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25·兰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国家之一。铸造青铜器时,将液态金属倒入模具冷却后形成青铜器的情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铸造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金属冷却变成青铜器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B.液态金属冷却变成青铜器的过程中,内能不变
C.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金属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D.工匠休息时身上的“汗水逐渐消失”与“樟脑丸逐渐变小”属于同一种物态变化
2.(2025·威海) 在考古发掘中,脆弱文物易因失水变形损坏。科学家常用“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进行保护:将熔化的薄荷醇喷洒到文物上,冷却后凝固形成支撑结构,待文物移至实验室后,在室温下薄荷醇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熔化过程,薄荷醇吸热
B.凝固过程,薄荷醇周围空气分子动能减小
C.升华过程,薄荷醇吸热
D.升华后,薄荷醇分子间距变大
3.(2025·黑龙江) 北方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司机进入小轿车并关闭所有车门后,若没有打开汽车空调,过一会儿就会发现车窗内壁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雾会逐渐消失。关于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B.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汽化形成的
C.车窗内壁上水雾会逐渐消失是因为车窗内壁上的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D.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上水珠的温度
4.(2025·黑龙江) 如图,2025年4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七号卫星01星﹣06星发射。有关发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射前,以发射塔为参照物,运载火箭是运动的
B.发射时,发射塔周围出现大量“白气”是升华现象
C.加速升空过程中,卫星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加速升空过程中,卫星的机械能增大
5.(2025·吉林) 根据生活经验,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g
B.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
D.中学生大课间的时间约为3min
6.(2025·广东)如题图,丹霞山云雾缭绕,如诗如画。在阳光照射下,云雾中的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属于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7.(2025·宜宾) 如图,下列描述晶体凝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D.
8.(2025·贵州) 《天工开物》里有凿井取盐的记载,大意是凿出盐井并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去除水分后便可得到盐。去水取盐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9.(2025·遂宁) 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
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0.(2025·齐齐哈尔) 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A.冰封湖面 B.冰雪消融
C.寒冬凝霜 D.秋起晨雾
11.(2025·山东) 仲夏晨曦光初透,枝头栖蝉被星露。蝉身上的露珠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12.(2025·陕西)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壶中的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B.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13.(2025·湖北)如图为三峡大坝泄洪的画面。上游洪水从泄洪口喷出,江面上激起大量水雾,阳光白云下出现绚丽的彩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云是由江水升华形成的 B.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C.水雾是分子热运动形成的 D.上游水位越高喷水速度越小
14.(2025·山西)如图为山西省运城市著名的七彩盐湖,运城人民在千年前就将盐湖水引人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湖水减少,盐便结晶出来。此过程中,湖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15.(2025·福建) 如图,红茶加工包含“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萎凋”时摊开茶叶可加快水分蒸发
B.“揉捻”使茶叶卷缩,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
C.“发酵”时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烘干”是通过做功减小茶叶的内能
16.(2025·泸州)风云雷电, 气象万千,对以下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洁白的雾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放热凝形成的
B.钻木取火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C.风雪天行人感觉冷,是因为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向外放热
D.燃烧液态氢推动火箭升空,是利用液态氢比热容大的特性
17.(2025·凉山) 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冰糕的制作
C.霜打枝头
D.冰雪消融
18.(2025·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二、多选题
19.(2025·烟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三、填空题
20.(2025·兰州)如图所示是对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加热过程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请根据图像回答:
(1)由图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
(2)该物质在固、液两种状态时的比热容大小关系是: 选填“”、“”或“”。
21.(2025·黑龙江)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这片树叶的长度为 cm。
22.(2025·宜宾) 夏天出汗的人用扇子扇感到凉快,是因为 吸热;用扇子扇一支干燥的温度计,温度计的示数 (填“降低”或“不变”)。
23.(2025·齐齐哈尔) 有一种新型黑色碳粉材料。在激光的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碳蒸气,字迹消失。再经过特殊冷却装置,碳蒸气直接 成碳粉。纸张和碳粉可以重复使用,有效节约资源。(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4.(2025·山东) 现藏于山东淄博博物馆的龙凤五钮长方镜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古铜镜。西汉时期,工匠在铸造时将熔化后的液态高锡青铜原料倒入模具。冷却成型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铜镜成像利用了光的 。
25.(2025·陕西)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 。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从空气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四、实验探究题
26.(2025·青海)“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达到着火点就能在空气中燃烧。“问天”兴趣小组对“纸锅烧水”产生了质疑,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形成“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滴(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观察表1可知,当地水的沸点是 ℃。
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温度/℃ 24 41 58 75 92 92 92 92
(4)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结合以上实验可知,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纸的 比水的沸点更 。
27.(2025·长沙) 图甲是小星改进后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管开口。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小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他观察到水从第5分钟开始沸腾,由图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
(3)小星在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在A管口连接抽气泵抽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水再次沸腾。由此可知,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 。
28.(2025·广西)
(1)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图甲中做法正确的是 ,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温度为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实验中,如图丙所示,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 ,将另一支外形相同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经过比较可知,蜡烛A的像的大小与蜡烛A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9.(2025·齐齐哈尔) 实验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试管中装有适量碎冰,烧杯中盛有适量热水,烧杯中水面略高于试管中碎冰的上表面。组装完成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2)①点燃酒精灯前,对实验装置进行检查,发现烧杯中的温度计安装出现错误,该错误是: 。改正错误并检查无其他错误后,继续实验;
②点燃酒精灯后,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计示数。图乙是试管中温度计在某时刻的示数,其读数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绘制试管中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绘制烧杯中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丁所示;
①分析图丙中图像可知,图丙中 (选填“AB”“BC”或“CD”)段图像能够反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②分析图丁中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4)小明发现,试管中的碎冰完全熔化成水以后,继续加热,时刻以后的温度变化特点与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相同,所以他认为时刻以后试管中的水沸腾了。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
(5)实验小组对实验进行评估,认为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用时过长。若重新实验,使用原装置给同样多的碎冰加热,要明显缩短加热时间,对加入烧杯中的水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选填“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30.(2025·福建) 防冻液是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特殊液体。为判断某防冻液在最低气温为-25℃的某地区能否使用,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
(1)烧杯中装有适量防冻液,置于制冷剂中,用温度传感器每隔1min记录防冻液的温度,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观察到14~20min防冻液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分析图像可知:防冻液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凝固点为 ℃,由此判断该防冻液 在该地区使用;
(2)装制冷剂的容器外壁出现霜,这是空气中水蒸气 形成的小冰晶。
一、选择题
1.(2024·通辽)“火锅”是通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美食。下列与吃火锅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冻肉卷变软是冰熔化现象
B.锅内冒出“白气”是水的汽化现象
C.汤汁越煮越少是水升华现象
D.煮熟食材是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
2.(2024·济宁)电冰箱通电后,制冷剂被压缩机从蒸发器内吸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随后进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循环,实现制冷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需选用不容易汽化的物质
B.制冷剂需选用汽化吸热能力弱的物质
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出热量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
3.(2024·凉山州)冻雨是过冷雨滴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的现象。关于该现象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凝华吸热 B.凝固吸热 C.凝固放热 D.凝华放热
4.(2024·乐山)有一种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后,达到灭火效果。上述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液化 C.凝华 D.汽化
5.(2024·大庆)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6.(2024·广东) 《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7.(2019·长沙)“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8.(2024·遂宁)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对煮粽子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锅周边“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继续升高
C.粽子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的
D.“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9.(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
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
D.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
10.(2024·成都) 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
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
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
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
11.(2024·南充)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12.(2023·宜宾)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13.(2023·荆州)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某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14.(2023·兰州)冬天,室外佩戴口罩,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下列现象与上述“白雾”的成因相同的是( )
A.吃冰棒时常出现冰棒粘舌头的现象
B.冬天,大巴车窗内侧出现冰花
C.放置在冰箱外的蔬菜水果容易变蔫
D.水烧开后,壶嘴上方有大量白气冒出
15.(2023·长沙)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 )
A.熔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汽化现象
16.(2023·贵州)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梵净山主峰时而薄雾缭绕,时而雾散峰青。此现象主要包含下列哪两种物态变化( )
A.熔化和凝华 B.液化和汽化 C.汽化和熔化 D.凝固和升华
17.(2018·枣庄)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18.(2018·宜昌)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19.(2024·日照)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装上适量碎冰进行实验,因为碎冰比大块冰的比热容小,熔化的更快
B.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说明冰的熔点为-3℃
C.由图乙可知,在的时间内碎冰停止吸热
D.时间内的温度变化比时刻后的温度变化快,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比冰的大
二、填空题
20.(2024·定西) 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一股“白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现象。“白气”都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 的水蒸气形成的(选填“冰箱内”或“冰箱外”)。
21.(2024·大庆)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这种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在段物质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时物体的内能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时物体的内能。若相同时间内该物质吸收热量相等,由图像可知,这种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4·南通)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
(1)“白雾”是什么?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是 。
(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片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片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上,现象如图甲,说明猜想1是 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用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再测出 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及水的温度,发现。小华据此判断小水滴来自杯中的水,但不赞同猜想2,因为干冰升华时,不可能导致大量的水汽化。小华的判断得到大家的认可,理由是 。
(3)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现象如图丙。比较 两图,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 。
23.(2024·淄博)小明发现冬天海水结冰时的温度比河水的低,这一现象激发了他探究盐水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兴趣.他将一杯盐水放入温度为的恒温冷冻室内,利用传感器收集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象。
(1)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 ℃,凝固过程持续了 min。
(2)杯内盐水第25min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5min时的内能。
(3)从图象中发现,当盐水凝固后,温度降低明显变快,这是因为凝固后它的 变小。
(4)小明查阅资料还发现,不同的海域海水结冰的温度也不同.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 。
24.(2024·淮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 ,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图乙中的图 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________。
