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九全物理同步课件
主题式教学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
全
人教新版九全物理新考向情景题分层练习讲解课件
九全物理考向情景题分层练习第13章末复习
分章知识梳理 分考点分层训练
思维导图
请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热量
质量
升高的温度
自身性质
cm(t-t0)
原子
互相接触
做无规则的运动
引力
斥力
动能
势能
存在温度差
章末分层练
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句
描述的场景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B )
趋势情境
传统文化·古诗词
A. 大风起兮云飞扬 B. 花气袭人知骤暖
C. 一叶落知天下秋 D. 柳絮飞时花满城
B
2. (黑白卷改编)我国古代炼铁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
木炭与铁矿石混合冶炼生铁的技术,如图所示的场景反映了古代炼铁的过
程,加热铁矿石的过程中会闻到很浓的气味,这是因为( D )
A.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 物质由分子构成的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2题图
D
3. 炎热的夏天,小明发现人工湖附近明显比其他地方更为凉爽,这主要是
因为水的( D )
A. 密度较大 B. 沸点较高
C. 质量大 D. 比热容大
D
4. 小敏在学校的劳动课上学会了“白果炖鸡”的做
法,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了“白果炖鸡”.关于小敏烹饪的过程分析正确的
是( B )
趋势情境
劳动教育
A. 炖鸡汤的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鸡汤内能增加的
B. 鸡汤闻起来很香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 鸡汤沸腾前,温度越来越高,内能越来越小
D. 鸡汤放凉的过程中,内能不变
B
5. 夏季雷雨过后,窗户上的两滴雨水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
滴,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过年时在窗户上贴的窗花,一年后揭
下时,玻璃上会留下红色印记,如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
第5题图
引力
分子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
6. (教材复习第1题改编)1 mL水大约有20滴,1 mL水大约含有4×1022个水
分子,则1滴水大约含有 个水分子,如果1个人1 s数2个水分
子,则100个人需要日夜不停地数 s才能数完1滴水中所含的水
分子个数.
2×1021
1×1019
7. 嫦娥六号于2024年6月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
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嫦娥六号探测器通过
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壤样品和月表岩石,在钻取的
过程中,钻头温度升高,内能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钻
头的内能.
趋势情境
新科技
增加
做功
8.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描写了以茶代酒招待来客.泡茶
时,闻到淡淡茶香,这是 现象;煮茶时将500 g水从25 ℃加热到
95 ℃,水吸收的热量为 J. [c水=4.2×103 J/(kg·℃)]
扩散
1.47×105
9. (教材复习第6题改编)如图所示是我国古籍《天工开物》中描绘造纸“透
火焙干”的场景:将一张张湿纸膜贴在砖墙上,在巷中生火,砖的温度升
高,湿纸膜上的水分逐渐蒸发,干透后揭下来就是成品纸了.关于“透火焙
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湿纸上墙后一段时间变热,“热”是指湿纸的内能大
B. 在巷中生火,砖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其内能的
C. 贴在烧热的砖墙上的湿纸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其内能的
D. 变干的纸取下后放置一段时间,温度降低,纸的热量减少
C
第9题图
10. 不同物质构成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以及温度都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如表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 )
物质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J
甲 1 1 4 200
乙 1 1 2 100
丙 2 1 2 100
A. 甲物质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B. 1 kg的丙物质升高1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2 100 J
C. 相同质量的甲、丙物质温度都降低1 ℃,丙物质比甲物质放出的热量多
D. 乙物质和丙物质的比热容相等
A
11. 小兰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并绘制
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0~4 min内乙液体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B. 该实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液体内能
C. 甲、乙两种液体比热容之比为1∶2
D. 4~8 min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第11题图
C
12. (中考新考法·柱状图)已知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2 kg,丙物体质量为1
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 ℃,吸收的热量Q吸如图所示,则 的比
热容最小, 的放热本领最强.(均选填“甲”“乙”或“丙”)
第12题图
乙
丙
13. (中考新考法·真实任务情境)小倩在家帮妈妈做饭,她看到妈妈从冰箱
冷冻室拿出一块牛肉泡在常温的自来水中,妈妈告诉她“牛肉泡在常温自
来水中解冻速度比在热水中快”.小倩决定自己动手验证一下这种说法是否
正确:她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满常温自来水和热水,将两块
从冰箱冷冻室刚取出的大小相同的冻牛肉分别缓慢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分
别记录下热水和常温自来水中牛肉完全解冻的时间为t热、t自.如果
(填时间的大小关系),说明妈妈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牛肉
解冻的过程中内能 ,改变牛肉内能的途径是 .
