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六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9.一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2·1·c·n·j·y
3.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1世纪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重点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21世纪教育网
难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品读体会,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诗歌:《自嘲》。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面》,看看阿累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21·世纪*教育网
2.简介作者。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参加新四军。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9岁。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馆藏有朱先生的一些珍贵资料。www-2-1-cnjy-com
3.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2-1-c-n-j-y
4.板书课题:19.一面
二、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1)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找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1)本文主要讲了“我”与鲁迅先生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之缘以及这“一面”给我的鼓舞和影响。(2)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鲁迅,内山完造。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www.21-cn-jy.com
2.词语理解。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摩挲:用手抚摩。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殷勤:热情周到。
陡然:突然。
窘相:困惑为难,不知所措的样子。
3.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9段)讲了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面的过程以及发生的事情。
第二部分:(30—31段)讲了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对我的鼓舞和影响。
4.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先生是什么样子的?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
①试填写下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远 景 中景 近景
描写 21世纪教育网
特征
②讨论交流:鲁迅先生的外貌描特征是什么
(一是全身的“瘦”,二是头发的“竖”,三是胡须的“一”。)
③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21教育网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21·cn·jy·com
三、总结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课堂练习
怎样理解“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句话?
简答: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作者巨大力量,是这“一面”鞭策作者不断进步。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1世纪教育网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19.一面
邂逅 一面
不忘 一面
教学反思
课文是通过作者回忆自己与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迅的一面之交,把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写的得很细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抚摸一样,让我感到了温暖和严肃……”及一面对作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等,足以可见鲁迅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不足之处:本节课课前准备不太充分,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0张PPT)
19.一面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3.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导入新课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参加新四军。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9岁。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馆藏有朱先生的一些珍贵资料。
资料宝库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写作背景
资料宝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交流:
(1)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找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1)本文主要讲了“我”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及这“一面”给我的鼓舞和影响。
(2)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鲁迅,内山完造。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摩挲:用手抚摩。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颓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殷勤:热情周到。
陡然:突然。
窘相:困惑为难,不知所措的样子。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
(1—29段)讲了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面的过程以及发生的事情。
第二部分:
(30—31段)讲了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对我的鼓舞和影响。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在阿累眼中,鲁迅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试填写下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
远景 中景 近景
描写
特征
远景 中景 近 景
描写 瘦瘦的,五十上下,穿牙黄长衫,咬着烟嘴。 咬着烟嘴,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精神很好;头发约莫一寸长,直竖着;胡须很打眼,隶体“一”字;正直而慈祥的眼光;竹枝似的手指。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精神很好;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黄色烟嘴,熏黑了;微笑;点头。
特征 瘦 瘦但精神好,头发直竖,胡须打眼。 瘦,头发直竖,胡须“一”字,长期抽烟。
讨论交流:鲁迅先生的外貌描特征是什么
一是全身的“瘦”
二是头发的“竖”
三是胡须的“一”
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表现了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课文总结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经过,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
怎样理解“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句话?
课堂练习
简答:
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作者巨大力量,是这“一面”鞭策作者不断进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9.一面
邂逅 一面
不忘 一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