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对比阅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对比阅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1 10: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对比阅读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精准理解诗意及“左迁”“杨花”等关键词,掌握对比阅读的语言分析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意象对比(如“峨眉山月”与“子规”),培养逻辑分析与归纳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李白“豪放”与“婉约”并存的诗风,学习“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文人的思乡之情与友情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差异:思乡(《峨眉山月歌》) vs 惜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理解意象象征意义:“峨眉山月”(故乡)、“杨花/子规”(离别哀愁)。
难点
掌握“题材—意象—情感—手法”的对比阅读逻辑链。
体会同一诗人不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青年漫游 vs 中年送别)。
教学过程
导入:
月亮,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或清冷、或皎洁、或朦胧,承载着无尽的情思。李白,这位 “诗仙” 更是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他笔下的月亮,往往独具韵味。今天,我们便一同走进他的两首咏月佳作 ——《峨眉山月歌》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去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月光,探寻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独特意蕴。
课文赏析
任务一:朗读明诗歌内容
活动一: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活动二:自主朗读划分节奏。
《峨眉山月歌》划分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节奏划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活动三: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过渡:通过以上朗读和对诗句大意的梳理,我们已经对这两首诗有了初步的认识。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这两首诗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 “月”。那么,这两轮月亮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接下来,一同分析探究这两首诗中月亮的特点。
任务二:分析探月亮特点
活动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思考这是一轮怎样的月?
清幽灵动的半轮秋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中,“半轮” 写出月亮的形态,带着秋日的清寂;“影入”“水流” 则赋予月光动态 —— 本是静态的月光,在诗人眼中随江水流动,仿佛与行船同行,既有山水的清幽,又有相伴的灵动。(陪伴者)
温情可托的暮春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月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被赋予了 “传递情感” 的能力。诗人想象月光能带着 “愁心” 跨越千山万水,陪伴友人,让冰冷的月光变得温情脉脉,成为情感的 “信使”。
任务三:鉴赏悟月亮情感
活动一:结合具体诗句及链接资料分析,作者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链接资料:王昌龄第一次被贬后在巴陵遇到李白,李白也正在被流放夜郎途中,两人一见如故,临别王昌龄作《巴陵送李十二》。一年后王昌龄得赦,高高兴兴回到长安,屁股还没坐热就再次因口无遮拦而被流放湖南龙标。王昌龄头年秋天得到贬谪的命令,第二年春天到达了被贬地。李白闻讯,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初次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想象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想象明月带着我的愁心伴随朋友远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和对朋友远赴偏远之地的牵挂。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愁心”的?借此引发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赏析。
也可以询问学生“龙标”这里指的是谁?(李白写此诗时王昌龄正在就职龙标尉路上,还没有到达被贬之地。李白就以被贬职务“龙标”来称呼挚友王昌龄,这既不能表达对王昌龄遭遇的深刻忧虑和同情,也无法达到宽慰和劝解王昌龄的效果。因此,李白既使用“王龙标”指代王昌龄也应是他贬居以后的事,绝非此时就称呼王昌龄为王龙标。其中“闻道”就是“听说”的意思。此处的 “过” 是“经过”的意思,一个“过”字点出龙标确切位置,指出到达“龙标”这个地方还要经行“五溪”(五条溪流的合称),突出“龙标”之地偏僻遥远。此句意思是“听说到龙标还要经过五溪”,这句诗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表现了李白对诗友王昌龄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思考:此刻你就是诗人,假如月亮真的有情,你会让月亮传递什么话给你的好友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动静结合,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行船之快,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行船之快,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的“君”指谁?(这里有人说是友人,也有解释是月,给学生多种思考,也是进一步深入文本的过程。)
示例:君指月。在作者心中,故乡是自己熟悉、喜爱的,所以,一种“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情感油然而生,作者想念的是故乡的月亮,而不是异地之月。因此,作者身处他乡,仰望异地之月,不禁发出“思君(月)不见(月)”的感慨。
作者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总结:
情感 写法
《峨眉山月歌》 担忧、牵挂 拟人、想象、借景抒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思念 动静结合、地点连用
过渡:我们已经深刻领会了李白在这两首诗中借月亮所抒发的浓情厚谊与思乡情怀,也品味了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李白与月亮的缘分远不止于此,他笔下的月亮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他对 “月” 这一意象的运用也有着超越前人的贡献。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任务四,一同探究 “月” 在李白诗歌中的丰富内涵。
任务四:探究明月亮意蕴
活动一:结合李白其他含月诗作,分析 “月” 的丰富内涵。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理想)
总结:李白写诗借助月亮能深刻地体现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月亮成了李白思念家乡、怀念友人、寄予理想的寄托。李白将月亮变成了他自己心目中的月亮,将自己主观的情感加诸于月亮身上,李白笔下的月亮似乎带有“人性”,将李白的想法表达出来。
活动二:对比分析,了解李白对月的贡献。
链接资料1:《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中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借月相变化暗示自然秩序。
链接资料2:《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就以月光烘托游子的思乡之情;
链接资料3:谢庄《月赋》中 “隔千里兮共明月”,将月亮作为连接相隔之人的情感纽带,奠定了 “望月思人” 的母题。
链接资料4: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月亮的遥远难及,抒发求贤不得的怅惘与人生的孤独感。
引导:和前人相比,李白的月亮具有着生命力:他笔下的月会 “陪伴”(《峨眉山月歌》)、能 “传情”(《闻王昌龄》)、可 “共饮”(《月下独酌》),打破了月亮作为客观物象的限制,让月成为有温度、有灵性的 “生命体”。
这也是李白的开创性所在:李白打破了将月亮作为观赏对象的潜在成规,把月亮当成自己落拓不羁灵魂的载体,以想象给予月亮天马行空的生命,当友人远谪边地,月光就成为他友情的载体,当自己离开家乡时,月光成为同行的伙伴,当他孤独时,月光又成为共饮的知己。而这都归根于李白那奇特的想象。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曾高度评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最后两句:“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摇曳之笔”,将明月拟为流动的媒介,使思念之情随月光流转抵达友人,相比前人直白的“寄心”手法,更具画面感与委婉深致。)
正是由于李白赋予了月亮如此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他笔下的月亮才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逐渐走进了民族的集体记忆:
当我们远离家乡,会自然想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将思乡之情与明月绑定,让 “望月思乡” 成为中国人共通的情感表达;
当我们牵挂远方的亲友,会联想到 “我寄愁心与明月”,月亮成为跨越距离的情感纽带,这种想象已融入日常的情感表达;
他笔下月亮的 “孤高”“皎洁”,也与中国人对纯净、高洁品格的追求相契合,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课堂总结:
李白以其天才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让月亮在他的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从陪伴个人旅途的 “峨眉山月”,到传递友人情谊的 “夜郎明月”,再到成为民族共通情感的象征,李白笔下的月亮,既照亮了他个人的精神世界,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