[此考法山西、河南等地中考已考查]
t热>t自
(或t自<t热)
增大
热传递
趋势情境
跨学科·日常生活
14. 如图所示是我国两个城市的年气温
变化曲线图,其中城市A地处内陆,城市B地处沿海,海水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或“小于”)沙子,符合两个城市所处位置的气温曲线图是____ (选填“甲”或“乙”).
第14题图
大于
乙
15. 实验小组利用烧杯、电加热器、温度计等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
况”,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除图甲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 .
秒表
(2)实验时,为保证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应该选
用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
第15题图
相同
(3)如表所示是实验小组正确实验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名称 质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加热时间
t/min
水 50 50 2
食用油 50 20 50 1
①水的初始温度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 ℃;
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的吸热能力更强.
20
水
第15题图
(4)(中考新考法·创新装置)另一实验小组的同学们采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
行实验,该装置的优点是
.
[此考法河南、安徽等地中考已考查]
第15题图
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或试管
内液体受热更均匀)
16. 过桥米线是滇南地区的特色美食,享用该美食时,店家将滚烫的鸡汤
和食材端上餐桌,食客将肉片、米线依次放入鸡汤内,用鸡汤将生食烫
熟.若鸡汤的质量为1 kg,初温为98 ℃,比热容为4.2×103 J/(kg·℃);肉片
的初温为23 ℃,比热容为3×103 J/(kg·℃).为了不引起胃肠道疾病,肉片
最少须加热至83 ℃.求:
(1)当鸡汤的温度降低至83 ℃时会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解:(1)鸡汤放出的热量
Q放=c汤m汤(t0-t)=4.2×103 J/(kg·℃)×1 kg×(98 ℃-83 ℃)=6.3×104 J
(2)若不计热量损失,为确保健康,在鸡汤中最多可以放入肉片的质量是
多少?
解:(2)由于不计热量损失,所以肉片吸收的热量等于鸡汤放出的热
量,即
Q吸=Q放=6.3×104 J
最多可放肉片的质量
m肉===0.35 kg
若鸡汤的质量为1 kg,初温为98 ℃,比热容为4.2×103 J/(kg·℃);肉片的初温为23 ℃,比热容为3×103 J/(kg·℃).为了不引起胃肠道疾病,肉片最少须加热至83 ℃.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2025-2026学年九全物理考向情景题分层练习
第13章 内能 章末复习
分章知识梳理 分考点分层训练
思维导图
请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章末分层练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句
描述的场景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B )
A. 大风起兮云飞扬
B. 花气袭人知骤暖
C. 一叶落知天下秋
D. 柳絮飞时花满城
2. (黑白卷改编)我国古代炼铁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 木炭与铁矿石混合冶炼生铁的技术,如图所示的场景反映了古代炼铁的过 程,加热铁矿石的过程中会闻到很浓的气味,这是因为( D )
A.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 物质由分子构成的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2题图
3. 炎热的夏天,小明发现人工湖附近明显比其他地方更为凉爽,这主要是 因为水的( D )
A. 密度较大
B. 沸点较高
C. 质量大
D. 比热容大
4. 趋势情境 劳动教育 小敏在学校的劳动课上学会了“白果炖鸡”的做 法,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了“白果炖鸡”.关于小敏烹饪的过程分析正确的 是( B )
A. 炖鸡汤的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鸡汤内能增加的
B. 鸡汤闻起来很香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 鸡汤沸腾前,温度越来越高,内能越来越小
D. 鸡汤放凉的过程中,内能不变
5. 夏季雷雨过后,窗户上的两滴雨水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 滴,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引力 ;过年时在窗户上贴的窗花,一年后揭 下时,玻璃上会留下红色印记,如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 .
