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升华与凝华
@基础分点训练
知识点1 升华及其特点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C )
A.春天,河里的冰逐渐变成水
B.夏天,剥开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白气”
C.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消失
D.放在冰箱冷冻室中的矿泉水结冰
2.如图所示,在运输食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干冰( B )
第2题图
A.熔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汽化吸热 D.凝固放热
3.【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儿童极易感冒发烧,为了降温常在额头贴上如图所示的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升华 ,此过程需要 吸 热.
第3题图
知识点2 凝华及其特点
4.【地域特色·地理位置】贵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C )
A.云 B.雨 C.霜 D.雾
5.(长沙中考)“玉阶生白露”“人迹板桥霜”,关于水蒸气遇冷形成露和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露的形成是汽化
B.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C.霜的形成是升华
D.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6.如图所示,东北特有的“泼水成冰”游戏在零下30 ℃以下的极寒环境中将开水泼洒出去后,部分水滴迅速汽化成为水蒸气,此过程要 吸收 热量,水蒸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直接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或者水蒸气先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再凝固成小冰晶就出现了图中的壮观场景.
知识点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7.【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节气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D.“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华,吸热
8.【教材图片改编】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要 放 热;在冷冻室里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要 吸 热,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能力提升训练
9.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C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吸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固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熔化吸热过程
10.【教材图片改编】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甲为气态
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11.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水的凝固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12.【教材习题改编】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的 内表面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会起“雾”或结“冰花”,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同样是水蒸气形成的,为什么有时候是“雾”有时候是“冰花”?你的猜想是室外的 温度 不同.
13.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可在固、液、气三种状态间转化,三态间的转化示意图如图所示,甲是液态,甲吸热转化为乙.则丙是 固 态,乙到丙的过程需要 放 热,由乙到甲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液化 .
@思维拓展训练
14.(六盘水模拟)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老师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充满试管.小明认为: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的.因为物态变化过程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时间太短,所以没有观察到.为此,老师提供了一组数据: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判断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答:小明的观点不正确;因为水的沸点是100 ℃,而碘的熔点是113.5 ℃,所以碘在100 ℃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13.4 升华与凝华
@基础分点训练
知识点1 升华及其特点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春天,河里的冰逐渐变成水
B.夏天,剥开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白气”
C.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消失
D.放在冰箱冷冻室中的矿泉水结冰
2.如图所示,在运输食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干冰( )
第2题图
A.熔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汽化吸热 D.凝固放热
3.【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儿童极易感冒发烧,为了降温常在额头贴上如图所示的退热贴,退热贴内部是一种呈固态的胶状物,在使用过程中胶状物会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胶状物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需要 热.
第3题图
知识点2 凝华及其特点
4.【地域特色·地理位置】贵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云 B.雨 C.霜 D.雾
5.(长沙中考)“玉阶生白露”“人迹板桥霜”,关于水蒸气遇冷形成露和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露的形成是汽化
B.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C.霜的形成是升华
D.霜的形成需要放热
6.如图所示,东北特有的“泼水成冰”游戏在零下30 ℃以下的极寒环境中将开水泼洒出去后,部分水滴迅速汽化成为水蒸气,此过程要 热量,水蒸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或者水蒸气先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再凝固成小冰晶就出现了图中的壮观场景.
知识点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7.【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节气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D.“大雪”——雪的形成是凝华,吸热
8.【教材图片改编】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要 热;在冷冻室里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要 热,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能力提升训练
9.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吸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固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熔化吸热过程
10.【教材图片改编】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气态
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11.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水的凝固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12.【教材习题改编】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的 (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会起“雾”或结“冰花”,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同样是水蒸气形成的,为什么有时候是“雾”有时候是“冰花”?你的猜想是室外的 不同.
13.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可在固、液、气三种状态间转化,三态间的转化示意图如图所示,甲是液态,甲吸热转化为乙.则丙是 态,乙到丙的过程需要 热,由乙到甲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思维拓展训练
14.(六盘水模拟)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老师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充满试管.小明认为: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的.因为物态变化过程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时间太短,所以没有观察到.为此,老师提供了一组数据: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判断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