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由于锂等矿产资源紧缺,我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采取与国内外企业合资等方式布局产业链,实现生产自主、可控。图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1题。
1.针对矿产资源供给问题,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强国内锂矿勘探
②加大关键材料生产
③研发新的替代材料
④鼓励废旧电池进口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吉林省通榆县风能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当地开始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现已构建包括制造主机叶片、塔筒、电机、紧固件等组件的全产业链,并形成“风电场+制造基地+风电消纳”联动发展模式。为促进风电消纳,当地引进电池储能、氢化工、大数据、机械制造等产业,并建设“吉电南送”超高压输电工程。据此完成2﹣3题。
2.当地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可为风电场节约( )
①组件运输成本
②基础建设成本
③运营维护成本
④环境保护成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当地实施“风电场+制造基地+风电消纳”联动发展模式,可以( )
①规避产能过剩风险
②降低劳动用工价格
③减缓技术升级压力
④促进风能资源利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区域差异。图为“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4﹣6题。
4.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与减少,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格局,大致的划分界线是( )
A.110°E经线 B.40°N纬线
C.胡焕庸线 D.秦岭—淮河一线
5.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其主要驱动力是( )
A.作物品种改良 B.人口数量增多
C.具有规模效益 D.交通区位改善
6.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符合因地施策的是( )
A.东南地区严格保护耕地,复垦城镇建设用地
B.西北地区积极开采地下水,增加可灌溉面积
C.东北地区加大湿地开发力度,增加耕地供给
D.西南地区鼓励撂荒地复垦,遏制耕地非粮化
2025年4月开始,北京引入新疆阿勒泰(47.83°N,88.14°E)、哈密(42.83°N,93.52°E)等地的光伏绿电。据此,回答第7﹣8题。
7.该月,( )
A.北京正午影长逐渐变长
B.哈密日落时间逐渐提前
C.阿勒泰日出方向为东南
D.北京比阿勒泰白昼更短
8.绿电进京( )
A.增加新疆能源类型 B.提升新疆用电需求
C.延迟北京用电高峰 D.助力北京低碳发展
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西沙某海域海底考察时,发现一峡谷底部存在塑料垃圾。研究表明,这些塑料垃圾是被深海沉积物裹挟沿峡谷底部向下搬运而来的。图为该峡谷等深线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峡谷底部塑料垃圾的搬运方向是( )
A.自北向南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西向东
10.图中Ⅰ~Ⅳ四个地点最易堆积塑料垃圾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牡蛎、贻贝等双壳贝类环境适应性强,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是重要的双壳贝类养殖基地。近年来,莆田市持续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引导海上养殖向生态化方向发展。2022年5月,福州市某企业出资20余万元,向秀屿区某水产养殖公司购买双壳贝类碳汇,用于抵消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是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据此完成11﹣12题。
11.扩大秀屿区牡蛎养殖碳汇量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养殖品种 B.降低企业的碳排放
C.改善养殖水质 D.提升养殖单产水平
12.秀屿区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能够(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鼓励生态养殖
C.改善海岸带景观 D.提升贝类价格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3.(2025 湖北)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设备损耗快、电网稳定性差、生态保护压力大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措施,以保障青藏高原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1)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
(2)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
(3)提出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措施。
14.(2025 北京)某集团校倡导数智赋能学习,开展主题为“探秘家乡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图为四个城市校区的学生在云端交流时呈现的调研报告(节选)。读图,回答问题。
结合实例,论述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由于锂等矿产资源紧缺,我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采取与国内外企业合资等方式布局产业链,实现生产自主、可控。图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1题。
1.针对矿产资源供给问题,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加强国内锂矿勘探
②加大关键材料生产
③研发新的替代材料
④鼓励废旧电池进口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分析】矿产资源供给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勘探、技术、替代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加强国内锂矿勘探,能增加国内锂矿资源供给,缓解矿产资源紧缺问题,①正确。
加大关键材料生产,关键材料生产仍依赖矿产资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产资源供给问题,②错误。
研发新的替代材料,可减少对锂等矿产资源的依赖,缓解供给压力,③正确。
鼓励废旧电池进口,废旧电池进口存在环保、资源回收效益等问题,且不是解决矿产资源供给的主要合理措施,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吉林省通榆县风能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当地开始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现已构建包括制造主机叶片、塔筒、电机、紧固件等组件的全产业链,并形成“风电场+制造基地+风电消纳”联动发展模式。为促进风电消纳,当地引进电池储能、氢化工、大数据、机械制造等产业,并建设“吉电南送”超高压输电工程。据此完成2﹣3题。