第5题图
6. (教材复习第1题改编)1 mL水大约有20滴,1 mL水大约含有4×1022个水 分子,则1滴水大约含有 2×1021 个水分子,如果1个人1s数2个水分 子,则100个人需要日夜不停地数 1×1019 s才能数完1滴水中所含的水 分子个数.
7. 趋势情境 新科技 嫦娥六号于2024年6月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 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嫦娥六号探测器通过 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壤样品和月表岩石,在钻取的 过程中,钻头温度升高,内能 增加 ,这是通过 做功 的方式改变钻 头的内能.
8.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描写了以茶代酒招待来客.泡茶
时,闻到淡淡茶香,这是 扩散 现象;煮茶时将500 g水从25 ℃加热到
95 ℃ , 水吸收的热量为 1.47×105 J. [c水 =4.2×103 J/(kg·℃)]
9. (教材复习第6题改编)如图所示是我国古籍《天工开物》中描绘造纸“透 火焙干”的场景:将一张张湿纸膜贴在砖墙上,在巷中生火,砖的温度升 高,湿纸膜上的水分逐渐蒸发,干透后揭下来就是成品纸了.关于“透火焙 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湿纸上墙后一段时间变热,“热”是指湿纸的内能大
B. 在巷中生火,砖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其内能的
C. 贴在烧热的砖墙上的湿纸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其内能的
D. 变干的纸取下后放置一段时间,温度降低,纸的热量减少
第9题图
10. 不同物质构成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以及温度都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如表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 )
物质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J
甲 1 1 4 200
乙 1 1 2 100
丙 2 1 2 100
A. 甲物质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B. 1 kg的丙物质升高1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2 100 J
C. 相同质量的甲、丙物质温度都降低1 ℃ , 丙物质比甲物质放出的热量多
D. 乙物质和丙物质的比热容相等
11. 小兰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并绘制 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0~4 min内乙液体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B. 该实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液体内能
C. 甲、乙两种液体比热容之比为1:2
D. 4~8 min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第11题图
12. (中考新考法·柱状图)已知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2 kg ,丙物体质量为1
kg ,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 ℃ , 吸收的热量Q吸如图所示,则 乙 的比 热容最小, 丙 的放热本领最强.(均选填“甲”“乙”或“丙”)
第12题图
13. (中考新考法·真实任务情境)小倩在家帮妈妈做饭,她看到妈妈从冰箱 冷冻室拿出一块牛肉泡在常温的自来水中,妈妈告诉她“牛肉泡在常温自 来水中解冻速度比在热水中快”.小倩决定自己动手验证一下这种说法是否 正确:她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满常温自来水和热水,将两块 从冰箱冷冻室刚取出的大小相同的冻牛肉分别缓慢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分 别记录下热水和常温自来水中牛肉完全解冻的时间为t热、t 自.如果 t热 >t 自 (或t 自<t热) (填时间的大小关系) ,说明妈妈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牛肉 解冻的过程中内能 增大 ,改变牛肉内能的途径是 热传递 .
[此考法山西、河南等地中考已考查]
14. 趋势情境 跨学科·日常生活 如图所示是我国两个城市的年气温 变化曲线图,其中城市A地处内陆,城市B地处沿海,海水的比热容 大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沙子,符合两个城市所处位置的气温曲线图是_乙__ (选填“甲”或“乙”).
第14题图
15. 实验小组利用烧杯、电加热器、温度计等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 况”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除图甲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 秒表 .