A. B.
C. D.
25.(2024·泰安)小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温度计分别测量a、b两种物质的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实验可知, (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
(2)在第时,物质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某时刻测量物质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为 。
(4)在加热过程中,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一、选择题
1.(2023·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2.(2023·攀枝花)下列关于地球水循环的部分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地表水蒸发到空中 B.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C.小水滴凝固成小冰晶 D.水蒸气凝华成霜
3.(2023·岳阳)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 B.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
C.铜液冷却成形需要吸热 D.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
4.(2023·通辽)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5.(2023·常德)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
6.(2023·潜江)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7.(2020·巴中)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衣柜里的樟脑丸不断变小是凝华现象
C.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加快
D.烧开水时,壶嘴不断冒出“白气”是汽化吸热过程
8.(2020·鞍山)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9.(2023·宿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关于节气中物质状态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谷雨”,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小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10.(2019·北京)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11.(2014·南通)科研人员发现,将一种合金液添加到两金属块之间,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
A.初春,薄雾缥缈 B.盛夏,夜深露重
C.深秋,天降浓霜 D.寒冬,滴水成冰
12.(2023·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3.(2023·呼和浩特)水是万物之源,亦是生命之源。斗转星移,岁月更迭,水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关于自然界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冬,堆好的雪人,过了几天发现变小了,是因为雪吸热后熔化
B.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水吸热后汽化
C.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是因为水吸热后升华
D.滴水成冰,是因为水放热后凝固
14.(2023·哈尔滨)哈尔滨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下列自然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松花江面冰雪消融
B.盛夏,香炉山间浓雾消散
C.金秋,太阳岛公园花草上出现露珠
D.寒冬,江畔公园树梢上结了霜
15.(2023·阿坝)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
16.(2023·抚顺)某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所出对联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物理老师接的下联是:“金银铜铁锡,遇火则熔”。关于其中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的消失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雾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D.铜熔化过程需要放热
17.(2023·深圳)端午节煮粽子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燃烧为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打开锅盖上面的白雾是水蒸气
C.加热粽子是利用做功增加内能
D.闻到粽子的香味是因为扩散现象
18.(2023·河南)大好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9.(2023·福建)如图所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附近的夜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水蒸气遇冷吸热后形成的
B.“月”和“渔火”都属于光源
C.以“寺”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
D.敲钟的力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
20.(2023·怀化)很多诗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B.“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冰”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是指水加热后发生汽化现象
21.(2023·凉山)下列的俗语、诗词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定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缸穿裙,大雨淋”:是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水缸表面形成的
C.“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看起来是红色的原因是吸收了红光
D.“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由于水温升高,鸭子在水中由热传递的方式先感觉到
22.(2023·广安)寒冷的冬天,蒸气氤氲,一把米粉下锅,烫煮一分钟有余,再加入酸菜、辣椒油,一把香菜末撒上去,一碗香气四溢的岳池米粉就上桌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烫煮米粉时,锅内沸腾的水温度不断升高
B.刚出锅的米粉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米粉烫嘴,是因为米粉温度高,含有的热量多
D.米粉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3.(2023·云南)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窗三年的同学闭上眼睛也能知道说话的人是谁,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
B.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屑,是因为摩擦过的塑料尺带了电荷
C.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起雾”是因为水蒸气液化
D.用核桃钳能轻松地夹开坚硬的核桃,说明核桃钳是省力杠杆
24.(2022·泰安)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北方冬季常见的雪花的形成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A.露生成 B.雾产生 C.霜形成 D.冰消融
25.(2023·阜新)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大致体现液态海波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26.(2023·怀化)图甲是探究晶体海波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由乙图可知海波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且温度 (选填“升高”或“保持不变”或“降低”)。BC段对应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海波的熔点是 ,可选用 (选填“实验室温度计”或“体温计”)进行测量。
27.(2021·陕西)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3·西藏自治区中考)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时,每隔记录一次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的温度是 ;
(2)分析图(乙)可知,水在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
(3)为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合理方法即可);
(4)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低于,可能原因是该地区的大气压强 标准大气压。
29.(2023·德州中考) 如图甲所示,大雪过后路面结冰,环卫工人会在公路上撒盐,使路面的冰及时融化,确保了行人和车辆的出行安全。为了弄清其中缘由,小张做了一组关于冰熔化的实验。
(1)如图乙,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是 ℃;
(2)加热一段时间后,小张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丁图中绘制了A图象,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在熔化过程中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张又取了适量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再次加热,得到丁图中B图象;
再次取适量浓度更大一些的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加热,得到丁图中C图象;由以上实验可知,加入盐后冰的熔点将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0.(2023·沈阳中考) 在课堂上同学们用小纸锅烧水,如图甲所示。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乙,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老师提醒大家固定夹A和B的高度都要适当,固定夹A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能够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那么固定夹B高度“适当”的标准是 ;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需要计时,记录温度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丙中的 (选填“a”或“b”)所示现象;
(3)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丁所示的“温度-时间”关系图像,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4)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纸板上的小孔加快了水的散热,因此小孔是多余的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节约能源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一、选择题
1.(2022·张家界)下列是小李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
①使用酒精灯加热,不使用时盖上灯帽
②植树时剪掉多余的枝叶
③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通风处
④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
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2022·益阳)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水在不同节气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吸热或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立春之日风解冻,冰熔化成水要放热
B.立秋五日白露降,水蒸气液化成露水要放热
C.霜降节气寒霜降,水蒸气凝华成霜要吸热
D.立冬之日水始冰,水结成冰要吸热
3.(2022·广元)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指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4.(2022·营口)关于下列诗句中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一蓑烟雨任平生”,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5.(2022·娄底)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句中描绘声音在山谷中产生回声
B.“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6.(2022·安顺)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杯中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化现象
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
7.(2022·眉山)下列中华古诗中涉及到的有关物质,对它形成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过程是凝华现象
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露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C.“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雨的形成过程是升华现象
D.“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雪的形成过程是凝固现象
8.(2022·十堰)中华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
B.“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9.(2022·福建)如图为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所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固
10.(2022·山西)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冒“白气”。“白气”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霜前冷,雪后寒 B.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1.(2022·连云港)下列关于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天水面结冰是凝固现象
B.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熔化现象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升华现象
D.皮肤上涂一些酒精感到凉快是液化现象
12.(2022·重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量中华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露是冰熔化形成的
B.“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3.(2022·威海)小明从冰箱里取出一盒牛奶,放入70℃左右的热水中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B.热水将温度传递给牛奶,使牛奶的温度升高
C.随着牛奶温度升高,牛奶的内能保持不变
D.加热后牛奶香气四溢,是因为牛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更剧烈
14.(2022·滨州)小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给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他绘制了如图乙所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小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比较AB段和CD段可知,AB段的比热容是CD段比热容的2倍
C.水的沸点是98℃,由此可以判断此时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D.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15.(2022·鞍山)千山四季风景如画,其中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春天,湖面的冰逐渐消融