2.当地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可为风电场节约( )
①组件运输成本
②基础建设成本
③运营维护成本
④环境保护成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产业集聚的优点: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集中处理废弃物,降低能耗。
【解答】解:根据材料“现已构建包括制造主机叶片、塔筒、电机、紧固件等组件的全产业链”可知,当地形成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风电场所需组件可就近采购。组件运输距离短,能节约组件运输成本,①正确。
产业集群内企业专业分工明确,具备成熟的运维技术与人才,便于为风电场提供高效运维服务,降低风电场运营维护成本,③正确。
产业集群主要围绕装备制造,对风电场环境保护成本影响小(风电场环保成本与自身环保设施、运营规范相关,与装备制造集群关联弱 ),无法节约环境保护成本,④错误。
风电场基础建设涉及场地平整、输电设施等,与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无直接关联,不能节约基础建设成本,②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产业集群考查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3.当地实施“风电场+制造基地+风电消纳”联动发展模式,可以( )
①规避产能过剩风险
②降低劳动用工价格
③减缓技术升级压力
④促进风能资源利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当地实施“风电场+制造基地+风电消纳”联动发展模式的影响主要从产业链、产业结构、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联动模式构建全产业链,风电消纳引入多样产业,能拓宽风电及相关产品应用,避免产业单一导致的产能过剩,可规避产能过剩风险,①正确。
联动发展会带动产业升级、企业集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通常会促使劳动用工价格上升,而非降低,②错误。
这种联动模式下,产业要协同发展,会推动技术创新以提高效率、保障消纳等,会加大技术升级压力,不是减缓,③错误。
风电场发电,制造基地利用风电相关技术和产品,风电消纳产业消耗风电,形成闭环,促进风能资源充分利用,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产业集聚的优势考查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粮食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区域差异。图为“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4﹣6题。
4.2009﹣2019年我国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与减少,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格局,大致的划分界线是( )
A.110°E经线 B.40°N纬线
C.胡焕庸线 D.秦岭—淮河一线
【分析】区域是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解答】解:从图中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分布看,以110°E经线为界,两侧耕地面积变化(增加或减少)呈现无明显差异,A错误。
读图可知,我国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如东北、华北),南方地区(40°N以南)耕地面积增加(如华东、华南),区域差异显著由此推测40°N纬线大致符合划分界线,B正确。
胡焕庸线是人口分布界线,与耕地面积变化区域差异关联小,C错误。
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地理分界,图中耕地变化差异不是以此线划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5.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其主要驱动力是( )
A.作物品种改良 B.人口数量增多
C.具有规模效益 D.交通区位改善
【分析】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的驱动力主要从规模、土地面积、机械化、产量、粮食安全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作物品种改良主要影响单产,不是耕地增加的驱动力,A错误。
人口增多一般会导致耕地需求大,但不是耕地增加的直接驱动力,且可能因建设等占用耕地,B错误。
为追求规模效益,会通过土地整理、复垦等增加耕地面积,是耕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力,C正确。
交通区位改善与耕地增加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2009﹣2019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耕地增加的驱动力,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6.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符合因地施策的是( )
A.东南地区严格保护耕地,复垦城镇建设用地
B.西北地区积极开采地下水,增加可灌溉面积
C.东北地区加大湿地开发力度,增加耕地供给
D.西南地区鼓励撂荒地复垦,遏制耕地非粮化
【分析】实现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产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是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可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此外,还有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等措施。
【解答】解:东南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应合理规划,不能盲目“发垦(应为‘开发’)”,且要平衡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A错误。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发生态问题,B错误。
湿地有重要生态功能,加大开发会破坏生态,C错误。
西南地区有撂荒地,复垦可增加耕地,遏制耕地非粮化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025年4月开始,北京引入新疆阿勒泰(47.83°N,88.14°E)、哈密(42.83°N,93.52°E)等地的光伏绿电。据此,回答第7﹣8题。
7.该月,( )
A.北京正午影长逐渐变长
B.哈密日落时间逐渐提前
C.阿勒泰日出方向为东南
D.北京比阿勒泰白昼更短
【分析】4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北半球昼长夜短,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解答】解:4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正午影长逐渐变短,A错误。
