅的比热容
.
8.1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温度为的水,当吸收了
的热量后,温度将升高到多少摄氏度?
解:由 得水升高的温度
;
理论上水的末温 ,
由于水的沸点为,所以水的温度将升高到 .
9.关于地球的温室效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A. 适度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
B. 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下降、淡水枯竭
C. 过度的温室效应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D. 倡导绿色出行——可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第10题图
10.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三
块金属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上表面平整
的冰块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冰块形状不再变化,
状态如图所示.三块金属的比热容大小相比
( )
C
A. 最大 B. 最大 C. 最大 D. 一样大
11.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吸热之比是 ,则它们升高温度之
比和比热容之比可能分别是( )
B
A. B. C. D.
12.一冰块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的冰到 的冰,吸收热
量;的冰变为的水,吸收热量;的水到 的水,
吸收热量.已知 ,在整个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不考虑热量散失,
则( )
C
A. B.
C. D.
13.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互相接触
,则( )
A
A. 热量从铜块传递到铁块 B. 热量从铁块传递到铜块
C. 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 无法确定
第14题图
14.已知水的比热容是 ,用如图所示的家
用电热水壶烧开一壶自来水,水吸收的热量约为( )
B
A. B. C. D.
15.两个质量不同的金属块,放出相同热量,降低相同温度,则 ( )
B
A. 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大
B. 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小
C. 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可能大
D. 两个金属块的比热容有可能相同
第16题图
16.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中,小明
用等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物质进行对比,绘制
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分析图像可以得出图线___
(填“”或“ ”)对应的物质为水.另一种物质在
内温度升高了____ ,它的比热容为
____________ .[水的比热容为
40
第17题图
17.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 ,丙物
体质量为 ,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
;吸收热量如图所示.
(1)甲物体的比热容 为______
.
3000
(2)甲、乙、丙三个物体的比热容由大到小排列是___(填选项字母).
A.B.C.D.
A
(3)若乙物体温度降低,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 .
(4)若由丙这种物质制成两个质量不等的物体,其比热容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2000
相同
18.有一个质量为,温度为 的铁球,投入到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
沸水中加热较长时间.然后将铁球取出,放入装有质量是 ,初温是
水的容器中,直到它们达到热平衡,忽略热量损失.求:
(1)铁球在沸水中吸收的热量.
解:铁球在沸水中吸收的热量
.
(2)铁球和容器中的水热平衡时的温度.
解:将铁球取出,放入装有质量为,初温是 水的容器中,直到它
们达到热平衡,忽略热量损失,则水吸收的热量等于铁球放出的热量,即
,设热平衡时的温度为,所以 ,
即
,
解得: .
19.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温度相同,把甲投入一杯热水中,平衡后水温
降低 ,取出甲(不计热量和水的损失),再把乙投入杯中,平衡后水
温又降低了 ,由此可知( )
B
A. 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 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 甲的比热容与乙相等 D. 无法比较比热容大小
点拨:先后将甲、乙两物体投入到同一杯水中,水降低的温度相同,水放
出的热量相同,
不计热量损失,
,
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乙物体比甲物体少升高了 ,即乙物体的末温低;
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乙物体升
高的温度少,所以乙物体的比热容大.(共16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
作业3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 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
B. 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 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 物体中有些分子在运动,有些分子静止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 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 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 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3.(2024·淮安)端午节期间,小明在家煮粽子,厨房里粽香四溢.这个现
象主要说明( )
D
A. 分子间有引力 B. 分子间有斥力
C. 分子间有间隙 D. 分子是运动的
第4题图
4.做完广播体操后,来到餐厅,妈妈为你端上香喷喷
的早餐(如图).关于人能闻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D
A. 是一种扩散现象
B. 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温度越高,香味越浓
D. 温度越高,香味越淡
5.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A. 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 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C.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D. 气体分子相距很远,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第6题图
6.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
一起,下方可以吊起 的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该现
象主要说明了( )
B
A. 分子间有空隙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间存在斥力
D.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中
7.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______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
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______(填“剧烈”或“缓
慢”).捆扎药包的细绳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填“引力”或
“斥力”).
扩散
剧烈
引力
8.“酒香不怕巷子深”,远处闻到酒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
则______;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____,分子间作用力____
(以上两空均填“大”或“小”).
运动
小
大
9.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
分子间存在着______.封闭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很容易被压缩,但压缩到一
定程度就很难再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
引力
斥力
第10题图
10.2022年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开展第二
次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王亚平用水将两个塑料板连接
起来,搭建了一座液体桥,如图所示.水在两板之间连接
成为桥,这说明( )
A
A. 分子之间有引力 B. 分子之间有斥力
C.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D. 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第11题图
11.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
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
解释合理的是( )
D
A. 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 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 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第12题图
12.用细线绑住干净的玻璃板,将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
面,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 ;又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
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且没有离开水面,如图所示,测
力计示数为 ;再将玻璃板慢慢浸没在水中,玻璃板没有接
触杯底,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 .则( )
A
A. B. C. D.
13.如图是同学们在学校的活动情况,可以用来模拟粒子在不同物态中的活
动情况,每位同学代表一个粒子.其中____图可理解为组成固态物质的分子,
____图可看作液态物质的分子,____图可看作气态物质的分子.
乙
丙
甲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如图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
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 )的玻璃
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
隔板后,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
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此现象说明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变大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色变得相同后,原来装空气的瓶中
气体密度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
法(如图所示),你认为图____放置最不合理.