B.夏季,绵绵细雨落入山涧
C.秋天,山顶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慢慢消散
D.冬季,皑皑白雪覆盖山峰
16.(2022·娄底)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 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
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90℃
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17.(2022·济宁)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气态
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18.(2022·本溪)用酒精消毒时,酒精沾在手上会迅速汽化。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壶口“白气”
B.浓雾消散
C.露珠形成
D.冰雕变小
19.(2022·宜昌)下列现象中与汽化有关的是( )
A. 战士口中呼出的“白气”
B.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C. 用久了的白炽灯钨丝变细
D. 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
20.(2022·随州)随州的气候适宜兰草的生长,兰花盛开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很远就能闻到兰花的香味。走进观看,甚至会看到兰花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兰花的叶片上出现露珠,是因为叶片的温度高于外界的气温
B.晶莹的露珠到中午消失不见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花香四溢不属于扩散现象
D.一般来说兰花中午比晚上更香,其中一个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1.(2022·南充)小明对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是一种汽化现象
B.夏天从柜中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由于瓶内的饮料扩散导致
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是的地方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
二、多选题
22.(2022·大连)下列古诗句中都对应着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胡天八月即飞雪 B.天接云涛连晓雾
C.羌管悠悠霜满地 D.欲渡黄河冰塞川
23.(2022·衡阳)周末,小明与妈妈一起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发现厨房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下列关于小明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丝瓜在水面处“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B.切腊肉前将刀磨一磨,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C.炒菜前将锅放在燃气灶上烧一会儿,锅内的水变干了,是水的升华现象
D.蒸香芋排骨的过程中闻到阵阵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填空题
24.(2022·扬州)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风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河水结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四、实验探究题
25.(2022·攀枝花)小张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待温度升至40℃左右,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1)图甲中加热方式叫水浴法,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
(2)图乙中小张同学关于温度计读数的方法不当之处是 ;
(3)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海波的温度是 ℃;
(4)小张同学绘制出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像可知,此海波的熔点是 ℃,此温度与课本中列出的海波熔点略有不同,原因可能是 。
26.(2022·威海)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几种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一: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该实验是通过 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你建议小明采取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2)在实验中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图乙是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况;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该实验地点可能在 (选填字母序号);
A.拉萨 B.威海 C.北京
实验二:利用图丁所示装置探究酒精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4)实验中,小明发现当试管内的酒精沸腾时,烧杯中的亚麻仁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亚麻仁油的沸点比酒精 。
27.(2022·大连)小明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放置温度计时考虑到固体融化前后体积的变化,温度计玻璃泡应该放置在固体颗粒中间略 (选填“靠上”或“靠下”)的位置;
(3)实验过程中,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5min时试管内出液体,第10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将图像补充完整;
(4)由图乙中图像可以判断出该固体是晶体,依据是 ;
(5)小刚也用该固体和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实验,他根据数据画出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小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8.(2022·青岛)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明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装置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请指出: ;
(2)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持续加热至水沸腾,观察到“势如奔涛”的景象,这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实验表明,水沸腾过程中,温度 ,需要 热量;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其中图线的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
(5)你知道吗,通过降温居然也能使水沸腾。如图丁所示,将刚停止沸腾的水装入烧瓶,迅速塞上瓶塞并倒置,然后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重新沸腾起来,原因是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
29.(2022·呼和浩特)长虹同学了解物态变化后,发现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77℃,于是做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猜想2:混合比例会影响混合液的凝固点。他取完全相同的两杯水,分别掺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冻室。用温度计正确测量其温度值,每隔两分钟读取一次数据,记入表格。画出两种混合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右图所示。
(1)某时刻,其中一支温度计示数如左图,其读数为 ℃;
(2)当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都-7℃时, (选填“甲”或“乙”)图所对应的混合液处于固态;
(3)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点 (选填“不变”或“越高”或“越低”)。
五、综合题
30.(2022·东营)在“小实验、小制作”比赛活动中,物理兴趣小组利用身边的小玻璃瓶、单孔橡皮塞、两端开口的透明吸管、水,展示了如下实验。
(1)“敲击实验”。如图甲,用笔杆敲击使空玻璃瓶发生 ,产生声音,加大敲击的力量,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发生了改变;
(2)自制温度计。如图乙,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吸管中的液面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验证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
(3)自制水气压计。如图丙,提着瓶子从一楼走到四楼,观察到吸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了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自制“喷雾器”,如图丁,往B管中吹气,可以看到A管中的液面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这表明,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2.(2021·长沙)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流泪”是液化现象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3.(2021·荆州)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B.打开除雾功能,汽车玻璃上的“雾”很快消失,是汽化现象
C.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
D.汽车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4.(2021·淄博)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通过三态变化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洋和湖泊中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
B.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水滴,属于熔化现象
C.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固现象
D.小水滴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珠,属于凝华现象
5.(2021·宜昌)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山明水浄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6.(2021·十堰)小红经常帮妈妈做饭,她发现厨房里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知识。在端午节帮妈妈煮粽子过程中,她总结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是扩散现象
B.煮粽子的过程是利用热传递的方法提高了粽子的内能
C.用高压锅能更快煮熟粽子,是因为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D.剥粽子时总有一些糯米粘到粽叶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7.(2021·锦州)周末下午烈日炎炎,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罐可乐,放在餐桌上,不一会儿这罐可乐“大汗淋漓”。下列现象与此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 B.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C.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D.燃烧的蜡烛在“流泪”
8.(2021·山西)“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9.(2021·威海)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0.(2021·东营)在学校组织的物理知识情景剧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扮演霜、雾、冰、水蒸气,他们的台词正确的是( )
A.甲:我是由水凝华而来,期间需要吸热
B.乙:我是由水汽化而来,期间需要放热
C.丙:我是由水凝固而来,期间需要吸热
D.丁:我既可以变成甲,也可以变成乙,期间均需要放热
11.(2021·齐齐哈尔)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立春:“大地养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
B.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秋分:“丹桂小菊万径香”,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霜降:“一朝秋暮露成霜”,霜的形成要吸热
12.(2021·陕西)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做成
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吸热
13.(2021·扬州)冬天,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杯盖,有“白气”冒出,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凝华 D.液化
14.(2021·十堰)今年十堰市部分区域气温高达36℃,小明在教室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热量
B.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教室内的气温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热空气带走
15.(2021·德阳)下列关于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早春冰雪逐渐消融,是升华现象
B.用铁水浇铸成铁工件,是液化现象
C.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
D.冰箱冷冻室内壁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16.(2021·眉山)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
B.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
C.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
D.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17.(2021·青海)“寒露”和“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下列关于露和霜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18.(2021·重庆)冬泳逐渐成为部分人们喜爱的锻炼方式,关于冬泳的情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湖面上方出现少量“白气”是液体汽化形成的
B.水易流动且没有固定形状说明水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C.人体在水中觉得寒冷主要是做功改变了人体的内能
D.在有风时出水后感觉特别冷是由于体表水蒸发吸热
19.(2021·凉山)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在第8分钟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0.(2021·济宁)淡水资源缺乏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利用太阳能、海水等资源获得淡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图为小明设计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液化,后汽化
21.(2021·成都)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22.(2021·无锡)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正在沸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的示数是99℃ B.水中的气泡内只有空气
C.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由小变大 D.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
23.(2021·湘西)下列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的是( )