(2)实验时,为保证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应该选用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
第15题图
(3)如表所示是实验小组正确实验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质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加热时间t/min
水 50 50 2
食用油 50 20 50 1
①水的初始温度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 20 ℃ ;
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水 的吸热能力更强.
(4)(中考新考法·创新装置)另一实验小组的同学们采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
行实验,该装置的优点是 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或试管 内液体受热更均匀) .
[此考法河南、安徽等地中考已考查]
16. 过桥米线是滇南地区的特色美食,享用该美食时,店家将滚烫的鸡汤 和食材端上餐桌,食客将肉片、米线依次放入鸡汤内,用鸡汤将生食烫熟.若鸡汤的质量为1 kg ,初温为98 ℃ , 比热容为4.2×103 J/(kg·℃);肉片 的初温为23 ℃ , 比热容为3×103 J/(kg·℃).为了不引起胃肠道疾病,肉片 最少须加热至83 ℃.求:
(1)当鸡汤的温度降低至83 ℃时会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解:(1)鸡汤放出的热量
Q放 =c汤m汤(t0-t) =4.2×103 J/(kg·℃)×1 kg×(98 ℃-83 ℃) =6.3×104 J
若鸡汤的质量为1 kg ,初温为98 ℃ , 比热容为4.2×103 J/(kg·℃);肉片的初温为23 ℃ , 比热容为3×103 J/(kg·℃).为了不引起胃肠道疾病,肉片最少须加热至83 ℃.
若不计热量损失,为确保健康,在鸡汤中最多可以放入肉片的质量是 多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2025-2026学年九全物理考向情景题分层练习
第13章 内能 章末复习
分章知识梳理 分考点分层训练
思维导图
请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章末分层练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句
描述的场景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B )
A. 大风起兮云飞扬
B. 花气袭人知骤暖
C. 一叶落知天下秋
D. 柳絮飞时花满城
2. (黑白卷改编)我国古代炼铁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 木炭与铁矿石混合冶炼生铁的技术,如图所示的场景反映了古代炼铁的过 程,加热铁矿石的过程中会闻到很浓的气味,这是因为( D )
A.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 物质由分子构成的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2题图
3. 炎热的夏天,小明发现人工湖附近明显比其他地方更为凉爽,这主要是 因为水的( D )
A. 密度较大
B. 沸点较高
C. 质量大
D. 比热容大
4. 趋势情境 劳动教育 小敏在学校的劳动课上学会了“白果炖鸡”的做 法,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了“白果炖鸡”.关于小敏烹饪的过程分析正确的 是( B )
A. 炖鸡汤的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鸡汤内能增加的
B. 鸡汤闻起来很香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 鸡汤沸腾前,温度越来越高,内能越来越小
D. 鸡汤放凉的过程中,内能不变
5. 夏季雷雨过后,窗户上的两滴雨水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 滴,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引力 ;过年时在窗户上贴的窗花,一年后揭 下时,玻璃上会留下红色印记,如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 .
第5题图
6. (教材复习第1题改编)1 mL水大约有20滴,1 mL水大约含有4×1022个水 分子,则1滴水大约含有 2×1021 个水分子,如果1个人1s数2个水分 子,则100个人需要日夜不停地数 1×1019 s才能数完1滴水中所含的水 分子个数.
7. 趋势情境 新科技 嫦娥六号于2024年6月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开 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嫦娥六号探测器通过 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壤样品和月表岩石,在钻取的 过程中,钻头温度升高,内能 增加 ,这是通过 做功 的方式改变钻 头的内能.