4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哈密昼渐长,日落时间逐渐推后,B错误。
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阿勒泰日出方向为东北,C错误。
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阿勒泰纬度高于北京,阿勒泰昼更长,即北京比阿勒泰白昼更短,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8.绿电进京( )
A.增加新疆能源类型 B.提升新疆用电需求
C.延迟北京用电高峰 D.助力北京低碳发展
【分析】新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利影响: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答】解:绿电进京是将新疆的光伏绿电输送到北京,没有增加新疆能源类型(新疆能源类型还是光伏等),A错误。
绿电进京是输出能源,不会提升新疆用电需求,B错误。
绿电进京主要是增加北京清洁能源供应,不会延迟北京用电高峰(用电高峰与生活、生产规律等有关),C错误。
光伏绿电是清洁能源,绿电进京可减少北京化石能源使用,助力北京低碳发展,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能源开发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西沙某海域海底考察时,发现一峡谷底部存在塑料垃圾。研究表明,这些塑料垃圾是被深海沉积物裹挟沿峡谷底部向下搬运而来的。图为该峡谷等深线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峡谷底部塑料垃圾的搬运方向是( )
A.自北向南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西向东
【分析】等深线指海水深度等值线,一般来说,等深线的数值是多少,该地区海底就低于海平面多少米。
【解答】解:等深线是海洋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可反映海底地形起伏。在海底峡谷中,塑料垃圾被深海沉积物裹挟沿峡谷底部搬运,其搬运方向与海底地形坡度导致的物质移动方向相关,通常是从地势较高处向较低处移动。结合图中等深线数值和指向标(北方向),峡谷北部等深线数值相对小(地势相对高),南部等深线数值大(地势相对低),所以物质从北向南搬运,A正确。
从等深线分布看,东西方向无明显地势高低导致的物质自东向西搬运趋势,B错误。
南部地势低,北部地势高,不会自南向北搬运,C错误。
东西方向地势差异不支持自西向东搬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0.图中Ⅰ~Ⅳ四个地点最易堆积塑料垃圾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分析】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了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越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使这些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聚集,其浓度达到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程度。等深线指海水深度等值线,一般来说,等深线的数值是多少,该地区海底就低于海平面多少米。
【解答】解:塑料垃圾易堆积在地势相对平缓、流速减慢的区域。I处等深线较密集,说明地势坡度较大,不利于塑料垃圾堆积,A错误。
II处等深线也相对密集,地势有一定坡度,堆积条件不佳,B错误。
III处等深线相对稀疏,地势较为平缓,深海沉积物裹挟的塑料垃圾在此处易因流速减慢而堆积,C正确。
IV处等深线密集,坡度大,不易堆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牡蛎、贻贝等双壳贝类环境适应性强,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是重要的双壳贝类养殖基地。近年来,莆田市持续开展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引导海上养殖向生态化方向发展。2022年5月,福州市某企业出资20余万元,向秀屿区某水产养殖公司购买双壳贝类碳汇,用于抵消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是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据此完成11﹣12题。
11.扩大秀屿区牡蛎养殖碳汇量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养殖品种 B.降低企业的碳排放
C.改善养殖水质 D.提升养殖单产水平
【分析】扩大秀屿区牡蛎养殖碳汇量的有效措施主要从养殖品种、水质、生产环境、产量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增加养殖品种,若新增品种不是双壳贝类(如牡蛎、贻贝),无法扩大牡蛎养殖碳汇量;且材料聚焦双壳贝类,增加品种未针对性提升牡蛎碳汇,A错误。
降低企业碳排放,是企业自身减排行为,与“扩大秀屿区牡蛎养殖碳汇量”(通过养殖牡蛎固碳)无关,B错误。
改善养殖水质,利于牡蛎生存,但材料中牡蛎碳汇源于生长过程固定二氧化碳,水质改善不直接增加碳汇量(碳汇量与养殖规模、单产固碳能力相关),C错误。
提升养殖单产水平,即单位面积牡蛎产量增加,牡蛎生长中固定二氧化碳更多,能有效扩大碳汇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扩大秀屿区牡蛎养殖碳汇量的有效措施,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2.秀屿区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能够( )
A.提高资源利用率 B.鼓励生态养殖
C.改善海岸带景观 D.提升贝类价格
【分析】秀屿区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的影响主要从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市场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碳汇交易是双壳贝类固碳量的交易,未直接涉及资源利用率提升(如废弃物再利用),A错误。
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使生态养殖(如秀屿区生态化养殖)的固碳价值市场化,激励养殖户/企业发展生态养殖(提升固碳量以交易获利),B正确。
碳汇交易聚焦生态价值经济转化,与海岸带景观改善无直接关联,C错误。
碳汇交易是固碳量的交易,不直接提升贝类价格(贝类价格受市场供需、品质等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秀屿区开展双壳贝类碳汇交易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3.(2025 湖北)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设备损耗快、电网稳定性差、生态保护压力大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措施,以保障青藏高原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1)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
(2)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
(3)提出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措施。