A. B.
C. D.
24.(2021·郴州)有关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夏清晨,花、草、树叶上出现的露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B.秋天早晨的浓雾在太阳照射下很快消失是升华现象
C.北方的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凝固而成
D.北方的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而成
25.(2021·宁夏)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它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016年11月30,“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描述中发生液化现象的是( )
A.甲图中立春时节冰雪消融 B.乙图中冬至时节房檐下的冰挂
C.丙图中大雪时节地上的雪 D.图中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
二、填空题
26.(2021·成都)小刚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他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由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要 热量,温度 。
27.(2021·无锡)如图所示,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已成功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上安装的太阳能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 能,为科学仪器供电。火星车顶部安装了集热窗,里面装有“正十一烷”,其熔点为-26℃,白天,火星表面温度可升高至35℃,这种物质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夜间,火星表面温度会下降到-60℃以下,这种物质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放出热量。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1·锦州)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29.(2021·枣庄)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王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王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时,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温度和液体 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了用规格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酒精和水的甲、乙,丙、丁4个样品,如图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3)若一个同学正确选好两个样品后,将一个放在温暖的室内,另一个放在寒冷无风的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讲行对比研究。这个同学设计的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没控制 相同。该同学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了正确实验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所示。据此,你认为王丽的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30.(2021·阜新)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两组同学从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各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1)实验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器材的目的是 (写出一条理由即可)。
(2)图丙是实验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其读数是 ℃。
(3)图丁是两个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的图象,其中图象 (选填“a”或“b”)是根据乙实验装置的数据绘制的;生活中利用类似的办法煮食物,可以使食物熟的更快,其原因是 。
(4)同学们观察到戊图中明显的实验现象时,温度计示数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这时气泡内的气体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1 / 1一、选择题
1.(2025·兰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国家之一。铸造青铜器时,将液态金属倒入模具冷却后形成青铜器的情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铸造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金属冷却变成青铜器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B.液态金属冷却变成青铜器的过程中,内能不变
C.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金属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D.工匠休息时身上的“汗水逐渐消失”与“樟脑丸逐渐变小”属于同一种物态变化
【答案】C
【解析】【解答】 AB.液态金属冷却变成青铜器的过程中温度降低,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故A,B错误;
C.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中,现将铜等金属加热至熔点,变成液态,此过程为熔化,液态金属倒入模具冷却后又变回固态,此过程为凝固,故C正确;
D.工匠休息时身上的“汗水逐渐消失”是液态变成气态,此过程是汽化,而“樟脑丸逐渐变小”是固态变成气态,此过程是升华,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BC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进而确定吸热还是放热。
2.(2025·威海) 在考古发掘中,脆弱文物易因失水变形损坏。科学家常用“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进行保护:将熔化的薄荷醇喷洒到文物上,冷却后凝固形成支撑结构,待文物移至实验室后,在室温下薄荷醇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熔化过程,薄荷醇吸热
B.凝固过程,薄荷醇周围空气分子动能减小
C.升华过程,薄荷醇吸热
D.升华后,薄荷醇分子间距变大
【答案】B
【解析】【解答】A、物体熔化,该过程吸热,故A正确;
B、 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导致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所以薄荷醇周围空气分子动能增加,故B错误;
C、升华过程吸收热量,故C正确;
D、升华,物体变成气体,分子间距增加,故D正确。
综上选B。
【分析】1、凝固为液态变化为固态,释放热量,如下雪、结冰;
2、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3、汽化为液态变为气态,会吸收热量,如:蒸发
4、凝华为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会释放能量,如雾凇、霜
5、升华为固态直接变为液态,会吸收能量,如雪人变小
6、熔化为固态变化为液态,吸收热量,如雪消融;
7、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无规则运动,肉眼无法观察,常见例子有:气体颜色的改变,味道的扩散;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
3.(2025·黑龙江) 北方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司机进入小轿车并关闭所有车门后,若没有打开汽车空调,过一会儿就会发现车窗内壁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后,车窗内壁上的水雾会逐渐消失。关于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B.车窗内壁上水雾的形成是由于小轿车内的空气汽化形成的
C.车窗内壁上水雾会逐渐消失是因为车窗内壁上的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D.司机打开空调的暖风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上水珠的温度
【答案】C
【解析】【解答】AB.北方冬天室外气温低,车内温度相对较高,车内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液化形成小水珠,即水雾,故AB错误;
C.当打开空调暖风后,加快了车窗内壁上的水珠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使水珠汽化成水蒸气,所以 车窗内壁上的水雾会逐渐消失,故C正确;
D.司机打开空调暖风,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提高车窗内壁上水珠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汽化要吸热;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上的空气流动;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2025·黑龙江) 如图,2025年4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七号卫星01星﹣06星发射。有关发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射前,以发射塔为参照物,运载火箭是运动的
B.发射时,发射塔周围出现大量“白气”是升华现象
C.加速升空过程中,卫星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加速升空过程中,卫星的机械能增大
【答案】D
【解析】【解答】A.发射前,以发射塔为参照物,运载火箭相对发射塔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发射时,发射塔周围出现大量“白气”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加速升空过程中,卫星质量不变,速度增大、高度增大,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此过程是燃料燃烧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没有发生相互转化,故C错误;
D. 加速升空过程中,卫星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等于动能与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2)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3)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5.(2025·吉林) 根据生活经验,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g
B.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C.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
D.中学生大课间的时间约为3min
【答案】B
【解析】【解答】A、 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g ,故A错误;
B、 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人体身高的一半,为75cm。故B正确;
C、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4℃,故C错误;
D、 中学生大课间的时间约为10min ,故D错误。
【分析】1、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如一枚鸡蛋为50g,中学生质量为50kg,
2、熟悉生活重常见的温度,如体温为37℃,令人舒适的温度为24℃,
3、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中学生身高160cm,课桌80cm,
4、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心跳一分钟70次,走路的速度1.2m/s。
6.(2025·广东)如题图,丹霞山云雾缭绕,如诗如画。在阳光照射下,云雾中的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属于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A
【解析】【解答】 在阳光照射下,云雾中的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此过程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7.(2025·宜宾) 如图,下列描述晶体凝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A.由图像可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是非晶体熔化图像,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是非晶体凝固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物质凝固前温度先下降,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凝固后,温度继续下降,是晶体凝固图像,故C符合题意;
D.由图像可知,物质熔化前温度先上升,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是晶体熔化图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晶体:由固定熔化温度或凝固温度的物质;
2.凝固:物质由液体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放热;
3.晶体凝固时的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8.(2025·贵州) 《天工开物》里有凿井取盐的记载,大意是凿出盐井并舀出含盐卤水入锅熬煮,去除水分后便可得到盐。去水取盐的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答案】C
【解析】【解答】去水取盐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由液体变成气态,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9.(2025·遂宁) 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
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故A正确;
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相对山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A.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以“山”作为参照物,“舟”相对山位置发生了变化;
C.“倒影”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据此分析。
10.(2025·齐齐哈尔) 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A.冰封湖面
B.冰雪消融
C.寒冬凝霜
D.秋起晨雾
【答案】D
【解析】【解答】 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A.冰封湖面属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为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寒冬凝霜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秋起晨雾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1.(2025·山东) 仲夏晨曦光初透,枝头栖蝉被星露。蝉身上的露珠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B
【解析】【解答】 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液态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12.(2025·陕西)小明在家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壶嘴冒出大量“白气”,“白气”接触到装有冰块的金属盘后,金属盘底部外侧出现小水珠、金属盘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关于该探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壶中的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B.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白气”接触金属盘后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白气”发生了液化现象
D.金属盘内冰块变小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解答】A、水壶中的水通过热传递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故A错误;
B、水蒸气温度较高,壶嘴处温度低,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形成白气,故B错误;
C、白气本身便是液体,不存在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冰块变小发生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
综上选D。
【分析】1、熔化为固态变化为液态,吸收热量,如雪消融;
2、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3、汽化为液态变为气态,会吸收热量,如:蒸发。
13.(2025·湖北)如图为三峡大坝泄洪的画面。上游洪水从泄洪口喷出,江面上激起大量水雾,阳光白云下出现绚丽的彩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云是由江水升华形成的 B.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C.水雾是分子热运动形成的 D.上游水位越高喷水速度越小
【答案】B
【解析】【解答】 A.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聚集成白云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现象,故B正确;
C.水雾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