8.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描写了以茶代酒招待来客.泡茶
时,闻到淡淡茶香,这是 扩散 现象;煮茶时将500 g水从25 ℃加热到
95 ℃ , 水吸收的热量为 1.47×105 J. [c水 =4.2×103 J/(kg·℃)]
9. (教材复习第6题改编)如图所示是我国古籍《天工开物》中描绘造纸“透 火焙干”的场景:将一张张湿纸膜贴在砖墙上,在巷中生火,砖的温度升 高,湿纸膜上的水分逐渐蒸发,干透后揭下来就是成品纸了.关于“透火焙 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湿纸上墙后一段时间变热,“热”是指湿纸的内能大
B. 在巷中生火,砖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其内能的
C. 贴在烧热的砖墙上的湿纸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其内能的
D. 变干的纸取下后放置一段时间,温度降低,纸的热量减少
第9题图
10. 不同物质构成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以及温度都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如表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 )
物质 质量/kg 升高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J
甲 1 1 4 200
乙 1 1 2 100
丙 2 1 2 100
A. 甲物质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B. 1 kg的丙物质升高1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2 100 J
C. 相同质量的甲、丙物质温度都降低1 ℃ , 丙物质比甲物质放出的热量多
D. 乙物质和丙物质的比热容相等
11. 小兰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并绘制 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0~4 min内乙液体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B. 该实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液体内能
C. 甲、乙两种液体比热容之比为1:2
D. 4~8 min内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第11题图
12. (中考新考法·柱状图)已知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2 kg ,丙物体质量为1
kg ,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 ℃ , 吸收的热量Q吸如图所示,则 乙 的比 热容最小, 丙 的放热本领最强.(均选填“甲”“乙”或“丙”)
第12题图
13. (中考新考法·真实任务情境)小倩在家帮妈妈做饭,她看到妈妈从冰箱 冷冻室拿出一块牛肉泡在常温的自来水中,妈妈告诉她“牛肉泡在常温自 来水中解冻速度比在热水中快”.小倩决定自己动手验证一下这种说法是否 正确:她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装满常温自来水和热水,将两块 从冰箱冷冻室刚取出的大小相同的冻牛肉分别缓慢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分 别记录下热水和常温自来水中牛肉完全解冻的时间为t热、t 自.如果 t热 >t 自 (或t 自<t热) (填时间的大小关系) ,说明妈妈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牛肉 解冻的过程中内能 增大 ,改变牛肉内能的途径是 热传递 .
[此考法山西、河南等地中考已考查]
14. 趋势情境 跨学科·日常生活 如图所示是我国两个城市的年气温 变化曲线图,其中城市A地处内陆,城市B地处沿海,海水的比热容 大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沙子,符合两个城市所处位置的气温曲线图是_乙__ (选填“甲”或“乙”).
第14题图
15. 实验小组利用烧杯、电加热器、温度计等探究“不同物质吸热的情 况”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除图甲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 秒表 .
(2)实验时,为保证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应该选用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
第15题图
(3)如表所示是实验小组正确实验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质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加热时间t/min
水 50 50 2
食用油 50 20 50 1
①水的初始温度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 20 ℃ ;
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水 的吸热能力更强.
(4)(中考新考法·创新装置)另一实验小组的同学们采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
行实验,该装置的优点是 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等(或试管 内液体受热更均匀) .
[此考法河南、安徽等地中考已考查]
16. 过桥米线是滇南地区的特色美食,享用该美食时,店家将滚烫的鸡汤 和食材端上餐桌,食客将肉片、米线依次放入鸡汤内,用鸡汤将生食烫熟.若鸡汤的质量为1 kg ,初温为98 ℃ , 比热容为4.2×103 J/(kg·℃);肉片 的初温为23 ℃ , 比热容为3×103 J/(kg·℃).为了不引起胃肠道疾病,肉片 最少须加热至83 ℃.求:
(1)当鸡汤的温度降低至83 ℃时会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解:(1)鸡汤放出的热量
Q放 =c汤m汤(t0-t) =4.2×103 J/(kg·℃)×1 kg×(98 ℃-83 ℃) =6.3×104 J
若鸡汤的质量为1 kg ,初温为98 ℃ , 比热容为4.2×103 J/(kg·℃);肉片的初温为23 ℃ , 比热容为3×103 J/(kg·℃).为了不引起胃肠道疾病,肉片最少须加热至83 ℃.
若不计热量损失,为确保健康,在鸡汤中最多可以放入肉片的质量是 多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