第15题图
15.小明同学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
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 ”等于几?这是一个老生
常谈的话题,很多人都会说等于2啊.
间隙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
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
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
引力
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你就会怀疑你的智商.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后的
体积小于混合前二者体积之和.该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______.
(3)如图丙所示,在量筒的下方装入____________,上方装入____
(以上两空均填“水”或“硫酸铜溶液”),静放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
是水和硫酸铜溶液的分界面变______了.
硫酸铜溶液
水
模糊
(4)如图丁所示,将红墨水同时滴在冷水和热水中,发现红墨水在热水
里扩散____,间接证实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______有关.
快
温度
16.“生活就像剥洋葱,只要一直剥,总有一片会使你落泪”.请用分子动理
论的观点说明剥洋葱会落泪的原因.
解: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当剥洋葱时,大量的
辛辣刺激的分子会运动到空气中,进入眼睛,刺激眼睛落泪.(共19张PPT)
第十三章 内能
作业4 内能
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 运动的物体具有内能,静止的物体不具有内能
B. 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不具有内能
C. 机械能大的物体,它的内能也大
D. 内能是物体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关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足球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因为足球静止,所以足球的分子动能为零
B. 因为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所以足球的分子势能为零
C. 如果足球运动起来,足球的内能会增加
D. 如果足球的温度升高,足球的内能会增加
3.下列家庭情景中,画横线物体内能减小的是( )
D
A. 妈妈把被子晾在阳光下 B. 奶奶正在用热水泡脚
C. 爸爸给自行车胎打气 D. 小悦把饮料放入冰箱
4.关于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 热水比冷水含有的热量多
B. 一大桶水比一小桶水含有的热量多
C. 一个物体的内能越大,它具有的热量越多
D. 热量等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
5.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
变量法”“类比法”“模型法”等,下面三个例子都运用了上述______的方法说
明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①运动着的篮球具 有动能,运动着的 分子也具有动能 ②自由下落的苹果和地球 互相吸引具有势能,互相 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③被压缩的弹簧各部分互
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
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类比
第6题图
6.把两滴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
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实验过程及现象
如图所示,分析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______.若将冷水倒
掉一些,对比原来这杯冷水,杯中剩余
冷水的内能 ______.
剧烈
减小
7.周末,妈妈做了小明最爱吃的“拔丝地瓜”.在油炸地瓜过程中,地瓜的内
能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地
瓜内能的;做好的“拔丝地瓜”闻起来甜香浓郁,这是______现象.
8.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前者是利用
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木头
的内能.
增大
热传递
扩散
热传递
做功
9.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______高;
“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中的“热”是指______增加;“冰熔化时要吸热”中的
“热”是指______.
温度
内能
热量
第10题图
10.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中,
老师演示了两个实验.
(1)实验一:如图甲所示,把活塞
迅速压下去,观察到脱脂棉燃烧,这
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
能 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增加
升高
机械
内
温度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这个过程中是
把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
(2)实验二:如图乙所示,向瓶子内不断打气,使得瓶内的气压增大,
瓶塞跳起来,这是因为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内能______(填“增加”或
“减少”).
减少
第11题图
11.四只相同规格的烧杯中装有水,
水量及其温度如图所示.关于四只烧
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 )
D
A. 甲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乙烧杯中水的内能
B. 丙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丁烧杯中水的内能
C. 甲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丙烧杯中水的内能
D. 丁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丙烧杯中水的内能
第12题图
12.(2024·广东)如图是古代省油灯的示意图.它下层
盛水,能减慢上层油的消耗.点灯后,水在升温的过程
中( )
A
A. 吸热,内能增加 B. 吸热,内能减少
C. 放热,内能增加 D. 放热,内能减少
第13题图
13.景颇族的祖先曾发明一种活塞式点火器,如图所示.
以牛角作套筒,木质推杆前端黏附艾绒.取火时,一手
握住套筒,另一手猛推推杆,艾绒即燃,随即将杆拔
D
A. 分子动能减小 B. 密度不变
C. 分子数增加 D. 内能增大
出,口吹立见火苗.手推杆入筒的过程中,筒内密封气体的( )
14.以下描述中的“发热”现象,其改变内能的方式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B
A. 锯木头锯条发热 B. 阳光下路面发热
C. 铁丝反复弯折后发热 D. 搓手时手掌发热
15.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 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D. 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16.某物体具有的动能为,分子总动能为,重力势能为 ,弹性势能
为,内能为,则它的机械能是__________;分子的总势能是______ .
C
第17题图
17.如图所示,在气缸中密封有被压缩的空气, 是一
种被销钉锁住的活塞, 是一个温度计.若活塞与气缸
壁间没有摩擦,当把销钉拔出后,将看到的现象:
(1)活塞将向____(填“左”或“右”)运动.
右
(2)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因为气体对______做
功,气体的内能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下降
活塞
减小
18.如图是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判
断该物质一定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在 时刻该物质的内能
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在时刻的内能.该物质在 时
刻的分子动能______在 时刻的分子动能.
晶体
小于
大于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9.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自行车内胎、打气筒、温度
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装置研究自行车内胎气体的内
能变化情况,实验过程为开始打气 打气结束后静
置片刻 突然拔掉气门芯放气 放气后静置片刻.
整个过程中,车胎内气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如图所示,请你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原因.
解:从开始打气到打气结束的过程是外界对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打气结束到拔出气门芯前由于热传递气体温度下降;
拔掉气门芯后气体冲出对外界做功,故气体内能急剧减少,温度降低;放
气后静置一段时间由于热传递气体温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