D.水的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拦河坝越高,水的重力势能越大,势能转化成的动能也越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 A.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B.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
C.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14.(2025·山西)如图为山西省运城市著名的七彩盐湖,运城人民在千年前就将盐湖水引人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湖水减少,盐便结晶出来。此过程中,湖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B
【解析】【解答】湖水中的盐分溶解在水中,在风力和日光的作用下,水分逐渐蒸发,使得盐逐渐结晶,所以蒸发的过程为汽化,B正确,ACD错误。
综上选B。
【分析】1、升华为固态直接变为液态,会吸收能量,如雪人变小;
2、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3、汽化为液态变为气态,会吸收热量,如:蒸发;
4、凝华为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会释放能量,如雾凇、霜,雪。
15.(2025·福建) 如图,红茶加工包含“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萎凋”时摊开茶叶可加快水分蒸发
B.“揉捻”使茶叶卷缩,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
C.“发酵”时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烘干”是通过做功减小茶叶的内能
【答案】D
【解析】【解答】 A.“萎凋”时摊开茶叶,增大了茶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可加快水分蒸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揉捻”过程中对茶叶施加力,使茶叶卷缩,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发酵”时能闻到气味,是因为茶叶中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烘干”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茶叶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从而加快水分蒸发,而不是通过做功减小茶叶的内能,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A.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以及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蒸发可以吸收热量。
B.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
D.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16.(2025·泸州)风云雷电, 气象万千,对以下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洁白的雾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放热凝形成的
B.钻木取火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C.风雪天行人感觉冷,是因为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向外放热
D.燃烧液态氢推动火箭升空,是利用液态氢比热容大的特性
【答案】C
【解析】【解答】 A.洁白的雾凇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放热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钻木取火是利用克服摩擦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错误;
C.风雪天行人感觉冷,是因为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人体向周围环境放热造成的,故C正确;
D.燃烧液态氢推动火箭升空,是利用液态氢热值大的特性,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 A.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B.改变物体内能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C.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温度差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D.液态氢的热值大,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液态氢与其它燃料相比,会放出更多的热量。
17.(2025·凉山) 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露珠的形成
B.冰糕的制作
C.霜打枝头
D.冰雪消融
【答案】B
【解析】【解答】A、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是从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糕的制作是将液态的原料冷却变成固态,符合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定义,属于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霜打枝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是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或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变化过程叫作凝固。
18.(2025·广安)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是光源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会在物体的背面形成影子,故A正确;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本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CD.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二、多选题
19.(2025·烟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冰的形成是凝固吸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液化放热
【答案】C,D
【解析】【解答】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是放热过程,故A错误;
B.冰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是放热过程,故C正确;
D.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是放热过程,故D正确。
故选CD。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华、液化、凝固放热;升华、汽化、熔化吸热。
三、填空题
20.(2025·兰州)如图所示是对某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加热过程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请根据图像回答:
(1)由图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
(2)该物质在固、液两种状态时的比热容大小关系是: 选填“”、“”或“”。
【答案】(1)晶体;
(2)>
【解析】 【解答】 (1)该物质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为晶体;如图所示,熔化时,固定不变的温度,即为熔点,故熔点为48℃。
(2)由图像可知,在固态时,加热相同时间物质温度变化小于在液态时。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固态时温度变化较小,由Q吸=cmΔt可知,固体时的比热容更大,c固>c液。
【分析】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晶体完全熔化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2)由Q吸=cmΔt计算吸热多少并比较比热容有大小。
21.(2025·黑龙江)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 ℃;这片树叶的长度为 cm。
【答案】-7;4.80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以下,温度计的示数为-7℃;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树叶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5.80cm对齐,所以树叶的长度为:
l=5.80cm-1.00cm=4.80cm。
故答案为:-7;4.80。
【分析】根据温度计和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
22.(2025·宜宾) 夏天出汗的人用扇子扇感到凉快,是因为 吸热;用扇子扇一支干燥的温度计,温度计的示数 (填“降低”或“不变”)。
【答案】蒸发;不变
【解析】【解答】夏天出汗的人用扇子扇感到凉快,是因为用扇子扇加快了空气流速,使汗液蒸发加快,蒸发吸热;
用扇子扇一支干燥的温度计,只能加快空气的流速,并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分析】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
2. 加快蒸发的办法有:升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23.(2025·齐齐哈尔) 有一种新型黑色碳粉材料。在激光的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为碳蒸气,字迹消失。再经过特殊冷却装置,碳蒸气直接 成碳粉。纸张和碳粉可以重复使用,有效节约资源。(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凝华
【解析】【解答】 在激光的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本来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而冷却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碳粉是凝华。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24.(2025·山东) 现藏于山东淄博博物馆的龙凤五钮长方镜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古铜镜。西汉时期,工匠在铸造时将熔化后的液态高锡青铜原料倒入模具。冷却成型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铜镜成像利用了光的 。
【答案】放出;反射
【解析】【解答】 (1)液态高锡青铜原料倒入模具,冷却成型,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过程,此过程放出热量;
(2)铜镜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5.(2025·陕西)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 。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从空气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答案】升华;吸收;液化
【解析】【解答】固态的二氧化碳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为升华,该过程吸热,导致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水滴。
【分析】1、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2、升华为固态直接变为液态,会吸收能量,如雪人变小。
四、实验探究题
26.(2025·青海)“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达到着火点就能在空气中燃烧。“问天”兴趣小组对“纸锅烧水”产生了质疑,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形成“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滴(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3)观察表1可知,当地水的沸点是 ℃。
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温度/℃ 24 41 58 75 92 92 92 92
(4)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结合以上实验可知,说明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纸的 比水的沸点更 。
【答案】(1)自下而上
(2)变大;液化
(3)92
(4)着火点;高
【解析】【解答】(1)安装实验仪器时需要按照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安装;
(2)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气泡上升且逐渐变大,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3)据表可知,温度保持在92摄氏度不变,所以沸点为92℃,
(4)纸的着火点大于水的沸点,所以在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
【分析】1、水沸腾的温度时间特性:水到达沸点时的特点为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气泡由小变大;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标准气压,沸点低于100℃;
2、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3、探究水沸腾温度时间曲线试验:实验仪器的安装遵循从下而上、从左至右的安装顺序,所以安装顺序为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烧杯、温度计,以酒精灯外焰加热物体,使用仪器还有秒表,记录液体的温度时间曲线。
27.(2025·长沙) 图甲是小星改进后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管开口。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小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他观察到水从第5分钟开始沸腾,由图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
(3)小星在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在A管口连接抽气泵抽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水再次沸腾。由此可知,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 。
【答案】(1)96
(2)不变
(3)降低
【解析】【解答】(1)温度计分度值为1℃,示数为96℃。
(2)据图可知,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3) 在A管口连接抽气泵抽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水再次沸腾。 所以沸点随着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之作用原理为热胀冷缩,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
2、水沸腾的温度时间特性:水到达沸点时的特点为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气泡由小变大;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低于标准气压,沸点低于100℃。
3、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加而增加,沸点随着气压的减小而减小。
28.(2025·广西)
(1)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图甲中做法正确的是 ,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温度为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实验中,如图丙所示,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 ,将另一支外形相同但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经过比较可知,蜡烛A的像的大小与蜡烛A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1)C;b;60
(2)像;未点燃;相等
【解析】【解答】(1)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需要不碰壁,不触底,所以正确的为C,温度计读数时,需要正视示数,所以正确的读数为b,温度计示数为60℃。
综上 第1空、c, 第2空、b; 第3空、60.
(2)平面镜成像时,可以在玻璃板后面看到像,为了对比像和蜡烛的大小关系,需要将 另一支外形相同但 为点燃的蜡烛B 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经过比较可知,蜡烛A的像的大小与蜡烛A的大小 相等。
综上 第1空、像; 第2空、未点燃; 第3空、相等。
【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温度计的之作用原理为热胀冷缩,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
2、正确使用方法:在测量物体的温度时,首先要估测待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且等待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3、正确读数方法读数时,需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液柱所对应的刻度线。
温度计的使用要求是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不碰壁、不接触底部
4、平面镜成像试验:实验仪器有白纸、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A蜡烛点燃,B蜡烛熄灭(使用B和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判断像物大小关系),光线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方便观察像的位置
5、实验步骤:将玻璃垂直于白纸,点燃蜡烛A, 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在蜡烛B一侧放置光屏,光屏上无法成像
6、试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成虚像.
