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9+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9+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31 22:31:03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孟子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约前372

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孟 子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体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语录体(如《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三个阶段的发展。诸子散文思想上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思想观点,各抒己见,文风上各具风采。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朗读指导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朗读指导
古文探究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想要

放弃
选取
古文探究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
大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古文探究
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超过,胜过
所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苟且偷生
讨厌、憎恨
灾难
同“避”,躲避。
古文探究
译文: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假如
没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什么手段不用呢
古文探究
采用某种手段

因此,所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去做;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去做。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古文探究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丧失
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古文探究
盛饭的容器,多用竹制成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踩踏后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一箪食,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副词,不。
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文探究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侍奉。
房屋的通称。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有什么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译文:(可见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为了住房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古文探究
同“向”,先前、从前。
译文: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介词,为了。
古文探究
停止,放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与”同“欤”,语气词。
知识积累
2.古今异义
古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今义
是一个词,表示许可。
古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知识积累
2.古今异义
古义
一箪食,一豆羹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
古义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好处。
今义
加上,增加。
豆类作物。
3.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动词,领会
3.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介词,为了
动词,做
3.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选贤与能
同“举”,推举
《大道之行也》
3.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比
介词,对、对于
至于负者歌于途
介词,在
《醉翁亭记》
3.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连词,表承接
《醉翁亭记》
3.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
结构助词,的
《醉翁亭记》
3.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连词,那么
连词,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如果
《醉翁亭记》
4.文言句式
知识积累
判断句
倒装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
5.成语积累
知识积累
舍生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共43张PPT)


孟子








第二课时
学情回顾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鱼我所欲也》,深挖文章背后的含义。
品读文章
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比喻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舍生取义
正面论证
所欲
所恶
有甚于生者
不为苟得
有甚于死者
患有所不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舍义取生
反面论证
所欲
所恶
莫甚于生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所欲有甚于生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群众谋求幸福,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所恶有甚于死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文体知识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比喻论证,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
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
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文体知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舍生取义
因果分析
不用
不为
由是则生
有甚于生者
由是避患
有甚于死者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人皆有
非独贤者有
贤者勿丧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不择手段求生
不择手段避患
所欲有甚于生者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为义可以舍生
正面
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有不用
有不为
贪生怕死
非独贤者有
贤者能勿丧
人皆有
对比论证
舍生取义
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品读文章
第二部分
正面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呼尔、蹴尔
不屑接受
舍生取义
得 生
舍 死
羞恶之心
一箪食
一豆羹
举例论证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正面论证
接受万钟
不辩礼义
分析讨论
“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警醒
“万钟”:
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
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一箪食,一豆羹”:
决定的是生死,它比“万钟”更重要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不受食羹
接受万钟
对比
关乎生死
保有本心
身外之物
丧失本心
舍生取义
停止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文作者认为这种作法怎么样?
为了“宫室之美”
为了“妻妾之奉”
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举例论证
1.行道之人
2.乞人
义存于心
见利忘义
对比论证
排 比 论 证
正面
反面
嗟来之食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者得我
发语词至于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人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反之,如果丧失了“本心”,就会做出亏心事来。
“本心”
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源于生活常理,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文主旨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的道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舍生取义,保持本心
舍身而取义
提出论点
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
道理论证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举例论证
勿失本心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
鱼我所欲也
课堂小结
赏析语言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赏析语言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赏析语言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
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
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链接中考
1.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答题思路]①所选论据一定要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分论点);②注意补充的事实论据叙述要简洁、完整。
考点:补写事实论据
【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链接中考
2.本文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考查形式:(1)选文开头就提出论点××,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析【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的相同之处。
考点: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
答题技法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例如:《鱼我所欲也》中就是通过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的。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就运用了道理论证。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从事物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作用就是突出和强调。如《鱼我所欲也》中“乡”和“今”的对比,就是运用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
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4.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列举事例
运用排比
运用对比
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
守城方得“地利”却“__________”的事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把“______________”与“______”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
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
委而去之
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
写作借鉴
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串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
写作借鉴
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比喻对比,深入浅出。
主旨归纳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课文学习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拓展延伸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鉴赏方法,见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思,去猜测作者的用意。在解读、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
拓展延伸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读者的切身体会
作者与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接纳、揣测
考证、探究
追溯、反求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①思张俭②,忍死须臾③待杜根④。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注释】①望门投止:见有人家即去投宿。极言处境的窘迫。②张俭:东汉末人。曾因弹劾残害百姓的宦官而被迫逃亡。③须臾:片刻。④杜根:东汉人。曾因外戚专权,上书要求归政于皇帝,结果触怒太后。太后命人处死杜根,他装死三天得以活命。
【赏析】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出走避难,愿作为中国变法流血第一人,从容就义。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遒劲。
课后作业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