【分析】(1)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从青藏高原的地形、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分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的资源基础。
(2)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从高寒缺氧的气候、复杂的地形、脆弱的生态系统,分析对设备、电网、生态保护的影响。
(3)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措施针对设备、电网、生态保护、技术人才等挑战,提出对应解决策略。
【解答】解:(1)根据材料“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青藏高原地理特征: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高原地形开阔,风力强劲且持续时间长,风能资源丰富;河流多源于高原,落差大,且有冰雪融水补给,水量较稳定,水能资源较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地带(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能资源丰富。
(2)根据材料“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设备损耗快、电网稳定性差、生态保护压力大等诸多挑战”可知,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强紫外线辐射,设备在极端环境下易老化、损坏,损耗快;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交通不便,电网建设难度大,且电力传输易受地形影响,电网稳定性差;生态系统脆弱(植被稀少、生物多样性独特),可再生能源开发(如建设风电场、水电站)易破坏地表、栖息地,生态保护压力大。
(3)针对挑战,结合材料需求:设备损耗快,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耐高寒、抗辐射、抗缺氧的新能源设备;电网稳定性差,完善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电网(如储能、跨区域联网),提升电力调配与稳定能力;生态保护压力大,开发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配套生态修复、补偿措施(如植树种草、保护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整体开发水平提升,加强技术创新(如高效发电、储能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与质量。
故答案为:
(1)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能资源丰富;高原风力大、持续时间长,风能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较稳定,水能资源较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能资源丰富。
(2)高寒、缺氧、强辐射,自然环境恶劣,设备易受极端气候影响,损耗快;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电网建设难度大,电网稳定性差;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简单,自我修复难),开发易破坏生态,保护压力大。
(3)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新能源设备(耐高寒、抗辐射);完善电网基础设施,构建智能电网(提升稳定性);坚持生态优先,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如修复、补偿);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高开发利用效率。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原因、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措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14.(2025 北京)某集团校倡导数智赋能学习,开展主题为“探秘家乡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图为四个城市校区的学生在云端交流时呈现的调研报告(节选)。读图,回答问题。
结合实例,论述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对国家安全的意义。
【分析】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对国家安全的意义主要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粮食安全维度:材料中提及浙江上山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出土万年稻作及大粒粳等特色品种传承,这些稻种种质是水稻育种的关键素材。丰富稻种种质资源,能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水稻品种提供基础,保障水稻产业稳定,进而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维护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重要基石。
生态安全维度:山西翼城“珍珠玉米”等杂粮秸秆可作生物能源原料,体现作物种质资源在生态能源方面价值。保护多样种质,利于开发可再生绿色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依赖,减少碳排放与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安全。
农业安全维度:作物种质库保存大量种质,如国家油科、特色杂粮等种质库资源,是农业育种、生物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完整的种质资源,能助力培育适应不同环境、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保障农业生产物种基础,应对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威胁,防止物种因人类活动或灾害灭绝,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守护农业安全,从农业根基上维护国家安全。
故答案为:
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从粮食安全看,如浙江上山遗址一万年前的水稻、大粒粳等特色稻种,是水稻种业创新基础,保障稻作产业稳定,为粮食供应筑牢根基;从生态安全讲,山西翼城“珍珠玉米”等杂粮秸秆作生物能源原料,助力可再生绿色能源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维护能源生态平衡;从农业安全而言,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多样种质,像油科作物种质库的4万多份资源,是农业育种、科研创新基础,保障农业生产物种基础,抵御环境与灾害威胁,防止物种灭绝,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国家安全的农业、粮食与生态屏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对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