29.(2025·齐齐哈尔) 实验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试管中装有适量碎冰,烧杯中盛有适量热水,烧杯中水面略高于试管中碎冰的上表面。组装完成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2)①点燃酒精灯前,对实验装置进行检查,发现烧杯中的温度计安装出现错误,该错误是: 。改正错误并检查无其他错误后,继续实验;
②点燃酒精灯后,一边观察实验现象,一边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计示数。图乙是试管中温度计在某时刻的示数,其读数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绘制试管中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绘制烧杯中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丁所示;
①分析图丙中图像可知,图丙中 (选填“AB”“BC”或“CD”)段图像能够反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②分析图丁中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4)小明发现,试管中的碎冰完全熔化成水以后,继续加热,时刻以后的温度变化特点与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特点相同,所以他认为时刻以后试管中的水沸腾了。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
(5)实验小组对实验进行评估,认为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用时过长。若重新实验,使用原装置给同样多的碎冰加热,要明显缩短加热时间,对加入烧杯中的水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选填“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答案】(1)自下而上
(2)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容器底;-3
(3)BC;保持不变
(4)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的水吸热,达到沸点时,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所以小明的结论错误。
(5)提高水的初温
【解析】【解答】 (1)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安装器材时需要先确定石棉网的位置,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安装实验器材;
(2)①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②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面在0摄氏度的下边,所以其示数为-3℃;
(3)①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BC段是熔化过程;
②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4)我认为结论不正确,理由是: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确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的水吸热,达到确定的温度时,与烧杯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5)要明显缩短加热时间,同时要能使装有碎冰的部分浸在水中通过水浴加热,使碎冰受热均匀,所以可以适当提高烧杯中水的初温。
【分析】 (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实验过程中要用外焰加热,需要先确定外焰的位置,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据此分析;
(2)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烧杯底;先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注意液面位置,再读数;
(3)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4)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持续吸热,据此分析;
(5)要明显缩短加热时间,同时要能使装有碎冰的部分浸在水中通过水浴加热,据此分析。
30.(2025·福建) 防冻液是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特殊液体。为判断某防冻液在最低气温为-25℃的某地区能否使用,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
(1)烧杯中装有适量防冻液,置于制冷剂中,用温度传感器每隔1min记录防冻液的温度,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观察到14~20min防冻液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分析图像可知:防冻液在凝固过程中温度 ,凝固点为 ℃,由此判断该防冻液 在该地区使用;
(2)装制冷剂的容器外壁出现霜,这是空气中水蒸气 形成的小冰晶。
【答案】(1)保持不变;-35;能
(2)凝华
【解析】【解答】 (1)防冻液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题中“14-20min 防冻液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可知,防冻液是晶体,所以其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
在温度-时间图像中,凝固过程对应的水平线段所对应的温度就是凝固点。从图像中可看出,14-20min 防冻液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不变,此温度即为凝固点。图像中该温度为 35° C。
一般选择防冻液时,其冰点应至少比当地历史最低气温低10° C-15° C。该地区最低气温为 25° C,而防冻液凝固点为 35° C, 35° C< 25° C,且满足比当地最低气温低10° C以上的要求,所以该防冻液可以在该地区使用。
(2)装制冷剂的容器外壁出现霜,这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因为制冷剂温度很低,使容器外壁温度也很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 C的容器外壁时,会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形成霜。
【分析】(1)根据乙图分析防冻液凝固过程中温度是否改变。液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将防冻液的凝固点与本地的最低温度比较即可。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一、选择题
1.(2024·通辽)“火锅”是通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美食。下列与吃火锅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冻肉卷变软是冰熔化现象
B.锅内冒出“白气”是水的汽化现象
C.汤汁越煮越少是水升华现象
D.煮熟食材是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
【答案】A
【解析】【解答】A.冰冻肉卷变软是是熔化现象,故A正确;
B.锅内冒出“白气”是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汤汁越煮越少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煮熟食材是汤和食物存在温度差,食材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凝固为液态变化为固态,释放热量,如结冰;
2、熔化为固态变化为液态,吸收热量,如雪消融;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如钻木取火、搓手取暖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用酒精灯热水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4、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2.(2024·济宁)电冰箱通电后,制冷剂被压缩机从蒸发器内吸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随后进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循环,实现制冷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需选用不容易汽化的物质
B.制冷剂需选用汽化吸热能力弱的物质
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出热量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
【答案】C
【解析】【解答】AB.根据题意可知,冰箱是利用制冷剂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从而达到制冷目的,因此制冷剂需选用容易汽化的物质,且吸热能力越强,制冷效果越好,故A、B错误;
C.制冷剂浸入冷凝器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从而向冰箱外放出热量,故C正确;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冰箱内的冷空气会流出,但冰箱为了维持低温会消耗更多的电能,压缩机工作时会产生更多的热量,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B.根据题目描述的过程确定工作原理,进而判断是否容易汽化和吸热能力强弱;
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D.根据电能和热能的转化分析。
3.(2024·凉山州)冻雨是过冷雨滴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的现象。关于该现象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凝华吸热 B.凝固吸热 C.凝固放热 D.凝华放热
【答案】C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冷雨滴在降落的过程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冰,向外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4.(2024·乐山)有一种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后,达到灭火效果。上述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液化 C.凝华 D.汽化
【答案】A
【解析】【解答】干冰在常温下可以升华为气体,此过程吸热进而 达到灭火效果 ,A正确,BCD错误
综上选A
【分析】1、升华为固态直接变为液态,会吸收能量,如雪人变小
2、液化为气态变为液态会释放热量,如水蒸气、露珠
3、汽化为液态变为气态,会吸收热量,如:蒸发
4、凝华为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会释放能量,如雾凇、霜
5.(2024·大庆)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解答】A.雨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故A错误;
B.雪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发生凝华,故B错误;
C.露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故C错误;
D.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发生凝华,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6.(2024·广东) 《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C
【解析】【解答】A、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故A错误;
B、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故B错误;
C、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故C正确;
D、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
7.(2019·长沙)“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C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
8.(2024·遂宁)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对煮粽子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锅周边“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继续升高
C.粽子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的
D.“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解答】A.锅周边“白气”的形成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粽子的内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的,故C错误;
D.“粽香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B.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判断;
C.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D.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
9.(2024·重庆市) 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
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
D.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解答】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是墨香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即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A错误;
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是因为砂锅煲的余温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沸腾,故B错误;
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放热过程,故C错误;
D.敲鼓时,听到的声音由鼓的振动产生的,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由振动产生。 分子间有引力 和斥力。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其过程称之为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反之,汽化是吸热过程)。实现液化有两种手段,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10.(2024·成都) 小李同学在爸爸指导下,走进厨房进行劳动实践,他发现厨房里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冷冻室取出的排骨表面有“白霜”,“白霜”是固态
B.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
C.排骨汤煮沸后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液态
D.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是因为汤能够不断吸热
【答案】D
【解析】【解答】A.因为排骨在冷冻室的低温环境下,其表面温度极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这样低温的排骨表面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即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形成我们看到的“白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排骨的“解冻”过程中,排骨中的冰吸热熔化成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白气”是由于煮沸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后迅速冷却并凝结成的小水滴,因此“白气”是液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排骨汤含有大量的水,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与等条件的其他物质相比,当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故排骨汤盛出后不容易凉,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当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
11.(2024·南充)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的是( )
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答案】D
【解析】【解答】A.干冰迅速吸热,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为小水珠,故B错误;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为水蒸气,故C错误;
D.云层中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成小冰晶,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2.(2023·宜宾)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沸”指沸腾,是汽化的一种现象,A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
13.(2023·荆州)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某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答案】C
【解析】【解答】A.矿泉水结冰是凝固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不符合题意;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C符合题意;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液体变为固体是凝固现象;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吸热;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
14.(2023·兰州)冬天,室外佩戴口罩,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下列现象与上述“白雾”的成因相同的是( )
A.吃冰棒时常出现冰棒粘舌头的现象
B.冬天,大巴车窗内侧出现冰花
C.放置在冰箱外的蔬菜水果容易变蔫
D.水烧开后,壶嘴上方有大量白气冒出
【答案】D
【解析】【解答】“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A.舌头上有水,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时会凝固成小冰块,属于凝固现象,故A错误;
B.空气当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凝华成小冰晶,所以冰花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蔬菜水果的水分,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错误;
D.水烧开后会有大量的水蒸气汽化到壶嘴上,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所以白气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B.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C.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液化,叫做汽化;
D.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5.(2023·长沙)古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竹叶上出现露珠是( )
A.熔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解答】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
16.(2023·贵州)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梵净山主峰时而薄雾缭绕,时而雾散峰青。此现象主要包含下列哪两种物态变化( )
A.熔化和凝华 B.液化和汽化 C.汽化和熔化 D.凝固和升华
【答案】B
【解析】【解答】 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雾散是因为小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
故答案为:B。
【分析】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7.(2018·枣庄)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答案】C
【解析】【解答】病人甲的体温是38℃,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注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用没有甩过的读数停留在38℃的体温计测量乙的体温时,若乙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注不变化,仍为38℃;若乙的体温高于38℃,液柱会上升,示数大于38℃;所以,测量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时,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能上不能下).
18.(2018·宜昌)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答案】D
【解析】【解答】在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雾”是由室内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的小水滴,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AC符合题意; “冰花”是由室内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19.(2024·日照)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装上适量碎冰进行实验,因为碎冰比大块冰的比热容小,熔化的更快
B.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说明冰的熔点为-3℃
C.由图乙可知,在的时间内碎冰停止吸热
D.时间内的温度变化比时刻后的温度变化快,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比冰的大
【答案】D
【解析】【解答】A.使用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进行实验,可以使碎冰受热均匀,而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并观察冰的状态,故A错误;
B.根据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0刻度以下第3格,所以读数为-3℃,说明某时刻冰的温度是-3℃,而不是冰的熔点为-3℃,故B错误;
C.根据图乙可知,的时间内,冰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0℃不变,故C错误;
D. 相同时间内,吸热相等,物质由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水的比热容比冰大, 由 知道,升高的温度不同,水升温比冰要慢,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碎冰受热均匀,而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并观察冰的状态;
B.图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面在0刻度以下第3格,得出读数;
C.冰在熔化过程中,冰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D.取0至t1时段与t2时刻后一段相等时间观察,则吸热相等,物质由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中质量保持不变,水的比热容比冰大。
二、填空题
20.(2024·定西) 夏天,打开电冰箱门时,常会看到冰箱门附近有一股“白气”,打开热水瓶时也会看见这种现象。“白气”都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前者是 的水蒸气形成的(选填“冰箱内”或“冰箱外”)。
【答案】液化;冰箱外
【解析】【解答】“白气”是形容液态的小水滴,热水瓶打开会有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打开冰箱时,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液化形成的。
【分析】“白气”很容易错认为就是水蒸气,实际上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根据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来判断是冰箱外还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
21.(2024·大庆)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这种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在段物质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时物体的内能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时物体的内能。若相同时间内该物质吸收热量相等,由图像可知,这种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答案】晶体;固液共存状态;小于;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4·南通)学校文艺演出时,为渲染气氛,老师将一些干冰放入水中,舞台上瞬间弥漫了大量“白雾”,同学们对此很好奇。
(1)“白雾”是什么?大家讨论后认为“白雾”是小水滴和二氧化碳,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依据是 。
(2)“白雾”中的小水滴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猜想2:杯中的水先汽化后液化形成的。
①为验证猜想1,小明取3小块相同的干冰片,一片轻放在水面上,另外两片分别放在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上,现象如图甲,说明猜想1是 的。
②为验证猜想2,小华先用温度计测出放入干冰前杯中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用电子秤测出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再测出 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及水的温度,发现。小华据此判断小水滴来自杯中的水,但不赞同猜想2,因为干冰升华时,不可能导致大量的水汽化。小华的判断得到大家的认可,理由是 。
(3)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小芳查阅资料了解到干冰在水中升华释放气体时,会产生剧烈振荡,把干冰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①为验证这一观点,小芳在三个相同的杯内分别放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或食用油,取三份等量的干冰,两份直接放入水和油中,另一份用纱布包裹起来放入水中,现象如图丙。比较 两图,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②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或设备: 。
【答案】(1)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看不见
(2)错误;26;干冰升华结束后;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A、C;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设备: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解析】【解答】(1)因为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是透明的,人眼看不见,所以“白雾”主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①根据题意可知,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可减慢杯中水的蒸发,减少水蒸气的产生,则放入干冰后产生的白雾少,而三者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几乎是相同的,因此,白雾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即猜想1错误。
②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20℃+1℃×6=26℃。
为判断水蒸气是否来于杯内的水,应比较干冰升华前后杯内水的质量是否变化,所以需要测出干冰升华结束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2及水的温度t2。
因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所以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①根据图片可知,A、C实验中,干冰都放在水中,干冰直接放入水中时,会产生大量白雾;而用纱布裹着的干冰产生的白雾很少,因此,比较A、C两图可证明是干冰把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②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对应的设备有: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是看不见的,而水滴看得见;
(2)①根据实验过程和题意判断猜想1是否正确;
②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的位置读出示数。干冰升华前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增大了,那么说明杯中都是水是液化形成的。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干冰升华需要吸热,水汽化需要吸热。
(3)①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②根据水蒸气液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进行解答。
(1)“白雾”主要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其依据是小水滴看得见,而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是透明的,人眼看不见。
(2)[1]漂浮的塑料片和硬纸片可减慢杯中水的蒸发,减少水蒸气的产生,则放入干冰后产生的白雾少,而三者上方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几乎是相同的,因此,白雾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即猜想1错误。
[2]由图乙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26℃。
[3]为判断水蒸气是否来于杯内的水,应比较干冰升华前后杯内水的质量是否变化,所以需要测出干冰升华结束后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2及水的温度t2。
[4]因干冰升华需要吸热,使水温下降,所以不可能导致大量水吸热汽化。
(3)①[1] A、C实验中,干冰都放在水中,干冰直接放入水中时,会产生大量白雾;而用纱布裹着的干冰产生的白雾很少,因此,比较A、C两图可证明是干冰把附近的水击碎成微小水滴,形成“雾化”的效果。
②[2]日常生活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现象:瀑布前有大量水雾;对应的设备有:雾炮车、超声波雾化器、喷雾器等。
23.(2024·淄博)小明发现冬天海水结冰时的温度比河水的低,这一现象激发了他探究盐水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兴趣.他将一杯盐水放入温度为的恒温冷冻室内,利用传感器收集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象。
(1)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 ℃,凝固过程持续了 min。
(2)杯内盐水第25min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5min时的内能。
(3)从图象中发现,当盐水凝固后,温度降低明显变快,这是因为凝固后它的 变小。
(4)小明查阅资料还发现,不同的海域海水结冰的温度也不同.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 。
【答案】(1);10
(2)小于
(3)比热容
(4)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什么关系
【解析】【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此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是在温度-4℃保持不变,则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4℃;
②由图可知,在15min~25min是盐水的温度保存不变,因此是盐水的凝固过程,则凝固过程持续了10min。
(2)在15min~25min的过程中,盐水持续放热,因此第25min时的内能小于第15min时的内能。
(3)当盐水凝固后,温度降低明显变快,即相同时间内温度降低更多,根据Q=cm△t可知,它的比热容变小。
(4)不同的海域海水密度不同,结冰的温度也不同,因此可以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盐水凝固点与盐水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 (1)①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
②从开始凝固到完全凝固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2)物体放出热量,则内能减小;吸收热量,则内能增大;
(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4)不同的海域海水结冰的温度也不同,据此提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
(1)[1]由图可知,在15min~25min是盐水的凝固过程,此过程中温度-4℃保持不变min,因此这杯盐水的凝固点是-4℃;
[2]由图可知,在15min~25min是盐水的凝固过程,凝固过程持续了10min。
(2)由图可知,在15min~25min是盐水的凝固过程,此过程中盐水持续放热,但是温度比变,因此第25min时的内能小于第15min时的内能。
(3)当盐水凝固后,温度降低明显变快,因此可知它的比热容变小。
(4)不同的海域海水密度不同,结冰的温度也不同,因此可以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盐水凝固点与盐水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4.(2024·淮安)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 ,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图乙中的图 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图丙是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________。
A. B.
C. D.
【答案】(1)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秒表
(2)a
(3)保持不变
(4)D
【解析】【解答】(1)①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
②在实验过程中,还要记录加热的时间,则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2)根据题意可知,水沸腾时,容器底部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所以图乙中的图a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根据丙图可知,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则因为水量减少,升温速度加快,最终温度升高到沸点不变,故选D。
【分析】 (1)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侧壁,且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本实验需要记录时间的仪器;
(2)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吸收热量相同时,水量越少,温度变化越快。
(1)[1]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触碰到了烧杯壁,测温不准。
[2]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记录时间的秒表。
(2)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所以图乙中的图a表示水沸腾前的情况。
(3)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则因为水量减少,升温速度加快,最终温度升高到沸点不变,故选D。
25.(2024·泰安)小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用温度计分别测量a、b两种物质的温度,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1)由实验可知, (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
(2)在第时,物质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某时刻测量物质的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示数为 。
(4)在加热过程中,物质的内能 (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
【答案】(1)a
(2)固液共存状态
(3)43
(4)增加
【解析】【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物质吸热时,有段时间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熔点,是晶体。
(2)根据乙图可知,在第6分钟时,a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即处于熔化状态,则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根据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43℃。
(4)在加热过程中,a物质不断吸热,故内能增加。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3)根据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数;
(4)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1)由图乙可知,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但物质有段时间温度不变,说明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晶体。
(2)a物质在4~8min时间内处于熔化过程,在第6分钟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共持续了4分钟。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43℃。
(4)在加热过程中,a物质持续吸热,故内能增加。
一、选择题
1.(2023·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C
【解析】【解答】A.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A不符合题意;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不符合题意;
C.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C符合题意;
D.烛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霜是凝华形成的,放热;露是液化形成的,放热;冰是凝固形成的,放热;烛泪是熔化现象。
2.(2023·攀枝花)下列关于地球水循环的部分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地表水蒸发到空中 B.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C.小水滴凝固成小冰晶 D.水蒸气凝华成霜
【答案】A
【解析】【解答】A.地表水蒸发到空中,即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需要放热,故B不合题意;
C.小水滴凝固成小冰晶,需要放热,故C不合题意;
D.水蒸气凝华成霜,需要放热,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3.(2023·岳阳)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 B.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
C.铜液冷却成形需要吸热 D.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
【答案】B
【解析】【解答】AB.熔化是固态变成液态,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现象,熔化过程需要吸热,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凝固是液态变成固态,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需要放热,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现象;液体变为固体是凝固现象。
4.(2023·通辽)下列对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放热
C.北方冬季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D
【解析】【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饮料瓶表面放热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小水珠,故A错误;
B.新疆吐鲁番地区修建坎儿井可以通过减小空气流速和表面积的方式减慢水的蒸发,蒸发需要吸热,故B错误;
C.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错误;
D.樟脑丸吸热,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3)(4)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再确定吸热还是放热;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5.(2023·常德)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
【答案】A
【解析】【解答】A.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外面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是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液化而成,因为屋内温度高,所以小水珠出现在玻璃内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根据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规律判断;
(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速;
(3)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4)根据液化现象发生的条件判断。
6.(2023·潜江)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雪”是水凝华形成的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是雪熔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解答】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为液化现象,故A正确;
霜和雪,都是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为凝华现象,故B、C错误;
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7.(2020·巴中)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衣柜里的樟脑丸不断变小是凝华现象
C.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加快
D.烧开水时,壶嘴不断冒出“白气”是汽化吸热过程
【答案】C
【解析】【解答】A.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A不符合题意;
B.衣柜里的樟脑丸不断变小,是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是升华现象,B不符合题意;
C.空气的流动速度影响液体的蒸发快慢,所以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加快,C符合题意;
D.“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放热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霜是凝华形成的;固体变为气体是升华现象,加快空气流动科院加快蒸发。
8.(2020·鞍山)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答案】A
【解析】【解答】A.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A符合题意;
B.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不符合题意;
C.枫叶上形成霜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C不符合题意;
D.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态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有熔化、汽化、升华现象。
9.(2023·宿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关于节气中物质状态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谷雨”,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小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B
【解析】【解答】A.雨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B符合题意;
C.霜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C不符合题意;
D.雪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露是气体变为液体的现象,是液化现象。
10.(2019·北京)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答案】A
【解析】【解答】解: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A。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关键要分析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然后利用物物态变化的定义确定答案.
11.(2014·南通)科研人员发现,将一种合金液添加到两金属块之间,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
A.初春,薄雾缥缈 B.盛夏,夜深露重
C.深秋,天降浓霜 D.寒冬,滴水成冰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合金液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合金液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故B不符合题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金液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由物质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结合所给选项分析物态变化.
12.(2023·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解析】【解答】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正确;
雪的形成是水蒸气才能够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3.(2023·呼和浩特)水是万物之源,亦是生命之源。斗转星移,岁月更迭,水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关于自然界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冬,堆好的雪人,过了几天发现变小了,是因为雪吸热后熔化
B.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水吸热后汽化
C.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是因为水吸热后升华
D.滴水成冰,是因为水放热后凝固
【答案】D
【解析】【解答】A.雪人变小,即从固态吸热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卫生间玻璃变得模糊,是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故B错误;
C.身上感觉冷,是水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错误;
D.滴水成冰,是水放热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4.(2023·哈尔滨)哈尔滨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下列自然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松花江面冰雪消融
B.盛夏,香炉山间浓雾消散
C.金秋,太阳岛公园花草上出现露珠
D.寒冬,江畔公园树梢上结了霜
【答案】C
【解析】【解答】A.冰雪消融,即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浓雾消散,即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露珠,即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5.(2023·阿坝)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
【答案】C
【解析】【解答】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白气”是小水珠),是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C符合题意;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
16.(2023·抚顺)某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所出对联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物理老师接的下联是:“金银铜铁锡,遇火则熔”。关于其中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的消失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雾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D.铜熔化过程需要放热
【答案】B
【解析】【解答】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体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体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铜熔化时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7.(2023·深圳)端午节煮粽子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燃烧为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打开锅盖上面的白雾是水蒸气
C.加热粽子是利用做功增加内能
D.闻到粽子的香味是因为扩散现象
【答案】D
【解析】【解答】A.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A不符合题意;
B.打开锅盖上面的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不符合题意;
C.加热粽子是利用热传递增加内能,C不符合题意;
D.闻到粽子的香味是因为扩散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闻气味是分子运动形成的扩散现象。
18.(2023·河南)大好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我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D
【解析】【解答】AD.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D正确;
B.雪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9.(2023·福建)如图所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附近的夜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水蒸气遇冷吸热后形成的
B.“月”和“渔火”都属于光源
C.以“寺”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
D.敲钟的力越大,“钟声”的响度越大
【答案】D
【解析】【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A错误;
月亮不是自己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因此不是光源,故B错误;
以“寺”为参照物时,“桥”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的,故C错误;
敲钟的力越大,则钟面振幅越大,则钟生的响度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3)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4)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20.(2023·怀化)很多诗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B.“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冰”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是指水加热后发生汽化现象
【答案】D
【解析】【解答】A、“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错误;
B、“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句中“汤沸”是指水加热后发生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在岸上看到水变浅,是由于光的折射;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看到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汤沸是水加热后发生汽化现象。
21.(2023·凉山)下列的俗语、诗词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定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缸穿裙,大雨淋”:是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水缸表面形成的
C.“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看起来是红色的原因是吸收了红光
D.“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由于水温升高,鸭子在水中由热传递的方式先感觉到
【答案】D
【解析】【解答】 A.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固体小冰晶形成的,故A错误;
B.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故B错误;
C.桃花看起来是红色的原因是桃花反射了红光,吸收了其它颜色的光,故C错误;
D.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由于水温升高,鸭子与水之间存在温度差,在水中由热传递的方式先感觉到,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液固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22.(2023·广安)寒冷的冬天,蒸气氤氲,一把米粉下锅,烫煮一分钟有余,再加入酸菜、辣椒油,一把香菜末撒上去,一碗香气四溢的岳池米粉就上桌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烫煮米粉时,锅内沸腾的水温度不断升高
B.刚出锅的米粉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米粉烫嘴,是因为米粉温度高,含有的热量多
D.米粉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解答】 A:烫煮米粉时,锅内沸腾的水温度不变。A错误 不符合题意
B:刚出锅的米粉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B错误 不符合题意
C:米粉烫嘴,是因为米粉温度高,这是指米粉的温度比嘴的温度高。C错误 不符合题意
D:米粉香气四溢,是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D正确 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白气“是小水球,是液化现象
C: 米粉烫指的是温度较高。
D:香气四溢是分子的热运动。
23.(2023·云南)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窗三年的同学闭上眼睛也能知道说话的人是谁,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
B.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屑,是因为摩擦过的塑料尺带了电荷
C.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起雾”是因为水蒸气液化
D.用核桃钳能轻松地夹开坚硬的核桃,说明核桃钳是省力杠杆
【答案】A
【解析】【解答】A.同窗三年的同学闭上眼睛也能知道说话的人是谁,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A符合题意;
B.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后能吸引小纸屑,是因为摩擦过的塑料尺带了电荷,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起雾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用核桃钳能轻松地夹开坚硬的核桃,说明核桃钳是省力杠杆,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音色不同判断发声体;摩擦使物体带电;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核桃钳是省力杠杆。
24.(2022·泰安)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北方冬季常见的雪花的形成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A.露生成 B.雾产生 C.霜形成 D.冰消融
【答案】C
【解析】【解答】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AB.露、雾都是空气中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A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成的小冰晶,与雪相同,C符合题意;
D.冰消融是冰吸热发生的熔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气体变为固体是凝华现象,如霜、雪等。
25.(2023·阜新)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大致体现液态海波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A、A图是熔化图像,故A不符合题意。
B、B图是非晶体熔化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
C、C图是非晶体凝固图像,故C不符合题意。
D、D图是晶体凝固图像,海波是晶体,故D图符合题意。
答案为:D
【分析】(1)晶体熔化时有熔点。
(2)非晶体熔化没有熔点。
(3)非晶体凝固没有凝固点。
(4)晶体凝固时由凝固点。
二、填空题
26.(2023·怀化)图甲是探究晶体海波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由乙图可知海波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且温度 (选填“升高”或“保持不变”或“降低”)。BC段对应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海波的熔点是 ,可选用 (选填“实验室温度计”或“体温计”)进行测量。
【答案】吸热;保持不变;48;实验室温度计
【解析】【解答】海波熔化时需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BC段对应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海波的熔点是48℃,可选用实验室温度计进行测量。
【分析】如图,海波属于晶体,海波融化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海波的熔点是48℃,由于温度超过了42℃,所以需要选用实验室温度计进行测量。
27.(2021·陕西)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答案】热胀冷缩;36.5
【解析】【解答】物体材料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不同温度下,体积会发生变化,液体温度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当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不同温度下,体积不同,根据对应的体积和温度关系,标记出对应温度即可测量温度。
图中温度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读数为36.5℃。
【分析】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通过观察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进行读数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3·西藏自治区中考)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时,每隔记录一次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的温度是 ;
(2)分析图(乙)可知,水在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
(3)为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合理方法即可);
(4)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低于,可能原因是该地区的大气压强 标准大气压。
【答案】(1)95
(2)不变
(3)给烧杯加盖,减少热量的损失
(4)低于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该时刻的温度是95℃;
(2)根据乙图可知,水在沸腾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为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给烧杯加盖,减少热量的损失;
(4)根据乙图可知,水保持不变的温度为98℃,则水的沸点为98℃,低于100℃,那么原因为:该地区的大气压强低于标准大气压。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乙图确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3)在加热过程中,热水的热量不断向外散失,是造成温度升高较慢的原因。如果能够减小热量的散失,那么就能缩短加热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4)液体沸点随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将水的沸点与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进行比较即可。
29.(2023·德州中考) 如图甲所示,大雪过后路面结冰,环卫工人会在公路上撒盐,使路面的冰及时融化,确保了行人和车辆的出行安全。为了弄清其中缘由,小张做了一组关于冰熔化的实验。
(1)如图乙,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